top
請輸入關鍵字
云岡石窟編年史
清代紀事

1644年甲申(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元年,明崇禎十七年)

崇禎十七年甲申春,闖難陡發,偽兵西來。二月二十九日,鎮城主將迎降。在城留住六日,殺明宗室殆盡。三月初六日,兵過陽和,留住一宿。東行,鎮城所留偽總兵張天琳,號過天星者,殺戮兇暴,居民重足。兩閱月,而國威東震,陽和軍民約與鎮城軍民內應,于是殺天琳及偽中軍張黑臉,恢復大同。時五月初十日也。①(《順治云中郡志》卷12)

①《光緒山西通志》卷78云:“順治元年五月,流賊李自成遁還陜西。八月,大兵進平山西,敗偽將李過于大同,擒偽伯陳永福于太原,分兵南下,所在州縣多殺偽官來歸,全省悉定。”

六月……壬戌,故明大同總兵官姜瓖斬賊首柯天相等,以大同來降。(《清史稿》卷4《世祖紀一》)

【鐘銘】順治元年六月吉日,」大同前衛指揮僉事」王之都,鑄造」石佛寺磬一口,重六十斤。」住持僧人性禮,徒海角,」徒孫。(日本《云岡金石錄·明清以來金石文》第六洞佛閣《王之都造鐵鐘記》)

今云岡遺留的一個鐵鐘,前寫著“山西大同府迤西云岡堡”,后署著“皇明崇禎甲申歲季夏吉日成造”字樣,文中并提到“大佛寺”,這是當時修理石佛寺的遺物。(郝樹侯《云岡的歷史與藝術》)①

①該文,載于1960年《山西地方史研究》第1輯;原名《漫話云岡》,刊于1957年1月《火花》。文中所記鐵鐘,按1950年傅振倫《雁北考古日記》講:“沿云崗西坡走上崗頂,頂上舊有民居,因風罡多病,乃遷居堡下。西部有石礎,撿得北魏‘傳祚無窮’瓦當。中部為玉皇廟,有明代殘碑及崇禎鐵鐘。東部有古建遺址,也發現‘傳祚無窮’瓦當。其下為第三窟。”該鐘,不知是否即王之都所鑄鐵鐘,今已不存。

1645年乙酉(清順治二年)

【額】碑記

【碑文】《重修云岡堡」昊天廟碑記》:①」凡物皆天所生,既天所生,皆當事之;既云事之,皆當敬之。白明□旦,出里游□,隔于□■■■」知。竊聞有知者大可風焉。云岡,云中西境也。懸崖壁立,斬□九尺,洞窟在上,下有石室,■■■」天竺古皇先生之作,百千萬億。岡之顛,有」清凈覺王居一□,茅茨土階,不蔽風雨,飄□零落,漸以頹﹖圯。居民鄧氏名仲智者,其先君以■■■」傳□,而尤篤敬□之義。及仲智身,增修其德,輕(射)[財]樂施,②善良一□。是斯□故,□□□□■■■」辰,鳩工庀(林)[材],③積石為基,累土成臺;棟省簷□,鳥□翚飛;欞□□心﹖,墻壁崔嵬;□□有﹖石,」莊嚴其備;崢嶸懸峭,巍然大觀。廟東,復建道室三間。延道七日,誦黃老《道德》諸篇。晨□□□,■」魚之聲,④遍入人耳;鼎爐之中,香煙不絕。里社之□神,閭巷之□女,咸以歡喜。夫鄷氏藐爾■」也,⑤殫五﹖金產,⑥以為」帝宇,而曾無忄﹖忄﹖,不亦君子乎!其產也,非母之囊,然﹖商之販,不過簞豆之所積,而一旦﹖竭力□□■」微施果不賤﹖,于福一至于真實。敬書﹖□心,而使饕夫知讓,嗇夫知廉,嫚﹖然知肅,是可風□。□□」益行其德,服勤至己,無有二心,則鄧﹖氏﹖為不朽。使住斯室者,而修道不倦,入華陽洞,飲華□酒,」白日羽化,伊誰之力?則鄷氏為再不朽而作者。邇者,是﹖響風募義,既事其敬,各見其天□□馬」驢,莫之或敢,則鄧氏為大不朽。此今﹖于天之德,無能名而獨有高□□□之行,幾□于﹖是乎書﹖」□時」順治二年秋八月望日記。」北孩道人周廷俊,沐浴稽首撰文;」大同府學生鄧光□,頓首篆額;」玄門弟子、住持趙常□,沐手書丹。(日本《云岡金石錄》玉皇閣《重修云岡堡昊天廟碑記》)

①昊天廟,即今所謂“玉皇閣”,在云岡第20窟山頂。此碑,今不知所在。王遜《云崗一帶勘察記》(載1951年《雁北文物勘察報告》)講:“崗頂中央部分有玉皇廟,已殘破不堪,有殘碑,可知是明代故物。”

②射,當為“財”之訛。

③林,當為“材”之訛。

④“■”,當為“木”字。

⑤前云“鄧氏”,此云“鄷氏”,必有一誤。

⑥“五”,當為“其”字。

1646年丙戌(清順治三年)

《重修云岡石佛寺碑記》:①云川東距九十里,為云岡之陽,有古剎焉。其奉佛,皆就岡石而莊嚴之。或偏袒而立,或跏趺而坐;或奇或偶,或大或小,居然祇樹園說法地也。是以種種菩提心,具此種種微妙相。猗歟,休哉!洵云川一靈巖也。爰考《云志》,建自北魏拓拔氏,垂今千百余年。彼以霸業之余運,神斤鬼斧,固不難使頑石成佛。惟是,自古山川因人而名,不為修葺,幾何不為鳩巢鼠穴耶?云岡以甲申三月,為闖寇過天星盤踞,屠人之肉,覆人之居,天日為晦,又何有于剎耶?余不揣螳臂,馳軍士千人,于五月朔十日,一舉而克復之。生縛過天星,寸磔以快云憤。使非慈云慧月之照,何以有此?因感佛土當凈之義,于是鳩工庀材重修,以董厥事。

夫佛實無土,何以凈為?然有形累,正未免托土以居,石佛之謂也。此余所以恭承按都暨諸士大夫鼎新之意也。況今上以神圣開天,崇儒重釋,度越往古;行舉天下,皆為清凈土、極樂國,豈僅區區三云哉?是役,始于甲申六月,迄于丙戌五月,凡兩年而役竣。其捐助姓氏,載之別勒。余謹齋沐作記,而復為之偈。偈云:云西有石白磷磷,靈根盡化如來身;不垢不壞幾千春,念彼慧力生云人;刃不傷兮火不焚,何以報之剎維新;輝煌金碧自嶙峋,樂國永永無氛塵。(《光緒左云縣志》卷10)

①此碑,今無存;作者,《縣志》未載,事必有因。我疑其為姜瓖黨羽,可能是駐守左衛城的大同協鎮副將林世昌。

【摩崖石刻】《游云岡石佛寺□成﹖□》:①

劈□□巖梵峰開,幽深洞里□如來。□」□州□□□面,是謂﹖重妝□以胎。

怪□玲瓏華藏開,諸天穹□散香來。茲﹖」□□□□□晴,□閣﹖光生現圣胎。

古剎□□□□開,金﹖莖﹖□相盡西來。□」□歲月雖沈寂,□待靈光自現胎。

□□□□石中開,洞里□□河際來。慢」□□□□佛性,神工巧處即真胎。

巡按宣大監察御史、夏州朱廷翰題。(日本《云岡金石錄》第一洞外壁上部《監察御史朱廷翰題詩》)②

①該草書石刻題詩,為唱和石碣韻《石佛寺》而作,在今第1窟東外壁,風雨侵蝕已近漫滅。按:“□成□”,應作“和成韻”。

②朱廷翰巡按宣、大,約在順治二年秋冬,離任在三年底。

1647年丁亥(清順治四年)

四年,大同蝗,奉旨賑濟。(《乾隆大同府志》卷25《祥異》)

彌勒殿。……洞外,有一木匾曰:“西來第一山”,系順治四年,兵部尚書兼都御史馬國柱所題。①(白志謙《大同云岡石窟寺記》)

①周一良《云岡石佛小記》:“‘西來第一山’匾,據《一統志》乃世祖所書,旁書‘順治四年歲次丁亥菊月之吉,兵部尚書兼都御史馬國柱立。’”厲壽田《云崗石窟寺源流考》:“現在,上層只供木刻千手觀音像,余無可述。外額一匾曰‘西來第一山’,系馬世忠所題。與《郡志》稱世祖章皇帝御書之記載不一。”按:世祖福臨即位時,年僅6歲,順治四年10歲,為云岡石窟書額的可能性不大。《清史稿》記馬國柱任宣大總督在順治二年十月,改任在四年七月。菊月(九月)題匾,,正其離同之前夕也。

【摩崖石刻】■■■■亻﹖見﹖」□□□如﹖□一□間﹖□■■」客﹖巍峨燦霞煙□色?晃■」即是空真不離色□勝概■」誠所謂天人相□品行矣。」龍飛首科,旋沐」特恩,備員西臺,承乏宣、大,採□」攬勝,快睹乾方,大觀揭﹖揚,□■」勒石。時疆圉大淵獻。律□■」□從西□造巖函。象教森羅」所﹖攜天□見此□不□□。■」□□缽□土奧。五集共球■■」□。□光早已遍神洲。」□是觀風﹖□漫游■■■」■■■■■■地﹖」■■■■」■■■■」■■■■」■■■■自﹖措﹖■」■■■金泥■■」■■■(日本《云岡金石錄》第二洞外壁上部《丁亥年游人題記》)①

①此行草書石刻題記,在第2窟以西30余米處崖壁。按:西臺,是負責巡察西部省區御史的別稱;“備員西臺,承乏宣大”,所指唯總督或巡按宣大的都御史或監察御史;“龍飛首科”,指大清開國后的第一批進士,即順治二年考試、三年發榜的進士。查有關史志,知是順治三年進士(丙戌科)、十一月由湖廣道監察御史巡按宣大,四年離任的北直隸人高景。景,后任至刑部、工部尚書。

1648年戊子(清順治五年)

順治五年戊子冬十二月初三日,大同總兵姜瓖素懷反側,因都門有發兵征糧之檄,伺巡撫、道、部、府、縣出東門外看糧,遂閉門抗命。偏關一帶大為煽惑,便已飛檄安官;朔、渾、左衛、許堡等處俱應。王師云集,環濠筑塹,務為持久計。大同未破,而渾、朔、左、許已先破矣。偽副將姜建勛者,從左衛奔竄,雁門騷動,汾、潞盤據。大同久圍,瓖在城中搜糧肆虐,疑忌士民,漸不可支。至明年己丑秋八月,乃開門獻首。計凡九閱月,大難砥平。本年十月,暫移府治于陽和。①至順治八年十月,督撫合疏請復。(《順治云中郡志》卷12)

①姜瓖兵變,史稱“戊子之變”。當時,清廷調各路兵馬征討,攝政王多爾袞二度親征,晝夜血戰,強攻不下。最后,城中糧食告罄,姜瓖麾下總兵楊振威等斬瓖首級,開門獻城。隨后,清軍屠城。一時間,大同城內血流成河,尸橫遍地,金城湯池,頓成廢墟。事后,大同府東遷陽和衛(今陽高縣),更名陽和府;大同縣徙西安堡,九年復歸。順治八年佟養量修云岡、觀音堂的原因,蓋安慰亡魂也。

1649年己丑(清順治六年)

八月……二十九日,大軍入大同城。①(《清世祖實錄》卷46)

①《清世祖實錄》卷46記九月初二日,清廷下令:“斬獻姜瓖之楊振威等二十三員及家屬并所屬兵六百名,俱著留養,仍帶來京。其余從逆之官吏兵民盡行誅之,將大同城垣自垛徹去五尺,其城樓、房舍不得焚毀。”

梁化鳳,字翀天,陜西長安縣人。順治三年武進士。四年,授山西高山衛守備。五年,從英親王阿濟格討叛將姜瓖,克陽和城,擒瓖將郭二用。擢大同掌印都司。時大同、左衛、渾源、太原、汾、澤群盜競起應瓖。六年,化鳳攻大同,……攻渾源,……攻左衛,降云岡、高山二堡,遂合圍。(《清史稿》卷243《梁化鳳傳》)

1651年辛卯(清順治八年)

【額】《重修大」石佛寺」閣碑記》

【碑文】《重修云崗大石佛閣碑記》:①

西方有圣人出焉。始自漢明,而蔡愔求之;癖自梁武,而后世效之。果充滿沙界也。云崗,去大同數武,有小」堡如拳,峙于崗之右。而崗之巔,鏤金粟如來影,大小兼備,奇幻疊出,殆非人力。其為公輸之運斤也,無疑」矣。但考諸藏教,佛不以形著,而以心靈;固以心靈,而猶以空見。則人相、我相,眾生壽者相,且不立三千大」千世界,不足以當佛之剎那一瞬。今山形雕刻,不亦褻乎?雖然,以般若而登彼岸者,幾人哉!猶賴于象」教不淺也。因象教而眾生心始肅然。如在此時,塵根都凈,戒、定、慧一時俱到。涅槃大滅度,人空法空,所謂」波羅揭諦也,所謂波羅僧揭諦也。予非嗜佛,亦非佞佛,然即嗜即佞而佛在,非嗜非佞而佛亦在。況佛有」出世因,唯能出世,方能度世;佛有弘誓愿,唯有愿,方能鬯愿。則叁千大千世界,何莫非佛之慧光普照乎?」轉法王之輪,登群生于彼岸;越流浪之海,起閻浮于沈淪。則護」國祐民,誰不從無遮大會、不二門中得福哉!此予集材鳩工,重修傑閣,并出山妙相,以祝我」帝道遐昌之意云耳。是為記。

欽命總督宣、大、山西等處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佟養量撰。②」欽差整飭大同左衛等處兵備、山西提刑按察司僉事呂逢春,」欽差整飭陽和等處兵備、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右參議陳弘業,」欽命宣大總督部院中軍、副總兵官范垹。」篆額,都司包鎮國;」三韓逸人楊廷桂監造,工官楊廷桂。都司包鎮國篆額,③書兵□□孫天錦。」大清順治八年,歲次辛卯,孟夏之吉。

【碑陰文】欽差協守陽和等處副總兵彭有德,」欽差總督部院中軍副總兵范垹,」欽差協守右衛等處副總兵徐長春,」陽和府知府胡文燁,」威遠路參將戴維藩,」陽和中路通判陳禹謨,」督標營游擊劉承義,」陽和理刑推官劉宏譽,」督標內司都司包應恒,」渾源知州郎永清,」督標錢局都司黃紹炅,」大同知縣王度,」高山守備張捷,」廣昌知縣卞為麒,」殺虎操守沙耀科,」武林弟子孫宗愷,」云岡操守馬之麟,」費縣庠生朱衣,」道標中軍宋佳選等。」督標內司官張泗銥、」腦可進、」張泗鎮、」任鐘英、」鄭國印、」腦木氣、」艾式,」醫官李興邦。」督工把總李應明。

①此番抄錄碑文,以日本《云岡金石錄》第五洞佛閣內西側《重修云岡大石佛閣碑記》為底本,核對原碑,有所更正。特別是碑陰署名順序,并非由右往左,而是如序昭穆,居中為首,然后右、左交替。

②《光緒山西通志》卷104:“佟養量,遼東人。順治六年,任宣、大總督,駐陽和。時姜逆初平,骸骨遍野,為斂而葬之。又建報忠祠,祀一時死事者。……會部議衛所屯田,照內地民田例起科,抗疏言:‘邊地種遲霜早,沙磧相望。加以歲盜頻仍,荒殘愈甚。若復援例起科,勢必聞風俱潰。……’疏上,獲允。大同人至今感之。”

③此處碑文重復。

【碑文】觀世音菩薩以聲聞大覺,普濟大千世界,遍五須」彌、四大海,離諸苦惱。眾生心口念」大慈悲寶號,隨聲解厄,不爽毫厘,若千百億身然。」故蘇文定公云:非千萬億之身,無以示無身之」至。故散而為千萬億身,化而為八萬四千。雖一」身不能成二佛,而一佛能以遍沙河諸國。非有」他也,觸而夢感而能應。所以然者,亦不外乎大」極之理而已。又何疑乎?是以,我」佛如來贊嘆。

觀世音菩薩威力弘大,人當供奉,福德不可思議。」諸如普天大地之間創建行宮,皈命頂禮者,良」有以也。如大同西距十五里蝦蟆灣,舊有」觀音菩薩及十大明王像,叩之,土人云:像自奉之」萬佛洞飛來,緣此地妖孽為害,隨響而至,祟即」寢滅。斯非千萬億化身以聲聞大覺者乎?然廟」創于拓拔氏,迄今興廢洊臻,而法像猶存,似不」能與世推移也,明矣。余自」興朝定鼎以來,戊子授」簡書以平逆亂,總督三云,瞻仰勝跡,見其」廟貌傾圯,而法像亦稍為風雨所侵,倘因循久之,」既不能以妥」神靈之威儀,而名山大觀恐亦隨之而墮。于是,目」仰而心動,在一瞻拜之間,若有不可容己也。遂興」念重修,為眾生造福之本,以廣善果,因而捐資」鳩工。幸所屬諸員忻然樂助,隨告成茲殿。雖造」廟裝」像為肖陋小,不[局+辶]踵前人之跡,不使廢弛,猶可為」大士降趾之地,使眾生得所瞻仰皈依。是離火宅」入清涼之一梯,非敢佞」佛而邀福也。惟惜殿后之傾頹者,力不及志,留俟」后之同志。

時,」大清順治八年,歲次辛卯,仲夏之吉。」欽命總督宣大、山西,兵部左侍郎佟養量謹撰。」陽和兵備道陳弘業,督標中軍、副將范垹,」大同兵備道呂逢春,協守陽和副將彭有德,」協守陽和副將彭有德,①陽和府知府胡文燁,」大同知縣王度。

信眾:」佟遷、」朱衣、」孫士昌、」楊廷桂、」包鎮國、」佟養體、」白守成、」佟養隆、」任鐘英、」腦可進、」孫宗鎧、」張泗銥、」張泗鎮、」腦木氣、」耳吉兎、」鄭國印、」克什兎、」艾式、」佟世爵、」黃紹﹖炅、」沙躍科、」包應垣、」王泰、」史應登、」史應舉、」張泗鑑、」趙有成、」趙元明、」劉發成、」王國忠、」徐文顯、」孫宗悌、」李邦興﹖」王永祚、」鄭士英、」白子、」于三耀、」洪日昇、」萬世顯、」汪應隆、」賈應科、」葉增宣、」王進長、」李二、」寧守志、」吳大成、」施文魁、」范弘序、」李桂玉、」李允﹖貴、」王家裕、」王斈曾、」張大義、」梁三聘、」姜傑、」楊世有、」張四」等。」操備都司□□忠、」城守備□□、」掌印守備王儀。」督工馬文德。

(觀音堂門廊鑲嵌《重修觀音堂大殿碑》)

①佟養量謂觀音堂創自北魏,依據的應該是大殿內的石像,而這些石像,今天看來,早不過遼代。

②以上九字,碑刻重復。

王度《云岡佛閣》:①

聳峰危閣與天齊,俯瞰塵寰處處低。億萬化身開絕嶂,三千法界坐丹梯。②

乾坤再辟雷初奮,海岳重光月指迷。我欲凌虛朝玉陛,好從靈鷲問金泥。(《順治云中郡志》卷14“云中郡八景”)

①王度,字平子,山東泰安人,進士,順治三年至九年任大同知縣。

②“丹”,或作“舟”。

胡文燁《游石窟寺》:①

西林天竺跡,春日上方游。片石三千界,微塵四部洲。

香花金粟現,鐘磬白云悠。俯此群生劫,②何緣彼岸舟?(《順治云中郡志》卷14)

①胡文燁,山西蒲州人,貢士,順治七年任陽和(大同)知府,九年三月十一日詔令升平陽巡道(《清世祖實錄》卷63)。期間,編撰《云中郡志》。四月,撰《云中郡志新序》。隨后,離任。

②俯此群生劫,《乾隆大同府志》卷31《藝文》作“法海知能渡”。

陳禹謨《游石窟寺》:①

靈巖第一境,夙愿幾多游。②莖草黃金剎,層云白鷺洲。

雨翻花石動,月印海波悠。億萬恒河筏,③婆心渡鐵舟。(《順治云中郡志》卷14)

①陳禹謨,順天宛平人,監生,順治六年任陽和(大同)府中路通判。其《游石窟寺》詩,《順治云中郡志》排在胡文燁《游石窟寺》后,名曰“前題”;《乾隆大同府志》作:《游石窟寺和韻》;《雍正朔平府志》作:“前題次韻”。

②《光緒左云縣志》作:“云巖第一境,夙愿慰新游。”

③“筏”,《光緒左云縣志》作“數”。

劉宏譽《游石窟寺》:①

共有靈山意,相將一遠游。排云攀薜徑,入畫仿滄洲。②

鐸韻隨風細,泉聲帶石悠。會心渾不厭,疑附李膺舟。(《順治云中郡志》卷14)③

①劉宏譽,直隸真定人,進士,順治七年任陽和(大同)府推官。其《游石窟寺》詩,《順治云中郡志》排在胡文燁、陳禹謨《游石窟寺》后,名曰“前題”。

②“仿”,《雍正朔平府志》卷12作“傲”。

③《光緒左云縣志》卷10載此詩有所不同,且未署作者名。云:“不到靈山境,焉知此勝游?排云攀薜徑,入畫傲滄洲。鐸韻隨風細,泉聲漱石悠。會心渾不厭,疑附(季)[李]膺舟。”

劉國欽《再入云中》:①

滿地菁蔥翠可即,策馬追風越山側。臨風自嘯頓忘言,重游踏破云中城。

憶昔華屋經百年,兵燹幾何燼且熄。舊跡未掃賴長橋,淺水迅流我能測。

入門廖落少人煙,昂首尋求卻怨天。凄愴帶淚多憑吊,紛紛爭奪醉后眠。

醉夢迄今尚未醒,銅駝荊棘實堪憐。月下漏聲滴夜半,斷鴻空逐亦茫然。

盛際美人弄弦索,尊前有恨清光落。丘墟花柳怪冤魂,頹垣一片添寂寞。

亂山橫峙出門驚,云岡古剎僧依閣。漸看水石心猶閑,徐歸煮茗情思惡。

情思慘澹欲何之?煙草填門到處悲。春去余花不長好,市人奔逐意遲遲。

十室九空遺民老,飛鳥仍如鱗集時。危樓影照斜陽里,剩有殘陽影向誰?(《順治云中郡志》卷14)

①劉國欽,江南金壇人,進士,順治八年任督糧戶部主事。《再入云中》題下,《郡志》有“時鎮署移陽和鎮”七字。此詩記述了當時大同城的戰后慘狀。

1652年壬辰(清順治九年)

九年,定……僧道服,袈裟、道服外,許用絹紡絲素紗各色,布袍用土黑、[糹+留]黑二色。(《清史稿》卷103《輿服志二》)

武州山,在府城西二十里,武州川水出焉。(《順治云中郡志》卷1《山川》)①

①《順治云中郡志》成書于是年,故將其有關記載錄于此年。

石窟寒泉,府西三十五里石佛寺。(《順治云中郡志》卷1《山川》)

石窟摩云,在府西三十五里,奇山妙水,莊嚴極叢林之盛。(《順治云中郡志》卷2《方輿》)

石窟十寺,府治西三十里。后魏建,始神瑞,終正光,歷百年而工始完。其寺:一同升,二靈光,三鎮國,四護國,五崇福,六童子,七能仁,八華嚴,九天宮,十兜率。內有元載所修石佛二十龕。壁立千仞,面面如來。總督佟于順治八年率屬捐貲,大為修葺。俾殿閣樓臺、香積禪林金碧瑩煌,巋然雁北一勝境也。(《順治云中郡志》卷3《寺觀》)

觀音堂,城西十五里。(金)[遼]重熙間建。傳有一尊飛來佛。明宣德三年修。兵燹之后,蕩然拆毀,紫金光像暴露風雨。順治八年,總督佟過而參禮,油然善念,率屬修葺,荒煙睹圣像焉。(《順治云中郡志》卷3《寺觀》)

石佛寺口,府城西三十里,左衛東一百十里,有堡墻。(《順治云中郡志》卷7《關塞》)

大同前衛堡寨五十五座:……石佛寺堡。(《順治云中郡志》卷7《鄉堡》)

沖邊各堡墩臺共九百一座:……云岡堡八座。(《順治云中郡志》卷7《烽堠》)

1656年丙申(清順治十三年)

【碑文】《重修大同鎮城碑記》:①」進士第、戶部河南清吏司郎中郡人解元才撰文。

大同,古云中郡也。世為國家壯巌疆,巍然巨鎮,保障一方。于以車輔處雁朔之險,壁聯錯宣蔚之勢,襟恒岳,帶桑干,其所由來□□□□」□□□建燕都,則沿邊而漸于西,」神京右臂,北門鎖鑰,國家之藩垣門戶,此焉是也。然茲土之眾,賦性淳樸,上少惠之以恩,則易于見德。蒞茲地者,□□□□□□□□□□」朝廷親信、忠藎大臣,撫而用之,庶乎無西顧憂。奈何野獸跳梁,弄兵潢池;戊子之變,誰非赤子,誤陷湯火。哀此下民,肝腦涂地,是非□□□土□□□□□。」蓋以楚猿禍林,城火殃魚,此亦理與勢之所必至者。睇此蕪城,比于吳宮、晉室,鞠為茂草,為狐鬼之場者,五閱春秋。哲人興黍離之悲,彷徨不忍釋者。

客歲乙未,大司馬、總督三韓馬公諱之先,自秦來晉,節制此邦。矚茲殘黎,潸然泣下,為百姓請命于」□□。一時,」圣君賢相,睹流繪之章,惄焉如搗,」特命城之。夫城以保民者也。一時攻筑之勤,糗糧之費,板干之資,求其必不病民而心乃慰。公且謂:“大役之興,非才略素著者,恐不足以建□功。”于是,特進總」鎮三韓彭公諱有德,而專其任。彭公則認為,審度營筑,亦主兵之一。乃身先士卒,露宿城巔,設法修葺,備極勞瘁。惟見農安于野,不羸于車牛;商營于市,」不擾于錙銖;士安于室,不輟于誦讀。不傷財,不勞民,如靈臺之攻,鼛鼓弗勝。未半載,而頹垣壊壘易為紇紇金城矣。是大有造于此一城民也。噫,果何道」而致此?豈調度之有方,而經營之有術歟!抑捐己俸而不恡,資群助而無恫歟!瘠己舒民,興社稷,利國家,雖古名大臣無以踰此。立德立功,真堪不朽□。

是役也,制府馬公總其務,元戎彭公董其成。若夫復城之議,則始于前直指天中薛公諱陳偉,再成于前總督襄平馬公諱鳴佩。其商確,經其□」疏移駐,則今直指會稽翁公諱祖望。其一時捐輸清俸,共襄厥事者,則有若備兵三韓劉公諱興漢,興屯中州邢公諱以忠,副總戎三韓劉公諱朝輔,□□」□襄平曹公諱振彥,司理三楚沈公諱會霖,別駕中州李公諱考祥,參戎袁公諱誠、李公諱遇芳,縣令金臺高公諱擬霄。是可無社而稷之,尸而祝之也乎?猗歟休哉!茲何可以不為志也。敬為之志,用表來茲。」旹」大清順治十三年歲次丙申孟夏榖旦。

①該碑,青色玄武巖石質,碑首、龜趺無存,碑身石榫部斷缺。碑高180厘米,寬80厘米,厚21厘米。碑文楷書,豎寫20行,滿行54字,其中8行有余字,分別為3~6字不等,補在行末左側字縫間。碑原鑲嵌在大同城清遠街(西街)鐘樓墻上。20世紀50年代初拆毀鐘樓時,被運至大同公園,架為石桌。1980年,文管會主任王民選同志派人收歸市博物館,并請許殿璽、趙一德、唐云俊等學者辨識碑文。該碑字跡漫漶不清,辨識工作倍加困難。經涂白,擦拭,反復辨認,差可卒讀。當時,由許先生謄出第一稿。后來,趙先生繼續辨識,寫出第二稿。這次轉錄的碑文,系在上述兩次辨識的基礎上,對照拓片與方志,有所訂正。

1661年辛丑(清順治十八年)

馮云驤《題云岡寺》:①

古巘陰陰元氣濕,蒼云不動秋風急。斤斧何年出化工,深夜明月山鬼泣。

竅鑿天開石髓香,千佛寶相生奇光。平河前面魚龍舞,琉璃慘淡照蒼茫。

當門古木森成抱,落葉蕭蕭人不掃。常看花草變春秋,茅庵野衲山中老。

山中習靜意如何?寒鴉飛盡水無波。興亡太息人間事,多少繁華一瞬過。

城臺極望還如夢,霜鐘響徹晨雞弄。帝子銅駝碧蘚沉,美人玉燕青苔凍。

息機乘化吾何心,曠哉天地迥高深。萬載不改蓮花界,大道虛無自古今。(《乾隆大同府志》卷30《藝文》)

①馮云驤,字訥生,山西代州(今代縣)人,少長江南,順治十二年進士,十八年任大同府學教授。后赴任京官。清畢振姬《西北之文》卷7中,有《馮訥生〈云中詩鈔〉序》)。

1664年甲辰(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三年)

曹溶《云岡寺讌集》:①

邀客坐平沙,塞陰半雪花。栴檀羅十寺,磬筦幻三車。

堤柳飄金梵,風毛印玉砂。野清圍列騎,徑曲隱吹笳。

石鼓喧霄漢,冰泉礪齒牙。法幢隨霧雨,寶座即谽谺。

佛國游堪借,軍容靜不嘩。遙天開帟幕,中席進琵琶。

鼎沸親煎茗,盤空映削瓜。興馀攀鐵鏁,深處乞胡麻。

醒酒穿林麓,貪歡置網罝。鏑聲鳴餓虎,矛影散秋蛇。

未礙西來法,聊舒遠放嗟。古今人孰在?銘刻意徒奢。

水繞孤城直,山分大漠斜。要荒齊奉版,駝馬各歸家。

境勝酬官冷,閑多緩鬢華。敝裘親叆叇,彩筆付蒹葭。

當軾懸捎兔,移燈照晚鴉。碧云猶徙倚,不信出塵賒。(《乾隆大同府志》卷31《藝文》)

①《清史稿》卷484《吳偉業傳附曹溶傳》:“曹溶,字鑒躬,嘉興人。明崇禎十年進士,官御史。清定京師,仍原職。尋授順天學政。……試竣,擢太仆寺少卿。坐前學政任內失察,降二級。久之,稍遷左通政,……擢左副都御史。……擢戶部侍郎,出為廣東布政使,降山西陽和道。康熙初,裁缺歸里。十八年,舉鴻博,丁憂未赴,學士徐元文薦修《明史》。又數年,卒,有《倦圃詩集》。”《雍正朔平府志》卷12錄有《大同守道曹秋岳侍郎去思碑記》:“康熙元年,使出守大同三道于云中。……康熙六年夏,……先生候調入京師。”按:曹溶(1613~1685),又字秋岳、潔躬,號倦圃、鉏菜翁。清初詩人、藏書家。溶降任陽和兵備道,在康熙元年,六年職廢。《道光大同縣志》卷20載其《甲辰冬月朱十訪我塞上,賦〈對月詩〉,奉答三首》,朱十,即朱彝尊。姑置該詩于是年。

1665年乙巳(清康熙四年)

朱彝尊《云岡石佛記》:①

云岡之寺有十,建自拓跋氏,今之存者,特其一耳。②石佛大者,高七十馀尺,小者徑尺。斬山為窟數十,鑿佛數千軀,架以飛閣。凡客大同者,必游於是,予嘗再往游焉。睹石像之怪偉,退而作記。

按《魏志》,世祖用崔浩之言,毀佛像,造泥人、銅人者門誅,土木宮塔,莫不畢毀。及浩既戮,興光、和平之際,爭立石像。太和中,四方諸寺,凡六千四百七十有八。延昌之季,僧尼所居,積至一萬三千七百二十有七。剝窮而反,理數然也。釋氏之說,如盅之中人,卒不可愈。良醫者,擇其可治治之。有疾之者,見方藥不效,遂刳患者之腸胃,必盡殺其盅乃止。患者既死,其同病之人,未有不剚刃于醫者。崔浩是已。方詔遣立像,其徒惟恐再毀,謂木有時朽,土有時崩,金有時爍,至覆石以室,可永無泐。又慮像小可鑿而去,徑尺不已,至數尺;數尺不已,必窮其力至數十尺。累數百千,而佛乃久存不壞,使見者因像生感。自謂極天下之智慮,不知其陷于至愚也。

嗚呼!周公、仲尼之道,感人千載之下者,豈以其像哉?雖然,拓跋之俗,習聞釋氏之說,其敬信固宜;非若漢明、梁武生周公、仲尼之鄉,而沉溺異端者比也。彼十六國之君,殺人如刲羊豕,而佛氏倡好生斷殺之旨,世主信之,往往少回其殘忍之習。是佛像之有益于當日,亦事理所有也。然則,君子之排擊異端,猶當揆世之理亂。彼持論過激,豈吾道之幸與?

夔州李先生者,好為古文辭,素擯佛,又與予同游云岡者也,遂書一通寄之。③

竹垞先生此文,康熙初年間作。自乾隆二十六年,云岡割歸左云。今《志》中所登詩文,自屬左云以后者不錄,明疆域也。④(《道光大同縣志》卷19)

①《清史稿》卷484《朱彝尊傳》:“朱彝尊,字錫鬯,秀水人,明大學士國祚曾孫。生有異秉,書經目不遺。家貧客游,南逾嶺,北出云朔,東泛滄海,登之罘,經甌越。所至叢祠荒冢、破爐殘碣之文,莫不搜剔考證,與史傳參校同異。歸里,約李良年、周筼、繆泳輩為詩課,文名益噪。康熙十八年,試鴻博,除檢討。時富平李因篤、吳江潘耒、無錫嚴繩孫及彝尊皆以布衣入選,同修《明史》。……”按:朱彝尊(1629~1709),號竹垞,晚號小長蘆釣魚師,又號金風亭長。是清初最負盛名的文學家。彝尊兩入大同,兩游云岡,約在康熙三年冬至四年春。此文,對北魏開鑿云岡石窟的原因,分析的透徹入理;對當時佛教石窟建設的評價,客觀公允。

②指明清迄今建有閣樓的第5、6窟及窟前寺院。

③以上文,又見朱彝尊《曝書亭集》卷67。

④此尾注,為《道光大同縣志》作者、知縣黎中輔附記。

1673年癸丑(清康熙十二年)

孫魯《重陽后一日過云岡,次曹侍郎韻》:①

郊原秋色滿山椒,出郭盤崖石磴遙。巒隱旃檀藏寶相,碑殘拓拔紀前朝。

雕甍丹雘開金剎,月渚依微涌海潮。披拂霜華尋鷲嶺,西風馬首上岧峣。(《雍正朔平府志》卷12)

①孫魯,常熟人,進士,康熙十二年任大同知府。曹侍郎,指曹溶。

1679年己未(清康熙十八年)

十八年,大同饑。①(《乾隆大同府志》卷25《祥異》)

①康熙十七年,大同大稔;十八年后連年饑,至二十年秋大稔;二十三年饑,秋大稔。

1696年丙子(清康熙三十五年)

國朝圣祖仁皇帝,康熙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日,西征厄魯特噶爾丹,師次歸化城,駐蹕崇福寺,……十二月初七日,由歸化城入口,駐蹕九龍灣。初八日,次郡城,駐蹕將軍府。初十日,次左云縣,駐蹕生員范澎宅。十一日,幸云岡石佛寺,御書“莊嚴法相”匾。次日東行。(《雍正朔平府志》卷3《巡幸》)

康熙三十五年親征厄魯特噶爾丹,冬十二月自塞外回鑾。十一日,幸云岡石佛寺。次日,幸大同郡城,小民扶老攜幼跪迎道左。(《乾隆大同府志》卷8《巡幸》)

1697年丁丑(清康熙三十六年)

康熙三十六年二月,三舉北征,仍分兩路出師,圣駕巡晉及秦,就近調度。十四日,入山西境,駐蹕天鎮衛城,遂自大同西巡。①經過地方,凡有帝王陵寢、先賢祠墓、名山大川,均遣官致祭。(《光緒山西通志》卷81)

①《清史稿》卷7《圣祖紀二》:“二月……戊戌,上駐大同。”

1698年戊寅(清康熙三十七年)

【額】《重修云」岡寺記》:①

【碑文】大同府為欽奉上諭事,康熙三十六年五月初七日,蒙」巡撫山西太原等處地方,提督雁門等關軍務,兼理云鎮,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一級倭憲票:②“恭照」皇上行幸云岡寺,已蒙」御書匾額,懸掛本院;曾與各官面商,捐俸修飾廟宇,莊嚴」佛像,前因軍需事繁不遑舉行。昨,」皇上回鑾,駐蹕口外,復蒙問及。本院口奏,正在裝修等語。茲值軍務告竣,合就飭行。為此,仰府官吏照票事理,即將該府庫貯,不拘」何項官銀,動支伍百兩,委官星速監修;俟工完,造報捐俸還項。務要煥然一新,不得草率從事。須至票者等因。”蒙此,委本府經」歷司經歷程綸,協仝大同縣儒學教諭王輅,督工修理。于康熙三十七年四月十五日起工,至八月終告竣。其顏料價值,并匠」役工價,共用銀壹千陸百陸兩肆錢柒分。所有細數,開列于后:

真金柒百壹拾柒匣,價銀叁百伍拾捌兩伍錢,塑匠王鳳再領;」各色顏料,價銀肆百肆拾捌兩肆錢壹分伍厘,塑匠王鳳、畫匠姚定再領;」桐油、膠粉、煤土等,銀肆拾陸兩叁錢肆分,油匠黃彥金等領;」塑、畫、油匠工價銀叁百陸拾肆兩肆錢捌分,王鳳、姚定、黃彥金等再領;」磚、瓦、脊獸并送腳,銀柒拾肆兩玖錢捌分玖厘陸毫,窯戶吳祥領;」木料并車腳,銀叁拾兩陸錢壹分肆毫,木植行喬發俊等領;」石灰、麥糠、羊毛、紙筋,銀叁拾壹兩叁錢玖分貳厘;」鐵釘、鐵系、鐵杴,銀貳兩捌錢柒分捌厘。」石條并工價銀,貳拾叁兩叁錢肆分,石匠李時領;」泥匠工銀,貳拾柒兩玖錢,任義領;」土工工銀,肆拾陸兩捌錢捌分,劉德、白官領;」木匠工銀,叁拾肆兩玖錢伍分,任元領;」扎架繩索、木椽并送腳,銀壹百兩,田遇春領;」毛頭紙,銀叁兩玖錢捌分伍厘;」柳筐、灰包布、水礶、篩子、煤炭,銀壹兩貳錢壹分;」開光獻戲犒賞,銀壹拾兩陸錢。

龍飛康熙,歲次戊寅,菊月谷旦。監修官:大同府知府、加三級葉九思。勒石、督工官:教諭王輅、經歷程綸。懷庠廩生李先超書。

①此以日本《云岡金石錄》第五洞佛閣內東側《重修云岡寺記》為底本,對照原碑,略有改正。

②倭憲,指山西巡撫倭倫。

1699年己卯(清康熙三十八年)

靳皇柱,大同人。……康熙三十八年大疫,煤窯傭率六、七人聚一土室,病者恐轉相傳染,輒掖出之,多野死。皇柱別構窯房數間以棲病者,而雇人煮糜粥飼之,多所全活。又置地二十畝為義冢。(《乾隆大同府志》卷23)

1706年丙戌(清康熙四十五年)

【塔銘】寂師公如玉,法號無瑕,」和尚之靈塔。俗普宗枝,」后歸釋教。披剃于」大佛禪林,度生向云西勝」境,建閣、修理,重新藍若,」庶一方之耆舊,表禪林」之棟梁。大限臨行時,□」莚歸去,遺留法派,紹隆」法幢,永遠續后云爾。

康熙丙戌,歲次仲春。」孝徒性悟,孫海澄、海潤祀奉。(日本《云岡金石錄》臺上中央墓塔《無瑕和尚靈塔記》)

1712年壬辰(清康熙五十一年)

五月癸未朔,……二十五日,行三十里,渡渾河。……至大同縣之繡女村。又四十里,至大同府,進西門,入府署。……《遼史志》:元魏之宮垣,占城之北面,雙闕尚在。則舊大同城也。城之西門,有二土臺,蓋遼金宮闕門,近元魏宮垣故址。代藩并郡王十一朱邸,皆在城內,今蕩析為民居,僅存街南之外屏。出東郭三里許,御河西岸,有柳港寺,浮圖三級。東望平城、元魏永固陵及明代府諸墓園,①皆蕪沒于荒煙野草中矣。可勝興亡之感!寺稍北,有橋曰興云,元學士虞集有記。橋十九空,長五百八十步。橋下,如渾水自北注南,下流合桑干。河遇積雨,水益橫溢,頗有沖沒行人之患。惜無塘堰為潴水之地,開溝洫導之使灌田耳!距西郊三十里,曰云岡。山勢聳拔雄峙,倚山架木,為樓三層;因石鑿佛像,高與樓齊。飛檐重欒,雕甍鏤楶,制度頗閎偉。樓外綠樹扶疏,翠瓛拱列。武州川水經流其下。(清高懋功《云中紀程》卷上)②

①柳港寺,即北魏明堂,在明清大同城外東南,今名柳航里。永固陵,在城北五十里方山上;代王墓在城東北采涼山西坡。故“東望”,實為“北望”。

②高懋功,字式南,安徽人。生平不詳。《叢書集成初編·云中紀程》署曰:“白沙高懋功式南撰。”康熙五十一年,高懋功等慕顧炎武游歷著述之事,自滁水北行,至大同而返。

1714年甲午(清康熙五十三年)

梁錫珩《登云崗寺大石佛閣》:①

踏閣緣梯有徑通,飛甍碧瓦插云中。一身直撞層樓破,萬像誰知大地空。

驛路塵連茶灶火,青山磬度戍旗風。粗沙怪石須參究,黃鳥一聲芍藥紅。(《非水舟遺稿》)

①梁錫珩,字楚白,號深山,山西介休人。《皇清待贈奉改大夫候選郎中、加二級、深山梁君墓志銘》云:“甲午后寓居陽和。”王佑《非水舟遺稿跋》曰:“康熙戊戌,佑奉先君之命,走謁先生于白登山下,時先生方葺非水舟書屋成,爐香茗碗,日夕吟嘯其中。”

梁錫珩《又二絕句》:①

寂默不聞廣長舌,渺小嫌他丈六身。自作石頭誰說法,只因缺少點頭人。

不語才為真說法,不像方能色相空。滿山石子都成佛,佛原不在此山中。(《非水舟遺稿》)

①此二詩,原排在《登云崗寺大石佛閣》后。

1721年辛丑(清康熙六十年)

六十年,旱,奉特旨遣左都御史朱軾赍帑散賑,仍蠲免錢糧。六月,澍雨,民獲補種,秋禾大熟。(《道光大同縣志》卷2《歲時》)

1723年癸卯(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雍正元年)

是歲,大同大有年。(《乾隆大同府志》卷25《祥異》)

1724年甲辰(清雍正二年)

二年,大稔。(《道光大同縣志》卷2《歲時》)

1725年乙巳7月7日(清雍正三年五月二十七日)

設山西朔平、寧武二府,改右玉衛為右玉縣,左云衛為左云縣,平魯衛為平魯縣,并割大同府屬之朔州、馬邑縣,俱隸朔平府管轄;……(《清世宗實錄》卷32)

1727年丁未(清雍正五年)

五年,秋禾稔。(《道光大同縣志》卷2《歲時》)

1728年戊申(清雍正六年)

六年七月,雨雹。(《道光大同縣志》卷2《歲時》)

趙允烜《云岡石佛寺》:①

云岡遙望近蓮臺,勝概留人去復回。色界有堂皆法相,化身無石不如來。

楣題鳳篆龍飛額,夢入金光目絕埃。剞劂料非人力就,昔年端得五丁開。(《雍正朔平府志》卷12《藝文下》)

①《雍正朔平府志》“趙允烜”下云“福建人”,余無所知。按:此詩后接鄭中選《前題和韻》,所作時間應早于或同于鄭詩。二詩,大約作于雍正三年左云劃歸朔平府后,七年袁大選修《左云縣志》前。

1729年己酉(清雍正七年)

七年,大同大熟。(《乾隆大同府志》卷25《祥異》)

鄭中選《前題和韻》:①

偶來登眺上樓臺,蒼翠層層至北回。②峭壁遠從天際削,御書遙自日邊來。

寒泉清冽多幽致,刬石煙籠絕俗埃。③不是神靈能效順,化身億萬那從開。(《雍正朔平府志》卷12)

①鄭中選,左云縣廩生。雍正七年本《光緒左云縣志序》云“校正:邑學增廣生鄭中選。”

②“樓”、“至”,《光緒左云縣志》分別作“崇”、“自”。

③“致”、“刬石”、“埃”,《光緒左云縣志》分別作“趣”、“遠樹”、“垓”。

1731年辛亥(清雍正九年)

劉士銘《石泉靈境》:①

崪嵂崇崗遠潑藍,天容樹色落寒潭。千尋翠壁云為幔,丈六金身石作龕。

在昔鸞旗朝鷲嶺,于今水月照瞿曇。靈湫清澈渾如鏡,手把龍團望朔南。(《光緒朔平府志》卷12《藝文下》)

①劉士銘,順天宛平人,舉人,雍正七年任朔平知府。八年,主持修《朔平府志》,九年完成。

左云縣石佛寺,①在縣東九十里云岡堡,又名佛窯山。傳自后魏拓拔氏時,始于神瑞,終于正光,凡七帝,歷百十余年,規制甚宏。原寺十所:一曰同升,二曰靈光,三曰鎮國,四曰護國,五曰崇福,六曰童子,七曰能仁,八曰華嚴,九曰天宮,十曰兜率。其中有元載所造石佛二十龕。石窯千孔,佛像萬尊。由隋唐歷宋元,②樓閣層凌,樹木蓊郁,儼然為一方勝概。迤東數武,有石竇噴水,清冽可飲,行道多藉焉,題名“石窟寒泉”,即四景之“寒泉靈境”也。③康熙三十五年冬,圣祖仁皇帝西征回鑾,幸寺,御書匾額“莊嚴法相”四字。(《雍正朔平府志》卷3《方輿》)

①陳垣《記大同武州山石窟寺》云:“武州石佛寺,唐以前均稱石窟寺,今《山西通志》亦稱石窟十寺。”

②陳垣《記大同武州山石窟寺》云:“曰‘由隋唐歷宋元’,筆誤也。由遼迄金,三百余年,大同朔平,終非宋有,則此中石窟,宋人何嘗夢見?”

③陳垣《記大同武州山石窟寺》云:“石窟寒泉,或作石窯寒泉。窟、窯,形近易混。今猶有水涌出,亦在道旁一巨窟中也。”按:此泉,在今俗稱“寒泉洞”的第2窟后壁下,四季不竭,日出水數噸。云岡道路,原在窟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向南推移,成為今路。

石佛寺,①在縣云岡堡東。(《雍正朔平府志》卷4《建置》)

①石佛寺,即今第5、6窟并前院。

1735年乙卯(清雍正十三年)

樊榮,大同人,候推守御所千總。性孝友,父棄孕妾于外,既而生男,父歿,收養之,至于成立。他若施藥、施槥、修橋梁、焚契券,好善不倦,甚為鄉里所稱。兄泰亦慷慨尚義。城西小站口至云岡二十里,山路崄巇,南則河堧泥淖,行旅病涉。泰倡義捐資修石棧,工未半而歿,榮竭力踵成之。至今利賴。①(《乾隆大同府志》卷23)

①樊氏兄弟修云岡山路,具體時代不清。根據同卷前后人物推測,約在康熙、雍正朝。姑置于此年。

1752年壬申(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乾隆十七年)

【橫額】萬古

【碑文】《重修云岡大路碑記》:①

蓋聞王政平平,上關乎圣化;而大道坦坦,實賴乎人為。茲因云岡堡大路,東近神京,西連云、朔,南通三晉,北達九夷,誠內外一統之通衢,四通」八達之要路。是以行人樂蕩平,過客歌坦途。特有修之者在前,而補之者繼后也。奈何歷有年所,天雨連綿,山水浩蕩;曾時日之幾何,而向之平」寬者,今則不可復得矣。將見行人止步,咨嗟而悼嘆;過客停車,畏險而懷憂。爰有住持僧寂容者,目擊心傷,長存不忍之心;朝乾夕惕,垂興補修」之念。奈功程浩大,力微難成,請告眾善,欣然樂從。倡之者數十人,助之者千萬人。蒙眾善之慈悲,成平寬之大路;賴千人之資財,遂補修之洪謀。」今當萬緣輻輳,功竣告成,註施財之善姓,流芳百世;刻喜捨之芳名,永垂萬年。是為序。朔平府左云縣增廣生員范承基敬撰。

哈爾哈和碩格格厄夫家下地戶,施銀二十兩;」宣山定遠營卑勒勞藏多羅記,十二兩;」都統多羅記,施銀五兩;」欽差通政使、兼騎都尉麒麟寶,銀三兩;」大同府正堂朱,施銀十二兩;」朔平府正堂顧,施銀十二兩;」大同縣正堂朱,施銀十兩;」右玉縣正堂田,施銀十兩;」左云縣正堂劉,施銀十兩;」高山城都司僉書珠爾杭阿,施銀五兩;」左云縣補廳劉,②施銀二兩;」高山城巡司金鐘鼎,施銀二兩;」吏部候銓州同關起鶴,施銀二兩;」總鎮府王泰運,施銀一兩;」保安口外委把總喬鎮河,施銀二兩;」左云縣僧會司通寶,施銀五兩;」御前行走、阿蘭善山扎薩克、多羅郡王多羅額駙、軍功」紀錄四次羅布藏多爾濟,施銀二十七兩,施馬壹匹。」【蒙文五行】」劉萱施銀三個,③」陳懷德施銀一兩五個。

趙家窯」方選,施銀十刃。」碾子溝李太馀,施銀五刃。」皇莊、助馬路口外,」鄧維吉施銀九刃,」韓貴施銀八刃,」張丕烈施銀七刃,」李兆蟠施銀七刃,」周應登施銀六刃,」梁澤仁施銀六刃,」鄧維新施銀五刃,」徐登榮施銀五刃,」陳門劉氏銀四刃,」陳謨施銀四刃,」周錫躬施銀三刃,」張靖侯施銀三刃,」韓斌施銀二刃,」趙國榮施銀二刃,」周應律施銀六個,」趙國亨施銀五個。」劉官莊劉嗣貴,施銀一刃五個。」殺虎口任義,施銀五個。」平魯縣曹蓉,施銀五個。」青磁窯曹順,施銀一刃。

大同城」王延弼,」施銀三刃;」張汗昌,」施銀二刃;」康登云、」李榮、」崔益富、」王遵義,」各施銀一刃;」郭繼勛、」郝光先、」恒遠號、」周文炳、」廣順店、」毛之云、」張志忠、」張賢兌、」馬生才、」李謨、」楊國秀、」張奮申、」于興、」霍燦、」王士明、」趙國隆、」孫昌林、」周昌、」崔德、」杜如春、」蘭永信、」孟懷瑾、」曾鼐、」降興珊、」張萬[斌+金]、」燕產翻,」各施銀五個;」高元、」李可達、」田繼澤,」各施銀四個;」王者極、」稅房等、」郝維訓、」吳權、」張文煥、」張珍、」李尚智、」聶左武、」周文煥、」昝進賢、」杜有印、」安秀鳳、」柴昇、」史瑗、」武官、」許文深、」郝有金、」鄭明、」王廷寶、」馮玟、」郄三貴、」馮謐、」胡自謙、」李澤淵、」蘇萬成、」周洪宗、」曹連簠、」羅萬樞、」梁順、」郁德庫、」劉鯉,」各施銀三個;」張琳、」李茲、」李連、」趙登魁、」王章、」時宜通、」劉基敬、」王進朝、」裴起鳳、」丁大成、」許朝、」陳有倉、」陳國輔、」魯明德、」日興隆、」王廷玉、」于興、」馬越、」任奎、」楊貴州、」姜廣文、」劉之泰、」賀昱、」張天福、」亨盛當、」張月生、」李照、」張萬有、」李呈祥、」張效孔、」謝璽、」趙宗舜、」常存正、」喬玉林、」王宗舜、」葛成憂、」梁勁、」劉鴻汗、」馬文飏、」馬馴、」齊發棟、」徐恩、」孫正、」劉治國、」張美政、」史尚仁、」范起朋、」武良仁、」楊倉、」張國明、」張有敖、」朱培玉、」牛維龍、」李茂盛、」李之謙、」孫正忠、」白成、」張全、」郝成才、」李廷章、」趙世宰、」同春當、」孫應武、」戴全亮、」劉國相、」杜庫、」吉安、」安仁,」各施銀二個;」樊有祿、」宋肇基、」杜閏、」張成功、」許其德、」燕陳珠、」鄧吉運、」順興當、」常文耀,」各施銀個半;」吳述、」吳如文、」劉智、」孫遜、」吳明珠、」王榮、」康登科、」范起明、」孫學理、」溫萬生、」郭志寶、」郝加珍、」李芝旺、」蘇文斗、」任剛、」苗永秀、」武登堂、」張文君、」周寶、」張威、」郭斌、」王昱、」興太館、」魏鈴、」板樓號、」李[香+奇]、」任進忠、」王繼臣、」袁世榮、」樹德堂、」薛煌、」任弼、」吳順、」李福培、」曹志新、」魏有祿、」楊通、」劉敏、」燕昇榮、」陳瑞、」楊降仙、」常金、」聶恒瑾、」強福、」仝進業、」常大祿、」鄒治都、」李大儒、」劉通道、」鄭祥,」各施銀一個。」大同南關」趙之溥,」施銀二刃;」馬登霑、」朱鴻志,」各施銀一刃;」王謨,銀八個。」楊富、」楊安,」各施銀七個;」趙恭,」施銀六個;」劉毓秀、」各利當、」郭瑾、」王珍仁、」王來有、」戴天錦,」各施銀五個;」牛進德,」銀四個;」溫如登、」馬登霄、」趙培元、」宋加賓、」侯藩、」張圣教、」王國有,」各施銀三個;」劉世仲、」武加元、」李信宜、」林之璽、」張傑、」張朝禎、」張炳清、」張暦,」各施銀二個;」梁尚文、」王聘、」翟奇馬、」朱碧、」王祿、」邊學成、」毛福興、」吉天順、」謝郡節、」黃輔、」郭登雷、」李希增、」覃璋,」各施銀一個。」瓦窯村」張德、」劉印、」賈通、」劉喜、」劉輔興,」各銀二個五分;」賈順、」劉大貴、」王宗舜、」劉玉,」各施銀一個。」南米莊」劉洛,銀二刃;」蘇其德,五個。

上王莊,」銀三個;」羅進武,」銀二刃。」下王莊,」銀五個;」竹林寺,」銀六個;」蔣琯,」銀五個;」蔣根翪?、」馬軍營村、」夏家莊,」各施銀三個。」楊和坡,」銀四個。」小石村、」雷公村,」各施銀二個。」張士窯」程庫,銀一刃;」劉旺海,」銀五個;」魏景秀,」銀三個;」王臧、」高榮、」馬止其,」各施銀二個五分。

【碑陰橫額】不昧

【碑陰文】十一圈」馬生林,」銀五個;」王福,」銀三個。」九圈」李世金,」銀一刃;」韓應庫,」銀八個;」任政,」銀六個;」陳現岡、」葛英,」各銀三個。」八圈」葛法,」銀三刃三個;」白輝允,」銀八個五分;」張梅的,」銀五個五分;」李生功,」銀四個五分;」田玉珠、」白元,」各銀三個五分。」七圈」孫福,」銀二刃五個;」劉國相,」銀一刄四個;」劉世業、」劉宦,」各銀一刃;」劉官,銀二個;」尹枝,六分;」楊而讓,」銀五個;」田九明,」銀二個五分。」口泉趙滿良,」銀一刃。」六圈」張通,」銀二刃;」魏顏,」銀一刃三個;」金科,」銀一刃二個;」梁成儒,」銀一刃;」張虎成,」銀八個;」周榮華、」譚世祿,」各銀五個;」張有德,」銀四個;」劉漢裔、」白光的、」陳志周、」梁賓,」各銀三個;」王朝君、」秦詔,」各銀二個;」十七號」呂天貴,」銀二刃。

五圈」王廣石、」王大發,」各銀五個;」程義,」銀三個;」李如竹,」銀二個。」四圈」王泰,」銀一刃五個五分;」李興元,」銀一刃;」韓朝佐、」郭進賢,」各銀七個;」蔣亨,」銀八個;」劉成,」銀一個五分。」三圈」黃敖、」劉宗真、」倪豐盛、」段心昇,」各銀五個;」周浩、」尚明,」各銀三個。」二圈」張榮,」銀二刃;」白志官、」郭文珠,」各銀八個;」常印、」郭喜、」藍印中、」各銀五個;」任功,」銀四個;」白志先,」銀三個;」霍貴、」楊威、」張達、」王君云,」各銀一個。」十五號」何達明、」李尚惠、」李操,」各銀五個;」蘇智、」王安傑、」劉明、」張鼎明、」梁惠、」李選、」何騰蛟,」各銀三個。」二十四號」李萬金,」銀一刃;」邢俞、」田克昌,」各銀五個;」王尚賓、」韓英,」各銀三個。

四號」樊邦柱,」銀三個;」興隆號、」廣順號、」史秉必、」樊克玉、」王勇,」各銀二個。」西韓家嶺」李本印、」李大吉,」各銀一刃;」李生蘭,」銀六個;」李爾敏,」銀五個;」李生珍、」李情,」各銀三個;」李廷,」銀九個;」李赴玉,」銀二個。」石頭村」李有仁,」銀五個;」毛順,」銀四個;」李旺、」李喜、」王法、」高月、」郭海俊、」劉兆官,」各銀二個;」李貞、」李生庫、」周存進、」李金玉、」李興、」谷昌、」李明德、」劉兆宦,」各銀一個。」石彥莊」韓進府、」薛全仁、」各銀五個;」田登科,」銀三個;」韓進相、」韓禮、」高瑞、」高仁,」各銀二個;」韓進喜、」韓進通、」彭起安、」韓進魁、」高枝、」王聚寶、」王昱義、」高忠德,」各銀一個。」興旺莊」范宗堯、」范宗舜、」方亮、」方謨、」靳吉善,」各銀三個;」范宗文、」吳滿金、」韓玘玉、」王金柱,」各銀二個。」利家莊」張進連,」銀三個;」張志方、」蘇普、」雷秉艮、」王彥榮,」各銀二個;」戈正、」馬夅,」各銀個半;」魏選、」魏順、」張進孝、」張夅、」王興、」王昇、」鄭玉,」各銀一個。」榮花皂」史國祥、」魏金花,」各銀五個;」史榮、」井有才、」張文斗、」郭廷吾、」郭良必、」史明,」各銀三個。」吳官屯」李通、」張秀,」各銀五個。」白廟村」李昌、」史文英、」李深、」史文秀、」李憲,」各銀一個。」興窯村」王起祿、」孫祥、」孫元吉、」李生智,」各銀二個;」趙存金、」李國玉、」李世夅、」趙存艮、」李國棟、」寇通、」李生有、」龐表、」范存心、」宋明,」各銀一個。」石彥莊」盧相、」韓俊,」各銀一個。」龍探頭,」銀二個五分。」紅墻村」張文奇,」銀五個;」張林、」練榮,」各銀四個。」榆澗村」張璞,」銀二刃;」張珽,」銀一刃;」李法、」董林、」李進前、」關順,」各銀四個。」麻家村」麻志旺、」張玟,」各銀八個;」麻生秀、」麻威,」各銀三個。」高家村」邢有亮、」邢有金、」邢通,」各銀二個。」郭家坡」董萬禎,」銀三個。」張大窯」李進□,」銀四個。

云岡堡」張德富,」銀八刃五個;」張門沈氏,」銀八刃五個;」凖興當,」銀八刃;」張德貴,」銀五刃六分;」劉玉秀,」銀三刃八個;」云興鋪,」銀三刃;」趙釭房,」銀二刃;」邢國相,」銀一刃六個;」張文達、」劉大魁、」沈潛、」張國通、」李守敖,」各銀一刃;」狄仁傑,」銀八個;」李貴起,」銀七個;」溫如金、」郭通、」何文、」王洪道、」王賓、」武寬、」鄭洪寶、」孫國成、」周士隆、」劉科、」鄧喜,」各銀五個;」段必起、」田發、」任進申、」劉天吉、」鄷樑、」柴功,」各銀四個;」陳旺佐、」高國柱、」張進成、」王廷云、」張世威、」邢珅、」孫善繼、」王才、」王聘、」閆法、」張文、」劉照才、」杜廷汗、」張進忠、」李生林、」鄷柱、」鄷桂、」張正、」朱寶元、」李文奇,」各銀三個;」張艮、」李鳳、」韓進武、」吳的、」劉成貴、」張法其、」蔣朝、」隆成、」李志旺、」杜邱寶、」陳得、」周士盛、」周士興、」陳俊、」馬俊、」王夅、」鄭有祿、」陳彥通、」韓祿、」張得盛、」楊才、」張進昌、」裴三竹、」高芳、」劉進朝、」李其、」陳棟、」劉大用、」耿有海、」馬甫、」鄧福、」張瑞、」張珍,」各銀二個;」張利、」劉夅、」王茂忠、」高進、」潘士成、」陳彥朱、」張才、」舒光要、」張進滿、」徐艮、」張大謨、」張萬良、」蘇旺、」王通、」柴德,」各個一百文;」鄧棟,」銀二個;」張亨,」銀三個;」裴三貴,」銀二個;」溫存義,」銀二個。」石頭村」李金,」銀三個;」李直、」李英、」張士俊、」李茂、」李太、」李金寶,」各銀一個。」昭祐,」銀三個。

會首:」大同城何士元,施銀二十一兩;」皇莊李國政,施銀二十一兩;」破魯堡郭鋐璽,施銀二十一兩;」平川村楊全,施銀二十一兩;」保安堡張文學,施銀二十一兩;」榆澗村張仲印,施銀二十一兩;」云岡堡張德榮,施銀二十一兩;」助馬堡和盛當,施銀十五兩;」十五溝鄧士魁,施銀十五兩;」助馬堡李德,施銀十二兩;」小馬營王進朝,施銀十兩五個;」后營子張萬義,施銀十兩。

泥匠趙滿良,木匠溫儉、李榮、溫存義;」石匠王進朝,男允昇,朱大富、韓喜;」畫匠郝才;」油匠彭廣、陳惠。」焚修僧人:叔容、叔賓、叔祥,徒照璽、照璉、照珵、照斑、照理、照秀、照琮、照明敬。」龍飛大清乾隆十七年五月二十日立。

①這里抄錄的碑文,以日本《云岡金石錄》石佛寺山門《重修云岡大路碑記》為底本,核對原碑,一些文字有所更正。

②“補”,當為“捕”。

③以下“銀”字,原碑均省刻為“艮”。

1753年癸酉(清乾隆十八年)

【一間】皇帝萬歲位。

【二間】山西大同府大同縣」城西鄉」邢家村、」高家村,」龍王廟鑄鐘一口,重二百余斤。

【三間】闔村眾善人等,」開烈初佐。計開」整領二人:高存溝、邢有亮。

【四間】高存朱、」高與、」高垣?、」高廣、」高珍。

【五間】邢有義、」常門高氏、」邢福、」邢襲、」邢有海。

【六間】邢有智、」邢有金、」高文、」邢通、」邢昱。

【七間】大清乾隆十八年」七月吉日造成。」東花門北金火匠」李發,男進喜。(日本《云岡金石錄》龍王廟《闔村眾善人等造龍王廟鐵鐘記》)①

①龍王廟,故址在云岡第4、5窟間的龍王溝,不知建于何時,今惟有殘基存焉。此鐵鐘亦無存。

1758年戊寅(清乾隆二十三年)

乾隆二十三年,雹,詳奉蠲緩。(《道光大同縣志》卷2《歲時》)

胡天游《云岡寺二首》:①

萬三千寺無遺跡,片石崔嵬影尚留。紺發寶支開絕壁,銀云涼瓦自高樓。

疏鐘帶月搖清塞,雙樹含風入早秋。劫換塵移人世改,諸天定里不知愁。

寺門紅透夕陽西,一片灘聲送馬蹄。野客定難攜屐到,山禽猶自戀人啼。

安禪未穩身將老,絕塞經過意欲迷。拂掠翠微吟興在,珊珊鞭影逐風低。(《乾隆大同府志》卷31《藝文》)

①胡天游(1696~1758),字稚威,一名骙,一字云持,曾改姓方,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雍正七年,副榜貢生;乾隆初,舉鴻博,不遇。后舉經學,遭嫉報罷。性耿介,工駢文,詩亦雄健有奇氣。久居京師,聲聞甚著。終身落拓,客游山西,卒于蒲州(一說太原)。著《石笥山房集》。姑系其詩于卒年。

1759己卯(清乾隆二十四年)

二十四年,早霜,秋禾被災,奉旨蠲緩、賑恤。(《道光大同縣志》卷2《歲時》)

富察明義《云岡寺》:①

寺在大同府西廿余里,山樓三重,內有坐像,高五丈二尺,實往來行客憩足所也。

溪山佳處結云房,聞道鴻模創自梁。樓瓦三重浮翠色,佛身五丈現金光。

立來定覺塵寰隘,坐閱應悲過客忙。借問玉瓶甘露水,幾時許我一杯嘗?(《綠煙鎖窗集》)

①富察明義,號我齋,滿洲鑲黃旗人,乾隆朝侍衛。李裕民《云岡石窟二題》(載《北朝研究》1994年2、3合期)考訂其人,與曹雪芹同時而稍晚。姑系該詩于是年。

1761年辛巳(清乾隆二十六年)

自乾隆二十六年,云岡割歸左云。(《道光大同縣志》卷19朱彝尊《云岡石佛記》附黎中輔記)

【摩崖石刻】左云縣交界。(日本《云岡金石錄》第一洞外壁東方《左云縣交界題字》)

1766年丙戌(清乾隆三十一年)

大佛閣,在正殿之東院,即大佛殿也。……洞門之上,有乾隆丙戌親王[羅]布藏多爾濟貢敬“如來圣像”匾額。①(白志謙《大同云岡石窟寺記》)

①《清史稿》卷12《高宗本紀三》:三十年“五月乙亥,晉封喀爾喀郡王羅布藏多爾濟為親王。”

1769年己丑(清乾隆三十四年)

【額】《重修云」岡石佛」寺碑記》:①

【碑文】《云岡堡石佛寺歷年續修工程,并歷年施舍銀兩、養贍地畝碑記》:

蓋聞」功成于此日者,非有言以志之,必弗克垂于奕[礻+冀];業建于一時者,非有物以傳之,亦何能存于將來。是以自古典章,多備故府之藏;而歷代政治,每賴方策之載。凡以示久遠□來」茲,俾后世有志復古者,不至撫遺事而慨然于考據之無因也。降而至于縉紳、士庶,以及僧、道兩門,凡從艱難中之經營、締造,勤苦內之創建、修葺,靡不思以一時所事貽,而之后」世可稽。故立碑以刻銘,胥此物此志也哉!即如云岡」石佛寺,雖僻處荒山,實系古名剎。寺僧寂容,自幼秉誠募化,歷年修理,其有功于我」佛□,不一而足。已見樓臺巍峨,廟宇雄壯,雖未能勝云郡之大觀,亦可云為西來之第一。第自乾隆十七年修路立石,而后至今,又歷多年。其所續建殿宇、廻廊、碑坊、樂樓,以及金裝」佛像、移素諸佛、金身重整、」御題匾額、丹青兩壁、彩畫棟梁,其工程詳備,更難以枚舉。而凡」王公大人與十方、本堡眾善施主,因諸項功果,所布施過之銀兩,爾僅題名緣冊,未能傳芳久遠。今因諸項工程業已告竣,故特為立石樹碑,書著銜名、姓氏,以志功德于百代,以垂」芳徽于千載。庶寺僧寂容之終身苦志不倦,亦得憑此以不沒云。因是為記。大同府大同縣儒學增廣生員劉學禮撰併書。

賀蘭山定遠營扎薩克、多羅貝勒多羅額駙、軍功紀錄四次羅布藏多爾濟,施銀二十七兩,②施馬一匹。」御前行走、阿蘭善山厄勒特扎薩克、和碩親王多羅額駙羅布藏多爾濟,同福晉和碩莊親王之女多羅格格,共施銀一百兩整。」【蒙文一行】

左云縣正堂穆,捐銀五兩。大同府大同縣督捕廳、加一級、紀錄六次徐,捐銀三兩。左云縣捕廳郭,捐銀二兩。」山西靖遠營都閫府、紀錄五次觀,施銀二兩。威魯堡城守府宋,施銀五兩。榆澗兒村信心張賓,施銀三兩;張樸、關順、李岡、董文奇、張正奇、張生奇,各施銀二個。」山西殺虎口協標右營千把外委李國柱等,左營千把外委王載昇等,各共施銀一兩五錢。右營總領隊目兵韓普濟等,左營總領隊目兵張忠等,各共施銀五兩。」住居豐鎮府屬黑圪塔索﹖移﹖信士、鄉飲耆賓弓選,攜子進元、進忠,施銀五兩。信士、豐鎮府保正弓進儒,施銀五兩。得勝堡眾善□□,共施大個四千二百文。信心鄧堯,施個二千。」凖興當,施銀十兩,焰光五兩。得勝口河口灘信心潘士奇,施銀五兩;潘士英,施銀五兩。十九平信心王進朝,施銀五兩;信心韓德富,施大個二千五百文。

大同城」劉學禮、」王世富、」王世貴,」各施銀三兩;」布行,」施銀二兩;」當行,」施銀一兩。」錢行、」雜貨行,」各施個六百;」釭行,」施銀五個;」皮行、」帽行、」乾菜行,」各施小個一千;」張國標,」施銀五個。」左云縣」布行、」當行,」各施銀二兩;」任寫南、」關□府,」各施銀一兩;」管保、」田英、」兵房、」刑房、」趙永寧、」任奎、」李忠、」錢眾琮,」各施銀五個;」蒯生培、」李銘,」各施小個一千。」崞陽莊」永豐當、」王欣、」劉進臣、」四美號、」恒盛魁,」各施銀一兩;」隆盛號,」施銀六個;」王鳳豹、」王樂、」新盛東、」趙理、」黃才,」各施銀五個。

后營村」乾□當,」施銀一兩五個;」高萬享,」施銀二兩;」恒生成、」天源當、」張萬義,」各施銀一兩;」恒成榮、」鄭養心、」李成功、」鄧執信、」田富林、」劉養庫、」米安邦、」呂昌紀,」各施銀五個;」天成永,」施銀四個;」霍桂林、」邢存禮、」米助邦、」申英昌,」各施銀二個;」楊澗、」殷得才、」恒興甫、」興隆甫,」各施銀三個。」十九平」王名中,」施銀一兩;」陳獻常,」施銀五個;」宋得功、」宋得祿,」各施銀五個;」王云、」郭元位、」藺訓連、」郭進喜、」閻秀發、」張連、」徐宗孔、」司國旺、」趙國亨,」各施銀二個。」石彥莊」合村,」施大個一千;」韓進官,」施銀一兩;」田登本、」沈潛,」各施銀五個;」韓雄,」施銀二個。」唐兒溝」白明旺,」施銀五個;」韓軍,」施銀四個;」韓長、」范宗湯、」范宗舜、」范昌盛,」各施銀三個。」十九平」王州、」王瑞、」宋大有、」劉俊、」王大有、」李逢春,」各施銀二個。」張士窯村」王兆鵬、」王兆龍、」陳庫,」各施銀二個;」魏錦秀、」周尚文、」陳府、」劉印、」高林,」各施銀二個。」麻家村」張九增,」施銀二個;」麻潤、」麻沛、」麻昇、」麻浩、」張斌,」各施銀二個。

云岡堡」張德弘,」施銀二兩;」劉傑,」施銀一兩;」鄧發興,」施銀七個五分;」王耀,」施銀六個六分;」鄧弘寶、」梁公、」鄧圣、」劉富、」狄仁德、」劉夅、」王寶,」各施銀五個;」張明成、」李廣、」任進昇、」王明、」李仁、」李福、」鄭瑾、」鄭玟、」董鳳,」各施銀四個;」張德榮、」溫存義、」姚喜、」韓進武、」劉喜、」尉福、」張發奇、」孫光發,」各施小個一千;」劉科、」鄷桂、」李鳳、」潘士成、」周志興、」鄭裴氏、」裴文榮、」邢環、」邢枝、」陳傑,」各施銀五個;」張全、」杜廷翰、」劉士元、」劉士忠、」邢通、」郭正、」馬迎祥、」馬騰祥、」李艮、」王榮,」各施銀一個五分;」張成、」鄷世錫、」郭守仁、」柴法、」趙存德、」何天良、」何天尺、」柴德、」杜信、」郭法、」裴三富、」王懸、」劉祥、」高榮、」張儒、」張俊新、」□連新、」王廷俊、」閻天中、」劉云、」田盡忠、」吳俊、」陳守庫、」韓朝元、」任自保、」劉成花、」白存義,」各施銀二個。

十五溝信心鄧士魁,施銀八兩。」平川村楊正發,施銀四兩。回去村馮奎,破魯堡」郭元輔,大同城李大興,施家窯張維成、李典夅,」各施銀五個。白廟子史哲、董有庫,姜家灣姜德富、」陳發科、張全,各施銀二個。小馬營鐵筆匠王進朝刻。

大清乾隆三十四年,歲次己丑,菊月谷旦,住持僧寂容,暨徒照斑、照琮、照理、照珮,徒侄照亮、照福、照秀、照滿,孫普全、普合,勒石。

【碑陰文】寺內歷來施舍養贍,并祖遺、置買地畝數目、四至,開列于后:」大同縣王老爺,于天啟六年,買到堡民陳國益地四十畝,舍給石佛寺僧、道,鄉以為養贍之資。計開,陳家墳地一頃三十畝,東西畛,東西至溝,南至鄧松,北至土」屋;□老窯地一段,十畝,東西畛,東西至溝,南至買﹖主﹖,北至買主。」鎮守大同等處總兵官、后軍都督府姜憲,③將裁軍遺地一頃二十畝,共四段,坐落云岡堡,于順治二年,施為石佛寺僧性禮養贍之資。」計開,濡蓮溝地一段六十畝,南北軫,東至把總養廉地,西南至溝,北至周大武;」小園兒地一段二十畝,東北畛,東北至溝,西至道,南至張月;」潘家墳地一段二十畝,東西畛,東北至屯地,南至墳,西至溝;」蛇腰地一段二十畝,東西畛,東至道,西北至溝,南至王庫。」本寺于順治三年,原買陳國義糧地三十畝,南北畛,地名佛寺頂,東至史應夅,西至劉汝栢,南至崖,北至道。」本寺于順治三年,原買本堡住人劉林地一塊。東至胡道溝,北至道,西至堡門,南至清水河。」欽命總督、兵部左侍郎佟,于順治四年,④恩給養贍營田余地三頃有零,南北畛,東至軍地,西至趙相糧地,南至長城,北至軍地,長六百步,闊一百三十步。」又恩給養贍草場余地一段,四頃一十五畝,東西畛,東至軍地,南至壕塹,西至路,北至路。」又恩給養贍高山城東關草場空地一塊,九畝,東至官水道,南至城墻,西至城壕,北至圪楞。」本寺于順治五年,原買本堡邢進忠糧地一段,五十畝,地名便門外崖頭地,東西畛,東至堡壕,南至周廷俊,西至崖,北至道。」本寺于順治五年,原買本堡史春、史玉糧地一段,二十畝,地名青石凹,東西畛,東至道,南至邢夏,西至道,北至高尚志。」本寺祖遺八十畝地。一段十五畝,南北畛,東至李姓,西至郭姓,南至李姓,北至石嘴子。」又祖遺石塔兒地一段,三十畝,東西畛,東至道,西至牛犋糧地,南至王姓,北至邢姓。」又祖遺五十畝坡地一段,五十畝,南北畛,東至大圪楞,南至溝,西至溝,北至溝。」張氏窯村陳施主諱策,于順治十年,將祖遺地,各段不等,共地二頃八十畝,施為寺內香火、養贍之資。」助馬路左都督許,康熙二十五年,恩給謝家場村養廉荒地五頃,上二下三,地名官地梁,以為寺內香火、養贍之資。」計開,上二頃,東西畛,東至路,西至枕頭地,南至養廉地,北至開墾地;下三頃,東西畛,東至路,西至枕頭地,南至開墾地,北至陽和賞功地。」石彥莊信心梅明、毛世清、高君良、高仲元,校尉屯信心段成祥、李旭昇,利家莊信心蘇萬象,吳官屯信心李登科,上旺莊信心白珠,各施銀貳錢。」崞陽莊信心劉德,施銀一兩;同家梁信心胡榮,施銀五個;紅墻兒村信心張榮施銀三個,信心張全施銀三個;青磁窯村邱有富、邱有相,大同城郝成德,高山城李伏泌,竹林寺蔣振翊,各施銀二個。

朔平府右玉縣所屬小馬營村左所頭百戶,移住十九平,鐵筆匠人王進朝,年七十五歲,刻石。」大清乾隆三十四年,歲次己丑,菊月谷旦。寺僧寂容謹立。

①此青石大碑文,日本《云岡金石錄》第六洞佛閣外西側《重修云岡石佛寺碑記》中抄誤頗多,這里對照原碑辨改。

②“銀”字,原碑俱簡刻為“艮”。

③姜憲,即姜瓖。

④順治六年,佟養量上任宣大總督。此“四年”記誤。

1773年癸巳(清乾隆三十八年)

三十八年、三十九年、四十年,俱大熟。(《乾隆大同府志》卷25《祥異》)

1776年丙申(清乾隆四十一年)①

武周山,東距府治二十里,高二里,盤踞三十里,北連雷公山。峪中有石窟寺,后魏高宗時僧曇曜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雕飾奇偉,冠于一世。顯祖、高祖嘗幸焉。山下有金耿光祿冢。武州之州,《水經注》、《隋書·地理志》皆作周。《魏土地記》謂之武州塞口。(《乾隆大同府志》卷4《山川》)

①是年,大同知府吳輔宏修成《乾隆大同府志》,姑錄其中無紀年的相關詩、文于此年。

武周川,俗名十里河。源發塞外菱角海,由古云內城入朔平府北之殺虎口,①東南逕左云縣云岡石窟寺南。其東一窟,靈泉出焉,南流數十步注之川水。東逕青磁窯,入大同縣境。又東逕蝦蟆石灣,石壁鐫“佛”字,大徑丈,又名佛字灣。②《水經注》:武周川水東南流,水側有石祗洹舍并諸窟室,又東轉靈巖南,鑿石開山,因崖結構,山堂水殿,煙寺相望。即其處矣。川水又東流,出小站口,循山麓屈曲而南。《魏土地記》所謂:平城宮西三十里,武周塞口者也。折而東逕王家園北,又屈逕其東,古杏數百株,吐花極繁,疑明代府別業。又南逕平旺村、時家莊東。又東南逕東、西十里河村,口泉之水西來注之。又東南至合河口,與如渾水合。(《乾隆大同府志》卷4《山川》)

①此述武周川發源地與古今記載不同。

②雙鉤“佛”字,刻在觀音堂西石崖壁上。《乾隆大同府志》卷15《祠祀》:“觀音堂,府城西十五里佛字灣。遼重熙六年建,明宣德三年修,萬歷三十五年重修,提學副使陳所學記,碑存。壁間小碣書大士降妖事,戶部分司吳伯輿撰,代宗朱廷[雅—牙+弓]刻石。石瓶二,上刻《心經》及天啟丙寅知縣王象云款識。國朝順治六年姜瓖變,焚毀;八年,總督佟養量重建,有碑記。康熙五十二年、乾隆二十八年相繼修葺。”按:今觀音殿內尚存遼代觀音石像原雕一尊,以及諸天王像。

石佛寺口,城西三十里左云縣界。(《乾隆大同府志》卷5《形勝》)

武周山石窟,在府西武周山中。元魏高宗時,僧曇曜請于城西武周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彫飾奇偉,冠于一世。顯祖皇興元年,行幸武周山石窟寺;四年,幸鹿野苑石窟寺。太和四年、六年、七年,屢幸武周山石窟寺。按:今寺在府西三十里左云界,特當時石窟之一。迤東十數里巖壁間,遺跡宛然。舊志載,石窟十寺,其名詳見《祠祀》,疑即《水經注》所謂“山堂水殿,煙寺相望”者。已無可稽考。今城西十五里佛字灣觀音堂猶存石佛數尊,或其遺也。(《乾隆大同府志》卷6《古跡》)

石窟寺,在府城西三十里左云界。北魏時建,始神瑞,終正光,歷百年而工竣。其寺:一同升,二靈光,三鎮國,四護國,五崇福,六童子,七能仁,八華嚴,九天宮,十兜率。內有元載所修石佛二十龕,壁立千仞,面面如來,今大半廢圯。壁上多前代石刻,字漫滅,不可讀。①國朝順治八年,總督佟養量重修,有碑記。東西二閣,依巖結構,各為五重,皆高十余丈。東閣下,大石佛一,高與閣等,名“大佛閣”。緣閣左,飛橋陟磴而上,復得小石佛數龕,其最上層也。康熙三十五年冬,圣祖仁皇帝西征回鑾,幸寺,御書“莊嚴法相”懸額。三十七年,知府葉九思奉文修葺。(《乾隆大同府志》卷15《祠祀》)

①今云岡第1~3窟間仍有摩崖石刻遺跡多處,除“山水□清□”、“云深處”、“碧霞洞”三處大字題額外,唯清代朱廷翰等三處小字題記尚依稀可辨,余皆風化。按:這里的清初石刻,三百年后的抗戰時期已漫漶不清,現在近乎消失;而《乾隆大同府志》作者吳輔宏所見,字跡漫滅的前代石刻,應是明朝前期甚至更早的遺跡。云岡東部摩崖石刻,反映了石窟寺的一段歷史與文化,值得研究。

劉卓《九日登云岡》:①

云中已是絕人攀,況復云岡山上山。玉宇肅清鷹奮遠,元霜搗盡雁飛還。

曇飄花雨香初散,石琢阿羅鬢帶斑。強欲登高來絕頂,不堪回首望鄉關。(《乾隆大同府志》卷31)

①劉卓,身世不詳。《乾隆大同府志》又載其《書黃烈婦吳氏傳后》詩一首。吳氏,康熙間拒辱自殺,雍正元年,大同知府許惟訥建祠祀之。故知劉卓為雍正、乾隆時人。

1780年庚子(清乾隆四十五年)

石窟十寺,縣東九十里,武周山云岡堡后。魏建其寺:一同升,二靈光,三鎮國,四護國,五崇福,六童子,七能仁,八華嚴,九天宮,十兜率。孝文帝亟游幸焉,內有元時石佛二十龕,壁立千仞,面面如來。其他石窟千孔,佛像萬尊。國朝順治八年,總督佟養量重修;康熙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一日,圣祖仁皇帝西征幸寺中,御書“莊嚴法象”匾額。(《山西志輯要》卷6《左云縣祠廟陵墓》)①

①是年,山西巡撫雅德主持編修、刊行《山西志輯要》,實為《雍正山西通志》的節略本。

1785年乙巳(清乾隆五十年)

【爐銘】山西太原府忻州楊家莊信官楊﹖弟普,」敬獻施銀伍拾兩,暨子懸邱、金邱、玉邱、全邱、加邱。」山西大同府城西□門南,金大匠」人張仔﹖昱,①年六十四歲。」男張鐘,徒孫王永太、韓有才,」徒弟趙登云、李裕、趙德明。」住持僧照斑、照珮,徒侄普全、普會。」大清乾隆五十年,歲次乙巳,仲夏。(日本《云岡金石錄》第六洞前庭《信官楊弟普造鐵爐記》)

①“金大匠”,當為“金火匠”。按:此香爐今已無存。

1787年丁未(清乾隆五十二年)

乾隆五十二年,歲大祲,赤地千里,惟大同尤荒,人相食。(《道光大同縣志》卷13《宦績》)

1788年戊申(清乾隆五十三年)

五十三年春,大疫。秋,大熟。(《道光大同縣志》卷2《歲時》)

1792年壬子(清乾隆五十七年)

五十七年,秋旱。(《道光大同縣志》卷2《歲時》)

1795年乙卯(清乾隆六十年)

六十年,雨雹。(《道光大同縣志》卷2《歲時》)

1797年丁巳(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嘉慶二年)

嘉慶二年三月,風霾晝晦。(《道光大同縣志》卷2《歲時》)

1799年己未(清嘉慶四年)

自乾隆五十三年至嘉慶四年,歲皆大熟。(《道光大同縣志》卷2《歲時》)

1800年庚申(清嘉慶五年)

五年四月、閏四月,大旱。(《道光大同縣志》卷2《歲時》)

1801年辛酉(清嘉慶六年)

六年六月,大雨六日,壞居民房屋。(《道光大同縣志》卷2《歲時》)

1805年乙丑(清嘉慶十年)

十年五月,大水,南門吊橋壞。六月,大水,興云橋壞。(《道光大同縣志》卷2《歲時》)

俗稱塔兒窯洞。在此中窟,與西部第五大窟前面之平地上,①有“碧霞宮”,是嘉慶十年所修。泥塑神像,兩壁有水墨壁畫,頗見生動。②(厲壽田《云崗石窟寺源流考》)

①塔兒窯洞,即今第21窟;西部第五大窟,即今第20窟。

②碧霞宮,今已蕩然無存。

1806年丙寅(清嘉慶十一年)

十一年六月,大雨雹。七月,大雨五日。(《道光大同縣志》卷2《歲時》)

1814年甲戌(清嘉慶十九年)

十九年冬,地震。(《道光大同縣志》卷2《歲時》)①

①《道光大同縣志》卷2《歲時》又云:“二十年三月,地震。二十一年三月,大風。二十四年七月,大雨七日夜。九月,木冰。”

1820年庚辰(清嘉慶二十五年)

二十五年六月,大雨雹。十月,大雨五日夜。(《道光大同縣志》卷2《歲時》)

石窟寺,在大同縣西武州山上。《水經注》:“武周川水又東南流,水側有石祇洹舍并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東轉,徑靈巖南,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通志》:“石窟十寺,在大同府治西三十里。元魏建,始神瑞,終正光,歷百年而工始完。其寺,一同升,二靈光,三鎮國,四護國,五崇福,六童子,七能仁,八華嚴,九天宮,十兜率。內有元載所修石佛十二龕。”《府志》:“石窟十寺,壁立千仞,石窟千孔,佛像萬尊。”本朝順治八年,總督佟養量重修。其山最高處曰云岡,岡上建飛閣三重。閣前有世祖章皇帝御書“西來第一山”五字。康熙三十五年,圣祖仁皇帝西征,幸寺中,賜御書“莊嚴法相”扁額。(《大清一統志》卷146《大同府》)①

①《大清一統志》自康熙“促修”,經雍正、乾隆、嘉慶三次增輯重修,是年本最為完善。

1822年壬午(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道光二年)

二年閏三月,大水。七月,疫。(《道光大同縣志》卷2《歲時》)

1827年丁亥(清道光七年)

七年春,大疫。三月晦,大雪三日夜,平地深三尺許。冬,大疫,有絕戶者。(《道光大同縣志》卷2《歲時》)

1828年戊子(清道光八年)

倪鉞《題云崗大佛寺》:①

云山糾結古云崗,石路盤旋到上方。四面閣圍千尺佛,一川樹帶五更霜。

風煙飄緲追元魏,碑版依稀認漢唐。彈指峰巒歸去晚,一鞭秋色入斜陽。(《光緒左云縣志》卷10)

①倪鉞,左云人,道光戊子科優貢。

1829年己丑(清道光九年)

九年,多雷雨,雨雹。六月,城東南雨雹。八月,海里村杏花重開。(《道光大同縣志》卷2《歲時》)

1860年庚申(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言+寧]咸豐十年)

【鐘銘】大佛殿

住持僧人心良,」咸豐拾年九月朔一日,」長成爐成造。(日本《云岡金石錄》石佛寺天王殿《住持心良造大佛殿鐵鐘記》)①

①此鐘,今已無存。蓋毀于20世紀50年代末“大煉鋼鐵”時。

1861年辛酉(清咸豐十一年)

【橫額】永」垂」不」朽

【碑文】《重修大佛寺碑記》:①

云郡之西有岡焉,上出浮云,下臨絕壑,刊石為佛,即巖為宮。浩浩乎,法象之大,佛圖之多,矗不知幾千萬座。然而傾椅剝落,亦莫甚于此者。惟大佛寺,重新建立,而觀音殿、東禪堂、樂樓,久經頹廢。至」是,僧心良始募眾善而落成焉。余向慕其景,不得往,嘗夢游之。今年夏始往,因屬余為之記。夫大廟以觀山之高,溪之流,農民之熙皞,鳥獸之遨游,蓋誠至凈之土而極樂之地者。我」圣祖仁皇帝且駐蹕焉。特是前人創之,而后人不繼之;即一人繼之,而眾人不助之,則所謂美者無由彰,而盛者無由傳。古跡之廢弛,大都類此。誠使由是倡之,而集其腋,而聚其沙,而千佛之洞皆大放」其光明。未始,非住持心良與眾善士鄉人,先路之導也,是烏可以不志?

御前行走、阿拉善和碩特、額勒特扎薩克、和碩親王,貢捐銀肆伯兩。崞陽莊農民社,施錢貳拾千文;鋪行社,施銀貳拾五千文;王鳳,施錢叁千文;康富,施錢壹千文。南深井趙壁,施錢一千五百文。」特授左云縣正堂,加五級、紀錄十次董,捐銀叁拾兩。牛頭山德寶貨房,施錢拾千文。大同中營、世襲云騎尉張銳,施銀貳兩。懷仁縣耆賓陳鳳虞,施錢貳千文。」殺虎口監督保,捐銀拾兩。四道溝德義貨房,施錢貳拾五千文。窯洞南溝石官,施錢捌千文;段廣,施錢壹千文。龍花皂郭世勛,施升底金貳百張;張禎,施錢伍百文。蔚州疃合村人等,施錢三千文。」正黃、正紅、湘紅、正蘭旗大馬群關洋群各處,四外蒙古人,共布施錢壹千五百吊文。

四道溝」德義魁,施錢伍千文;」復慶魁,施錢肆千文;」張慇?,施錢三千五佰文;」永義成,施錢二千五佰文;」李恒德、」三義全、」德裕和、」世寶元、」三合公、」同生永,」各施錢貳千文;」慶樂有、」元成永、」凖王成,」各施錢壹千五百文。」三成義、」四合成、」協成永、」德義昌、」天成功、」四合成、」永源長、」楊宗喜、」德太成,」各施錢壹千文;」田增盛、」賀斌,」各施錢六百六十文;」德盛店、」孫海禎、」仁義店、」義盛成,」各施錢五百文。」鎮河堡」全盛榮,施錢二千文;」全盛懋、」全盛裕、」袁起,」各施錢壹千五百文;」姚俊,」施錢一千文;」穆有倉、」祥瑞,」各施錢六百六十文。」上深澗」萬盛增,施錢三千文;」全盛溢,施錢二千文;」恒慶茂,施錢一千五百文;」慶樂有,施錢一千文。」高山城」合營,施錢四千文;」五福堂,施錢三千文;」永盛昌,施錢二千文;」永盛成、」福慶堂、」存城堂、」德泰店,」各施錢壹千文;」寶善堂、」慶馀堂,」各施錢捌百文;」福壽堂,施錢六百六十文;」永寗店,施錢六百文;」永興店、」同德永、」福泰德、」永和店、」張義,」各施錢五百文。」大同」當行,施錢拾千文;」戶科侯天德、李順,施錢二千文;」李順,施錢一千文;」支科蔡永昌,施錢一千五百文;」郭永順、」白掌案、」陳萬良、」楊天和、」郝世隆、」永春館、」馬掌家、」張文魁、」永春源,」各施錢壹千文;」賈面鋪、」張永慶、」楊禎,」各施錢壹千五百文;」王永昌,施錢壹千文;」李肇龍、」萬興館、」聚盛昌、」永合館、」福亨永、」江興館、」賀官、」趙夅、」時中號、」劉富禎、」福恒德、」和興成、」永長成、」永和義、」中和永、」李棟,」各施錢伍百文;」李大成,施錢三千文。」郭家窯天順德,施錢一千六百文。」張家后溝李倉,施錢二千文;」劉官,施錢五百文。」前郭家坡」董常喜、」董萬有、」董順,各施錢六百六十文;」董吉、」王登云、」楊潤昇、」董謙、」董懷、」孫廣珍、」劉寬、」孫舉珍、」田福,」各施錢六百六十文;」邢萬山,施錢五百文;」劉威泥匠、」李朝珠瓦匠,」各施錢貳千文。」大同瓦窯」劉科,施磚五百個。

大同縣學廩膳生員劉青藜,沐手敬書;」石頭村李鐸,沐手敬撰。」左云募化經理人:」戶房劉陞,禮房王訓、」張隆基,」工房李縉、」姚承虞,」倉房劉槐,」皂班張淑,」石頭村李陽、」張璽。」經理人:馬德龍、」陳謙、」邢林。」住持僧師傅、師叔:通溢、通柱;」經理、住持僧心良,暨徒源順,勒石。」大清咸豐歲次辛酉,孟秋月谷旦立。

【碑陰橫額】萬」世」流」芳

【碑陰文】左云縣」捐輸議敘八品喬爾靈,」施錢叁千文;」署內眾師爺,施錢五千文;」郭秉信、署前」萬順璽,」各施錢貳千文;」太和當、」萬源當、」義利源、」萬盛興、」義貞源、」萬榮店、」義聚源、」天順店、」義盛店、」永豐店、」義成源、」龔亨、」萬昌店、」福成魁、」萬溢店、」源成店、」廣昌店、」天義店、」寶興店、」天盛店、」天泰店、」天合店,」各施錢壹千文;」永合公、」天順德、」德厚店、」天興功、」義興昌、」天義隆、」德興長、」德興涌、」天德店、」萬順源、」永興泉、」義成功、」萬涌泉、」萬和義、」萬勝店、」德豐遠、」萬和泉、」慶泰店、」鼎興恒、」永誠當、」永德當、」頡纘武、祁邑,」各施錢伍百文。」本堡」鄷岡舒、」鄭德魁、」張明,」各施錢叁千文;」馬德龍、」萬溢源、」王明珠、」張老良、」王陞、」天德元、」柴權,」各施錢貳千文。」云中館」陳千、」張海、」鄧選、」鄧溫、」王天成、」王振岡、」劉萬順、」陳富、」陳凌,」各施錢壹千五百文。」云元館」張全、」鄭連、」孫有功、」柴吉、」王發、」張明富、」柴棟、」舒耀先、」張龍、」鄷連、」鄧文英、」馬德有、」王選、」張孝全、」馬德富、」劉天明、」邢滿、」柴良、」陳林、」吳有才、」劉萬忠、」麻慶福,」各施錢壹千文;」陳明、」邢守富、」劉萬恒、」張存智、」姚滿庫、」吳順、」鄷萬舒、」鄷步舒、」周義、」吳千、」張光業、」張永福、」段順、」張發、」張元、」鄷枝、」閆存仁、」鄷長、」劉福龍、」王福成、」劉元、」王成、」武成、」張有、」孫天喜,」各施錢六百六十文;」張先生、」金玉、」孫有德、」鄷和舒、」邢萬祥、」鄧悅、」邢萬成、」王福榮、」張光富、」田德榮、」陳選、」劉八元、」郭萬銀、」武元、」張永祿、」何國祥、」劉和、」柴成、」吳亨、」何國禎、」任福、」王榮、」韓世美、」孫有成、」陳士、」邢守仁、」邢守善,施錢六百六十文,」各施錢伍百文。」麻家村」邢林、」麻仲義、」麻仲德、」麻生茂、」梁世昌、」何林,」各施錢壹千五百文;」何興,」施錢一千文;」麻仲和,施錢捌百文;」何通山、」邢德、」麻斌、」吳安、」劉昌、」張榮、」張天剛,」各施錢六百六十文;」邢萬義,施錢五百文;」麻有,施錢五百文;」何發,施錢六百六十文。」張氏窯村」陳萬忠、」陳萬全、」張展,」各施錢壹千文;」陳萬倉、」陳萬良、」陳萬元、」陳官、」陳萬金、」張天義、」張永和、」李富、」胡有德,」各施錢六百六十文;」郭祿,施錢五百文。」石頭村」李陽,施錢貳千文;」吉福祿、」李仁,」各施錢壹千五百文;」李鐸、」李向云,」各施錢壹千文;」毛發、」陳萬義、」毛倉、」封世倉,」各施錢六百六十文;」李銘、」任振新、」李鳳鳴、」李錦、」李英,」各施錢伍百文。」粟家莊村」王萬年,施錢一千五百文;」蘇天富、」蘇天昇,」各施錢壹千文;」蘇進夅、」王天順,」各施錢捌百文;」蘇禮、」何財,」各施錢六百六十文;」蘇明、」蘇進義、」蘇元、」候朝發、」蘇漢銀,」各施錢伍百文。」興旺莊村」韓進禮,施錢貳千文;」靳相,施錢一千五百文;」韓科,施錢一千二百文;」韓進智,施錢壹千文;」范廷榮、」范廷枝、」范文孝,」各施錢六百六十文;」霍明、」范廷謙、」韓良,」各施錢伍百文。」水泉村」秦生貴、」秦建功、」張金,」各施錢壹千伍百文;」聶存禮、」梁保、」蔣永旺、」張福、」梁恒,」各施錢壹千文;」秦生發、」張玉、」張全、」高文科、」秦生富、」高富、」張榮,」各施錢六百六十文;」黨日明、」張福昌、」王義、」李榮,」各施錢伍百文。」驢圈村」李福,」施錢一千五百文;」李陽春,」施錢壹千文;」張珍、」李成春、」李富春、」李玉春,」各施錢六百六十文;」李迎春、」李金、」李龍、」李財、」李官、」李鐸、」李恭、」張全、」李全、」李宏、」李鳳春、」李應、」李銀、」張恩,」各施錢五百文。」水泉村」王成,施錢六百六十文;」張陞,施錢一千五百文。」白山村」邢萬倉、」邢萬良,」各施錢壹千文;」陳鴻儒、」喬永泰,」各施錢六百六十文;」丁泰、」張天德,」各施錢伍百文。

小窯山村」麻仲林,施錢二千文;」麻仲舉,施錢一千五百文;」趙興貴,施錢壹千文;」劉全,施錢六百六十文;」劉興旺、」劉成、」宋明、」馬成富、」李德忠,」各施錢伍百文。」竹林寺村」李有財、」高富、」高舉、」馬萬金,」各施錢六百六十文;」高奇富、」蔣寶、」蔣忠、」王成有、」蔣倉、」蔣昇、」馬世彪、」馬世龍、」李興順,」各施錢伍百文。」吳官屯村」王倉,施錢四千文;」邢守太,施錢貳千文;」吳選、」李富,」各施錢壹千五百文;」吳永富、」王天福,」各施錢壹千文;」王富,施錢捌百文;」王柱,施錢六百六十文;」李生富、」吳永安、」王昇、」王永亨、」王榮、」段廣成,」各施錢伍百文。」姜家灣村」曾海、」曾魚、」曾江,」各施錢壹千文;」姜貴、」張維,」各施錢六百六十文;」張廷、」劉錦、」張明、」萬有金、」萬福,」各施錢伍百文;」萬順,施錢壹千文。」安樂莊」周吉榮,施錢一千二百文;」袁志新、」袁志明、」任剛,」各施錢壹千文;」劉魁元、」劉清元、」張普、」蕭同和,」各施錢伍百文。」謝家場」義順榮,施錢叁千文;」天德泉,施錢貳千文;」高效文,施錢壹千文;」高伸,施錢六百六十文;」岳海,施錢五百文。」八墩子村」王興仁,施錢一千二百文;」王佩玉、」通泰店、」王荊洲、」梁海、」玉﹖珺成,」各施錢伍百文。」干莊子村」朱大清,施錢一千五百文;」高永順,施錢六百六十文;」朱和、」高永和、」關守禮、」李忠,」各施錢伍百文。」青磁窯村」邱全,施錢貳千文;」劉義、」曹清、」曹瑞、」劉玉、」李永發、」韓世明,」各施錢六百六十文;」李發元、」韓慶榮、」李永清、」邱尚榮、」李萬良、」曹世祿、」李萬年、」曹世福、」李興源、」李興明、」曹明、」楊登山、」劉德,」各施錢伍百文。」西龍探頭村」席文元、」席文明,」各施錢壹千五百文;」席文蔚、」王永享,」各施錢壹千文。」小窯頭」王天有,施錢五百文;」世仲源,施錢五百文。

白廟子村」張桂、」張濶、」李秀、」張本善,」各施錢壹千文;」劉玉山、」黃廷亮,」各施錢伍百文。」張家灣」王謹、」王謙、」馮富,」文水縣」王汝蠣,」南杏莊」姚致中、」王興恒,」大窯山」邢萬山,」左云」賀開太,」各施錢伍百文;」朔州」劉福祥,」劉官莊」馬富,」各施錢壹千文;」祥瑞,施錢六百六十文。」以上,共宗各施錢」叁百壹十七千零八十文。

①這里,以日本《云岡金石錄》第五洞佛閣外東側《重修大佛寺碑記》為底本,核對原碑,略有改正。另有蒙文《重修大佛寺碑記》碑一幢,立于第五洞佛閣外西側,今天依舊。

1866年丙寅(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五年):

【橫額】萬」古」流」芳①

【碑文】大清同治五年,歲次丙寅,七月吉。

【蒙文碑文】②

【碑陰橫額】永」垂」不」朽

【碑陰文】嘗謂:」好善樂施,從古原無遠近之別;樂善不倦,至今豈有胡漢之分。今有云岡堡」玉皇廟,年遠日久,椽檁損壞,磚瓦剝落,神像凋零。聞者莫不感傷,見者豈忍坐視。幸得正黃旗明張蓋大人,善心感動,忠信相投,情愿捨資重修,竭力募化,里外見新于焉。開造作之基,而我堡相」助,遂以成不朽之業。功竟不日而告竣焉。是雖神速,亦何莫非天助之奇也哉。今將眾姓所施佈施,爰立石碑,請登芳名,以垂不朽云。信心弟子、文生張璽,熏沐敬撰。」信心弟子、石頭村李鐸,沐手敬書。

大佛寺通喜,施錢五千文;」大佛寺心良,施錢二千文;」孫有成、」張士顯、」鄭德魁、」鄷玉、」鄧溫、」王天財,」各施錢一千五百文。」柴權、」柴樑、」張永福、」馬德龍、」鄧選,」水泉村梁寶、」王天成、」王明珠,」大德和蘇、和鄧,」各施錢一千文。」馬德有、」馬德富、」邢滿、」鄭國忠、」鄧文英、」段順、」陳富、」陳明、」張明富、」陳選、」鄷連,」各施錢五百文。」劉萬順、」劉福隆、」陳道、」鄷萬舒,」各施錢四百文。」孫天喜、」張發,」大同李世雄、」陳林、」王儒、」王榮、」張永祿、」鄭連、」姚滿庫、」柴禎、」劉和、」張孝全、」武成、」劉萬忠、」劉天明、」王選、」鄷和舒、」郭萬銀、」吳永清、」邢士梅、」張海、」張有、」張光業、」王明玉、」周鎰、」柴構,」麻家村邢林、」閻存仁,」各施錢三百三十文。」柴棟、」鄷步舒、」何國祥、」孫有德、」邢萬榮、」陳士、」張光富、」周元、」邢士貴、」劉天喜、」鄷掌、」劉元、」孫有功、」陳天財、」孫天全、」吳恒、」邢守富、」劉天義、」吳永盛、」王成,」各施錢二百文。

經理人:」王天財、」柴樑、」馬德龍。」會首:」張孝全、」姚滿庫、」張士奇、」柴希舜。

①此碑,現在玉皇閣土臺上。這里所抄碑文,以日本《云岡金石錄》玉皇閣《修玉皇廟記》為底本,核實原碑,稍作更正。

②蒙文省略不錄。

1869年己巳(清同治八年)

【一間縱書】大同城西」云崗」大佛寺。」住持僧人:」通喜,徒弟侄心銳、心明、心如。」募化:心良,徒源順、源續。

【二間縱書】山西朔平府」左云縣云崗堡」大佛寺廟位前,造」神鐘壹口,重二千五佰」余觔。」布施開列于后:」大同白秀峰,施錢十伍千文;」吳官屯王蒼,施錢三千文;」蔚迎春,施錢二千文;」梁耀金,施錢伍千文;」謝家場高讃,施錢一千伍百文;」麻家村何寶山,施錢一千文;

【三間縱書】榮花皂郭世雄,施錢一千文;」圣﹖云寺勝林、鄷玉二人,各施錢一千伍佰文;」柴良、」馬德龍、」王天成、」王天財、」孫有成、孫有富、」鄧良、鄧溫、」王明珠」七人,各施錢一千文;」張士顯、張士奇、」陳遴、」崞邑李信、」柴權、」大同馬世龍、」石頭村李陽、」王門吉氏」七人,各施錢一千文;」鄧選、」張成、」王陞、

【四間縱書】邢滿、」鄭國明、」陳福、」鄧明、」劉萬順、」張永福、」邢林、」口泉趙師付、」口泉胡師付」十一人,各施錢六百六十文;」劉萬富、」王明玉、」王明忠、」馬德有、」何國禎、」鄭國忠、」舒耀先、」武科、」劉福龍、」王選、」陳富、」劉元、」鄭連」十三人,各施錢伍佰文;

【五間縱書】張海、」段順、」邢萬祥、」張進寶、」閆存仁、」鄷瑞、」鄷淑、」馬德富、」鄷珍、」邢守富、」武魁」十一人,①各施錢伍佰文;」陳國兆、」劉天明、」孫天喜、」陳林、」周溢、」陳選、」鄷林、」王儒、」姚滿庫、」王福榮、」邢士海」十一人,各施錢伍佰文;

【六間縱書】張元、」蘇郡、」邢守仁、」新村張宗、」蔚州李克智、」劉天義、」趙思、」武計榮、」郭萬銀、」王榮」十人,施錢伍佰文;」柴棟、」周元、」張士元、王相、」孫有功、」鄭國泰、」鄷長、」陳國泰、」劉珠、」吳永清、」張永祿、」鄭文斌、」張傑、」鄧文陞、」武計義」十五人,各施錢三佰卅文。

【七間縱書】山西大同府城金火人工、開設」大同東門紅門海臧寺廟西院,」開設清泰爐;沙院祖傳人等開」爐,院東、西兩門,西門永和爐。」白永清、白永和,男玉璽、玉堂、玉山 ,孫殿魁、殿鰲、殿元,」徒弟邢萬庫、」石萬年、」楊大成、」郭璽、」田萬祿、」楊維州,」徒孫胡永順、」呂永福、」胡永祿。

【八間縱書】鑄鐘人,」白老鐵爐」白永清,年六十六歲;」弟白永和,年五十六歲,妻王氏。」男白玉璽,年三十六歲,妻馬氏;」白玉堂,年二十歲,妻孔氏;」白玉山,年十四歲。」孫白殿魁,年十八歲,妻馬氏;」白殿鰲,年八歲;」白殿元,年四歲。」大清同治八年十一月十七日,吉日」成造。」吉慶有余,福壽雙全。

【下欄橫書】聲聞于天,」有求必應,」阿彌陀佛,」天下太平。(日本《云岡金石錄》石佛寺鐘樓《住持通喜造梵鐘記》)②

①2002年,重建第6窟前東西廂房,在西廂房地下發掘出地炕和地灶,那應該是清代以前的遺址。同時,發現一塊玄武巖柱石,29厘米見方,厚17﹒7厘米,正面和兩側刻字,仿佛是一幢方碑的中間一段,且又立劈為二。此殘碑,不知鐫于何年,立于何地,竟為云岡僧房基礎?因其碑文中有“武魁”名字,故附錄于此。其右側文字如下:“僧綱司都綱福登。……施銀二錢,……施銀三兩,……銀三兩,……施銀二兩,……施銀一兩,……銀一兩。高選施席四領,姚登夆﹖施銀一兩,孫如桂施銀一兩,楊誠、楊訓施銀一兩,趙進禮施銀一兩,高尚義施銀一兩,袁震施銀一兩,郭玉施銀一□,李成施米一□,趙璧施米五□,黃應貴施磚一□、施艮五□。”其正面文字如下:“果施銀二刃,……氏施米五升,……施銀五分,……施銀五分,……□氏銀五分,……常氏施銀五分,何連鄭氏、陳倉雷氏、崔次賓、何養明、尤進奎、宋屏周、施勇胡氏、宗思搏﹖、趙氏、李廣、李氏、陳學用、朱氏、陳萬順、王天□、張國義、陳明厚、如﹖智,以上各布施□。……銀三分,……施米四袋,……米一袋,劉恩施銀三分,妙法施米二袋,妙□施米六袋,楊忠施銀五分,劉應全米一袋,吳芨﹖施銀五分。重修所﹖門工價于后:石灰磚瓦價銀四十五兩,添粧天王殿內工價顏料二十八兩,粧修觀音殿內工價料費十六兩,粧修地藏殿內工價料費十三兩,文殊、普賢二閤外添工銀十兩,關王、二郎殿內工價□□四兩八錢。油匠……泥匠……木匠……造碑……□張……請金……”其左側文字如下:“□□陳氏施銀二刃,張麟施銀一錢,武魁韓氏銀二刃,□□官施銀一刃,武繼科馬氏銀三刃,張□財施銀一刃,李堯廣施銀五□,李堯祚施銀五刃,王習施銀五刃,史公施銀一刃,宋希蒙施銀五刃,劉可林施銀一刃,□孟□、魏鳴□、李蕙、□德、王大寶”。

②此鐘,今存。其銘文,以《云岡金石錄》為底本,略有改動。鐘底環銘八卦:“坎、艮、巽、兌、震、坤、乾、離。”

1870年庚午(清同治九年)

【橫額】善與人同①

【碑文】蓋聞修作之事,莫為之前;□□□□,莫為之后。……」于是合會□議,動作□□□廟宇、鐘樓、山門、戲臺、社房等項,□□作人口姓……」一□□日成之,特將善□□士女,按地畝股分、公□施錢人□□列于后……」左云縣生員□□□□□□撰併書,石頭村李□□□敬□

□□」大佛寺,施□……」□□,施大錢壹拾千文;」□□營,□錢……」□喜,施大錢□千文;」鄷□,施錢壹拾三千三百文;」□□□,施錢壹拾三千二百文;」□□□,施錢一拾千零八百六十四文;」玉明珠,施錢一拾千零一百零八文;」王天成,施錢九千八百二十八文;」鄧溫,施錢九千四百九十二文;」鄧宣,施錢九千零七十二文;」柴全,施錢八千九百六十文;」王天才,施錢八千六百五十二文;」孫有成,施錢七千五百零四文;」邢萬庫,施錢七千八百一十二文;」陳富,施錢七千八百六十八文;」王相,施錢七千六百一十二文;」張永福,施錢六千□百五十六文;」□選,施錢五千四百八十八文;」鄷林,施錢五千一百五十二文;」陳國兆,施錢四千五百九十二文;」馬德富,施錢四千五百零八文;」柴楫,施錢四千三百六十八文;」王陞,施錢四千一百一十六文;」劉福龍,施錢四千二百五十六文;」張明富,施錢四千二百二十八文;」鄷連,施錢四千一百十六文;」……」……」……」……」……」大清同治□□,□次庚午仲秋……

①此砂巖單面鐫文大碑,日本《云岡金石錄》未載。原先蓋在中部窟前排水溝上。2002年秋,本所老職工王恒慶向我說起,遂差人掘出。文多漫泐。

1873年癸酉(清同治十二年)

【縱額】同歸

【碑文】《重修廟宇碑記》:①

從來事有所創,必有所因。創與因,固相須而成者也。若我云岡堡,舊有」大佛寺,前人創之,前人未始不因之。但世遠年久,風雨剝落,不無傾圯。僧等不忍坐視,虔心募化整修,奈工程浩大,僅建山門三間、鐘鼓樓兩座,其余不能燦然可觀。除」募化來往官長及四方善士、蒙古仁人外,又向歸化城募化。直隸營防游擊張大人士林,因同治九年歇宿于寺,固深悉佛像之尊嚴,神靈之感應,廟貌」之巍峨,此固天下最勝境,亦西來第一峰也。言及于此,愿為領袖,向劉大人呈明其情,同懇請將軍、道臺,共成勝舉。募化該處各署官長及本營官勇,」無不樂捐,助銀若干。于是遂為鳩工之興,以壯鷲嶺之觀。廢者修之,墜者舉之;金裝佛像,丹雘東樓,以迄過殿,無不煥然一新。今將勒石,所有佈施姓名,開」列于左,以垂不朽云爾。是為序。甘肅省平涼府固原州儒學廩膳生員、偉堂徐成烈,沐手拜撰并書。

簡放提督、統領直綏兩營馬隊御勇巴圖魯劉,助銀壹百兩;」欽加布政使銜、山西歸綏兵備道國,助銀壹百兩;」遇缺即補府正堂、歸化城蒙古民事府庚,助銀伍拾兩;」道銜、遇缺即選知府、薩拉齊同知文,助銀伍拾兩;」候選知府、升補豐鎮托克托城理事同知、通判玉,助銀叁拾兩;」知府銜、候補直隸州知州、署清水河理事通判吉,助銀拾兩;」副將銜、直隸即補游府張,助銀壹拾兩;」游擊銜、直隸即補都閫府張,兼協理募化人,助銀貳拾兩;」記名總鎮都督府協勇巴圖魯張,助銀貳拾兩;」協鎮銜、直隸即補參府、管帶綏字左營劉,助銀貳拾兩;」管帶綏字右營、協鎮銜、直隸即補游府劉,助銀貳拾兩。」協鎮銜、直隸儘先參府馬,助銀貳拾兩;」管帶左翼水師、補用協鎮都督府韓,助銀貳拾兩;」管帶右翼水師、補用游府榮,助銀貳拾兩;」世職騎都尉、和林格爾蒙古民事府惠,助銀壹拾兩;」候選鹽運、同綏遠城理事府覺羅清,助銀壹拾兩;」協鎮銜、直隸儘先參府冉,助銀壹拾兩;」山東儘先補用都閫府翟,助銀壹拾兩;」幫帶綏字左營、儘先補用游擊陳,助銀壹拾兩;」幫帶綏字右營、即選知縣鄭,助銀壹拾兩;」幫帶綏字左營、藍翎知州陳,助銀壹拾兩;」幫帶綏字右營、直隸補用協鎮都督府蕭,助銀陸兩。

綏字右營五哨弁勇等,助銀貳拾五兩;」左翼水師十五哨官等,助銀貳拾五兩;」右翼水師十五哨官等,助銀貳拾五兩;」直字前營哨官等,助銀貳拾五兩;」直字后營哨官等,助銀貳拾五兩;」綏字左營五哨弁勇等,助銀貳拾五兩。」歸化城十五社,助銀貳伯兩。」鐵筆匠人南同川、張承福刻。」經理住持僧通喜,徒侄、徒弟心明、心銳、心如、心良、心祿,徒孫源麟、源緒、源和。」大清同治拾貳年,歲在昭陽作噩,日躔析木之次,谷旦立。

【碑陰縱額】萬」善②

【碑陰文】大佛寺乃子出家僧通喜,自幼寄住崞陽莊香火廟。設立農商,多年勤儉,自置到崞陽莊肥田四頃三十五畝,又置到鋪院四所,其買價大錢貳千五百千文。今情愿入于」大佛寺,以作歷年香火之資。誠恐后輩子徒蕩產廢業、變賣田產鋪院者,不得私賣;本村外鄉農商人等,亦不得私買窩買。如有強買強賣者,不論遠近法卷、本村寺主,皆可」稟官追究,仍歸本寺,為永遠香火之費。誠恐日后無憑,今將立碑為證。同治六年,修蓋正禪房三間,陳設俱全,共花費錢三百千文。十一年,開除本寺新舊,該外借貸貨」帳,共大錢六百五十千文。十二年,廟前安設園灌一所,花費大錢壹百五十千文,作為住持永遠養膳。

欽差、督理殺虎口稅務嘉,助銀貳拾兩;」欽差、殺虎口監督稅務鍾,助銀貳拾兩;」廣東提督軍門府張,助銀壹拾兩;」署理左云縣知縣、正堂榮,助銀壹拾兩;」大同右營游擊還,施錢八千文;」關東城得府朝陽縣任氏、③」京喇嗎,各施大尖牛四條,施乳牛三條,施棉羊九只。」迎春溝貨房、義春源眾字號,共施錢叁拾千文;」白垛村耆賓高凌云,施錢叁千文;」崞邑貢生蔚迎春,施錢五千文;」太谷縣候選清軍府郝建三,施錢叁千文;」大同天元永,施錢拾千文;」崞陽莊宗止麟,施錢叁千文;」大同恒興館,施錢貳拾千文;」馬成林,施銀貳兩;」亂家觜德義魁,施錢叁千文。

①此碑文,以日本《云岡金石錄》第六洞佛閣外東側《重修廟宇碑記》為底本,核對原碑,略有更正。

②碑陰額,《云岡金石錄》誤作“百世”。

③城得,即“承德”之訛。

1876年丙子(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二年):

【橫額】【蒙文一行】①

【蒙文碑文】

【碑文】左云縣豬兒窊村譚立章敬書人。」關東朝陽縣京喇嗎徒弟卑北令。」住持僧師傅、師叔心銳、心如、心明、心祿,徒侄、徒弟源和、源續、源麟、源法。」大清光緒貳年八月貳十七日谷旦吉立。

【碑陰橫額】萬」古」流」芳

【碑陰文】各處寶號募化,重修云崗堡」大佛寺前殿遺址,更建左右禪室,次第仍補修層樓,土木陶繪。屢年,雖系重修工竣,僧以家居老,不敢稍有懈怠,致廢前人創始之巍煥。因﹖以專請四鄉廟主,選擇」仁人長者,樂善不倦。況乃西來為第一名山,貴宦行臺每虔心瞻拜,芘蔭無邊。歷有年所,風雨剝蝕,迄今佛像通身披金,五丈有零,更建二層殿前」東西禪室。因現前募化無多,功程甚大,伏祈各處行戶、仁人長者,多廢金銀,動若雷鳴,指日可及。即慮始維艱,而圖終良易?庶幾人佛以襄勝舉,落成」后,勒石以記。其詞曰:廟輝煌兮著靈光,佛赫奕兮庇四拜,游人賞兮福穰穰,臺歌舞兮樂洋洋。

大同」錢行,施大錢叁拾千文;」店行,施大錢叁拾千文;」油行,施大錢貳拾伍千文;」碾行,施大錢壹拾千文;」木店行,施大錢伍千文;」乾菜行,施大錢叁千文;」山貨行,施大錢肆千文;」布行,施大錢拾千文;」釭行,施大錢拾千文;」傾鎻銀行,施大錢拾壹千文;」恒興館,施大錢貳拾千文;」天元號,施大錢拾千文;」趙子直,施大錢貳拾千文;」馬永太,施大錢貳拾柒千文;」馬秉林,施白銀貳刃。

縣衙門」宣二爺,施大錢叁千文;」李掌案,施大錢叁千文;」王掌案,施大錢叁千文;」候天的,施大錢貳千文;」米廒,施大錢陸千文;」喬懷玉,施大錢壹千伍百文;」陳典,施大錢壹千伍百文;」李富,施大錢壹千文;」張明,施大錢壹千文;」魏光先,施大錢壹千文;」楊恒富,施大錢壹千文;」榮炳武,施大錢壹千文;」亂家嘴」天﹖成貨房,施大錢叁千文;」東倉」豆廒,施大錢貳千文;」白福,施大錢壹千文;」王模,施大錢壹千伍百文;」永合館,施大錢貳千文;」崞陽莊」鋪行,施白銀肆拾兩;」牛犋社,施白銀貳拾兩;」蔚州」班春山,施白銀壹拾兩;」太和莊」闔村,②施白銀壹拾兩;」如意村」闔村,施白銀捌兩;

如意村」申光前,施白銀叁兩;」壹家村」闔村安姓,施白銀叁兩;」王家窯」聶成、元恒利,各施白銀叁兩;」王生弼,施白銀壹兩;」四六奇村」張國正,施白銀叁兩;」前得滕村」張德金,施白銀叁兩;」三號闔村、」王鶴令,施白銀貳兩;」宋長榮,施白銀壹兩;」火﹖德章,施白銀貳兩;」宋享太,施白銀壹兩;」蔚煥章,施白銀壹兩;」東□號」孫[日+命],施白銀壹兩五錢;」太平莊」閆永順,施白銀壹兩;」王恒如,施白銀貳兩;」于耀,施白銀貳兩;」劉瑛,施白銀壹兩;」劉定國,施白銀壹兩;」張士達,施白銀壹兩;」張恒玉,施白銀壹兩;」王連,施大錢伍百文;」孫祿,施白銀叁兩;」北隆太村邊維汗,施白銀叁兩。

①此碑文,以日本《云岡金石錄》第六洞佛閣外西側《蒙文碑》為底本,核對原碑,稍有更正。

②“闔”,原碑俱誤作“閣”。

是年六月,大同縣龍王廟敕賜封號“廣濟”。(《光緒山西通志》卷73《秩祀略》)

1881年辛巳(清光緒七年)

余卜頤《寒泉靈境》:①

靈根靈窟產靈泉,九曲靈波漾自然。噴浪如游香雪海,尋源疑在大羅天。

千重玉漱玻璃細,一串珠拋玳瑁穿。是色是空無礙相,乘槎吾欲問張仙。(《光緒左云縣志》卷10)

①《光緒左云縣志》卷4:“余卜頤,陜西興安府平利縣監生,軍功保薦知縣,光緒四年六月十三日署。”七年,主持修纂完成《左云縣志》。

石佛寺,在云岡,又名“佛窯山”。傳自后魏拓拔氏時,始于神瑞,終于正光,凡七帝,歷百十余年。規制甚宏。原寺十所:一曰同升,二曰靈光,三曰鎮國,四曰護國,五曰崇福,六曰童子,七曰能仁,八曰華嚴,九曰天宮,十曰兜率。其中有元載所造石佛二十龕,石窯千孔,佛像萬尊。由隋唐,歷宋元,樓閣層凌,樹木蓊郁,儼然為一方勝概。今非其舊,只令吊古者登臨興慨耳!迤東數武,有石竇噴泉,清冽可飲,行道多藉焉。題曰“石窟寒泉”,即八景之“寒泉靈境”。康熙三十五年冬,圣駕幸寺,御書匾額“莊嚴法相”四字。(《光緒左云縣志》卷2)

寒泉靈境,在縣東云岡,九十里,即石窟寒泉。有竇噴泉,清冽可飲。(《光緒左云縣志》卷2)

云崗堡,明設操守,今裁。(《光緒左云縣志》卷2)

云岡堡,東至大同,西至高山,各三十里;南北俱村。接火墩八座。新舊二堡:舊設崖下,嘉靖之戊午也。因北面受敵,議移崗上,萬歷之甲戌也。舊者仍留,以便行旅;新者尚土筑,女墻系包磚,共高三丈五尺,周圍一里五分。下有寒泉,皆佛窟,亦靈境也。(《光緒左云縣志》卷3)

1891年辛卯(清光緒十七年)

五華洞第一洞內,有民國九年寺僧廣玉延請大同舉人厲時中先生記“光緒十七年,興和縣王永昌氏出貲購買民院地址,裝采五華洞,①并修飾東西兩樓,金裝大佛全身”一碑,特為完好。王氏甚有功德。然而,諸佛被飾彩繪,大失本真,王氏不能辭其咎。②(厲壽田《云崗石窟寺源流考》)

①白志謙《大同云岡石窟寺記》:“經后世修理,有戶牖而無樓觀,名五佛洞,俗所稱五花洞者是也。在佛籟洞之西院,五窟并列。”

②《鄭振鐸文博文集·云岡》:“登上了大佛寺的三層高樓,……這洞內幾乎全部是彩畫過的,有的原來未毀壞的,其真容也被掩卻。想來裝修不止一次。最后的一次是光緒十七年興和王氏所修的。他‘購買民院地點,裝彩五佛洞,并修飾東西兩樓,金裝大佛全身。’不能不說與云岡有功,特別是購買民地,保存佛窟的一事。”

1894年甲午(清光緒二十年)

后世補修題記之可考者,止能溯及清朝。……中部第七洞有:①“大清光緒二十年重修,揮畫工人天鎮縣馬師傳孟秋六月谷旦敬”之文,蓋以此洞所施彩畫為最晚也。②(周一良《云岡石佛小記》)

①中部第七洞,即今第11窟。

②云岡石窟的明清補塑與彩畫,極為粗俗、低劣。原因蓋如《乾隆大同府志》卷7《風俗》所云:“其工,皆樸拙,不能為雕華鏤刻,故奇技淫巧不鬻于市,木石金錫之屬無擅長者。陶埴合沙土為之,制極粗陋,惟畫工較多,其他宮室、衣服、器皿才足備而已。

1900年庚子(清光緒二十六年)

八月……辛未,次懷安。壬申,次天鎮。詔奕劻還京,會李鴻章議和。癸酉,次陽高。甲戌,次聚樂鎮。太監張天順騷擾驛站,處斬。乙亥,次大同。命劉坤一、張之洞會議和局。以載漪為軍機大臣。戊寅,賞隨扈王公暨大小臣工津貼銀兩。己卯,次懷仁。(《清史稿》卷24《德宗紀二》)

【碑文】光緒廿六年冬十月,知大同縣事、日照丁惟晉,因公事過」云岡,擥石佛寺之勝,歸告其友嵊卞玉書。十有一月甲戌,」玉書招日照許炳祺、牟家荃、丁觀詳同游,武進屠寄題名,」即墨黃君復刻石。①

①此題記,日本《云岡金石錄》名為《光緒二十六年卞玉書等游記》,附刻于第6窟外東側《重修廟宇碑記》碑陰。

1902年壬寅(清光緒二十八年,日本國明治三十五年)

明治三十五年六月中,余旅行支那,途次山西大同府城西之云岡。觀后魏營造之石窟寺,驚其形式與構筑之奇異,誠余旅行亞細亞中之最壯觀。①其窟內之狀態,今日猶歷歷在余眼底。當時余之行程,發軔北京而進入山西。竊以為山西大同之地,即后魏之平城,又為遼金之西京,其后魏遺跡,想必湮滅無存,而遼金遺物,或尚有多少可見,足為研究之資。迨行至大同府附近,不圖于城西三十里之云岡,望見一叢之石窟寺,就而撫視之,則實為后魏營造之古剎,而一千五百年前之壯觀依然保存于今日。其形式結構,與日本之推古式若合符節,且多參以泰西之古色拉結構。一見而知為西域藝術之直系。②(伊東忠太《支那山西云岡石窟寺》)③

①巖崎繼生《大同風土記》(侯振彤譯):“最早發現此佛教美術一大圣境之石窟寺的專家,是日本建筑界的權威伊東忠太博士。博士從明治三十五年(1902)三月至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前往中國、印度、歐洲進行了研究性的旅行。于明治三十五年六月下旬,偕同橫川省三、宇都宮五郎諸氏,從張家口前往大同,沿武周川行三十華里,到達云崗石佛寺。對博士來說,大同石佛寺的發現,完全出于偶然;博士做夢也沒有想到,在此地還保存有北魏拓跋氏的遺跡。”木下杢太郎重版《大同石佛寺·附錄三》(王雁卿譯):“云岡的石窟寺被支那的儒者文人遺忘的時候,明治三十五年(光緒二十八年、西歷一九○二年)六月伊東博士偶爾發現,并引起學術界的注意。其最初發表于《建筑雜志》第百八十九號(明治三十五年九月發行)。”按:是年,伊東忠太于《建筑雜志》189號,發表《云岡旅行記》;并討論藝術源流于《北清建筑調查報告》。

②伊東忠太佛教藝術東漸系統表:

印度佛教————⊕————————————————————————↓

↓       ↗→蔥嶺以東西域諸國—————————↓↓

大夏—————→犍馱羅—⊕—————————→于闐——————→后魏——————→推古

↑       ↘→迦濕彌羅————↑                 ↑

薩珊——————⊕————————————————————————↑

③伊東忠太《支那山西云岡石窟寺》,東京《國華》197、198號,1906年10月、11月號發表。其第二章《石窟寺之現狀》中,僅將今天云岡中部第5~13及無名窟,列為第一至十窟,加以敘述。

1906年丙午(清光緒三十二年,日本國明治三十九年)

明元帝嗣位,帝始創建石窟寺于云岡。西歷四百二十三年,太武帝即位,先滅夏,平北燕,并北涼,逐吐谷渾,破柔然,威震西域。于是烏孫、疏勒、龜茲、悅般、渴盤陀、鄯善、焉耆、車師、粟特、破落那、者舌、契丹、高勾麗等國皆入貢。蓋當時西域諸國悉為佛教國,而其佛教藝術之性質,與大月氏之犍馱羅式同,或屬于其系統,是當然之理,無足疑也。此佛教諸國爭來貢于北魏,可證其以犍馱羅式藝術,輸入后魏。①但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詔破壞佛像,坑殺沙門,則石窟寺之營造,亦一時蒙毀壞。西歷四百五十三年,文成帝即位,隆興佛教,石窟寺之工程,亦當再繼續。是時,波斯、嚈噠、于闐等來貢,足征薩珊藝術之東漸。獻文帝嗣位,屢幸石窟寺。至孝文帝……太和元年,有西天竺之舍衛國來貢,是為印度藝術之輸入。(伊東忠太《支那山西云岡石窟寺》)

①木下杢太郎重版《大同石佛寺·附錄三》:“關于大同石佛的雕刻樣式與傳統,現在諸家的見解很難一致。繼伊東博士的犍陀羅起源說之后,又有笈多起源說,目前尚未定論。所以,在博士最初論斷的基礎上,今天的研究者仍然需要做進一步的考究。”

伊東博士抱著在大同探訪遼金遺跡之目的而來,卻意外地有了大發現,這使他歡欣雀躍不已。博士的調查報告,①在明治三十九年度(1906年)的《建筑學雜志》及《國華之志》上發表,引起了世界學術界的興趣與注意。②(巖崎繼生《大同風土記》,侯振彤譯,載1987年山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山西歷史輯覽》)

①伊東忠太著《支那山西云岡石窟寺》,后由國人黃孝可將此文譯作《支那山西云岡石窟寺》,與陳垣《大同武周山石窟寺》合出一書。

②長廣敏雄《云岡日記》(王雁卿譯):“東大建筑學教研室的伊東忠太、關野貞等教授,大約在明治三十五年后,在采訪中國的旅途中,對云岡和龍門的大石窟群進行攝影照像和測量,并在學術界作了介紹,特別是伊東教授在明治三十五年去云岡探訪,發出感嘆:‘那種形式方法和我們所謂的推古式完全一致。’水野、長廣在研究所把大先輩們攝影的大多數照片收藏起來做為基礎重新討論,但東大的大先輩們的調查是簡略的,總覺得沒有抓住本質。”

1907年丁未(光緒三十三年,日本國明治四十年)

繼伊東博士之后,一九零七年法國著名的研究東方的學者夏文努氏,收集云崗石佛寺及龍門石佛寺的建筑與雕刻的照片和圖錄,著成《華北考古學使命記》一書,①大同云崗石佛寺于是開始成為國內外學者及美術家的一大巡禮地。②(巖崎繼生《大同風土記》)

①丁明夷《云岡石窟研究五十年》:“法國沙畹在《北中國考古圖錄》卷二(公元1909~1915年)中,最早發表一批云岡照片,向世人披露了云岡風貌。”按:該書圖版200~277,為云岡石窟照片78幅。木下杢太郎重版《大同石佛寺·附錄三》講:“沙畹(1865——1918)27歲時,任法蘭西學院漢文教授,……在支那的考古學方面,1893年研究漢畫像石,1902年去龍門,1907年到云岡石窟考察。其結果收集于上述二部大寫真集中。不僅在歐洲學術界,在我國也是因此書才開始知道不少北魏造像的事。”

②姜亮夫《莫高窟年表》:“關于云岡形制內容研究,以法儒沙畹最早而最詳確。解說圖釋,均極允當,且以此而云岡之名,震耀于世,因以啟帝國主義者盜竊割裂之機。石鼓、寒泉、靈巖、萬佛諸洞,被毀最甚云。”

1908年戊申(光緒三十四年,日本國明治四十一年)

石窟寺東方洞窟中,最應該看的是抄紙場里的一大洞內的巨大端嚴微妙的本尊、脅侍三體像,洞前對立著二座石塔原雕。在此東方,還有中央殘雕塔形的二個大洞,相當有意思。又在西方有頗多的洞窟,其一半露出崖頭,一半被民家占據。這里有各種有趣的大像、建筑造型等,仔細研究其諸洞諸佛,可以明了日本本邦藝術的淵源,實在是有無限的趣味。即使不是專家,只是出門到大同的人,一定要用一天的時間看看這座絕好的大遺物,肯定會有收獲。在我滯留此地時,①前往蒙古探險的理學士出口雄三君、理科大學學生豐原信一郎,以及上海同文書院的學生六人也順道來訪,不時發出贊嘆的聲音。(木下杢太郎重版《大同石佛寺·附錄三》引塚本靖《清國內地旅行談》或《續清國內地地旅行談》)

①木下杢太郎講:塚本博士明治四十一年曾住在云岡。而在他旅行開始時,與關野貞博士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