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1年辛亥(北魏皇興五年、孝文帝元宏延興元年⒏,宋泰始七年)
八月①……己酉,太上皇帝徙御崇光宮,②采椽不斫,土階而已。國之大事咸以聞。(《魏書》卷6《顯祖紀》)
①《魏書》卷7《高祖紀上》:“五年秋八月丙午,即皇帝位于太華前殿,大赦,改元延興元年?!本?05《天象志三》:“上迫于太后,傳位太子,是為孝文帝?!?
②《魏書》卷33《公孫表傳附孫叡傳》:“時顯祖于苑內立殿,敕中秘群官制名。叡曰:‘臣聞至尊至貴,莫崇于帝王。天人挹損,莫大于謙光。伏惟陛下躬唐虞之德,存道頤神,逍遙物外,宮居之名,當協叡旨。臣愚以為宜曰崇光?!嗫??!?
高祖踐位,顯祖移御北苑崇光宮,①覽習玄籍。②建鹿野佛圖于苑中之西山,去崇光右十里,巖房禪堂,禪僧居其中焉。③(《魏書》卷114《釋老志》)
①卷7《高祖紀上》:延興“三年春正月……丁亥,改崇光宮為寧光宮。”《水經注》卷13:“其水又逕寧(先)[光]宮東,獻文帝之為太上皇所居故宮矣。宮之東次下,有兩石柱,是石虎鄴城東門石橋柱也。按柱,勒趙建武中造,以其石作工妙,徙之于此。余為尚書祠部,與宜都王穆羆同拜北郊,親所經見。柱側悉鏤云(矩)[煙],上作蟠螭,甚有形勢,信為工巧,去子丹碑則遠矣?!卑矗簩幑鈱m,大致在今大同城北大沙溝北白馬城新村一帶。
②《南齊書》卷57《魏虜傳》:“宏父弘禪位后,黃冠素服,持戒誦經,居石窟寺?!薄锻ㄨb》卷133:“魏顯祖聰睿夙成,剛毅有斷;而好黃老、浮屠之學,每引朝士及沙門共談玄理,雅薄富貴,常有遺世之心?!?
③《通鑒》卷133記:“上皇徙居崇光宮,采椽不斫,土階而已;國之大事咸以聞。崇光宮在北苑中,又建鹿野浮圖于苑中之西山,與禪僧居之。”按:鹿野苑,即釋迦牟尼成道處。胡三省注:“釋氏相傳,以為尸迦國波羅奈城東北十里許有鹿野苑,本辟支佛住此,常有野鹿,故以名苑。今仿西國而建浮圖也?!w因代都鹿苑之舊名,附合西國鹿野之事,而建此浮圖也?!?
472年壬子(北魏延興二年,宋泰豫元年)
【發愿文】大代延興二年歲在壬子,四月癸未朔六日戊子,紀書學生東郡黃□相,為亡父故使持節、侍中、安南將軍、南部尚書、定州刺史、東郡簡公黃盧頭,①造釋迦牟尼百七十佛像。愿亡父楷是誠口,永離苦難,值遇諸佛,深解實相,普及眾生,既悟道果。(金申《中國歷代紀年佛像圖典》23《黃□相造坐佛碑像》)②
①黃盧頭,見《南巡碑》,又見《魏書》卷5《高宗紀》:和平二年“五月癸未,詔南部尚書黃盧頭、李敷等考課諸州?!卑矗罕蔽浩匠菚r代,在首都先后設立國子太學、中書學,孝文帝太和中改為國子學,公卿子弟多由中書學生而后入仕。中書學中,大約有算、紀等若干科,因有算術學生(算生)、紀書學生(紀生)等。東郡,在今河南滑縣。黃盧頭死因不明,其子黃□相,為中書學生,為父造像追福,數量眾多。我懷疑,其所造一百七十尊佛像,應在云岡石窟中;而以此碑像,作為紀念碑。設若如此,則北魏武州山石窟允許民間造像的時間提前矣。
②此坐佛碑像,砂巖,高39﹒5厘米,日本書道博物館藏。整體作漢式屋形,龕像居中,十分新穎、別致,大約屬于云岡石窟開鑿中的新款式。
插圖:黃□相造坐佛碑像
夏四月……癸酉,詔沙門不得去寺浮游民間,行者仰以公文。(《魏書》卷7《高祖紀上》)
延興二年夏四月,詔曰:“比丘不在寺舍,游涉村落,交通奸猾,經歷年歲。令民間五五相保,不得容止。無籍之僧,精加隱括,有者送付州鎮,其在畿郡,送付本曹。若為三寶巡民教化者,在外赍州鎮維那文移,在臺者赍都維那等印牒,然后聽行。違者加罪?!庇衷t曰:“內外之人,興建福業,造立圖寺,高敞顯博,亦足以輝隆至教矣。然無知之徒,各相高尚,貧富相競,費竭財產,務存高廣,傷殺昆蟲含生之類。茍能精致,累土聚沙,福鐘不朽。欲建為福之因,未知傷生之業。朕為民父母,慈養是務。自今一切斷之。”又詔曰:“夫信誠則應遠,行篤則感深,歷觀先世靈瑞,乃有禽獸易色,草木移性。濟州東平郡,靈像發輝,變成金銅之色。殊常之事,絕于往古;熙隆妙法,理在當今。有司與沙門統曇曜令州送像達都,使道俗咸睹實相之容,普告天下,皆使聞知。”①(《魏書》卷114《釋老志》)
①濟州東平郡,在今山東鄆城西北黃河邊。按:北魏平城時代,南朝妙像多有運送平城者?!独m高僧傳》卷30《周鄜州大像寺釋僧明》附道宣論:“……余以為興福之來,事有機會;感見奇跡,其相彌隆。略引五三,用開神理。至如徐州吳寺太子思惟瑞像者,昔東晉……遇見婆羅門僧持像而行,云往徐州與吳蒼鷹供養。鷹曰‘必如來言,弟子是也?!阋韵窀吨?。鷹將像還至京,詔令模之,合造十軀,皆足下置字,新舊莫辯,任鷹探取。像又降夢示其本末,恰至鷹取,還得本像,乃還徐州,每有神瑞。元魏孝文請入北臺,高齊后主遣使者常彪之迎還鄴下。齊滅周廢,為僧藏弆。大隋開教,還重興世。今在相州鄴縣大慈寺也?!贝诵熘莘鹣?,輾轉數朝,作則南北,影響甚廣。
【發愿文】延興二年」八月十日,」清信弟」子張伯□」為父母造」像一區?!酢垢复嫱觥酢怪涤鲋T佛。①(金申《中國歷代紀年佛像圖典》22《張伯□造釋迦坐像》)
①此砂巖佛像,高33﹒5厘米,日本書道博物館藏。正面一佛二菩薩,底座雙獅雙人供養釋迦、多寶龕。背面淺雕七佛、太子降生等故事畫四幅。應是云岡石窟制造。
插圖:張伯□造釋迦坐像
【碑文】君姓申,諱洪之,魏郡魏縣人也。曾祖鍾,前趙司徒、東」陽公。祖道生,輔國將軍、兗州刺史、金鄉縣侯,子孫家」焉。君少遭屯蹇,與兄直懃令乹之歸命于魏。君識幹」強明,行操貞敏,孝友慈仁,溫恭惠和。兄弟同居,白首」交歡;閨門怡怡,九族式軌。是以詮才委任,甫授東宮」莫堤。將闡茂綪,剋崇世業,而降年不遐。年五十有七,」以魏延興二年十月五日喪于京師。以舊墳懸遠,歸」窆理難,且羸慱之葬,蓋隨時矣;旁謀龜筮,皆稱云吉,」遂筑塋于平城桑干河南。形隨化往,德與時著,敢剋」斯石,以昭不朽。」先地主文忸于吳提、賀賴吐伏延、賀賴吐根、」高梨高郁突四人邊,買地廿頃,官絹百匹。從來」廿一年。今洪之喪靈永安于此,故記之。(大同市博物館藏《申洪之墓銘》)①
①該墓志,砂巖,1949年以前出土。高60厘米,寬49厘米,四邊凸框。對申洪之的考證,見殷憲《北魏早期平城墓銘析》(《北朝研究》1999年第一輯)。
插圖:申洪之墓碑
高祖延興二年,有司奏天地五郊、社稷已下及諸神,合一千七十五所,歲用牲七萬五千五百。顯祖深愍生命,乃詔曰:“朕承天事神,以育群品,而咸秩處廣,用牲甚眾。夫神聰明正直,享德與信,何必在牲。《易》曰:‘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礿祭,實受其福?!堈\感有著,雖行潦菜羹,可以致大嘏,何必多殺,然后獲祉福哉!其命有司,非郊天地、宗廟、社稷之祀,皆無用牲?!庇谑侨红胂び镁聘?。(《魏書》卷108《禮志一》)
《雜寶藏經》十三卷,闕;《付法藏因緣經》六卷,闕;《方便心論》二卷,闕。右三部,凡二十一卷。宋明帝時,西域三藏吉迦夜于北國,①以偽延興二年,共僧正釋曇曜譯出,劉孝標筆受。②此三經并未至京師。③(梁釋僧祐《出三藏記集》卷2《新集撰出經律論錄第一》)④
①《古今譯經圖記》卷3:“沙門吉迦夜,此云何事,西域人。游化戒慮,導物在心。以魏孝文帝延興二年,歲次壬子,為僧統曇曜譯《雜寶藏經》等五部,合二十五卷。劉孝標筆受。謂:《雜寶藏經》(十三卷),《付法藏因緣經傳》(六卷),《稱揚諸佛功德經》(三卷),《大方廣菩薩十地經》(一卷),《方便心論》(二卷)。”
②湯用彤先生《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講:“蓋古人之譯經也,譯出其文,即隨講其義。所謂譯場之助手,均實聽受義理之弟子?!薄赌鲜贰肪?9《劉懷珍傳附峻傳》:“峻字孝標,本名法武,懷珍從父弟也。父琁之,仕宋為始興內史。峻生期月而琁之卒,其母許氏攜峻及其兄法鳳還鄉里。宋泰始初,魏克青州,峻時年八歲,為人所略為奴至中山。中山富人劉寶愍峻,以束帛贖之,教以書學。魏人聞其江南有戚屬,更徙之代都。居貧不自立,與母并出家為尼僧,既而還俗。峻好學,寄人廡下,自課讀書,常燎麻炬,從夕達旦。時或昏睡,爇其須發,及覺復讀,其精力如此。時魏孝文選盡物望,江南人士才學之徒,咸見申擢,峻兄弟不蒙選拔。齊永明中,俱奔江南,更改名峻字孝標?!卑矗骸疤┦汲酢?,陳垣《云岡石窟寺之譯經與劉孝標》考為泰始五年,即北魏皇興三年(469);“永明中”,《文選》卷43《重答劉秣陵沼書》錄其自序云:“永明四年二月,逃歸京師。”即北魏太和十年(486)。劉孝標滯留在北國十八年。
③《歷代三寶記》卷9云:“《雜寶藏經》十三卷,《付法藏因緣傳》六卷,或四卷,因緣廣異,曜自出者。《稱揚諸佛功德經》三卷,第三出,一名《集華經》,一名《現在佛名經》,一名《諸佛華經》,凡四名,與(秦)[后]秦羅什、宋跋陀羅譯者本同出異?!洞蠓綇V菩薩十地經》一卷,第二出,與晉世法護所出《菩薩十地》大同小異,見《始興錄》?!斗奖阈恼摗范?,或一卷,凡四品。右五部,合二十五卷,宋明帝世,西域沙門吉迦夜,魏言何事,延興二年,為沙門統釋曇曜于北臺重譯,劉孝標筆受。見道慧《宋齊錄》?!卑矗旱阑邸端锡R錄》,原書已佚。
④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館藏有延興二年釋迦、多寶并坐金銅像,高16﹒2厘米;美籍華人陳哲敬收藏同年砂巖交腳彌勒像,高41﹒5厘米。
插圖:釋迦多寶并坐像、砂巖交腳彌勒像
473年癸丑(北魏延興三年,宋后廢帝劉昱元徽元年)
三年六月,京師獲大龜。(《魏書》卷112《靈征志下》)
冬十月,……悉萬斤國遣使朝獻。①(《魏書》卷7《高祖紀上》)
①《北史》卷97《西域傳》:“悉萬斤國,都悉萬斤城,在迷密西,去代一萬二千七百二十里。其國南有山,名伽色那山,出師子。每使朝貢?!?
十有二月……癸丑,沙門慧隱謀反,伏誅。(《魏書》卷7《高祖紀上》)
是時馮太后宣淫于朝,昵近小人而附益之,所費以鉅萬億計,天子徒尸位而已。(《魏書》卷105《天象志三》)
474年甲寅(北魏延興四年,宋元徽二年)
四年春正月……辛巳,粟特國遣使朝獻。二月……辛未,禁斷寒食。三月……高麗、吐谷渾、曹利諸國各遣使朝貢。……闊悉國遣使朝貢。(《魏書》卷7《高祖紀上》)
高祖延興四年五月,雁門崎城有聲如雷,自上西引十余聲,聲止地震。(《魏書》卷112《靈征志上》)
六月,顯祖以西郊舊事,①歲增木主七,易世則更兆,其事無益于神明。初革前儀,定置主七,立碑于郊所。②(《魏書》卷108《禮志一》)
①北魏平城西郊祭天舊儀,見《南齊書》卷57《魏虜傳》:“城西有祠天壇,立四十九木人,長丈許,白幘、練裙、馬尾被,立壇上,常以四月四日殺牛馬祭祀,盛陳鹵簿,邊壇奔馳奏伎為樂?!?
②《水經注》卷13謂:“西郭外,有郊天壇,壇之東側,有郊天碑,延興四年立?!?
十月己亥,京師地震。(《魏書》卷112《靈征志上》)
【碑文】唯大代延興四年,歲在甲寅,」十一月戊辰朔,二十七日甲午,河內溫」縣倍鄉孝敬里人,使持節、侍」中、鎮西大將軍、啟府儀同三伺、都」督梁益兗豫諸軍事、領護南」蠻校尉、揚州刺史、羽真、瑯瑘貞王」故司馬楚之嗣子,使持節、侍」中、鎮西大將軍、朔州刺史、羽真、」瑯瑘王金龍妻,侍中、太尉、」隴西王、直懃賀豆跋女,」乞伏文照王外孫女,欽文」姬辰之銘。(大同市博物館藏《欽文姬辰墓銘》①
①此砂巖方碑,縱30厘米,橫28厘米,厚6厘米。1965年底出土于石家寨村西南的北魏司馬金龍墓。墓志中,“賀豆跋”,據《魏書》卷37《司馬金龍傳》:“金龍初納太尉、隴西王源賀女”句,知即源賀。
插圖:姬辰墓碑
475年乙卯(北魏延興五年,宋元徽三年)
【發愿文】延興五年」四月五日,」張[言+立]戴」為佛」造釋加門佛」壹軀。①(金申《中國歷代紀年佛像圖典》27《張[言+立]戴造釋迦立像》)
①此金銅像,高35﹒2厘米,河北滿城出土,河北省博物館藏。制作精美,具有犍陀羅風格。
插圖:張[言+立]戴造釋迦立像
夏四月丁丑,龜茲國遣使朝獻。……詔禁畜鷹鷂,開相告之制。(《魏書》卷7《高祖紀上》)
五月……丁未,幸武州山。①辛酉,幸車輪山。②(《魏書》卷7《高祖紀上》)
①陳垣《記大同武州山石窟寺》:“此未言幸石窟寺也,然以前后書法例之,則當然幸石窟寺?!?
②文成帝太安四年北巡陰山,駕次車輪山,當在今內蒙古境。孝文此番巡幸兩地, 間隔14天。
高祖延興五年五月,京師赤風。(《魏書》卷112《靈征志上》)
魏高允《鹿苑賦》①
啟重基于朔土,系軒轅之洪裔;武承天以作主,熙大明以御世;灑靈液以滂流,肩仁風以遐被;踵姬文而筑苑,包山澤以開制;殖群物以充務,②蠲四民之常稅。
暨我皇之繼統,誕天縱之明叡;追鹿野之在昔,興三轉之高義;振幽宗于已永,曠千載而有寄。于是命匠選工,刊茲西嶺;注誠端思,仰模神影;庶真容之仿佛,耀金暉之煥炳。即靈崖以構宇,疏百尋而直上;③絙飛梁于浮柱,列荷華于綺井。圖之以萬形,④綴之以清永;若祇洹之瞪對,孰道場之途迥。嗟神功之所建,超終古而秀出;實靈祇之協贊,故存貞而保吉。鑿仙窟以居禪,辟重階以通述;⑤澄清氣于高軒,佇流芳于王室。茂花樹以芬敷,涌醴泉之洋溢;祈龍宮以降雨,侔膏液于星畢。
若乃研道之倫,行業貞簡,慕德懷風,杖策來踐。守應真之重禁,味三藏之淵典;或步林以經行,或寂坐而端宴。會群善以并臻,排五難而俱遣;道欲隱而彌彰,名欲毀而逾顯。
伊皇輿之所幸,每垂心于華囿;樂在茲之閑敞,作離宮以營筑。(固)[因]爽塏以崇居,⑥枕平原之高陸;恬仁智之所懷,眷山水之肆目。玩藻林以游思,絕鷹犬之馳逐;眷耆年以廣德,縱生生以延福?;蹛蹆嚷。鹇曂獍l;功濟普天,善不自伐。尚諮賢以問道,詢芻蕘以補闕;盡敬恭于靈寺,遵晦望而致謁。奉清戒以畢日,兼六時而宵月;何精誠之至到,良九劫之可越。資圣王之遠圖,豈循常以明教;希縉云之上升,羨頂生之高蹈。思離塵以邁俗,涉玄門之幽奧;禪儲宮以正位,受太上之尊號。既存亡而御有,亦執靜以鎮躁;睹天規于今日,尋先哲之遺誥。悟二乾之重蔭,審明離之并照;下寧濟于兆民,上克光于七廟。一萬國以從風,總群生而為導;正南面以無為,永措心于沖妙。
夫道化之難期,幸微躬之遭遇;逢扶桑之初開,遘長夜之始曙。顧衰年以懷傷,惟負忝以危懼;敢布心以陳誠,效鄙言以自著。⑦(《廣弘明集》卷29)⑧
①高允《鹿苑賦》,真實地記述了獻文帝時代平城郊苑的佛事情況。參見附錄:《鹿苑賦與云岡石窟》。按:興建東方鹿苑,是當時人的理想與時尚,亦泛指山水佛場。例如,《廣弘明集》卷24《僧行篇》錄《菩薩戒弟子戴逵貽書仙城命師座下并序》謂:“興正法于鹿苑,蕩妄想于鷲山?!U師德聲遠振,行高物表,……不遠瀟、湘,來儀沔陸。植杖龍泉,仍為精舍;回車馬谷,即創伽藍。鑿嶺安龕,詎假聚沙成塔?因山構苑,無勞布金買地。”
②務,頻伽藏本作“霧”。
③上,頻伽藏本作“正”。
④形,頻伽藏本作“行”。
⑤述,或作“術”。坐禪者,宜山棲穴處,故而鑿窟以為禪居;重階通術,有通天臺之意,遺址現在。仙窟、通術,亦可證禪道混雜。后面所謂“高軒”,說明當時窟前已建有閣樓。
⑥因,磧沙藏本、頻伽藏本作“固”,大正藏本作“因”。
⑦北魏當年,高閭曾作《鹿苑頌》,惜后世未傳?!段簳肪?4《高閭傳》:“高允以閭文章富逸,舉以自代,遂為顯祖所知,數見引接,參論政治。命造《鹿苑頌》、《北伐碑》,顯祖善之?!?
⑧唐道宣《廣弘明集》卷29《魏高允鹿苑賦》之后,收錄有《魏李顒大乘賦并序》,作者身世不明。姑予轉錄:“大乘者,蓋如來之道場也。故緣、覺、聲、聞,謂之小乘。言法駕之通馳,如舟車之致遠也。夫合抱興于毫末,九層作于累土,從淺以高大。理妙在于不有,跡粗由乎不無,舉有以希無,則無無以暢;忘無以統有,則有有以通。無無以暢,則乘斯小矣;有有以通,則乘斯大矣。夫總福祐之會者,莫尚于法身;宣一切之知者,莫貴乎如來。故神稟靈照,以觀三達之權;思周深妙,以入四持之門。知色之空,任而不?。黄饻鐭o崖,終始無際。形寄于宇宙之中,而心苞乎二象之外;目察于芥子之細,而識鑒乎須彌之大。美哉!淵乎?其源固不量也。嗟嘆不足,遂作賦曰:建大乘之靈駕兮,震法鼓之雷音;除行蓋之欲疑兮,餐微妙以悅心。滿覺意之如海兮,演《般若》之淵深;平八道之坦蕩兮,游總持之苑林。定禪思于三昧兮,滅色想于五陰;執抵羅之引弓兮,操如意之喻琴。破眾綱之將裂兮,剗貪垢而絕淫;危泡沫之暫結兮,焉巧風之足欽?;蛎餍卸剖刨?,積功勛以迄今;收薩云之空義兮,運十萬而魔擒。開止觀之光焰兮,消邪見之沉吟;閉必固之垣墻兮,同影響之難尋?!?
【發愿文】延興五年歲在乙卯,北平無終縣民陽晏妻韓令姜,為父母造彌勒一區,為一切眾生。①(金申《中國歷代紀年佛像圖典》26《韓令姜造彌勒立像》)
①此金銅像,高24﹒5厘米,日本個人收藏。無終,即今河北薊縣。
插圖:韓令姜造彌勒立像
476年丙辰(北魏延興六年、承明元年⒍,宋元徽四年)
承明元年春二月,蠕蠕、高麗、庫莫奚、波斯諸國并遣使朝貢。……六月……辛未,太上皇帝崩。①壬申,大赦,改年?!煲鸹侍鬄樘侍?,臨朝稱制。(《魏書》卷7《高祖紀上》)
①《魏書》卷6《顯祖紀》:“承明元年,年二十三,崩于永安殿,上尊謚曰獻文皇帝,廟號顯祖,葬云中金陵?!碧啤掇q正論》卷3:“魏顯祖獻文皇帝,諱弘,德配彼天,道鄰極圣,造招隱寺,召坐禪僧?!?
承明元年八月,高祖于永寧寺,設太法供,度良家男女為僧尼者百有余人,帝為剃發,施以僧服,令修道戒,資福于顯祖。是月,又詔起建明寺。(《魏書》卷114《釋老志》)
九月……癸丑,宕昌、①悉萬斤國并遣使朝貢。(《魏書》卷7《高祖紀上》)
①《魏書》卷101《宕昌傳》:“宕昌羌者,其先蓋三苗之胤,周時與庸、蜀、微、盧等八國從武王滅商,漢有先零、燒當等,世為邊患。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南北數千里,姓別自為部落,酋帥皆有地分,不相統攝,宕昌即其一也?!咦鏁r,遣使子橋表貢朱沙、雌黃、白石膽各一百斤。自此后,歲以為常,朝貢相繼?!卑矗捍笸貐^不聞有朱砂之產,然北魏墓葬出土石刻、陶俑上多有朱砂彩繪。仔細觀察云岡石窟內雕像,往往可見,且有的紅底色被遼金明清彩繪覆蓋。同時,發現不少佛像的面部、胸部貼著金箔。大約在佛像上貼金、彩繪,在白毫處鑲嵌珠寶,是北魏當年的習慣做法。這種“金裝佛像”的做法,出自佛經,始于西域。梁僧旻、唱寶等《經律異相》卷6引《觀佛三昧經》:“佛告阿難,持我語遍告弟子。我滅度后,造佛形像,相好具足,亦作無量化佛。及畫佛跡以微妙彩,及頗梨珠安白毫處,令人見之心生歡喜。”
冬十月丁巳,起七寶永安行殿。①……辛未,輿駕幸建明佛寺,大宥罪人。(《魏書》卷7《高祖紀上》)
①既名“行殿”,則不在皇宮?!捌邔殹保鸬渌^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或琥珀)、珊瑚(或玻璃、玫瑰)等珍物。
插圖:中亞出土的嵌珠佛頭
沙門統曇曜,昔于承明元年,奏涼州軍戶趙茍子等二百家為僧祇戶,立課積粟,擬濟饑年,不限道俗,皆以拯施。(《魏書》卷114《釋老志》)
477年丁巳(北魏太和元年,宋元徽五年、順帝劉凖升明元年⒎)
太和元年春正月……辛亥,……起太和、安昌二殿。(《魏書》卷7《高祖紀上》)
太和元年二月,幸永寧寺設齋,赦死罪囚。三月,又幸永寧寺設會,行道聽講,命中、秘二省與僧徒討論佛義,施僧衣服、寶器有差。(《魏書》卷114《釋老志》)
太和元年四月辛酉,京師地震。(《魏書》卷112《靈征志上》)
夏四月丙寅,蠕蠕國遣使朝貢。①……五月乙酉,車駕祈雨于武州山,②俄而澍雨大洽。(《魏書》卷7《高祖紀上》)
①《魏書》卷103《蠕蠕傳》:“太和元年四月,遣莫何去汾比拔等來獻良馬、貂裘,比拔等稱伏承天朝珍寶華麗甚積,求一觀之。乃敕有司出御府珍玩金玉、文繡器物,御廄文馬、奇禽、異獸,及人間所宜用者,列之京肆,令其歷觀焉。比拔見之,自相謂曰:大國富麗,一生所未見也?!?
②陳垣《記大同武州山石窟寺》:“時帝年十一。祈雨未必至石窟寺,然車駕至武周山,則必經石窟寺。今石佛寺左側,尚有一龍王廟,其殆古之遺制乎?”按:石佛寺,是元明以后的稱謂,即今第5、6窟及其前面的僧院。龍王廟,清代建(已毀),在其東,溝旁。1938年,日本國水野清一等調查云岡石窟,曾對溝北、溝西南寺院遺址進行過小規模的發掘,清理出遼代獸面瓦當和羽紋板瓦滴水等物。1987年,云岡石窟研究所趙曙光等,對龍王溝西側的石窟(現編號第5:16至5:29窟)及窟前地面清理發掘,清出房屋基址三座,地炕基址一處,長方形蓄水池一個。出土有遼代獸面瓦當、蓮花瓦當、羽紋滴水、條紋滴水,瓷枕、瓷碗(外底墨書行體“石寺”二字)、雞腿壇等多件,發現北宋景德元寶、天禧通寶和遼代太平通寶銅錢各一枚,澄泥硯兩件(小硯完整,硯底凹印款識“嘉制”;大硯殘半,硯底凹印款識“西京仁和坊eq \o\ac(□,馮)馮……”)。窟前閣樓與僧房,基本可以斷定為遼代建筑,遼末焚毀。
插圖:龍王廟遼代瓦當
高祖太和元年夏五月,有司奏京師有雌雞二,頭上生冠如角,與眾雞異。是時文明太后臨朝,信用群小之征。(《魏書》卷112《靈征志上》)
秋七月……己酉,太和、安昌二殿成。起朱明、思賢門。(《魏書》卷7《高祖紀上》)
【發愿文】太和元年九月十日,安」熹縣堤陽□□,」愿己身為祖eq \o\ac(□,父)父母」造釋加」聞佛,又」為居家」眷屬」大小現世安穩,亡者生天,」宣語諸佛。所愿如」是,故記之耳。①(臺北故宮博物院1996年版《歷代金銅佛造像·太和元年佛坐像》)
①此金銅像,高40﹒3厘米,日本東京新田氏收藏,大村西崖《支那美術史雕塑篇》著錄。安熹縣,即北魏定州安喜縣,在今河北省安國縣西。此像制作,極其華美。
插圖:太和元年佛坐像及其背光背面
九月……庚子,起永樂游觀殿于北苑,穿神淵池。車多羅、西天竺舍衛、①疊伏羅諸國各遣使朝貢。②冬十月③……龜茲國遣使朝獻?!幸辉隆c月,……癸亥,粟提婆國遣使朝獻?!卸隆壮?,員闊、吐谷渾國并遣使朝貢。(《魏書》卷7《高祖紀上》)
①《新唐書》卷221《西域傳上》:“西天竺與罽賓、波斯接?!鄙嵝l,本城名,別名舍婆提城,后以為國名。佛在世時,波斯匿王居于此,城內有祇園精舍。其地在今印度西北部。按:伊東忠太《支那山西云岡石窟寺》:“太和元年,有西天竺之舍衛國來貢,是為印度藝術之輸入。”
②《北史》卷97《西域傳》:“疊伏羅國,去代三萬一千里。國中有勿悉城,城北有鹽奇水,西流。有白象,并有阿末黎木,皮中織作布。土宜五谷。宣武時,其國王伏陁末多遣使獻方物。自是,每使朝貢?!卑矗盒⑽牡厶驮?、三年,疊伏羅國兩度朝貢,非始于宣武朝。
③《魏書》卷112《靈征志下》:“太和元年冬十月,南部尚書、安定侯鄧宗慶奏:‘鄉郡民李飛、太原民王顯前列稱:詣京南山采藥,到游越谷南嶺下,見清碧石柱數百枚。被詔案檢,稱所見青碧柱,長者一匹,相接而上,或方一尺二寸,或方一尺,方楞悉就,其數既多,不可具數。請付作曹采用?!嗫??!?
【碑文】大代太和元年歲次丁」巳,幽州刺史、敦煌公、敦」煌郡宋紹祖之柩。(山西省博物院藏《宋紹祖墓銘磚》)①
①宋紹祖磚墓,位于大同城東3﹒5公里的大同大學(原雁北師院)院內,是本地區繼司馬金龍墓之后發現的又一重要墓葬。出土隨葬品170多件,其中以仿宮殿型砂巖石板槨最引人注目,這樣的石槨建筑,外觀形制類似于云岡第9、10和12窟(1974年的搶險加固工程,發現第12窟列柱上方有石雕脊飾、瓦壟等殘跡,說明北魏當年這兩處宮殿外形的石窟,大約都曾造作仿木構式的石雕窟檐),顯系北魏平城宮殿建設與石窟寺建設的折射與影響。石槨頂板仿瓦壟間,陰刻“太和元年,五十人用公三千,鹽豉卅斛?!蹦箖?,大量的騎兵、武士、胡人、男、女、駝、馬、驢、豬、犬、鎮墓獸、牛車等陶傭,組成了氣勢雄壯的隊列。
太和初年,代京閹官自慨刑余,不逮人族,奏乞入山修道,有敕許之。乃赍一部《華嚴》,晝夜讀誦,禮悔不息。夏首歸山,至六月末髭須盡生,復丈夫相,(遙)[還]狀奏聞。①高祖信敬由來,忽見驚訝,更增常日。于是大代之國《華嚴》一經,因斯轉盛。并見侯君素《旌異記》。②(《續高僧傳》卷29《魏泰岳人頭山銜草寺釋志湛》)
①遙,大正藏本、頻伽藏本作“還”。
②《北史》卷83《文苑傳》:“開皇中,又有魏郡侯白,字君素,好學有捷才,性滑稽,尤辯俊。舉秀才,為儒林郎。通侻不持威儀,好為俳諧雜說。人多愛狎之,所在處,觀者如市?!牡勐勂涿?,召與語,悅之,令于秘書修國史。每將擢用,輒曰“白不勝官”而止。后給五品食,月余而死。時人傷其薄命。著《旌異記》十五卷,行于世。
478年戊午(北魏太和二年,宋升明二年)①
夏四月……京師旱。甲辰,祈天災于北苑,親自禮焉?!逶?,詔曰:“婚娉過禮,則嫁娶有失時之弊。厚葬送終,則生者有糜費之苦?!苏撸駶u奢尚,婚葬越軌,致貧富相高,貴賤無別。又皇族貴戚及士民之家,不惟氏族,下與非類婚偶。先帝親發明詔,為之科禁,而百姓習常,仍不肅改。朕今憲章舊典,祗案先制,著之律令,永為定準。犯者以違制論。”六月己丑,幸鹿野苑?!锲咴挛斐剑斊潎彩公I名駝七十頭。……八月……丙戌,詔罷諸州禽獸之貢。九月丙辰,曲赦京師。龜茲國遣使獻大馬、名駝、珍寶甚眾。(《魏書》卷7《高祖紀上》)
①是年,劉宋權臣蕭道成頒十七條墨書禁令?!赌淆R書》卷1《高帝紀上》云:“大明、泰始以來,相承奢侈,百姓成俗。太祖輔政,罷御府,省二尚方諸飾玩。至是又上表禁民間華偽雜物:不得以金銀為箔,馬乘具不得金銀度,不得織成繡裙,道路不得著錦履,不得用紅色為幡蓋衣服,不得翦彩帛為雜花,不得以綾作雜服飾,不得作鹿行錦及局腳檉柏床、牙箱籠雜物、彩帛作屏鄣、錦緣薦席,不得私作器仗,不得以七寶飾樂器又諸雜漆物,不得以金銀為花獸,不得輒鑄金銅為像?!?
高祖太和二年十一月丁未夜,有三白氣從地出,須臾,變為黃赤,光明照地。(《魏書》卷112《靈征志上》)
479年己未(北魏太和三年,宋升明三年、齊高帝蕭道成建元元年⒋)
三年春正月癸丑,坤德六合殿成?!隆梢?,乾象六合殿成。……五月丁巳,帝祈雨于北苑,閉陽門,是日澍雨大洽。(《魏書》卷7《高祖紀上》)
高祖太和三年五月戊午,震東廟東中門屋南鴟尾。(《魏書》卷112《靈征志上》)
六月……起文石室、靈泉殿于方山。①八月……乙亥,幸方山,起思遠佛寺。②(《魏書》卷7《高祖紀上》)
① 山位于大同城北25公里,今稱西寺梁山?!端涀ⅰ肪?3《?水》:“羊水又東注于如渾水,亂流逕方山南。嶺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東北,有高祖陵。二陵之南,有永固堂?!瓘R前鐫石為碑獸,碑石至佳。左右列柏,四周迷禽暗日。院外西側,有思遠靈圖。圖之西,有齋堂?!?
②方山工程的指揮者,見《魏書》卷94《閹官傳》:“王遇,字慶時,本名他惡,馮翊李潤鎮羌也。……遇性巧,強于部分。北都方山靈泉道俗居宇及文明太后陵廟,洛京東郊馬射壇殿,修廣文昭太后墓園,太極殿及東西兩堂、內外諸門制度,皆遇監作?!薄懊消[,字龍兒,不知何許人。坐事充閹人。文明太后時,王遇有寵,鸞以謹敏為遇左右,往來方山,營諸寺舍。由是漸見眷識。”
插圖:方山思遠佛寺遺址
七月丁卯,京師地震。(《魏書》卷112《靈征志上》)
九月……高麗、吐谷渾、地豆于、契丹、庫莫奚、龜茲諸國各遣使朝獻?!卸?,粟特、州逸、①河龔、疊伏羅、員闊、悉萬斤諸國各遣使朝貢。(《魏書》卷7《高祖紀上》)
①州逸,疑即太武帝時獻汗血馬、文成帝時朝貢的西域“遮逸”國。
馮熙,字晉昌,長樂信都人,文明太后之兄也?!咦婕次?,文明太后臨朝,王公貴人登進者眾。高祖乃承旨皇太后,以熙為侍中、太師、中書監、領秘書事。熙以頻履師傅,又中宮之寵,為群情所駭,心不自安,乞轉外任。文明太后亦以為然。于是除車騎大將軍、開府、都督、洛州刺史,①侍中、太師如故。洛陽雖經破亂,而舊《三字石經》宛然猶在,至熙與常伯夫相繼為州,廢毀分用,大至頹落。熙為政不能仁厚,而信佛法,自出家財,在諸州鎮建佛圖精舍,合七十二處,寫一十六部一切經。②延致名德沙門,日與講論,精勤不倦,所費亦不貲。而在諸州營塔寺多在高山秀阜,傷殺人牛。有沙門勸止之,熙曰:“成就后,人唯見佛圖,焉知殺人牛也?!保ā段簳肪?3《外戚傳上》)
①《魏書》卷7《高祖紀上》:“太和元年……十有一月……丁亥,懷州民伊祁茍初自稱堯后應王,聚眾于重山。洛州刺史馮熙討滅之。”可見,馮熙出任洛州刺史,至晚在太和元年。
②敦煌遺書S0996,題記曰:“《雜阿毗曇心》者,法盛大[師]所說,……名曰《毗曇》。是以使持節、侍中、駙馬都尉、羽真、太師、中書監、領秘書事、車騎大將軍、都督諸軍事、開府、洛州刺史、昌黎王馮晉國,仰感恩遇,撰寫十一切經一一經一千四百六十四卷,用答皇施。愿皇帝陛下、太皇太后,德包久遠,明同三曜,振恩闡以熙寧,協淳風而養壽?!蟠腿?,歲次己未,十月己巳[朔]二十八日丙申,于洛州所書寫成訖?!?
又于方山太祖營壘之處,建思遠寺。①自興光至此,京城內寺新舊且百所,僧尼二千余人,四方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僧尼七萬七千二百五十八人。(《魏書》卷114《釋老志》)②
①據2004年10月1日《中國文物報》載胡平等《大同思遠佛寺遺址考古發掘成績斐然》一文,北魏平城思遠寺坐落在方山南麓坡階地上,基址呈長方形,四邊用火山浮石堆砌,南北長88﹒2米,東西寬57﹒5米。中央突起長方形基座,南北45﹒8米,東西34﹒2米,高2﹒5米;玄武巖條石包邊,中間三合土夯實,鋪磚,為實心體回廊式塔基。塔基,南北11﹒8米,東西13﹒5米,高1﹒2米,呈覆斗狀。遺址從南往北,依次為山門、回廊形方塔、佛堂(面闊七間)。出土有菩薩、飛天影塑像,“富貴萬歲”、“忠賢永貴”、“化生童子”灰陶瓦當,以及條磚、方磚、扇形磚等。也發現有遼代建筑構件。我曾在胡平辦公室看到那些黃色的貼塑殘像,大概是用黃土摻合白土和泥模拓,相當堅硬。這顯然與犍陀羅石膏、灰泥像法東傳有關,而其造像風格,與新疆各地、內蒙古白靈淖城、遼寧朝陽北塔(思燕浮圖)出土的影塑基本相同,較云岡石窟同期雕像更顯異域氣息。另有一塊細砂巖千佛式樣殘雕,也當為塔身殘件。
②今人多以四方形古塔為中國樓閣式建筑的改造,意謂是中國之塔式,云岡石窟雕刻中多有表現。我覽諸書,樓閣建筑非中國古代所獨有,希臘、羅馬有,古印度亦有。我游新疆古寺,佛殿四圍夯土為墻,居中方塔(如云岡第6窟塔殿狀),層層列龕塑佛。其寺往往中唐以后衰敗,故難以確定其塔寺的始建時代。故而,有人以為是北魏以后受中土佛教建筑的逆向影響。然《法苑珠林》卷38《故塔部》開篇語:“依《像法決疑經》云:‘造新不如修故,作福不如避禍。’斯言驗矣?;蛴写宸粔炈?、故寺伽藍,堂殿朽壞,舍屋崩摧;席扇蓬戶,靡隔煙塵;甕牖茅茨,無掩霜露。是以門墻雕毀,糞穢盈階;路絕人蹤,僧徒漂寄。不修不飾,日就衰羸,造罪造愆,無時暫舍?!に{無固,直為僧徒慢惰;佛法既衰,亦由白衣無敬。”是謂古人特重修舊之功,今印度尚存的窣堵波大佛塔,往往屬于歷代封擴之作。中國古塔也多原樣維修之例。所以,新疆方形古塔,不可簡單認定為唐代遺址;而中國四方古塔也不一定是華夏的新式。例如,《法苑珠林》卷38《感應緣》引《西域志》云:“西域乾陀羅城東南七里,有雀離浮圖?!D南五十步有一石塔,其形正直,舉高二丈。”可見,中亞早有方塔。只能說,中國塔層層遞減,可能是漢代樓閣遺制。
插圖:思遠佛寺遺址平面圖、原塔身粘貼的影塑像
【墨書】太和三年,」韓尚輿永。(大同市私人藏磚)①
①該北魏墨書墓磚,出土地不詳,大約在城南。
480年庚申(北魏太和四年,齊建元二年)
四年春正月癸卯,乾象(六)[四]合殿成。①……丁巳,罷畜鷹鷂之所,以其地為報德佛寺。②(《魏書》卷7《高祖紀上》)
①四合,顧炎武《歷代宅京記》卷14《云中》曰:“南監本亦作‘六合’,疑誤。”
②《魏書》卷114《釋老志》:“四年春,詔以鷹師為報德寺?!本?3《皇后傳》:“高祖詔曰:‘朕以虛寡,幼纂寶歷,仰恃慈明,緝寧四海,欲報之德,正覺是憑,諸鷙鳥傷生之類,宜放之山林。其以此地為太皇太后經始靈塔?!谑橇T鷹師曹,以其地為報德佛寺。”
秋七月……壬子,改作東明觀。……悉萬斤國遣使朝貢。……八月……甲辰,幸方山。戊申,幸武州山石窟寺。①庚戌,還宮。(《魏書》卷7《高祖紀上》)
①《通鑒》卷135胡注:“《水經注》曰:武州川水東南流,水側有石祇洹舍并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東轉靈巖南。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據道元之言,浮屠氏巨麗處也?!?
高祖太和四年九月甲子朔,京師大風,雨雪三尺。(《魏書》卷112《靈征志上》)
九月……乙亥,思義殿成。壬午,東明觀成。(《魏書》卷7《高祖紀上》)
四年十月戊戌,雷。(《魏書》卷112《靈征志上》)
481年辛酉(北魏太和五年,齊建元三年)
五年春正月己卯,車駕南巡。丁亥,至中山。親見高年,問民疾苦。二月辛卯朔,大赦天下?!∮希囻{幸信都,①存問如中山。癸卯,還中山。②己酉,講武于唐水之陽。庚戌,車駕還都。沙門法秀謀反,伏誅。……假梁郡王嘉大破道成將,俘獲三萬余口送京師。③三月……己巳,車駕還宮。詔曰:“法秀妖詐亂常,妄說符瑞。蘭臺御史張求等一百余人,招結奴隸,謀為大逆,有司科以族誅,誠合刑憲。④(且)[但]矜愚重命,猶所弗忍。其五族者,降止同祖;三族,止一門;門誅,止身?!保ā段簳肪?《高祖紀上》)
①信都,今河北冀縣。
②1966年第5期《考古》載《河北定縣出土北魏石函》蓋銘:“維大代太和五年歲在辛酉春二月,」輿駕東巡狩,次于中山,御新城宮。北幸唐陂,路逕州市。臨」通逵而睹川陸,踐纏術而觀險易。詳眺四矚,倏然興想?!沟?、后爰發德音而詔群臣曰:‘夫佛法幽深,應召理玄。非夫」觸遇斯因,在所致興,將何以要福冥期、取證來果?’遂命」有司以官財顧工,于州東之門顯散之地,造此五級佛圖?!瓜奈逶仑グ巳?,基則始建。」二圣乃親發至愿,緣此興造之功,愿國祚延萇,永享無窮;妙法熙隆,」災患不起;時和年豐,百姓安逸;出因入果,常與佛會。與一切臣民、六宮」眷屬、十方世界、六趣眾生,咸同斯福,剋成佛果。乃作讃曰:」超哉至道,理玄趣廣;福證將來,業傳既往。妙跡倏緬,梵音繼響;」真容謝矣,式照靈像。于穆帝后,儀形是欽;爰因游幸,播此惠心。」建茲圖寺,寄誠投衿;愿因此果,永離昏沉?!?
③假梁郡王嘉,即太武帝之孫元嘉?!段簳肪?8《太武五王傳》云:“高祖初,拜徐州刺史,甚有威惠?!碧途拍?,紹封廣陽王。卷98《蕭道成傳》:“梁郡王嘉大破道成將,俘獲二萬余口送京師?!?
④《魏書》卷44《茍頹傳》:“大駕行幸三川,頹留守京師,沙門法秀謀反,頹率禁衛收掩畢獲,內外晏然。駕還飲至,文明太后曰:‘當爾之日,卿若持疑不即收捕,處分失所,則事成不測矣。今京畿不擾,宗社獲安者,實卿之功也?!眳⒁姼戒洠骸缎熘莞呱c云岡石窟》。
宏太和(三)[五]年,道人法秀與茍兒王阿辱瑰王等謀反,①事覺,囚法秀,加以籠頭鐵鎖,無故自解脫,虜穿其頸骨,使咒之曰:“若復有神,當令穿肉不入?!彼齑┒持?,三日乃死。偽咸陽王復欲盡殺道人,太后馮氏不許。宏尤精信,粗涉義理,宮殿內立浮圖。②(《南齊書》卷57《魏虜傳》)
①按:“瑰王”,各本作“佩玉”。
②《水經注》卷13謂平城宮“太和殿之東北,接紫宮寺”。《南齊書》卷57《魏虜傳》所謂:“宏尤精信,粗涉義理,宮殿內立浮圖。”又,《魏故比丘尼統慈慶墓志銘》(載《洛陽出土北魏墓志選編》):“尼俗姓王,字鐘兒,太原祁人?!記]奚官,遂為恭宗景穆皇帝昭儀斛律氏躬所養恤,共文昭皇太后有若同生。太和中,固求出家,即居紫禁?!?
又僧明道人,為北臺石窟寺主。魏氏之王天下也,每疑沙門為賊,收數百僧,(五)[互]系縛之,①僧明為魁首。以繩急纏,從頭至足,克明斬決。②明大怖,一心念觀音。至半夜,覺繩小寬,③私心欣幸,精禱彌切。及曉,索然都斷。既因得脫,逃逸奔山。明旦,獄監來覓不見,唯有斷繩在地,知為神力所加也。即以奏聞,帝信道人不(返)[反],④遂一時釋放。(《續高僧傳》卷26《魏滎陽沙門釋超達傳附僧明》)
①五,大正藏本、頻伽藏本作“互”。按:僧明之事,疑為太和五年平城法秀事件中的插曲。
②明,大正藏本、頻伽藏本作“期”。
③繩,大正藏本、頻伽藏本作“纏”。
④返,大正藏本、頻伽藏本作“反”。
夏四月己亥,行幸方山。①建永固石室于山上,立碑于石室之庭,又銘太皇太后終制于金冊,又起鑒玄殿。②壬子,以南俘萬余口班賜群臣。(《魏書》卷7《高祖紀上》)
①《魏書》卷13《皇后傳》:“太后與高祖游于方山,顧瞻川阜,有終焉之志,因謂群臣曰:‘舜葬蒼梧,二妃不從。豈必遠祔山陵,然后為貴哉。吾百年之后,神其安此。’高祖乃詔有司營建壽陵于方山,又起永固石室,將終為清廟焉。太和五年起作,八年而成,刊石立碑,頌太后功德?!?
②《水經注》卷13云:“羊水又東注于如渾水,亂流逕方山南。嶺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東北,有高祖陵。二陵之南,有永固堂。堂之四周,隅雉列榭,階、欄、檻及扉、戶、梁、壁、椽、瓦,悉文石也。檐前四柱,采洛陽之八風谷黑石為之,雕鏤隱起,以金銀間云(矩)[煙],有若錦焉。堂之內外四側,結兩石趺,張青石屏風,以文石為緣,并隱起忠孝之容,題刻貞順之名。廟前鐫石為碑、獸,碑石至佳。左右列柏,四周迷禽暗日。院外西側,有思遠靈圖。圖之西,有齋堂。南門表二石闕,闕下斬山,累結御路。下望靈泉宮池,皎若圓鏡矣?!?
秋,淫雨,洪水為災,百姓嗷然。①(《魏書》卷7《高祖紀上》)
①《魏書》卷105《天象志三》:“是歲,京師大霖雨,州鎮十二饑?!?
釋僧淵,本姓趙,穎川人。魏司空儼之后也。少好讀書。進戒之后,專攻佛義。初游徐邦,①止白塔寺,從僧嵩受《成實論》、②《毗曇》。③學未三年,功逾十載,慧解之聲,馳于遐邇。淵風姿宏偉,腰帶十圍,神氣清遠,含吐灑落。隱士劉因之,舍所住山,給為精舍。曇度、慧記、道登并從淵受業。④慧記兼通數論,道登善《涅槃》、《法華》,并為魏主元宏所重,馳名魏國。⑤淵以偽太和五年卒,春秋六十有八,即齊建元三年也。(《高僧傳》卷8《齊偽魏濟州釋僧淵》)
①徐邦,各本作“徐州”。徐州,古今同地,又名彭城,居黃淮間南北交通要沖。東晉末年,劉裕北征長安,姚秦潰敗,關中學僧東下徐淮,鳩摩羅什弟子道融、僧嵩等宣教彭城,僧導住錫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徐海義理佛學遂盛。
②《成實論》,古印度訶梨跋摩著。該書在小乘論中說“我空”(認為人無自性),兼說“法空”(認為客觀世界無自性),是一部向大乘空宗(中觀宗)過渡的著作。后秦時鳩摩羅什譯成漢文后,講習很盛。研習者自成一派,稱“成實師”。僧嵩、僧導俱為成實大家,聞名淮河南北。
③《毗曇》,即《阿毗曇》,見本書148年注。印度法勝撰《阿毗曇心》,達摩多羅撰《雜阿毗曇心》,《出三藏記》卷10《雜阿毗曇心序》謂:“宋元嘉三年,徐州刺史太原王仲德,請外國沙門伊葉波羅于彭城出之?!笨梢?,徐州又風行阿毗曇學,而僧嵩、僧淵亦為毗曇師。
④《高僧傳》卷13《齊齊隆寺釋法鏡》:“其后瓦官道親、彭城寶興、耆阇、道登并皆祖述宣唱,高韻華言,非忝前例。傾眾動物,論者(后)[從]之?!薄独m高僧傳》卷6《魏恒州報德寺釋道登》:“釋道登,姓芮,東莞人。聰警異倫,殊有信力。聞徐州有僧藥者雅明經論,挾策從之,研綜《涅槃》、《法花》、《勝鬘》。后從僧淵,學究《成論》。年造知命,譽動魏都,北土宗之。累信征請,登問同學法度曰:‘此請可乎?’度曰:‘此國道學如林,師匠百數,何世無行藏,何時無通塞,十方含靈,皆應度脫,何容盡期。南國相勸行矣。如慧遠拂衣廬阜,曇諦絕跡昆山,彭城劉遺民辭事就閑,斯并自是一方,何必盡命。虛想巖穴,遠追巢許,縱復如此,終不離小乘之機,豈欲使人在我先道不益世者哉。隨方適化,為物津梁,不亦快乎?’登即受請,度亦隨行。及到(洛陽)[平城],君臣僧尼莫不賓禮。魏主邀登昆季,策授榮爵,以其本姓不華,改芮為耐。講說之盛,四時不輟。末趣恒岳,以息浮競,學侶追隨,相仍山舍,不免談授,遂終于報德寺焉。春秋八十有五,即魏景明年也?!蔽闹小胺ǘ取?,即曇度。慧記,即《釋老志》云孝文帝時高僧“惠紀”。東莞,在今山東莒縣。
⑤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21章《北朝之佛教》謂:“徐州為東方義學之淵藪?!卑矗簳叶?、道登、惠紀等徐州義學高僧,太和中講法平城,作匠京緇,斯繼玄高、師賢、曇曜等涼州禪門高僧之后,代都佛教的一大轉變,亦南北佛教的一大交流。云岡石窟的晚期樣式,不能不受此影響。
482年壬戌(北魏太和六年,齊建元四年)
三月庚辰,行幸虎圈,詔曰:“虎狼猛暴,食肉殘生,取捕之日,每多傷害,既無所益,損費良多,從今勿復捕貢?!毙了?,幸武州山石窟寺,賜貧老者衣服。壬午,幸方山。(《魏書》卷7《高祖紀上》)
483年癸亥(北魏太和七年,齊武帝蕭賾永明元年)①
夏四月……閏月癸丑,皇子生,大赦天下。五月戊寅朔,幸武州山石窟寺。(《魏書》卷7《高祖紀上》)
①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原由溶洞改營石窟寺,現存《孫秋生等造像記》:“大魏太和七年,新城縣功曹孫秋生、新城縣功曹劉起祖二百人等,敬造石像一區,愿國祚永隆,三寶彌顯?!懊魅隁q在壬午,五月戊子朔,廿七日造訖。”按:至晚在是年,龍門石窟由民間自發開鑿。
【題刻】邑師道育、」文殊師利菩薩、」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邑師普明、」邑師曇秀、」邑師法宗。
太和七年,歲在癸亥,八月卅日,邑義」信士女等五十四人,自惟往因不積,生在」末代,甘寢昏境,靡由自覺。微善所鐘,遭」值圣主,道教天下,紹隆三寶,慈被十方,」澤流無外。乃使萇夜改昏,久寢斯悟。弟」子等得蒙法潤,信心開敷,意欲仰詶洪」澤,莫能從遂。是以共相勸合,為國興」福,敬造石廟形像九十五區及諸菩薩?!乖敢源烁?,上為」皇帝陛下、太皇太后、皇子,德合乾坤,」威逾轉輪;神被四天,國祚永康;十方歸」伏,光揚三寶,億劫不隧。又愿義諸人、」命過諸師、七世父母、內外親族,神棲高境,」安養光接;托育寶花,永辭穢質;證」悟無生,位超群首。若生人天,百味天衣,」隨意飡服;若有宿殃,墮洛三途,長」辭八難,永與苦別。又愿同邑諸人,從」今已往,道心日隆,戒行清潔,明鑒」實相,暈揚慧日。使四流頃竭,道風」堂扇;①使漫山崩頹,生死永畢。佛性明」顯,登階住地,未成佛間。愿生生之處,」常為法善知識,以法相親,進止俱游?!剐稳萦绊懀P写笫?,八萬諸行,化度」一切,同善正覺,逮及累劫先師七世父②(日本《云岡金石錄》第十一洞東壁《邑義信士女等五十四人造石廟形像九十五區及諸菩薩記》)③
①“堂”字不清,或當為“常”。
②這是云岡石窟現存最早的北魏造像記。該題記于孝文帝巡視云岡工程整整四個月后出現,恐非偶然。大約是石窟寺開鑿對民間開禁的標志。厲壽田《云崗石窟寺源流考》:“此碑是民國六年邑人古欽明在接引佛洞中發現者(即中部第七大窟)。碑在左壁前方,距地高約四丈。流行拓片甚少,偶有所見,亦模糊不清,難以卒讀,故傳抄者愈傳愈訛?!?
③云岡第11窟是現存北魏造像記最多的洞窟,題刻時間在太和7~20年之間。《云岡金石錄》記該窟題記時間不明者如下:南壁,《清信女造釋迦像記》:“清信女為﹖」亡父母,造」釋加牟尼佛?!股怼醢博t康﹖,」■■覺□”。東壁,《太和□年七月造像記》:“太和■■」七月十■,」為■■,」■■■,」■■■」造?!薄逗蚝螬t云﹖造像記》:“候」后﹖」云﹖」為」亡」母?!蔽鞅冢斗鸬茏釉煜裼洝罚篴﹒“佛弟子祁□」□,發心造藥師」留離光像一軀,」愿々從心?!眀﹒“弟子□□」造像一區,」愿々從心。”c﹒“弟子王■■■為七」世父母,發心■■■」□母為■■■佛」■■妻祁■■月日?!眃﹒“佛弟子」□□□,」發心造」像一區?!垢改改信埂酢酢酢??!眅﹒“佛弟子賀若﹖步」洛敦,發心造多寶」像一區。善﹖愿從心。”
插圖:太和七年龕、碑(或用日本《大同石佛寺》拓片)
七年六月庚午辰時,東北有流星一,大如太白,北流破為三段。十月己亥,星隕如虹。(《魏書》卷105《天象志三》)
冬十月戊午,皇信堂成。①(《魏書》卷7《高祖紀上》)
①《水經注》卷13:“太和殿之東北,接紫宮寺,南對承賢門。門南,即皇信堂。堂之四周,圖古圣、忠臣、烈士之容,刊題其側,是辯章郎彭城張僧達、樂安蔣少游筆。”按:平城宮中設寺,蓋即后世之內道場?!洞笏紊仿浴肪?《服章法式》:“后魏宮人,見僧自恣,偏袒右肩,乃一施肩衣,號曰偏衫。全其兩扇衿袖,失祇支之體,自魏始也。”宋《釋氏要覽》卷1《偏衫》:“竺道(袒)[祖]《魏錄》云:魏宮人見僧袒一肘,不以為善,乃作偏袒,縫于僧祇支上相從,因名偏衫。(今開脊接領者,蓋遺魏制也。)”
484年甲子(北魏太和八年,齊永明二年)
六月丁卯,詔曰:“置官班祿,行之尚矣?!灾性瓎蕘y,茲制中絕,先朝因循,未遑厘改。朕……憲章舊典,始班俸祿。①罷諸商人,以簡民事。戶增調三匹、谷二斛九斗,以為官司之祿。均預調為二匹之賦,即兼商用。雖有一時之煩,終克永逸之益。祿行之后,贓滿一匹者死。變法改度,宜為更始,其大赦天下,與之惟新?!薄斐?,武州水泛濫,壞民居舍。秋七月乙未,行幸方山、石窟寺。②(《魏書》卷7《高祖紀上》)
①《魏書》卷110《食貨志》:“太和八年,始準古班百官之祿,以品第各有差。先是,天下戶以九品混通,戶調帛二匹、絮二斤、絲一斤、粟二十石。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庫,以供調外之費。至是,戶增帛三匹,粟二石九斗,以為官司之祿。后增調外帛滿二匹。所調各隨其土所出?!?
②中華書局本未將“方山”與“石窟寺”點開,讀者遂以為北魏平城有“方山石窟寺”。然方山古今無石窟遺跡或記載?!锻ㄨb》卷136記為:“秋七月,……乙未,魏主如武州山石窟寺?!辈恢螕??陳垣《記大同武州山石窟寺》云:“自是年以后,直至太和十八年遷洛以前,十年之間,不復見帝幸石窟寺。史闕文乎?不可知?!?
【發愿文】大代太和八年歲次甲子,十一月十二日,比丘僧安造釋迦文佛像一區。上為七世父母、皇帝陛下、陳□僧同學,愿宿乾鎧,俉無生忍,位登什地。前上□□,一切塵生,普同□□,所愿從心,故記之。①(金申《中國歷代紀年佛像圖典》40《比丘僧安造釋迦佛坐佛》)
①此鎏金銅佛像,高28﹒5厘米,1956年內蒙古托克托縣古城(北魏云中宮)廟址出土,現藏內蒙古博物館。
插圖:比丘僧安造釋迦佛坐佛
【篆額】《司空瑯瑘康王墓表》:
【碑文】維大代太和八年,」歲在甲子,十一月」庚午朔,十六日乙」酉,代故河內郡溫」縣肥鄉孝敬里,使」持節、侍中、鎮西大」將軍、吏部尚書、羽」真、司空、冀州刺史、」瑯瑘康王司馬金」龍之銘。(大同市博物館藏《司馬金龍墓表》)①
①此墓志,碑形,玄武巖石質。通高64厘米,寬46厘米,厚10.5厘米。有碑座。1965年底,出土于大同城東石家寨村西南的北魏司馬金龍墓門處。墓中,另有《司馬金龍墓志銘》,碑文基本相同,型制相當。這兩碑,俱青色玄武巖,不同于目前大同市出土的其他砂巖碑,大約與方山陵寢工程有關。然墓中出土的石棺床、石柱礎等,則是武州山細砂巖,而且雕工較石窟更為精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隨葬的男女傭的面相,往往酷似于云岡石窟中部的窟群的佛、菩薩。相同情況,也見于宋紹祖墓出土的部分陶傭和模制陶人,面相近似云岡第20窟大佛。再有,大同方山、城北、城東寺院遺址發現的模制菩薩泥塑,展現出接近云岡造像、仿佛新疆泥塑的風格特點。這些不能不令人深思。水野清一、長廣敏雄《云岡石窟》卷12《云岡石窟中的西方風格》(智夏冰譯,載《北朝研究》1994年第2、3期)講:“三世紀中葉或四世紀中葉之后,沙沙尼藝術可能流傳到犍陀羅風格藝術繁榮過的廣大地區?!@一時期的犍陀羅藝術表現為:一方面石刻風格的程式化及其衰退,另一方面白膏泥作品的生動與富于變化?!蔽矣X得,大同、朝陽、內蒙等地出土的北魏泥塑佛像,應是西域佛塑的東傳再造;而這種西域像法,也是云岡雕刻創作的模本之一。至于太和年間的平城陶傭,則直接效仿了云岡佛像。上述泥塑、石雕、陶傭三種不同材質,所體現出的同一時代風格,誠如唐代高僧道宣對南北朝造像特征的總結:“唇厚、鼻隆、目長、頤豐,挺然丈夫之相?!?
插圖:司馬金龍墓碑、石棺床、木漆畫、陶傭,大同城北出土的模制菩薩泥塑
永明二年……十一月,虜國民齊祥歸入靈丘關,聞殷然有聲,仰視之,見山側有紫氣如云,眾鳥回翔其間。祥往氣所,獲璽方寸四分,獸鈕,文曰‘坤維圣帝永昌’。送與虜太后師道人惠度,①欲獻虜主?;荻榷闷湮模`謂‘當今衣冠正朔,在于齊國’。遂附道人惠藏送京師,因羽林監崔士亮獻之。(《南齊書》卷18《祥瑞志》)
①參見附錄:《徐州高僧與云岡石窟》。
今寺中遺刻所存者二:一載在護國,大而不全,無年月可考。一在崇(教)[福],小而完,其略曰:安西大將軍、散騎常侍、吏部內行尚書、宕昌[公]鉗耳慶時鐫也。①巖開寺。②其銘曰:“承藉□福,遮邀冥慶,仰鐘皇家,卜世惟永?!鄙w慶時為國祈福之所建也。末云:“大代太和八年建,十三年畢。”(曹衍《金碑》)
①鉗爾慶時,即馮太后身邊的寵宦王遇。《水經注》卷13云:“東郭外,太和中閹人宕昌公鉗耳慶時,立祗洹舍于東皋。椽瓦梁棟,臺壁欞陛,尊容圣像,及床坐軒帳,悉青石也。圖制可觀,所恨唯列壁合石,疏而不密。庭中有祗洹碑,碑題大篆,非佳耳。然京師帝里,佛法豐盛,神圖妙塔,桀峙相望,法輪東轉,茲為上矣。”東皋,即近水高地;祗洹舍大約在今文瀛湖畔。
②“巖”前,蓋闕“因”字。宿白《〈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校注》一文推測,遼金護國寺、崇福寺分別是:今云岡石窟第7、8雙窟和第9、10雙窟。我以為,護國即今第1、2雙窟,見附錄《〈金碑〉小議》。
485年乙丑(北魏太和九年,齊永明三年)
九年春正月戊寅,詔曰:“圖讖之興,起于三季。既非經國之典,徒為妖邪所憑。自今圖讖、秘緯及名為《孔子閉房記》者,一皆焚之。留者以大辟論。又諸巫覡假稱神鬼,妄說吉兇,及委巷諸卜非墳典所載者,嚴加禁斷?!雹伲ā段簳肪?《高祖紀上》)
①《續高僧傳》卷26《魏滎陽沙門釋超達》:“釋超達,未詳其氏,元魏中行業僧也。多學問,有知解。帝禁圖讖尤急,所在搜訪,有人誣達有之,乃收付滎陽獄。時魏博陵公檢勘窮劾,達以實告,大怒,以車輪系頸,嚴防衛之。自知無活路,專念觀世音。至夜四更,忽不見車輪所在,見守防者皆大昏睡,因走出外。將欲遠避,以久系獄,腳遂攣急,不能及遠。行至天曉,虜騎四出追之,達唯逃必不免,因伏草中。騎來,蹋草并靡,雖從邊過,對而不見。仰看虜面,悉以牛皮障目。達一心服死,至誠稱念。夜中虜去,尋即得脫。”
秋七月丙寅朔,新作諸門。(《魏書》卷7《高祖紀上》)
九年秋,有司奏,上谷郡比丘尼惠香,在北山松樹下死,尸形不壞。爾來三年,士女觀者有千百。于時人皆異之。(《魏書》卷114《釋老志》)
魏初,民多蔭附;蔭附者皆無官役,而豪強征斂倍于公賦。給事中李安世上言:“歲饑民流,田業多為豪右所占奪。雖桑井難復,宜更均量,使力業相稱?!蔽褐魃浦?,由是始議均田。冬十月丁未,詔遣使者循行州郡,與牧守均給天下之田。(《通鑒》卷136)
是年,京師及州鎮十三水旱傷稼。(《魏書》卷7《高祖紀上》)
486年丙寅(北魏太和十年,齊永明四年)
十年春正月癸亥朔,帝始服袞冕,朝饗萬國。(《魏書》卷7《高祖紀下》)
二月甲子,京師地震。丙寅又震。……三月壬子,京師及營州地震。(《魏書》卷112《靈征志上》)
二月甲戌,初立黨、里、鄰三長,定民戶籍。①(《魏書》卷7《高祖紀下》)
①《魏書》卷53《李沖傳》:“舊無三長,惟立宗主督護,所以民多隱冒,五十、三十家方為一戶?!本?10《食貨志》:“魏初不立三長,故民多蔭附。蔭附者皆無官役,豪強征斂,倍于公賦?!卑矗盒⑽牡蹤z閱戶口,實行三長制,引發了代京司州,乃至全國州郡縣的重新劃分設置。參見附錄:《北魏平城京畿行政區劃的演變》。
夏四月辛酉朔,始制五等公服。甲子,帝初以法服御輦,祀于西郊。……八月乙亥,給尚書五等品爵已上朱衣、玉珮、大小組綬。①(《魏書》卷7《高祖紀下》)
①《隋書》卷11《禮儀志六》:“自晉左遷,中原禮儀多缺。后魏天興六年,詔有司始制冠冕,各依品秩,以示等差,然未能皆得舊制。至太和中,方考故實,正定前謬,更造衣冠,尚不能周洽。及至熙平二年,太傅、清河王懌、黃門侍郎韋廷祥等,奏定五時朝服,準漢故事,五郊衣幘,各如方色焉?!卑矗浩陂g孝文帝改制,始議于太和五年?!段簳肪?1《蔣少游傳》:“及詔尚書李沖與馮誕、游明根、高閭等議定衣冠于禁中,少游巧思,令主其事,亦訪于劉昶。二意相乖,時致諍競,積六載乃成,始班賜百官。冠服之成,少游有效焉?!本?9《劉昶傳》:“劉昶,字休道,義隆第九子也?!雵鴼v紀,猶布衣皂冠,同兇素之服。……太和初,轉內都坐大官?!蟆觾x同三司,領儀曹尚書。于時改革朝儀,詔昶與蔣少游專主其事。昶條上舊式,略不遺忘。”但所謂“舊式”,乃漢魏之制。卷7《高祖紀下》:太和十五年十二月“癸巳,頒賜刺史已下衣冠。”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敝链?,太和服制改革基本完成。此事,《通鑒》卷139記:“魏主欲變易舊風,壬寅,詔禁士民胡服。國人多不悅?!碧褪拍晷露悸尻?,仍有“婦人冠帽而著小襦襖者”(卷7《高祖紀下》),舊習猶存。至于舊都平城,新舊服飾當更混雜。這些變化,必定在云岡石窟中反映出來。
十年八月辰時,有星落如流火三道;戊寅,又有流星出日西南一丈所,西北流,大如太白,至午西破為二段,尾長五尺,復為分二,入云間。(《魏書》卷105《天象志三》)
九月辛卯,詔起明堂、辟雍。(《魏書》卷7《高祖紀下》)
十年冬,有司又奏:“前被敕以勒籍之初,愚民僥幸,假稱入道,以避輸課,其無籍僧尼罷遣還俗。重被旨,所檢僧尼,寺主、維那當寺隱審。其有道行精勤者,聽仍在道。為行凡粗者,有籍無籍,悉罷歸齊民。今依旨簡遣,其諸州還俗者,僧尼合一千三百二十七人?!弊嗫?。(《魏書》卷114《釋老志》)
《大吉義咒經》,一部四卷,四十四紙,或二卷。右,后魏太和十年曇曜譯。出《達摩郁多羅錄》。①(唐沙門明佺《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卷1)②
① 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卷12《大乘修多羅失譯錄》中有:“《大吉義咒經》二卷。”
其水自北苑南出,①歷京城內。河干兩湄,太和十年累石結岸。夾塘之上,雜樹交蔭。郭南,結兩石橋,橫水為梁。②(《水經注》卷13《?水》)
①其水,指如渾東水(今名御河),北魏時穿越京城東部。
②北魏如渾東水上的兩石橋,今不見遺址。2004年,御河公園建設,在東關御河大橋南約45米處,掘出大量金元明清“興云橋”玄武巖石構件。我將東橋頭華表等散件運回云岡。同時發現遺址中,有幾塊北魏磚及砂巖。唯太和十年進行如此規模的工程,直接反映出武州山、方山采石量的巨大,說明云岡鑿山開窟又掀高潮。
《寶車菩薩經》一卷,一名《妙好寶車經》。右一部,一卷,齊武帝世,元魏淮川沙門釋曇辯出,①后青州沙門道侍改治。訪無梵本,世多注為疑。見《三藏集記》及諸別錄。(《歷代三寶記》卷9)
①《出三藏記集》卷5《新集疑經偽撰雜錄》曰:“《寶車經》,一卷,或云《妙好寶車菩薩經》。 右一部,北國淮州比丘曇辯撰,青州比丘道侍改治?!蔽闹校瑳]有說明經出的時間。《歷代三寶記》卷9補充為“齊武帝世”(483~493年),值北魏太和七年至十七年,姑置是年。
487年丁卯(北魏太和十一年,齊永明五年)
二月甲子,詔以肆州之雁門及代郡民饑,①開倉賑恤。……六月……癸未,詔曰:“春旱至今,野無青草?!薄锲咴录撼螅t曰:“今年谷不登,聽民出關就食,遣使者造籍,分遣去留,所在開倉賑恤。”②八月……悉萬斤國遣使朝獻。九月庚戌,詔曰:“去夏以歲旱民饑,須遣就食,舊籍雜亂,難可分簡,故依局割民,閱戶造籍,③欲令去留得實,賑貸平均。然乃者以來,猶有餓死衢路,無人收識。……”冬十月辛未,詔罷起部無益之作,出宮人不執機杼者?!幸辉露∥?,詔罷尚方錦繡綾羅之工,四民欲造,任之無禁。其御府衣服、金銀、珠玉、綾羅、錦繡,太官雜器,太仆乘具,內庫弓矢,出其太半,班賚百官及京師士庶,下至工商皂隸,逮于六鎮戍士,各有差?!菤q大饑,④詔所在開倉賑恤。(《魏書》卷7《高祖紀下》)⑤
①代郡,蓋指東代郡,即今河北蔚縣。當時,代京平城號曰“萬年”。
②時京師連續兩年干旱,聽民出關就食?!段簳肪?0《韓麒麟傳》:“太和十一年,京都大饑,麒麟表陳時務曰:‘……今京師民庶,不田者多,游食之口,三分居二。蓋一夫不耕,或受其饑,況于今者,動以萬計?!袂锞┒加龊担葍r踴貴。實由農人不勸,素無儲積故也。……自承平日久,豐穰積年,競相矜夸,遂成侈俗。車服第宅,奢僭無限;喪葬婚娶,為費實多;貴富之家,童妾袨服;工商之族,玉食錦衣。農夫餔糟糠,蠶婦乏短褐。故令耕者日少,田有荒蕪。谷帛罄于府庫,寶貨盈于市里;衣食匱于室,麗服溢于路。饑寒之本,實在于斯。”
③“依局割民,閱戶造籍”,即依據郡縣分割百姓,并檢閱住戶,編制民籍。參見附錄:《北魏平城京畿行政區劃的演變》。
④《魏書》卷110《食貨志》:“十一年,大旱,京師民饑。加以牛疫,公私闕乏,時有以馬驢及橐駝供駕挽耕載。詔聽民就豐。行者十五六,道路給糧稟,三長贍養之。遣使者時省察焉。留業者,皆令主司審核,開倉賑貸。其有特不自存者,悉檢集,為粥于術衢,以救其困。然主者不明牧察,郊甸間甚多餒死者。時承平日久,府藏盈積,詔盡出御府衣服珍寶、太官雜器、太仆乘具、內庫弓矢刀鉾十分之八,外府衣物繒布絲纊諸所供國用者,以其太半班(赍)[賚]百司,下至工商皂隸,逮于六鎮邊戍,畿內鰥寡孤獨貧癃者,皆有差。”卷105《天象志三》:“是歲,年谷不登,聽人出關就食?!浜筮B年亢陽?!?
⑤《魏書》卷62《李彪傳》:“李彪……謹冒死上封事七條?!湟辉唬骸袼娜撕栏恢?,習華既深,敦樸情淺,未識儉素之易長,而行奢靡之難久。壯制第宅,美飾車馬,仆妾衣綾綺,土木被文繡,僭度違衷者眾矣?!穸ス袃€素,詔令殷勤,而百姓之奢猶未革者,……蓋朝制弗宣,人未見德,使之然耳。臣愚以為第宅車服,自百官以至于庶人,宜為其等制,使貴不逼賤,卑不僭高,不可以稱其侈意,用違經典。……高祖覽而善之,尋皆施行。”
太和十一年……廣安王慧安。(敦煌文物研究所《新發現的北魏刺繡》)①
①1965年,敦煌莫高窟發現繡有“太和十一年……廣安王慧安”發愿文的殘繡佛一件,忍冬紋邊飾。1972年2期《文物》,發表《新發現的北魏刺繡》一文指出:“它應該是從平城一帶被人帶到敦煌來的”。關于北魏佛幡的制造與供奉,是當時的社會風俗。《洛陽伽藍記》卷5《城北》記:北魏末宋云、惠生西行至捍麼城(漢捍彌國,今新疆于田縣克里雅城),見其南大寺“懸彩幡蓋亦有萬計,魏國之幡過半矣。幅上隸書云:太和十九年、景明二年、延昌二年。唯有一幅,觀其年號,是姚秦時幡。”
插圖:莫高窟發現的北魏平城刺繡
488年戊辰(北魏太和十二年,齊永明六年)
十二年五月壬寅,京師連日大風,甲辰尤甚,發屋拔樹。六月壬申,京師大風。(《魏書》卷112《靈征志上》)
【碑額】《大代宕」昌公暉」福寺碑》:
【碑文】夫玄宗幽寂,非名相之所詮;至韻沖莫,非稱謂之所攝。妙絕稱謂,微」言以之載揚;體非名相,圜像以之而應。故群有殊致,道以經焉;萬流」競津,法以紀焉。是以神曦騰曜,鏡重昏于大千;三乘肇唱,拯沈黎于」炎宅。用能慈液,流于當時,惠慶光于曠劫。自世道交喪,靈燭潛暉,攸攸群夢,靡照靡矜。我」皇文明自天,超世高悟。鼓淳風以懷萬邦,灑靈澤以霑九服。兼遐想虛宗,遵崇道教?!固侍笫]淵詳,道心幽暢。協宣皇極,百揆挺惟新之明;緝熙庶績,八表流擊壤之詠。雖智周世□,而方外之志」不虧;形應萬機,而恬素之真弗擾。故能優游紫宮,憲章遺法,紹靈鷲于溥天,摹祇桓于振旦。非夫天縱在躬,量齊虛」受,其熟能令英風藹而重扇,玄猷淪而再揚哉?散騎常侍、安西將軍、吏部內行尚書、宕昌公王慶時,資性朗茂,秉」心淵懿,位亞臺衡,任總機密。翼贊之功,光于帝庭;忠規之節,彰于朝司。每惟會施之誠罔申,謝生之懃莫報,庶憑冥」津,玄期有寄。乃(磬)[罄]竭丹誠,于本鄉南北舊宅,上為」二圣造三級佛圖各一區。①規崇爽塏,擇形勝之地,臨沃衍,據條剛,面修巘而帶洛川,佩黃河而負龍門。伐良松于華」畎之陰,掇文瑤于荊山之陽。旌功銳巧,窮妙極思,爰自經始,三載而就。崇基重構,層櫩疊起,法堂禪室,通閣連暉。翠」林淥流,含榮遞暎,蔚若靈椿之茂春陽,嵬若翔云之籠濛汜。金儀赫曜,彩絢光備,睹之者則瀅法道心,藻除塵垢;悕」玄者則陶真煉和,遺形忘返。諒罕代之神規,當今之莊觀者矣。夫功高德盛,徽聲播于管弦;業隆曠載,刊跡流于后」昆。所以光宣軌摹,永垂不朽。故姻舊慶慈善之至,邑里感惠訓之誠,遂鐫石立言,式揚暉烈。庶洪因鍾于」圣躬,微津延于先住。其辭曰:」淵哉沖猷,微矣虛宗;昏耶交扇,氛徒競鋒。有覺爰興,超悟玄蹤;志懃凈境,開拯塵蒙。于顯大代,長發其祥;景運承苻,」世有喆王?!购蠡矢呶?,道風載揚;哀此群或,照彼祈鄉?;虻栏?,道由人敷;愔愔安西,秉德陳謨。冥期幽屬,廓茲靈圖;曾是暉福,」慶崇皇居。爰建靈寺,妙契天規;飛椽云翔,浮欄籠曦。金儀燭曜,功殫世奇;蔚如昆峰,瑍若珠麗。閑堂寂寥,禪室虛沖;」朱欞吐霞,翠戶含風。僧徒游宴,幽宗是融;心棲化表,形寓俗中。靈津匪遼,□照則鏡;蛻神豈緬,藻荃則凈。庶運微因,」慶鍾」皇圣;爰覬先慈,永超塵徑。」太和十二年歲在戊辰七月己卯朔一日建。②(西安碑林藏《大代宕昌公暉福寺碑》)③
①宕昌公,即王遇(鉗耳慶時)。太和十二年,他在故鄉陜西澄城,為孝文帝與馮太后各造三級佛圖。按:北魏營造雙塔雙寺,又見《水經注》卷6《文水》釋僧光在平陶縣所建,仿佛屬于時尚。
②以上碑陽文。碑陰銘文,筆者僅知云:“父佛弟子、安西將軍、秦州刺史、澄城公王貴?。恍址鸬茏?、寧遠將軍、澄城太守,遷雍州刺史、澄城侯王容暉;兄佛弟子、寧朔將軍、河東太守、澄城子,遷澄城太守王桃仁;兄子佛弟子、本郡功曹,遷為威遠將軍、澄城太守王□夏;兄子佛弟子、鷹(陽)[揚]將軍、華州戍將王元龜;世子佛弟子、內行內小王道訓;宗弟二子佛弟子、中書學生王榮。祕書著作郎傅思益剬文,相州鉅鏕蘇棠刊文?!?
③《續高僧傳》卷27《唐代州五臺山釋明隱》云:“五臺山有故宕昌寺,甘泉美岫,往而忘返。”不知是否王遇所建?!堵尻栙に{記》卷4《城西》:“宣忠寺東王典御寺,閹官王桃湯所立也。時閹官伽藍皆為尼寺,唯桃湯所建僧寺,世人稱之英雄?!?
九月,……丁酉,起宣文堂、經武殿?!c月甲子,帝觀筑圓丘于南郊。①(《魏書》卷7《高祖紀下》)
①《魏書》卷108《禮志一》:“十二年閏九月,帝親筑圓丘于南郊?!?
高祖太和十二年十一月丙戌,土霧竟天,六日不開,到甲夜仍復濃密,勃勃如火煙,辛慘人鼻。(《魏書》卷112《靈征志上》)
489年己巳(北魏太和十三年,齊永明七年)
十有三年春正月辛亥,車駕有事于圓丘,于是初備大駕。(《魏書》卷7《高祖紀下》)
夏四月丁丑,詔曰:“升樓散物,以賚百姓,至使人馬騰踐,多有毀傷,今可斷之,以本所費之物,賜窮老貧獨者?!雹伲ā段簳肪?《高祖紀下》)
①《魏書》卷114《釋老志》:“世祖初即位,亦遵太祖、太宗之業,每引高德沙門,與共談論。于四月八日,輿諸佛像,行于廣衢,帝親御門樓,臨觀散花,以致禮敬?!卑矗禾褪晁脑露〕螅此脑鲁跛?,孝文此詔應是取消太武帝以來四月八日登樓散花、散物之俗事。
秋七月……丙寅,幸靈泉池,與群臣御龍舟,賦詩而罷。立孔子廟于京師。①(《魏書》卷7《高祖紀下》)
①唐劉肅《大唐新語》卷11云:“自漢魏以來,歷代皆封孔子?!卑矗罕蔽撼绶羁鬃樱涞凼脊馊辏?26)“起太學于城東,祀孔子,以顏淵配?!保ū炯o)。孝文帝延興三年(473)“詔以孔子二十八世孫魯郡孔乘為崇圣大夫,給十戶以供灑掃?!保ū炯o)。此時,立廟京城,儒學方盛。
【題刻】太和十三年七月廿二日,」□□敬造。①(日本《云岡金石錄》第十一d龕外東側壁《太和十三年造像記》)②
①宿白《北朝造型藝術中人物形象的變化》一文指出:“云岡第11窟窟外東側上方的第11:14龕造像,該龕下方鐫刻銘記中的時代是太和十三年。此后,服飾繁縟、造型清秀成為時尚,風行北魏領域”。我想,這與太和改制及徐州高僧北上,南方畫風傳入平城有關。參見附錄:《徐州高僧與云岡石窟》。
②云岡石窟第11、12、13窟屬于統一規劃開鑿的三窟。12、13窟內的造像題記時間均無法考證,茲依《云岡金石錄》轉錄如下:第十二洞前室西壁,《為亡父造像記》:“為亡﹖」父■■」造像■”。第十二洞a龕,《玄事凝寂造像記》:“玄事﹖凝﹖寂﹖■■■」現其寂﹖□■■■」以顯■■■■■」必內■■■■■」造像■■■■■」■元年■■■”。第十三洞東壁,《邑子等殘字》:a﹒“弟﹖二辰﹖子”。b﹒“法■■」光﹖■■”。c﹒“■」■」亡﹖」父」□」起﹖”。d﹒“愿■■中正”。e﹒“邑子賈﹖”。f﹒“佛弟子■■」為亡﹖■■”。第十三A洞門口西側,《□僧造像記等》:a﹒“□□僧□」□父□□」■■■」■■■」■■■」□造像一■”。南壁:b﹒“佛弟子■」為﹖父母」□造□」■■■”。c﹒“比丘普□■”。d﹒“□州道﹖人僧■■”。e﹒“■■」道人」僧閣﹖”。f﹒“□」□」翁」造”。g﹒“■■」郭﹖■”。
插圖:云岡第11窟外太和十三年造像龕
【題刻】大代太和十三年,歲」在己巳,九月壬寅朔,」十九日庚申,比丘尼惠」定身遇重患,發愿造」釋加、多寶、彌勒像三」區。愿患消除,愿現世」安穩,戒行猛利,①道心」日增,誓不退轉。以此」造像功德,逮及七世」父母、累劫諸師、無邊」眾生,咸同斯慶。(日本《云岡金石錄》第十七洞明窗東側《比丘尼惠定造釋迦多寶彌勒像記》)②
①猛,厲壽田《云崗石窟寺源流考》識為“?!?。
②云岡石窟第16~20窟,為北魏文成帝最初開鑿的“曇曜五窟”。茲依《云岡金石錄》轉錄時間不明題記二則:第二十洞西壁,《佛弟子造像記》:a﹒“佛弟子善﹖師﹖,」為七世父母、所」生父母□□■”。b﹒“■■■及知」識,造多寶佛二區?!?
插圖:云岡第17窟太和十三年龕及造像題記
釋曇度,本姓蔡,江陵人。少而敬慎威儀,素以戒范致稱。神情敏悟,鑒徹過人。后游學京師,備貫眾典,《涅槃》、《法華》、《維摩》、《大品》,并探索微隱,思發言外。因以腳疾西游,乃造徐州,從僧淵法師更受《成實論》,遂精通此部,獨步當時。魏主元宏聞風餐挹,遣使征請。既達平城,大開講席,①宏致敬下筵,親管理味。于是停止魏都,法化相續,學徒自遠而至,千有余人。以偽太和十三年卒于魏國,即齊永明(六)[七]年也。撰《成實論大義疏》八卷,盛傳北土。(《高僧傳》卷8《齊偽魏釋曇度》)
①《釋氏要覽》卷2《講僧始》:“講經,即曹魏時朱士行講《道行般若》為始也。尼講,以東晉道馨講《法華》、《維摩》二經為始也。講律,即元魏世法聰為始。聰但手披目閱,敷揚《四分律》。有門人道覆,旋聽旋抄,漸成疏焉。講論,即羅什授嵩法師《成實論》為始也。”
490年庚午(北魏太和十四年,齊永明八年)
五月……沙門司馬惠御自言圣王,①謀破平原郡。(《魏書》卷7《高祖紀下》)
①惠御,《北史》作“御惠”。
十四年七月丁酉朔,京師大風,拔樹發屋。(《魏書》卷112《靈征志上》)
十四年秋,閭上表曰:奉癸未詔書,以春夏少雨,憂饑饉之方臻,……(《魏書》卷54《高閭傳》)
九月癸丑,太皇太后馮氏崩?!隆镉?,葬文明太皇太后于永固陵。①(《魏書》卷7《高祖紀下》)
①該墓,1976年大同市博物館清理墓室時發現,曾多次被盜。墓壁留有 “大金正隆”、“大定”等白灰書寫的字跡,甬道南端石券門西門框墨書題記為:“興嚴方僧懷備到此,戌十月永耳。”陵中出土的砂巖捧蓮蕾童子、孔雀浮雕、虎頭門墩、武士傭殘件等石雕,銅簪、銅馬腿、鐵箭鏃、鐵矛頭等,以及山上散布的各樣瓦當、文石殘片等,今存大同市博物館。
插圖:永固陵石雕
門下:近得錄公等表,①知欲早定沙門都統。比考德選賢,寤寐勤心,繼佛之任,莫知誰寄。或有道高年尊,理無勞紆;②或有器玄識邈,高挹塵務。今以思遠寺主法師僧顯,仁雅欽韻,③澄風(柔)[澡]鏡,④深敏潛明,道心清亮,固堪茲任,式和妙眾。近已口白,可敕令為沙門都統。⑤又,副儀貳事,緇素攸同,頃因曜統獨濟,遂廢茲任。今欲毗德贊善,固須其人?;示怂路◣熒x,行恭神暢,溫聰謹正,業茂道優,用膺副翼,可都維那,以光賢徒。(《廣弘明集》卷24《元魏孝文帝以僧顯為沙門都統詔第一》)
①《大宋僧史略》卷2《左右街僧錄》:“錄公,乃是僧曹總錄,猶言錄事也。偽秦始立僧正,則以法欽、慧斌二人掌僧錄也。”
②勞,大正藏本、頻伽藏本作“縈”。
③韻,大正藏本作“韶”。
④柔,大正藏本作“澡”。
⑤按:僧顯繼曇曜任沙門統,而曜卒年無載?!段簳纷詈笥涊d曇曜,在承明元年(476);而唐明佺《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卷1云:“《大吉義咒經》一部四卷(四十四紙或二卷),右后魏太和十年曇曜譯,出《達摩郁多羅錄》?!眲t曜統死期在太和十年以后。僧顯任沙門統,姑贅是年。
釋僧達,俗姓李,上谷人。十五出家,游學北代,聽習為業。①及受具后,宗軌《毗尼》,進止沈審,非先祖習。年登二夏,為魏孝文所重,邀延廟寺,闡弘《四分》,②而形器異倫,見者驚奉?;㈩^長耳,雙齒過寸,機論適變,時其高美。與徐州龍達各題稱謂。尋復振錫洛都,因遇勒那三藏,奉其新誨?!K于洪谷山寺,春秋八十有二,即齊天保七年六月七日也。(《續高僧傳》卷16《齊林慮山洪谷寺釋僧達》)③
①按:僧達出家游學平城時,值太和14年。
②《續高僧傳》卷23道宣論曰:“曇無德部《四分》一律,雖翻在姚秦,而創敷元魏。是由赤髭論主初乃誦傳,未展談授,尋還異域。此方學侶,竟絕維持。(邇)[逮]及覆、聰,方開學肆?!駝t混一唐統,普行《四分》之宗,故得終始受隨,義難乖隔。攝護雖廣,其源可尋。自初開律,釋師號法聰,元魏孝文北臺揚緒,口以傳授,時所榮之。沙門道覆,即紹聰緒,贊疏六卷,但是長科。至于義舉,未聞于世。斯時釋侶,道味猶淳,言行相承,隨聞奉用,專務棲隱,不暇旁求。魏末齊初,慧光宅世,宗匠跋陀,師表弘理,再造文疏,廣分衢術。學聲學望,連布若云,峰行光德。光榮曜齊日月,每一披闡,坐列千僧,競鼓清言,人分異辯,勒成卷帙,通號命家。然光初稟定宗,后師法律,軌儀大圣,徽猷具焉。所以世美斯人,行解相冠,誠有徒矣?!騻鞯烙跂|川,或稱言于南服。其中高第,無越魏都?!卑创藬⑹觯端姆致伞贩g于后秦長安,始興于北魏平城,弘揚于北齊,普行于唐代。赤髭論主,指后秦姚興時誦出《四分律》的罽賓高僧佛陀耶舍;法聰、道覆,北魏孝文帝時平城律匠;跋陀,天竺僧人,初在平城別設禪林,鑿石為龕,后至洛陽,立少林寺;慧光,跋陀之徒,不知與《法苑珠林》謂孝文世之光律師,《水經注》所載釋僧光,是否一人?又,《大宋僧史略》曰:“元魏世,法聰律師者,原是曇無德羯磨得戒,而常習《僧祇》。一日,自悟,乃嘆曰:體既《四分》而受,何得異部明隨?于是罷講《祇律》,手披目閱,敷揚《四分》。有門人道覆,旋抄,漸成義疏。覆公即解《四分》之始也。至宋元嘉中,慧詢善《僧祇》、《十誦》,更制條章。即解二律之始也。今五臺山北寺相傳,有聰師講律之遺跡焉?!?
③洛陽市東南偃師縣境水泉石窟,距龍門石窟23公里,現存北魏洞窟一座,原由天然溶洞改建,其窟正壁并列雕造二立佛,窟外崖刻巨碑,殘文曰:“大魏太和拾□年,比丘曇覆……歸山自靜,于京南大谷之左面,私力崇營□□□□□□皇帝陛下、□皇太后敬造石佛……”按:曇覆,或即道宣所謂“道覆”;二立佛,是他為孝明帝、靈太后所造。
491年辛未(北魏太和十五年,齊永明九年)
十五年正月,侍中、司空、長樂王穆亮,……等言:“臣等受敕共議中書監高閭、秘書丞李彪等二人所議皇魏行次。尚書高閭以石承晉為水德,以燕承石為木德,以秦承燕為火德,大魏次秦為土德,……彪等……據漢棄秦承周之義,以皇魏承晉為水德。二家之論,大略如此。臣等謹共參論,……今欲從彪等所議,宜承晉為水德?!痹t曰:“越近承遠,情所未安。然考次推時,頗亦難繼。朝賢所議,豈朕能有違奪。便可依為水德,祖申臘辰?!雹伲ā段簳肪?08《禮志一》)
①至此,北魏改從水德,顏色尚黑。然《南齊書》卷78《魏虜傳》講平城宮,自太武至獻文,“世增雕飾。……并設削泥采,畫金剛力士。胡俗尚水,又規畫黑龍相盤繞,以為厭勝?!鄙泻?,恐久已成俗。
三月……己酉,悉萬斤等五國遣使朝貢。(《魏書》卷7《高祖紀下》)
夏四月……自正月不雨,至于癸酉。有司奏祈百神,……己卯,經始明堂,①改營太廟。②(《魏書》卷7《高祖紀下》)
①《南齊書》卷《魏虜傳》:永明“九年,遣使李道固、蔣少游報使。少游有機巧,密令觀京師宮殿楷式。清河崔元祖啟世祖曰:‘少游,臣之外甥,特有公輸之思。宋世陷虜,處以大匠之官。今為副使,必欲模范宮闕。豈可令氈鄉之鄙,取象天宮?臣謂且留少游,令使主反命?!雷嬉苑呛屯ㄒ?,不許。少游,安樂人。虜宮室制度,皆從其出。”按:李道固,即李彪;安樂,《魏書》本傳作“樂安”。北魏平城明堂遺址,在今大同市東南柳航里。1995年秋發現,進行了局部發掘。明堂外環辟雍,為20米左右寬的圓環形水渠,水渠石壩,由云岡砂巖石條錯縫砌列而成;內緣直徑255~259米;內緣的東、西、南、北,各有一個夯土臺突入水渠,平面呈“凸”字形,蓋四門的基礎。辟雍內的陸地中央,有一個厚2米多,邊長42米的正方形夯土臺,是明堂、靈臺的基址。當年的建筑物被火燒毀,在燒土層中,出土了一些碩大的黑灰色磨光板瓦、筒瓦和獸面瓦當。
②《魏書》卷91《蔣少游傳》:“平城將營太廟、太極殿,遣少游乘傳詣洛,量準魏晉基趾?!?
秋七月乙丑,謁永固陵,規建壽陵。①……己卯,詔議祖宗,以道武為太祖?!嗽隆煨?,移道壇于桑干之陰,改名為崇虛寺。②(《魏書》卷7《高祖紀下》)
①《魏書》卷13《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初,高祖孝于太后,乃于永固陵東北里余,豫營壽宮,有終焉瞻望之志。及遷洛陽,乃自表瀍西以為山園之所,而方山虛宮至今猶存,號曰‘萬年堂’云?!卑矗喝f年堂,即方山孝文帝虛冢,封土小于永固陵。1974年大同市博物館發掘墓室,僅清理出佩劍武士石雕一尊。
②《魏書》卷114《釋老志》:“太和十五年秋,詔曰:‘夫至道無形,虛寂為主。自有漢以后,置立壇祠,先朝以其至順可歸,用立寺宇。昔京城之內,居舍尚希。今者里宅櫛比,人神猥湊,非所以祗崇至法,清敬神道。可移于都南桑乾之陰,岳山之陽,永置其所。給戶五十,以供齋祀之用,仍名為崇虛寺??烧僦T州隱士,員滿九十人?!睋豆饩w山西通志》考證,崇虛寺在今山陰縣岱岳村。所謂岳山,乃黃瓜阜也。按:大道壇廟遷離平城,標志著道教正式退出北魏政治舞臺。
八月……戊午詔曰:“國家自先朝以來,饗祀諸神,凡有一千二百余處。今欲減省群祀,務從簡約?!布啦挥麛担瑪祫t黷,黷則不敬。神聰明正直,不待煩祀也?!薄衷t曰:“先恒有水火之神四十余名,及城北星神。今圓丘之下,既祭風伯、雨師、司中、司命,明堂祭門、戶、井、灶、中溜,每神皆有。此四十神計不須立,悉可罷之。”(《魏書》卷108《禮志一》)
冬十月……明堂、①太廟成。十有一月丁卯,遷七廟神主于新廟。……十有二月壬辰,遷社于內城之西。(《魏書》卷7《高祖紀下》)②
①《水經注》卷13:如渾東水流出南郭,“又南逕藉田及藥圃西,明堂東。明堂上圓下方,四周十二堂九室,而不為重隅也。室外柱內綺井之下,施機輪,飾縹碧,仰象天狀,畫北辰,列宿象,蓋天也。每月隨斗所建之辰,轉應天道,此之異古也。加靈臺于其上,下則引水為辟雍。水側,結石為塘,事準古制,是太和中之所經建也?!薄端鍟肪?8《宇文愷傳》:“后魏于北臺城南造圓墻,在璧水外,門在水內迥立,不與墻相連。其堂上九室,三三相重,不依古制,室間通巷,違舛處多。其室皆用墼累,極成褊陋?!卑矗罕蔽郝寰┟魈貌煌谄匠??!堵尻栙に{記》卷3《城南大統寺》:“寺東有靈臺一所,基趾雖頹,猶高五丈余,即是漢[光]武帝所立者。靈臺東辟雍,是魏武所立者。至我正光中,造明堂于辟雍之西南,上圓下方,八窗四闥。汝南王復造磚浮圖于靈臺之上。”
②《魏書》卷84《儒林列傳》:“太和中,改中書學為國子學,建明堂辟雍,尊三老五更,又開皇子之學。及遷都洛邑,詔立國子太學、四門小學。高祖欽明稽古,篤好墳典,坐輿據鞍,不忘講道。劉芳、李彪諸人以經書進,崔光、邢巒之徒以文史達,其余涉獵典章,關歷詞翰,莫不縻以好爵,動貽賞眷。于是斯文郁然,比隆周漢?!?
初,魏世祖克統萬及姑臧,獲雅樂器服工人,①并存之。其后累朝無留意者,樂工浸盡,音制多亡。高祖始命有司訪民間曉音律者議定雅樂,當時無能知者。然金、石、羽旄之飾,稍壯麗于往時矣。②辛亥,詔簡置樂官,使修其職;③又命中書監高閭參定。(《通鑒》卷137)
①胡三省注:“晉永嘉之亂,太常樂工多避地河西;夏克長安,獲秦雅樂。故二國有其器服工人?!薄端鍟肪?3《音樂志上》:“道武克中山,太武平統萬,或得其宮懸,或收其古樂,于時經營是迫,雅器斯寢。孝文頗為詩歌,以勖在位,謠俗流傳,布諸音律。大臣馳騁漢、魏,旁羅宋、齊,功成奮豫,代有制作。莫不各揚廟舞,自造郊歌,宣暢功德,輝光當世,而移風易俗,浸以陵夷?!?
②《魏書》卷109《樂志》:“世祖破赫連昌,獲古雅樂,及平涼州,得其伶人、器服,并擇而存之。后通西域,又以悅般國鼓舞設于樂署。高宗、顯祖無所改作。諸帝意在經營,不以聲律為務,古樂音制,罕復傳習,舊工更盡,聲曲多亡。太和初,高祖垂心雅古,務正音聲。時司樂上書,典章有闕,求集中秘群官議定其事,并訪吏民,有能體解古樂者,與之修廣器數,甄立名品,以諧八音。詔‘可’。雖經眾議,于時卒無洞曉聲律者,樂部不能立,其事彌缺。然方樂之制及四夷歌舞,稍增列于太樂。金石羽旄之飾,為壯麗于往時矣?!?
③《魏書》卷7《高祖紀下》:“十有二月……辛亥,詔簡選樂官?!卑矗涸茖魳房叩牡耔?,當在孝文帝復興聲樂之時。
武州川水又東南流,水側有石祗洹舍并諸窟室,①比丘尼所居也。②其水又東轉,逕靈巖南,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③川水又東南流,出山?!段和恋赜洝吩唬浩匠俏魅?,武州塞口者也。④(《水經注》卷13《?水》)⑤
①祇洹舍,簡稱“祇洹”、“祇園”,全稱“祇樹給孤獨園”、“勝林給孤獨園”、“祇洹精舍”。據說釋迦牟尼成道后,憍薩羅國的給孤獨長者用大量黃金購置舍衛城南波斯匿王太子祇陀的花園,建筑精舍,請釋迦說法,祇陀太子也奉獻了園內的樹木,因此以兩人的名字命名。佛陀在此說法二十余年。祇洹舍與舍衛城的竹林精舍齊名。
②趙邦彥《調查云岡造像小記》:“所言尼寺,當在今姑子廟地方,在云岡之西七里。……姑子廟之石舍窟室,因川水之沖刷,久已毀滅;惟河岸石壁,尚有殘像,足為昔日尼寺之證也。又云岡渡水而西小山上,尚有二窟,高約丈余,四壁刻佛像數十。相傳昔日云岡造像工人聚居此處,開窟鑿佛,自為功德;故其地名魯班窯云。”按:姑子廟,今名吳官屯石窟;云岡西二里隔河的,是魯班窯石窟。吳官屯石窟,座北朝南,東西約二百米,俱小型龕像,解放前被盜鑿嚴重?,F存造像,清瘦削肩,與云岡主窟造像不似一種類型。“風格上與云崗第十一窟外側諸像及龍門的北魏造像相同,應該都是北魏末期的作品。”(王遜《云崗一帶勘察記》,載1951年《雁北文物勘查團報告》)。魯班窯石窟,座西朝東,有窟室三所,最南一窟,前壁坍塌,土石填滿,故而只見二窟。二窟石質欠佳,多夾層、裂縫,俱千佛雕,無大佛雕??咄獗诹粲薪ㄔ扉w樓的遺孔,窟前地勢較高,也較平敞,有明顯的建筑物基址。無論就《水經注》記載分析,還是從遺跡考察,屬于北魏尼寺的可能性更大。2002年,我差人將中窟撲地的一尊無頭菩薩像搬運回所。此像,應為北魏開鑿云岡石窟的副產品;頸部有鑿孔,蓋后代曾修復安裝過佛頭。
③陳垣《記大同武州山石窟寺》云:“《水經注》撰于后魏太和之世,去石窟寺之建,不過四五十年。其所記載,至可信據。據《魏書》,則曇曜所鑿者只五所,而此已曰‘山堂水殿,煙寺相望’,可知曇曜開山以后,鑿者甚眾,皆在酈道元注《水經》以前,而不盡在齊、隋以后。又曰‘林淵錦鏡,綴目新眺’,則當年景色,美麗可想。武州川水自西北來,先經石祗洹舍,則今石佛寺以西諸窟,必有比丘尼所居之遺跡,惜不能指其處矣。其水東轉所逕之處為靈巖,是靈巖者本地名,有稱石窟寺為靈巖寺者,寺因地得名也?!卑矗横B元對代京平城的記述,截止于遷都之前;述大道壇廟,未言遷離,當記于太和15年以前。武周山石窟寺的盛況,酈氏親眼目睹,最具權威,姑系于是。
④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本《水經注》:“案:‘城’下近刻衍‘宮’字,‘州’訛作‘周’?!?
⑤南北朝石窟寺建設的過程、樣式,《高僧傳》卷13《梁剡石城山釋僧護》中記述甚明:“釋僧護,本會稽剡人也。少出家,便克意??喙潱湫袊纼?。后居石城山隱岳寺。寺北有青壁,直上數十余丈,當中央有如佛焰光之形。上有叢樹,曲干垂陰。護每經行至壁所,輒見光明煥炳,聞弦管歌贊之聲。于是擎爐發誓,愿博山鐫造十丈石佛,以敬擬彌勒千尺之容,使凡厥有緣,同睹三會。以齊建武中,招結道俗,初就雕剪。疏鑿移年,僅成面樸。頃之,護遘疾而亡?!笥猩抽T僧淑,纂襲遺功,而資力莫由,未獲成遂。至梁天監六年,有始豐令吳郡陸咸罷邑還國,夜宿剡溪,……還都經年,……啟建安王,王即以上聞,敕遣僧祐律師專任像事。……初僧護所創,鑿龕過淺,乃鏟入五丈,更施頂髻。及身相克成,瑩磨將畢,夜中忽當萬字處,色赤而隆起。今像胸萬字處,猶不施金镈,而赤色在焉。像以天監十二年春就功,至十五年春竟。坐軀高五丈,立形十丈,龕前架三層臺,又造門閣殿堂,并立眾基業,以充供養。其四遠士庶,并提挾香華,萬里來集。供施往還,軌跡填委。”
插圖:吳官屯石窟、魯班窯石窟
492年壬申(北魏太和十六年,齊永明十年)
二月戊子,帝移御永樂宮。①庚寅,壞太華殿,經始太極。②……四月……癸巳,契嚙國遣使朝貢。(《魏書》卷7《高祖紀下》)
①《魏書》卷 27《穆崇傳附亮傳》:“時將建太極殿,引見群臣于太華殿,高祖曰:‘朕仰遵先意,將營殿宇,役夫既至,興功有日。今欲徙居永樂,以避囂埃。土木雖復無心,毀之能不凄愴。今故臨對卿等,與之取別。此殿乃高宗所制,爰歷顯祖,逮朕沖年,受位于此。但事來奪情,將有改制,仰惟疇昔,惟深悲感?!粱讓υ唬骸悸劵敷撸d自典經,占以決疑,古今攸尚。興建之功,事在不易,愿陛下訊之蓍龜,以定可否。又去歲役作,為功甚多,太廟、明堂,一年便就。若仍歲頻興,恐民力凋弊。且材干新伐,為功不固,愿得逾年,小康百姓。’高祖曰:‘若終不為,可如卿言。后必為之,逾年何益?朕遠覽前王,無不興造。故有周創業,經建靈臺。洪漢受終,未央是作。草創之初,猶尚若此,況朕承累圣之運,屬太平之基。且今八表清晏,年谷又登,爰及此時,以就大功。人生定分,修短命也,蓍蔡雖智,其如之何。當委之大分,豈假卜筮。’遂移御永樂宮。”
②《魏書》卷 53《李沖傳》:“詔曰:‘昔軒皇誕御,垂棟宇之構,爰歷三代,興宮觀之式。然茅茨土階,昭德于上代;層臺廣廈,崇威于中葉。良由文質異宜,華樸殊禮故也。是以周成繼業,營明堂于東都。漢祖聿興,建未央于咸鎬。蓋所以尊嚴皇威,崇重帝德,豈好奢惡儉,茍弊民力者哉?我皇運統天,協纂乾歷,銳意四方,未遑建制,宮室之度,頗為未允。太祖初基,雖粗有經式,自茲厥后,復多營改。至于三元慶饗,萬國充庭,觀光之使,具瞻有闕。朕以寡德,猥承洪緒,運屬休期,事鐘昌運,宜遵遠度,式茲宮宇。指訓規模,事昭于平日;明堂、太廟,已成于昔年。又因往歲之豐資,藉民情之安逸,將以今春營改正殿。違犯時令,行之惕然。但朔土多寒,事殊南夏,自非裁度當春,興役徂暑,則廣制崇基,莫由克就。成功立事,非委賢莫可;改制規模,非任能莫濟。尚書沖器懷淵博,經度明遠,可領將作大匠;司空、長樂公亮,可與大匠共監興繕。其去故崇新之宜,修復太極之制,朕當別加指授?!?
十六年九月丁巳,昏時,赤氣見于西北,長二十丈,寬八九尺,食頃乃滅。(《魏書》卷112《靈征志上》)
冬十月庚戌,太極殿成,①大饗群臣。十有一月乙卯,依古六寢,權制三室,以安昌殿為內寢,皇信堂為中寢,四(下)[合殿]為外寢。②(《魏書》卷7《高祖紀》)
①《水經注》卷13:如渾西水“又逕平城西郭內,魏太常七年所城也。城周[三十二里] ……其水又南屈,逕平城縣故城南?!褪?,破太華、安昌諸殿,造太極殿、東西堂及朝堂,夾建象魏。乾元、中陽、端門、東西二掖門、云龍、神虎、中華諸門,皆飾以觀閣。東堂,東接太和殿,殿之東階下有一碑,太和中立,石是洛陽八風谷之緇石也。太和殿之東北,接紫宮寺,南對承賢門。門南,即皇信堂。堂之四周,圖古圣、忠臣、烈士之容,刊題其側,是辯章郎彭城張僧達、樂安蔣少游筆。堂南對白臺,臺甚高廣,臺基四周列壁,閣道自內而升,國之圖箓、秘籍悉積其下。臺西即朱明閣,直侍之官出入所由也。其水夾御路,南流,逕蓬臺西。魏神瑞三年,又建白樓。樓甚高竦,加觀榭于其上,表里飾以石粉,皜曜建素,赭白綺分,故世謂之白樓也。后置大鼓于其上,晨昏伐以千椎,為城里諸門啟閉之候,謂之戒晨鼓也?!?
②《魏書》卷46《竇瑾傳附子遵傳》:“遵善楷篆,北京諸碑及臺殿樓觀、宮門題署,多遵書也?!?
插圖:近年大同操場城出土的北魏宮殿瓦當
太和十六年十一月乙亥,高祖與沙門道登幸侍中省。日入六鼓,見一鬼衣黃褶袴,當戶欲入。帝以為人,叱之而退。問諸左右,咸言不見,唯帝與道登見之。(《魏書》卷112《靈征志上》)①
①《廣弘明集》卷24《元魏孝文帝聽諸法師一月三入殿詔第三》:“門下:崇因贊業,莫若宗玄;裨神染志,誰先英哲。故周旦著《其朋》之誥,釋迦唱善知之文。然則,位尊者以納賢為貴,德優者以親仁為尚。朕雖寡昧,能無庶幾也。先朝之世,經營六合,未遑內范,遂令皇庭闕高邈之容,紫闥簡超俗之儀。于欽善之理,福田之資,良為未足。將欲令懿德法師時來相見,進可餐稟道味,退可飾光朝庭。其敕殿中,聽一月三入,人數法諱,別當牒付?!卑矗很驳?,美德也。姑贅于此。
十六年詔:“四月八曰、七月十五日,聽大州度一百人為僧尼,中州五十人,下州二十人,以為常準,著于令?!保ā段簳肪?14《釋老志》)
陽尼,字景文,北平無終人?!靼菝貢骼?,奏佛道宜在史錄。后改中書學為國子學,時中書監高閭、侍中李沖等以尼碩學博識,舉為國子祭酒。①高祖嘗親在苑堂講諸經典,②詔尼侍聽,賜帛百匹。(《魏書》卷72《陽尼傳》)
①檢閱相關記載,陽尼為國子祭酒當在是年。
②《魏書》卷45《裴駿傳附子宣傳》:“高祖初,征為尚書主客郎,與蕭賾使顏幼明、劉思效、蕭琛、范云等對接。轉都官郎,遷員外散騎侍郎?!咦嬖抽T講佛經,因命宣論難,甚有理詣,高祖稱善。遷都洛陽,以宣為采材副將?!蓖怼俄f閬傳附族侄纘傳》:“纘,字遵彥。年十三,補中書學生,聰敏明辯,為博士李彪所稱。除秘書中散,遷侍御中散。高祖每與名德沙門談論往復,纘掌綴錄,無所遺漏,頗見知賞?!卑矗喉f纘太和三年補中書學生,負責綴錄帝僧論經說法,約在遷都之前。
493年癸酉(北魏太和十七年,齊永明十一年)①
三月戊辰,改作后宮,帝幸永興園,徙御宣文堂。(《魏書》卷7《高祖紀下》)
①是年七月,齊武帝蕭賾臨終詔曰:“自今公私皆不得出家為道,及起立塔寺,以宅為精舍,并嚴斷之。”
八月,……己丑,車駕發京師,南伐,步騎百余萬?!梢?,車駕至肆州,①民年七十已上,賜爵一級。路見眇跛者,停駕親問,賜衣食終身。戊申,幸并州?!旁隆纾衣尻?,周巡故宮基趾?!〕?,戎服執鞭,御馬而出,群臣稽顙于馬前,請停南伐,帝乃止。仍定遷都之計。冬十月戊寅朔,幸金墉城。②詔征司空穆亮與尚書李沖、將作大匠董爵經始洛京?!锩亦挸?。乙巳,詔安定王休率從官迎家于代京,車駕送于漳水上。(《魏書》卷7《高祖紀下》)
①肆州五臺山佛寺建設始于孝文帝?!独m高僧傳》卷27《唐代州五臺山釋明隱》:“五臺山者,斯為神圣所憩。中臺最高,所望諸山并下,上有大泉名曰太華。傍有二塔,后諸小石塔,動有百千,云是孝文從北恒安至此所立,石上人馬大跡,儼然如初。”又,卷20《唐蔚州五臺寺釋曇韻》:“又聞五臺山者,即《華嚴經》‘清涼山’也。世傳文殊師利常所住處,古來諸僧多入祈請,有感見者具蒙示教。昔元魏孝文,嘗于中臺東南下三十里大孚靈鷲,置大布寺,帝曾游止。具奉圣儀,前種華園,地方二頃,夏中發艷,狀同鋪錦,光彩昱耀,亂人心目。”又,《法苑珠林》卷14《唐代州五臺山像變現出聲緣》:“唐龍朔元年,下敕令會昌寺僧會賾往五臺山修理寺塔。其山屬代州五臺縣,備有五臺。中臺最高,目極千里,山川如掌上,有石塔數千所,磚石壘之,斯并魏高祖孝文帝所立。臺北石上,人馬犬跡蹈(一作陷)文如新。”
①金墉城,在洛陽西北角,魏明帝所筑?!堵尻栙に{記序》曰:“遷京之始,宮闕未就,高祖住在金墉城,城西有王南寺,高祖數詣沙門論議。”
十七年,詔立《僧制》四十七條。(《魏書》卷114《釋老志》)①
①《法苑珠林》卷89《受舍部感應緣·齊沙門尚統》:“后至元孝文世,有光律師,驗《舊羯磨》及以《戒本》,文有加減,多少不足,依大律本次第刪集,現世流行,號為《新羯磨》?!惫饴蓭?,蓋即釋僧光?!端涀ⅰ肪?《文水》:“文水又南,逕平陶縣之故城東,……又南逕縣右,會隱泉口。水出謁泉山之上頂,……其山石崖絕險,壁立天固,崖半有一石室,去地可五十余丈。爰有層松飾巖,列柏綺望,惟西側一處,得歷級生陟。頂上平地十許頃,沙門釋僧光表建二剎。泉發于兩寺之間,東流,瀝石沿注山下?!逼教湛h,即今山西平遙。
門下:凝覺澄沖,事超俗外,淵模崇賾,理寄忘言。然非言何以釋教,非世何能表真?是以三藏舒風,必資誡典;六度摛化,固憑尺波。自象教東流,千齡已半。秦漢華俗,制禁彌密。故前世英人,隨宜興例,世輕世重,以裨玄奧。先朝之世,嘗為僧禁,小有未詳,宜其修立。近見沙門統僧顯等白云:欲更一刊定。朕聊以淺識,共詳至典。事起忽忽,①觸未詳究。且可設法,一時粗救,世世教殿,須立白一同,更厘厥衷。②(《廣弘明集》卷24《元魏孝文帝立僧尼制詔第二》)
①忽忽,大正藏本作“匆匆”。
②大正藏本無“教”字;《初學記》卷23作“且可設法一時,初救俗習,須玄白一同,更厘厥喪。”
494年甲戌(北魏太和十八年,齊明帝蕭鸞建武元年⒑):
二月……壬寅,車駕北巡。癸卯,濟河?!壮?,詔天下,喻以遷都之意。①閏月癸亥,次句注陘南,皇太子朝于蒲池。壬申,至平城宮。癸酉,臨朝堂,部分遷留。甲戌,謁永固陵。三月庚辰,罷西郊祭天。壬辰,帝臨太極殿,諭在代群臣以遷移之略。夏五月乙亥,詔罷五月五日、七月七日饗。②(《魏書》卷7《高祖紀下》)
①《魏書》卷60《韓麒麟傳附子顯宗傳》:“既定遷都,顯宗上書:‘……頃來北都富室,競以第宅相尚,今因遷徙,宜申禁約,令貴賤有檢,無得逾制。端廣衢路,通利溝渠,使寺署有別,四民異居,永垂百世不刊之范,則天下幸甚矣。’”
②《通鑒》胡注:“魏端午、七夕之饗,猶寒食之饗,皆夷禮也。”
秋七月……壬辰,車駕北巡。戊戌,謁金陵。辛丑,幸朔州。……八月癸卯,皇太子朝于行宮。甲辰,行幸陰山,觀云川。丁未,幸閱武臺,臨觀講武。癸丑,幸懷朔鎮。己未,幸武川鎮。辛酉,幸撫冥鎮。甲子,幸柔玄鎮。乙丑,南還。……戊辰,車駕次旋鴻池。庚午,謁永固陵。辛未,還平城宮。九月……壬午,帝臨朝堂,親加黜陟。……冬十月……戊申,親告太廟,奉遷神主。辛亥,車駕發平城宮。①十有一月……己丑,車駕至洛陽。②……十有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③(《魏書》卷7《高祖紀下》)
①《魏書》卷14《神元平文諸帝子孫傳》:“高祖遷都,萇以代尹留鎮。”
②《續高僧傳》卷16《周京師大追遠寺釋僧實》:“釋僧實,俗姓程氏,咸陽靈武人也?!甓?,乃得剃落。有道原法師,擅名魏代,實乃歸焉。隨見孝文,便蒙降禮。大和末,從原至洛。因遇勒那三藏,授以禪法,每處皇宮,諮問禪秘?!嫦喑瑐?,有聲京洛?!员6ㄈ辏?63)七月十八日,卒于大追遠寺,春秋八十有八。”按:僧實26歲出家,時為501年,孝文帝已死。姑存疑。
③《通鑒》卷139:“魏主欲變易舊風,壬寅,詔禁士民胡服。國人多不悅。”胡注:“國人者,與魏同起于北荒之子孫也。”
495年乙亥(北魏太和十九年,齊建武二年):
三月……戊子,太師馮熙薨。①……夏四月庚子,車駕幸彭城。辛丑,帝為太師馮熙舉哀于行在所?!辏行音敵?,親祠孔子廟。(《魏書》卷7《高祖紀下》)
①《魏書》卷83《外戚傳上》:“熙于后遇疾,綿寢四載。詔遣醫問,道路相望,車駕亦數臨幸焉。將遷洛,高祖親與熙別,見其困篤,歔欷流涕。密敕宕昌公王遇曰:‘太師萬一,即可監護喪事。’十九年,薨于代。車駕在淮南,留臺表聞,還至徐州乃舉哀。為制緦服,詔有司豫辨兇儀,并開魏京之墓,令公主之柩俱向伊洛。凡所營送,皆公家為備。又敕代給彩帛前后六千匹,以供兇用?;屎笤劥几翱?,太子恂亦赴代哭吊?!?
十九年四月,帝幸徐州白塔寺。顧謂諸王及侍官曰:“此寺近有名僧嵩法師,受《成實論》于羅什,在此流通。后授淵法師,淵法師授登、紀二法師。朕每玩《成實論》,可以釋人染情,故至此寺焉?!保ā段簳肪?14《釋老志》)①
①《廣弘明集》卷24《元魏孝文帝令諸州眾僧安居講說詔第四》:“門下:憑玄歸妙,固資冥風;餐慧習慈,實鐘果智。故三炎檢攝,道之恒規;九夏溫詮,法之嘉猷??呻分T州,令此夏安居清眾,大州三百人,中州二百人,小州一百人,任其數處講說,皆僧祇粟供備。若粟鮮徒寡,不充此數者,可令昭玄量減還聞。其各欽旌賢匠,良推叡德,勿致濫濁,惰茲后進。”
門下:徐州道人統僧逞,風識淹通,器尚倫雅,道業明博,理味淵澄。清聲茂譽,早彰于徐沛;英懷玄致,夙流于譙宋。比唱法北京,德芬道俗,應供皇筵,美敷宸宇。仁叡之良,朕所嘉重。依因既終,致茲異世。近忽知聞,悲怛于懷。今路次兗濮,青泗豈遙。①愴然念德,又增厥心。可下徐州,施帛三百匹,以供追福,又可為設齋五千人。(《廣弘明集》卷24《元魏孝文帝贈徐州僧統并設齋詔第五》)
①太和十九年四月,孝文帝南伐回師,游徐州彭城,又幸兗州魯縣(今山東曲阜)。期間,乃有是詔。
【題刻】■■■」■■■」比丘□□」比丘惠空侍佛。
唯大代太和十九年四」月廿八日,弟仲呂凋﹖?????昏﹖」七妻周,為亡夫故?!股教靥镂模ɑⅲ彪]、①亡息思」須﹖、亡女阿覺,釋迦文佛、」彌勒二軀。又為亡夫、亡」息、eq \o\ac(□,亡)亡女,生々□值﹖,慶﹖遭」三寶,彌勒下生,■■道?!谷魤櫲荆俸辖饷??!箚柗ń庵t,悟無生忍□時﹖,」一切普三,有同福慶?!顾溉绱?。②
比丘尼■■」比丘尼法□」比丘□■」比丘阿﹖道﹖(日本《云岡金石錄》第十一洞明窗東側《妻周氏為亡夫造釋迦文佛彌勒二軀記》)③
①虎,應作“彪”?!段簳肪?7《節義傳》:“石祖興,常山九門人也。太守田文彪、縣令和真等喪亡,祖興自出家絹二百余匹,營護喪事。州郡表列,高祖嘉之,賜爵二級,為上造。”
②以上題刻,厲壽田《云崗石窟寺源流考》記曰:“惟大代太和十九年四月二十八日,律仲呂道俗?????七妻,同為亡夫、故常山太守田文原、亡男思顏、亡女阿賁,造釋迦文佛石像三區。又愿亡夫、息男女生化之隆,別興三寶,彌勒下生,得道圖。若墮三途,速令解脫,仰慈正覺,無邊眾生,并一切普亡,胥同斯慶?!?
③《云岡金石錄》記第11窟另有十九年造像記一則:“太﹖和﹖十九年七月廿一日。”
插圖:太和十九年龕及造像題記
六月……癸卯,詔皇太子赴平城宮。①……丙辰,詔遷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還北。于是代人南遷者,悉為河南洛陽人。②戊午,詔改長尺、大斗,③依《周禮》制度,班之天下。(《魏書》卷7《高祖紀下》
①《魏書》卷22《廢太子恂傳》:“遷洛,詔恂詣代都。其進止儀禮,高祖皆為定。及恂入辭,高祖曰:‘今汝不應向代,但太師薨于恒壤,朕既居皇極之重,不容輕赴舅氏之喪,欲使汝展哀舅氏,拜汝母墓,一寫為子之情。汝至彼,太師事畢后日,宜一拜山陵。拜訖,汝族祖南安,可一就問訊。在途,當溫讀經籍。(今)[如]日親見吾也。’”按:南安,即南安王楨。
②《魏書》卷20《文成五王傳》:“十九年……詔曰:‘遷洛之人,自茲厥后,悉可歸骸邙嶺,皆不得就塋恒代。其有夫先葬在北,婦今喪在南,婦人從夫,宜還代葬。若欲移父就母,亦得任之。其有妻墳于恒代,夫死于洛,不得以尊就卑。欲移母就父,宜亦從之。若異葬亦從之。若不在葬限,身在代喪,葬之彼此,皆得任之。其戶屬恒燕,身官京洛,去留之宜,亦從所擇。其屬諸州者,各得任意?!?
③孝文帝太和八年實行均田制,廢大斗,去長尺,改重秤,以輕民賦。按:北魏尺約長29﹒6厘米。
九月庚午,六宮及文武盡遷洛陽。①(《魏書》卷7《高祖紀下》)
①孝文帝太和十七年經始洛京,十九年六宮、百官遷離代京。從398年至495年,北魏都于平城98個年頭,整整97周年。
又有西域沙門名跋陀,①有道業,深為高祖所敬信。詔于少室山陰,立少林寺而居之,②公給衣供。(《魏書》卷114《釋老志》)
①《續高僧傳》卷16《魏嵩岳少林寺天竺僧佛陀》:“佛陀禪師,此云覺者,本天竺人。學務靜攝,志在觀方。結友六人,相隨業道,五僧證果,惟佛陀無獲,遂勤苦勵節,如救身衣,進退惟谷,莫知投厝。時得道友曰:‘修道借機,時來便克。非可斯須,徒為虛死。卿于震旦,特是別緣,度二弟子,深有大益也。’因從之游歷諸國,遂至魏北臺之恒安焉。時值孝文,敬隆誠至,別設禪林,鑿石為龕,結徒定念。國家資供,倍加余部,而征應潛著,皆異之非常人也。恒安城內康家,資財百萬,崇重佛法,為佛陀造別院,常居室內,自靜遵業。有小兒,見門隙內炎火赫然,驚告院主,合家總萃,都無所見。其通征玄觀,斯例眾也。識者驗,以為得道矣。后隨帝南遷,定都伊洛,復設靜院,敕以處之。而性愛幽棲,林谷是托,屢往嵩岳,高謝人世。有敕,就少室山,為之造寺,今之少林是也。帝用居處,四海息心之儔,聞風響會者,眾恒數百。篤課出要,成濟極焉。時或告眾曰:‘此少林精舍,別有靈祇衛護,一立已后,終無事乏?!墒乖煺邚浬?,而僧廩豐溢?!瓡r又入洛,將度有緣,沙門慧光,年立十二,……遂度之。解冠終古,具如別傳。又令弟子道房,度沙門僧稠,教其定業。自化行東夏,唯此兩賢,得道記之,諒有深疑。年漸遲暮,不預僧倫,委諸學徒,自相成業,躬移寺外,別處零房。感一善神,常隨影護,亦令設食而祠饗之。后報欲終,在房門之壁手畫神像,于今尚存。”按:佛陀在平城“別設禪林,鑿石為龕,結徒定念”之地,必今云岡溝諸處石窟之一,而青磁窯石窟最有可能。
②《歷代名畫記》卷7:“僧迦佛陀禪師,天竺人。學行精愨,靈感極多。初在魏,魏帝重之。至隋,隋帝于嵩山起少林寺,至今房門上有畫神,即是迦佛陀之跡。”
插圖:青磁窯石窟全景、側景、窟內
魏初至于太和,錢貨無所周流,高祖始詔天下用錢焉。十九年,冶鑄粗備,文曰“太和五銖”,詔京師及諸州鎮皆通行之。內外百官祿皆準絹給錢,絹匹為錢二百。(《魏書》卷110《食貨志》)
【題刻】夫幽宗玄明,非□□無以光其化;真容速」隱,①非圖像莫能顯其跡。②于是□顏□世,③」長夜啟正覺之悟;道儀滋□,④□以留敘」□之敬。于是□于先歲,⑤德eq \o\ac(□,談)談來世者矣?!购凶R,莫不興慈以樹eq \o\ac(□,善)善,積福以資」常。⑥卷舒待時,屈指常湛?;噬蟚q \o\ac(□,圣)圣歷eq \o\ac(□,穹)穹宇,」化超唐虞。況乃世蔭靈征,⑦津沐玄□者」哉。吳氏eq \o\ac(□,忠)忠eq \o\ac(□,偉)偉,為亡息冠軍將軍、eq \o\ac(□,華)華□侯」吳天恩造像并窟,得依巖側,妙姿□□。⑧」洸々焉,鑒真容之在于虛空;麗□□,□」釋迦本生。⑨藉此微福,愿亡兒生々遇□,」長辭eq \o\ac(□,苦)苦eq \o\ac(□,海)海,騰神凈土,□化瀰隆,三法□」敷,萬累消融。尋吳氏家先,忠和著□,□」孝并舉。至子孫興茂,紹隆家嗣,□□□」助,彫零而立,惟孤惟念,□微□□,□□」單志,書頌于玄石。其辭曰:」遼﹖々真道,貌々玄凍,⑩非聲非□,非□□」知?;晌锔?,藉應迪昭,eq \o\ac(○,11)11光融□□,□□」九居。eq \o\ac(□,後)後寧熟世,興由帝王,eq \o\ac(○,12)12非定□□,eq \o\ac(○,13)13」□□□□。薄有深悟,□石□光,依巖□□,eq \o\ac(○,14)14」□□□□。愿□亡兒常eq \o\ac(□,謁)謁□eq \o\ac(□,應)應eq \o\ac(□,生)生□□」□……。(云岡第38窟外壁上部《吳氏造像造窟記》)eq \o\ac(○,15)15
①速,日本《云岡金石錄》作“沖”。按:這里收錄的碑文,以《云岡金石錄》與通一、董玉祥《云岡第五0窟的造像藝術》(《現代佛學》1963年第2期)的辨識為基礎形成。筆者多次凝視原碑,近之恍惚,遠之莫辨,又不敢拓。
②顯,《云岡金石錄》作“辟”。
③□顏,《云岡金石錄》作“令須”。
④道,《云岡金石錄》作“遵”。
⑤先,《云岡金石錄》作“無”。
⑥興、積、福,《云岡金石錄》分別作“須”、“權”、“掇”;常,通一作“當”。
⑦征,通一作“徹”。
⑧得、巖側、姿,《云岡金石錄》分別作“漏”、“舉倒”、“安”。
⑨迦本,《云岡金石錄》作“加平”。
⑩貌々玄凍,通一作“邈貌玄凜”。
eq \o\ac(○,11)11藉,《云岡金石錄》作“茲”;昭,通一作“諸”。
eq \o\ac(○,12)12興,通一作“樂”。
eq \o\ac(○,13)13定□,通一作“是在”。
eq \o\ac(○,14)14□石□光,通一作“將石窟免”;巖,《云岡金石錄》作“征”。
eq \o\ac(○,15)15該造像題記,橫長方形,雕刻在第38窟上方(附碑的大石塊,約1958年掉落,1975年重歸原位)。由于碑的西邊漫泐、風化,所以無法確定其年代。然而,1929年底歷史語言研究所趙邦彥來云岡,所撰《調查云岡造像小記》中曾明確記述:“太和十九年碑——碑在第四十三洞口外左方。記文甚長,惜風雨剝蝕,文字漫漶。”其所謂四十三洞,是以今第20窟為第二十五洞,以西的第十八個洞窟,正是今天的第38窟,非此碑莫屬。同年秋九月,古物保管委員會?;輥碓茖{查佛頭被盜事件,其報告中,也提及此碑。只是常氏將今第20窟編為第二十二洞,以西第十八窟定在今第39窟,稱為“塔窯洞”。他講:“太和十九年碑在此洞外,約于民國十年左右發現者,字跡模糊,未有拓片?!苯竦?9窟外東側,所知只此一碑。
496年丙子(北魏太和二十年,齊建武三年)
二十年春正月丁卯,詔改姓為元氏。(《魏書》卷7《高祖紀下》)
【題刻】太和廿年」五月,■」弟子■」為■■■(日本《云岡金石錄》第十一洞西壁《太和二十年弟子造像記》)①
①《云岡金石錄》記第11窟西壁尚有《太和二十年七月記》一則:“太和廿年七月?!?
十有二月甲子,以(西)[南]北州郡旱儉,遣侍臣循察,開倉賑恤?!阒荽淌纺绿┑仍谥葜\反,遣行吏部尚書任城王澄案治之。①(《魏書》卷7《高祖紀下》)
①北魏定都平城,京畿地區號稱司州;孝文遷洛,改為恒州?!段簳肪?05《天象志二》:“二十年[十有]二月,恒州刺史穆泰謀反,伏誅,多所連及。”按照后來北魏河陰之變,死難王公大臣宅第多捐為寺院之例,疑云岡石窟西部多有穆泰等被誅家屬追福小窟。
時沙門道登,①雅有義業,為高祖眷賞,恒侍講論。曾于禁內與帝夜談,同見一鬼。二十年卒,高祖甚悼惜之,詔施帛一千匹。又設一切僧齋,并命京城七日行道。又詔:“朕師登法師奄至徂背,痛怛摧慟,不能(已)[己]已。比藥治慎喪,未容即赴,便準師義,哭諸門外?!本l素榮之。(《魏書》卷114《釋老志》)
①《南齊書》卷45《始安貞王道生傳附子遙昌傳》:“建武……二年,虜主元宏寇壽春,遣使呼城內人,遙昌遣參軍崔慶遠、朱選之詣宏?!甏笮?。明日引軍向城東,遣道登道人進城內施眾僧絹五百匹,慶遠、選之各褲褶絡帶。”
497年丁丑(北魏太和二十一年,齊建武四年)
二十有一年春正月……乙巳,車駕北巡。二月……癸酉,車駕至平城。甲戌,謁永固陵。癸未,行幸云中。三月庚寅,車駕至自云中。辛卯,謁金陵。乙未,車駕南巡。(《魏書》卷7《高祖紀下》)①
①《廣弘明集》卷24《元魏孝文帝歲施道人應統帛詔第六》:“門下:應統仰紹前哲,繼軌道門,徽佇玄范,沖猷是托。今既讓俗名,理宜別供。可取八解之義,歲施帛八百匹。準四輩之貺,隨四時而給。又修善之本,實依力命;施食之因,內典所美??梢莱偕现?,當月而施。所以遠譬深理者,匪獨開崇俗心,抑亦獎勵道意耳。”按:應統,其人不詳。
【發愿文】太和廿一年三月廿三日,大像主侯」[累+頁]妻,為所生父母、家」口□□,愿造釋迦石像?!拱蚕㈣尤?、」侯[累+頁]妻史和妃侍佛。①(金申《中國歷代紀年佛像圖典》61《侯[累+頁]妻造釋迦坐佛》)
①此砂巖佛像,高36厘米,現藏日本,見日本東京古董店龍泉堂編《龍泉集芳》。該主佛,同與云岡第11~13窟外壁龕的“秀骨清像”。
插圖:侯[累+頁]妻造釋迦坐佛、云岡第十一窟外壁像
二十一年五月,詔曰:“羅什法師可謂神出五才,志入四行者也。今常住寺,猶有遺地,欽悅修蹤,情深遐遠,可于舊堂所,為建三級浮圖。又見逼昏虐,為道殄軀,既暫同俗禮,應有子胤,可推訪以聞,當加敘接。”先是,立監福曹,又改為昭玄,備有官屬,以斷僧務。①高祖時,沙門道順、惠覺、②僧意、③惠紀、④僧范、道弁、⑤惠度、⑥智誕、⑦僧顯、僧義、僧利,⑧并以義行知重。(《魏書》卷114《釋老志》)
①《隋書》卷27《百官志中》:“后齊制官,多循后魏”,“昭玄寺,掌諸佛教。置大統一人,統一人,都維那三人。亦置功曹、主簿員,以管諸州郡縣沙門曹?!?
②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按出《賢愚經》者有慧覺,或即此人?!币姳緯?45年條。
③《續高僧傳》卷26《魏太山朗公谷寺釋僧意傳》:“釋僧意,不知何人,貞確有思力,每登座講說,輒天花下散在于法座。元魏中,住太山朗公谷山寺,聚徒教授。迄于暮齒,精誠不倦。寺有高驪像、相國像、胡國像、女國像、吳國像、昆侖像、岱京像,如此七像并是金銅,俱陳寺堂,堂門常開,而鳥獸無敢入者。至今猶爾?!卑矗横肪创┢匠牵梢姰斈昶匠窃煜褫氜D遠至。
④惠紀,即“慧記”、“慧紀”、“道記”?!稄V弘明集》卷24《元魏孝文帝為慧紀法師亡施帛設齋詔第七》:“門下:徐州法師慧紀,凝量貞遠,道識淳虛,英素之操,超然世外;綜涉之功,斯焉罕倫。光法彭方,聲茂華裔,研論宋壤,宗德遠邇。爰于往辰,唱諦鹿苑,作匠京緇,延賞賢叢。倏矣死魔,忽殲良器,聞之悲哽,傷慟于懷。可敕徐州施帛三百匹,并設五百人齋,以崇追益?!?
⑤道弁,湯用彤以為《續高僧傳》之“道辯”。我認為,道辯乃《釋老志》載世宗時高僧“惠辨”?!冻鋈赜浖肪?謂《寶車經》的作者“北國淮州比丘曇辯”,《歷代三寶記》卷9補充說“齊武帝世(483~493年),元魏淮川沙門釋曇辯出”。此曇辯,蓋即道弁,應屬北上平城的徐州僧匠之列。
⑥惠度,即“曇度”、“法度”,《廣弘明集》卷2《元魏書·釋老志》又作“慧度”。
⑦智誕,疑即太延三年(437)在涼州城撰《毗婆沙經序》的沙門“道梴”(又作“道挻”)。
⑧以上名僧,唯道順、僧范、僧利三人不詳。
498年戊寅(北魏太和二十二年,齊建武五年)
夫靈蹤□啟,則攀宗靡尋;容像不陳,則崇之必□。是以真顏□于上齡,遺形敷于下葉。暨于大代,茲功厥作。……太和廿二年九月十四日訖。朱義章書,孟達文。(清王昶《金石萃編》卷27《始平公造像記》)①
①該題記,在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上層東大龕,今名《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題記》。我覺得,文中“暨于大代,茲功厥作”句,耐人尋味。起碼說明,當時人認為石窟寺的開鑿,到在北魏方盛。
帝頻歲南征,后遂與中官高菩薩私亂?!勐?,因駭愕,未之信,而秘匿之。此后,后漸憂懼,與母常氏求托女巫,禱厭孝文疾不起,一旦得如文明太后輔少主稱命者,賞報不貲。又取三牲,宮中祆祠,①假言祈福,專為左道。……帝至洛,②執問菩薩、雙蒙等,具得情狀。……讓后曰:“汝有妖術,可具言之。”后乞屏左右,有所密狀?!码[,人莫知之。(《北史》卷13《后妃傳上》)
①祆祠,《魏書》卷13《孝文幽皇后傳》作“妖祠”?!吨軙肪?0《波斯傳》云:“俗事火祆神。”《北史》卷97《西域傳》曰:“康國者,康居之后也。……有胡律,置于祆祠,將決罰,則取而斷之。”《魏書》、《隋書》本傳亦相同。按:祆教是中國對波斯瑣羅亞斯德教的稱呼,北朝時傳入中國,唐代廣為傳播。但我國古籍中“祆”與“妖”往往相通,此幽皇后馮氏所為難以定性,姑錄存疑。
②孝文帝聞后穢亂,在是年九月;班師回洛,在十二月。
初,太興遇患,請諸沙門行道,所有資財,一時布施,乞求病愈,名曰“散生齋”。及齋后,僧皆四散,有一沙門方云乞齋余食。太興戲之曰:“齋食既盡,唯有酒肉?!鄙抽T曰:“亦能食之?!币虺鼍埔欢?,羊腳一只,食盡猶言不飽。及辭出后,酒肉俱在,出門追之,無所見。太興遂佛前乞愿,向者之師當非俗人,若此病得差,即舍王爵入道。未幾便愈,遂請為沙門,表十余上,乃見許。時高祖南討在軍,詔皇太子于四月八日為之下發,施帛二千匹。①既為沙門,更名僧懿,②居嵩山。太和二十二年終。(《魏書》卷19上《京兆王子推傳》)
①京兆王元太興剃發為僧,約在太和十九年。然二十年十一月猶改封為西河王。
②《廣弘明集》卷29錄有“元魏懿法師”(頻伽藏本作“元魏釋懿”)《伐魔詔并序》、《破魔露布》,乃大興所作。《序》云:“夫生在三界,恒為四魔所嬈?!采硖幭铝?,……昔在年幼,嘗作《破魔露布》,文雖鄙拙,頗為好事者所傳。自遷都之后,寓在洛陽,忽于故塔之中得此本文。時遇值今國都法師尚在金剛波若寺講《勝鬘經》,輒以呈示。(得)法師學涉內外,甚好文彩,乃更披經卷,賜示魔事,兼得擬符氏時釋道安《檄魔文》,共尋玩之。復竭愚淺,修改舊文,更作《平魔赦》,重薦法師,更無嫌也。但安公檄文直推天魔,凡為世患,經列有四,且天魔權變,非浮情所測;煩惱陰死,為患實深。輒更起《伐魔詔》、《慰勞文》,冠之于初。是以前后不同,文頗繁重,冀信心君子兩得行之。輒并編安法師檄文為次,合為一卷?!庇缮?,知《破魔露布》撰于代都之時,《伐魔詔》、《慰勞文》撰于洛陽。其文義艱澀,這里不載。
499年己卯(北魏太和二十三年,齊東昏侯蕭寶卷永元元年)
三月庚辰,車駕南伐?!乃脑卤缢?,帝崩于谷塘原之行宮,時年三十三。①……帝幼有至性,……雅好讀書,手不釋卷。②《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探其精奧。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談《莊》、《老》,尤精釋義。才藻富贍,好為文章,詩賦銘頌,任興而作。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已后詔冊,皆帝之文也。(《魏書》卷7《高祖紀下》)
①《辯正論》卷3:“魏高祖孝文皇帝,諱宏。神光照室,和氣充庭;仁孝綽然,岐嶷顯著。聽覽政事,從善如流;哀矜百姓,恒思濟益。以太后忌日,哭于陵左,絕膳二日,哭不輟聲。仍于鄴都造安養寺,碩德高僧,四方云集。六宮侍女,皆持年三月六。其精進誦經者,并度出家。事無大小,務于(赒給)[周洽]。常謂:‘史官無諱國(惡)[忌]。’手不釋卷,覽之便講;愛奇好士,情如饑渴。善談莊老,尤敦釋義;才藻富贍,文章百篇。悠然遠邁,不以世務妨道。而幼承洪緒,早著睿圣之風。時以文明攝事,優游拱己,玄覽獨得,著自不言,神契所標,固以符于冥化。及躬總大政,一日萬機,十許年間,曾不暇給。欽明稽古,(葉)[協]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軌度;斟酌用舍,煥乎文章。然而盡圣窮神,繼天紹歷,奉為先皇,于大覺寺修葺堂宇。嚫施隆厚,供給豐華;影塔經臺,粲然備舉;上標金剎,下列銀楹;雁翼臨云,龍首承日;名僧繼踵,法侶排肩;朝步蓮池,暮棲香閣;風流慧苑,梵響禪林。召三百許僧,六時不墜。所度僧尼一萬四千人。”按:鄴都,疑指平城都。
②《封氏聞見記》卷2《典籍》:“魏孝文始都洛邑,借書于齊,秘府稍僅充實。”
【題刻】唯大魏太和廿三年,歲次己卯,四月丙午朔,八日癸丑,」諸軍事、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元景,上為」皇帝陛下,敬造石窟一區?!狗蜢`覺沖虛,非像無以答其形;妙門潛寂,非唱□□」生滅昧。識于慧旦,將以輪回,塵網纏服,□弊……」釋加如來,契慈心于因初,達妙致于遐劫?!酢挂净壑?,以拯溺夷;俎﹖濟艱,人天仰德。功蓋……」我皇代受命,光□□□,日新景福,增崇圣□。……」皇帝陛下誕稟﹖□□,□高振古,游神虛宗,……」興,援及州鎮,靡不□□。況景籍蔭洪基,根……」土雖麗,豈同巖石之固?于州城東北一百……eq \o\ac(□,左)左」暨浩滄,右帶龍川,臨清流以藻穢,背修巒……」明。可以軌矚東民,信之威訓。穆然存道,久……」皇帝陛下資化無為,一同率土,享祚齊……」明元皇帝棲神常住,降及一切,普沾……」是詣,速證大果。又愿己身并諸眷屬,……」文靡述國之杰,祉可無稱乎?故于……」玄覺體空真□□□公誰究竟悟茲……」空有,同照無微,□□調風,灑澤懷……」詳陟太合,想作□□,雕巖鏤館,……」建茲華窟,投心請慶。仰愿圣……」上愿明元皇帝神棲妙宮,受道……(遼寧義縣萬佛堂《北魏元景造像題記》)①
①萬佛堂石窟,位于遼寧義縣縣城西北8公里的福山(又稱“萬佛山”,砂巖地質)南麓,大凌河北岸。石窟坐南朝北,東西分布有大小洞窟17個,窟外小龕12個,造像500余尊。北魏晚期開鑿,窟形、造像模仿云岡石窟,明顯屬于云岡藝術風格之流亞,可能是東徙的平城僧匠所為。今遺北魏造窟題記兩方,《元景造像題記》即其一,在西區第5窟內南壁。據考證,元景系明元帝之曾孫、孝文帝之族叔祖,時任營州(今朝陽)刺史。該窟系元景為孝文帝祈福而建,而窟室規模、造像特點,又與毗鄰的第6窟相近,疑是雙窟。第6窟主尊為交腳彌勒,其波狀發髻與云岡第16窟和第6窟主佛相似,其面相、服飾與云岡第7、8窟交腳彌勒相似。碑文中,發愿明元帝神棲常住,令人頗多遐思。莫非第6窟交腳彌勒即是明元帝形象?
插圖:義縣萬佛堂西區第5、6窟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