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8年戊辰(唐天祐五年,①后梁太祖朱晃開平二年)
及武皇喪事有日,②嗣本監護其事,改云中防御使、云蔚應朔等州都知兵馬使,加特進、檢校太保。九年,周德威討劉守光,嗣本率代北諸軍、生熟吐渾,收山后八軍,得納降軍使盧文進、武州刺史高行珪以獻。幽州平,論功授振武節度使,號“威信可汗”。(《舊五代史》卷52《唐書·李嗣本傳》)
①時入五代十國,然河東李氏境內猶奉唐朝正朔。大同在其境,故從其年號。
②后唐武皇李克用是年正月卒于晉陽,葬于雁門。墓在今代縣城西七里鋪,忻州考古隊發掘。
916年丙子(唐天祐十三年,后梁末帝朱瑱貞明二年,遼太祖耶律億神冊元年)
十三年,王檀逼太原,存璋率汾州之軍入城固守,授大同防御使、應蔚朔等州都知兵馬使。秋,契丹攻蔚州,阿保機遣使馳木書求賂,存璋斬其使。契丹逼云州,存璋拒守,城中有古鐵車,乃镕為兵仗,以給軍士。敵退,以功加檢校太傅、大同軍節度使、應蔚等州觀察使。十九年四月,以疾卒于云州府第。(《舊五代史》卷53《唐書·李存璋傳》)
918年戊寅(唐天祐十五年,后梁貞明四年,遼神冊三年)
三年春正月丙申,以皇弟安端為大內惕隱,命攻云州及西南諸部。①(《遼史》卷1《太祖紀上》)
①《遼史》卷64《皇子表》:“神冊三年,討平云州。”
921年辛巳(唐天祐十八年,后梁貞明七年、龍德元年⒌,遼神冊六年)
梁末帝龍德元年,禁天下私度僧尼。有愿出家,勒入京比試后,祠部上請焉。后唐無聞。(《僧史》卷2《管屬僧尼》)
924年甲申(后唐莊宗李存勖同光二年,遼天贊三年)
秋七月……庚申,以應州為云州屬郡,……八月……丙子,以云州刺史、雁門以北都知兵馬使安元信為大同軍節度留后。(《舊五代史》卷32《唐書·莊宗紀六》)
后唐莊宗同光二年九月,敕天下應有本朝所造寺觀,宜令所在長吏取寺司嘗住物添修,至萬壽節日須畢其功。①(《冊府元龜》卷52)②
①《藕香零拾》收錄《元河南志》卷1:“立德禪院,后唐同光二年莊宗為僧無學大師契澄建,三年賜名。契澄,姓史,云州人,驍勇善斗戰,號史銀槍。從莊宗入洛,自請度為僧。”
②《僧史》卷3《賜僧紫衣》:“莊宗喜賜僧紫衣,晉漢周皆爾。”
925年乙酉(后唐同光三年,遼天贊四年)
同光三年……二月……甲戌,……以大同軍留后安元信為滄州節度使。……六月癸亥,云州上言:去年契丹從磧北歸帳,達靼因相掩擊,其首領于越族帳自磧北以部族羊馬三萬來降,已到南界,今差使人來赴闕奏事。(《舊五代史》卷32《唐書·莊宗紀六》)
同光三年,復以云州為大同軍節度使。(《遼史》卷41《地理志五》)
926年丙戌(后唐同光四年、明宗李亶天成元年⒋,遼天顯元年)
六月……丙申,新州留后張庭裕、云州留后高行珪并正授本軍節度使。①(《舊五代史》卷36《唐書·明宗紀二》)
①《舊五代史》卷38《唐書·明宗紀四》:天成二年九月“己未,以前云州節度使高行珪為鄧州節度使。”
明宗天成元年十一月,敕:“……今日已前修改得寺院,無令毀廢。自此已后,不得輒有建造。如要愿在僧門,亦宜準佛法條例,官壇受戒,不得擅私剃度。”(《冊府元龜》卷52)①
①《佛祖統記》卷42:“天成元年誕節,敕僧錄云辯與道士入內殿談論。”
927年丁亥(后唐天成二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天顯二年)
夏四月……辛丑,以前利州節度使張敬詢為云州節度使。①……十二月……己卯,蔚州刺史周令武得代歸闕,帝問北州事,令武奏曰:“山北甚安,②諸蕃不相侵擾。③雁門已北,東西數千里,斗粟不過十錢。”(《舊五代史》卷38《唐書·明宗紀四》)
①《舊五代史》卷61《唐書·張敬詢傳》:“張敬詢,勝州金河縣人,世為振武軍牙校。祖仲阮,歷勝州刺史。父漢環,事武皇為牙將。敬詢當武皇時,專掌甲坊十五年,以稱職聞。……明宗即位,正授昭武軍節度使。天成二年,詔還京師,復授大同節度使,至鎮,招撫室韋萬余帳。四年,征為左驍衛上將軍。”
②考“山北”之稱,五代以后出現,或謂幽州(今北京)山北,或謂河東并州恒山之北,北宋、遼金后漸成俗稱,又謂之山后、嶺北。其雁門關外稱山北,疑始于唐后期,朱邪“執宜乃保神武川之黃花堆,更號陰山北沙陀”(《新唐書》卷218《沙陀傳》)。既名陰山北沙陀,實際駐牧大同盆地,山北遂有厥指。北宋時,因與遼朝以恒山為界,山北、山后之稱成為習慣。而遼、金皆于今北京立都,今大同、張家口等太行山以西地區,又有山右、山西之稱。山西,初為遼金大同西京區域的專稱,元代以降,遂定制為山西行省,囊括全晉。這便是今天山西省的由來。
③《遼史》卷31《營衛志上》:“并、營以北,勁風多寒,隨陽遷徙,歲無寧居,曠土萬里,寇賊奸宄乘隙而作。”
928年戊子(后唐天成三年,遼天顯三年)
九月乙亥,以捧圣左右廂副都指揮使索自通為云州節度使。①……冬十月……戊辰,以云州節度使索自通領壽州節度使,以前云州節度使張溫復為云州節度使。(《舊五代史》卷39《唐書·明宗紀五》)
①《舊五代史》卷65《唐書·索自通傳》曰:“出為大同軍節度使”。再聯系張敬詢的職務,可知此時:云州節度使,即大同軍節度使。
929年己丑(后唐天成四年,遼天顯四年)
夏四月……契丹寇云州。……五月……云州奏,契丹犯塞。六月……壬寅,夔州節度使楊漢章移鎮云州。①……冬十月……以云州節度使張敬詢為左驍衛上將軍。(《舊五代史》卷40《唐書·明宗紀六》)
①《舊五代史》卷42《唐書·明宗紀八》:長興二年三月庚辰,“以前云州節度使楊漢章為安州節度使。”
930年庚寅(后唐天成五年、長興元年⒉,遼天顯五年)
夏四月……丁巳,云州奏:掩襲契丹,獲頭口萬計。……十一月……庚午,應州節度使張敬達移云州,以捧圣都指揮使、守恩州刺史沙彥(詢)[珣]為應州節度使。(《舊五代史》卷41《唐書·明宗紀七》)
932年壬辰(后唐長興三年,遼天顯七年)
十一月……丁亥,以河陽節度使兼六軍諸衛副使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兼大同、彰國、振武、威塞等軍蕃漢馬步總管。時契丹帳族在云州境上,與群臣議擇威望大臣以制北方,故有是命。……乙巳,云州奏,契丹主在黑榆林南捺剌泊造攻城之具。(《舊五代史》卷43《唐書·明宗紀九》)
933年癸巳(后唐長興四年,遼天顯八年)
三月……以右龍武統軍張溫為云州節度使。(《舊五代史》卷44《唐書·明宗紀十》)
張敬達,字志通,代州人,小字生鐵。……敬達少以騎射著名,莊宗知之,召令繼父職,平河南有功,繼加檢校工部尚書。明宗即位,歷捧圣指揮使、檢校尚書左仆射。長興中,改河東馬步軍都指揮使,超授檢校司徒,領欽州刺史。三年,加檢校太保、應州節度使。四年,遷云州。時以契丹率族帳自黑榆林捺剌至沒越泊,云借漢界水草,敬達每聚兵塞下,以遏其沖,契丹竟不敢南牧,邊人賴之。(《舊五代史》卷70《唐書·張敬達傳》)
934年甲午(后唐閔帝李從厚應順元年、末帝李從珂清泰元年⒋,遼天顯九年)
九月……乙卯,次云州。(《遼史》卷3《太宗紀上》)
九月……己未,云州奏,契丹寇境。冬十月……契丹寇云、應州,詔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率兵屯代州。……十一月……甲寅,以振武節度使楊光遠充大同、彰國、振武、威塞等軍兵馬都虞候。(《舊五代史》卷46《唐書·末帝紀上》)
935年乙未(后唐清泰二年,遼天顯十年)
清泰二年春正月……乙丑,云州節度使張溫移鎮晉州,以西京留守安重霸為云州節度使。①秋七月……甲辰,以右神武統軍沙彥珣權知云州。……八月……辛巳,以權知云州、右神武統軍沙彥珣為云州節度使。……十一月……以徐州節度使張敬達為晉州節度使,依前充大同、振武、威塞、彰國等軍兵馬副總管。(《舊五代史》卷47《唐書·末帝紀中》)
①《舊五代史》卷61《唐書·安重霸傳》:“安重霸,云州人也。性狡譎,多智算。初,自代北與明宗俱事武皇,因負罪奔梁,在梁復以罪奔蜀,蜀以蕃人善騎射,因為親將。……天成初,用為閬州團練使,未幾,召還為左衛大將軍,常以奸佞揣人主意,明宗尤愛之。……清泰初,移授西京留守、京兆尹。……其年冬,改云州節度,居無何,以病求代,時家寄上黨,及歸而卒。”
三月……辛亥,功德使奏:“每年誕節,諸州府奏薦僧道,其僧尼欲立講論科、講經科、表白科、文章應制科、持念科、禪科、聲贊科,道士欲立經法科、講論科、文章應制科、表白科、聲贊科、焚修科,以試其能否。”從之。(《舊五代史》卷47《唐書·末帝紀中》)
936年丙申(后唐清泰三年、后晉高祖石敬瑭天福元年⒒,遼天顯十一年)
秋七月……丁酉,云州節度使沙彥珣奏,此月二日夜,步軍指揮使桑遷作亂,以兵圍子城,彥珣突圍出城,就西山據雷公口。三日,招集兵士入城誅亂軍,軍城如故。……八月……己巳,云州沙彥珣奏,供奉官李讓勛送夏衣到州,縱酒凌轢軍都行,劫殺兵馬都監張思慇、都指揮使黨行進,其李讓勛已處斬訖。(《舊五代史》卷48《唐書·末帝紀下》)
十一月丁酉,皇帝即位,國號晉。以幽、涿、薊、檀、順、瀛、莫、蔚、朔、云、應、新、媯、儒、武、寰州入于契丹。①(《新五代史》卷8《晉本紀·高祖紀》)
①《舊五代史》卷75《晉書·高祖紀一》“是日,帝言于戎王,愿以雁門已北及幽州之地為戎王壽,仍約歲輸帛三十萬,戎王許之。”按:是日,即十一月十二日,契丹主在太原冊立石敬瑭為晉帝。
今樓有銅鐘,其上款識,乃是清泰三年歲在丙申所鑄造也。(朱弁《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記》)
937年丁酉(后晉天福二年,遼天顯十二年)
吳巒,字寶川,汶陽盧縣人也。少好學,以經業從鄉試下第。唐長興初,為沙彥珣從事,累遷大同軍節度判官。高祖建號,契丹之援太原也,彥珣據云中,二三顧望,及契丹還塞,彥珣出城迎謁,尋為所擄。時巒在城中,謂其眾曰:“豈有禮義之人而臣于異姓乎。”即與云州將吏闔門拒守。契丹大怒,攻之,半歲不能下。高祖致書于契丹,乃解圍而去。①召巒歸闕,授徐州節度使。(《舊五代史》卷95《晉書·吳巒傳》)
①《遼史》卷3《太宗紀上》:“十二年春正月丙辰,次堆子口。唐大同軍節度判官吳巒閉城拒命,遣崔廷勛圍其城。庚申,上親征,至城下諭之,巒降。辛酉,射鬼箭于云州北。”按:吳巒被石敬瑭南調任職,史有明載。“巒降”,奉后晉詔也。
938年戊戌(遼天顯十三年、會同元年⒒,后晉天福三年)
十一月……大赦,改元會同。是月,晉復遣趙瑩奉表來賀,以幽、薊、瀛、莫、涿、檀、順、媯、儒、新、武、云、應、朔、寰、蔚十六州并圖籍來獻。①于是詔以皇都為上京,府曰臨潢,升幽州為南京,南京為東京。改新州為奉圣州,武州為歸化州。(《遼史》卷4《太宗紀下》)
①宋田況《儒林公議》卷下:“契丹,自阿保機雄據燕北之地,修其國之威法,諸戎逐漸為所制。……石晉求援,為耶律德光所立,約為父子之國,歲輸絹三十萬,舉雁門以北及幽州之地為德光壽,……山后郡縣,俗情篤實,高上武士,士農工商,四者俱備,以資其用。其主雖遷徙出入,非廬不居,然有垣壘宮室矣。其民雖瘃墮寒冽,非旃毳不御,然有衣服染績矣。自開運中,德光亂華,盡得吾朝帑實、圖書、服器、工巧,事多摹擬中國,久而益盛矣。始石晉時,關南、山后初蒞虜,民既不樂附,又為虜所侵奪,日久企思中國聲教,常若偷息茍生。周世宗止平關南,功不克就。歲月既久,漢民宿齒盡逝,新少者漸便習不怪,然居常右虜下漢。”“契丹既有幽薊及雁門以北,亦開選舉,以收士心。”
張彥超,本沙陀部人也。……天成中,擢授蔚州刺史。素與晉高祖不協,屬其總戎于太原,遂舉其城投于契丹,即以為云州節度使。(《舊五代史》卷129《周書·張彥超傳》)
944年甲辰(遼會同七年,后晉出帝石重貴開運元年⒎)
八月……晉鎮州兵來襲飛狐,大同軍節度使耶律孔阿戰敗之。(《遼史》卷4《太宗紀下》)
945年乙巳(遼會同八年,后晉開運二年)
十二月……乙丑,云州節度使耶律孔阿獲晉諜者。(《遼史》卷4《太宗紀下》)
947年丁未(遼會同十年、大同元年⒉、世宗耶律阮天祿元年⒐,后漢高祖劉暠天福十二年)
【碑文】公諱從赟,字溫毅。……唐清泰初,事云州元帥沙公,遂補為馬步使,典疑難之獄。……會嗣圣皇帝提虎旅而越雁門,剪唐師而解晉難,公遂率身而歸焉,乃授大同軍節度副使、……洎天授皇帝出紹丕基,①特旌勛舊,授大同軍節度使,檢校司徒。由是安民和眾,吐惠含仁,抑酋豪而恤鰥寡,重刑罰而輕賦役。期月之間,政成事立;三年之內,家給人足。(大同市博物館藏《許從赟墓志》)
①遼世宗號“天授皇帝”。
952年壬子(遼穆宗耶律璟應歷二年,后周太祖郭威廣順二年)
九月甲寅朔,云州進嘉禾,四莖二穗。①(《遼史》卷6《穆宗紀上》)
①《遼史》卷59《食貨志上》:“應歷間,云州進嘉禾,時謂重農所召。”
953年癸丑(遼應歷三年,后周廣順三年)
三月……庚寅,如應州擊鞠。(《遼史》卷6《穆宗紀上》)
954年甲寅(遼應歷四年,后周顯德元年)
通樂石窟,魏曾滅法,因白足高僧,帝令恒安即云州,西北三十里武周山谷北面石崖鑿石窟,就其寺,初名通樂,亦號靈巖。有大石堂,高廣二十丈,受三千人。相連三十里,日供千人。僧曇(明)[曜],高僧。(《義楚六帖》卷21)①
①宋齊州開元寺釋義楚《義楚六帖》,成書于此年。上文系對唐道宣記述云岡石窟的改編。
955年乙卯(遼應歷五年,后周世宗柴榮顯德二年)
周顯德二年,廢天下寺院,存者二千六百有奇,廢者三萬三百有奇,見僧四萬二千有奇,尼一萬八千有奇,①此但河、洛、關、陜、山東、江北數省,未及天下之半,而數已如此矣。有令民間銅器、佛像輸官鑄錢。②世宗謂侍臣曰:“卿輩勿以毀佛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茍志于善,斯奉佛矣,彼銅像豈所謂佛耶?且吾聞,佛在利人,雖頭目猶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濟民,亦非所惜也。”此雖矯俗彌惑之言,然與佛教濟人之旨有吻合者,唐家三百年陋習,片言而止,真英主也。③(明于慎行《谷山筆麈》卷17《釋道》)
①《舊五代史》卷115《世宗紀》:“是歲,諸道供到帳籍,所存寺院凡二千六百九十四所,廢寺院凡三萬三百三十六,僧尼系籍者六萬一千二百人。”
②《通鑒》卷192:“帝以縣官久不鑄錢,而民間多銷錢為器皿及佛像,錢益少,九月丙寅朔,敕始立監采銅鑄錢,自非縣官法物、軍器及寺觀鐘磬鈸鐸之類聽留外,自余民間銅器、佛像,五十日內悉令輸官,給其直;過期隱匿不輸,五斤以上其罪死,不及者論刑有差。”
③《舊五代史》卷115《世宗紀》:五月“甲戌,詔曰:釋氏貞宗,圣人妙道,助世勸善,其利甚優。前代以來,累有條貫,近年已降,頗紊規繩。近覽諸州奏聞,繼有緇徒犯法,蓋無科禁,遂至尤違,私度僧尼,日增猥雜,創修寺院,漸至繁多,鄉村之中,其弊轉甚。漏網背軍之輩,茍剃削以逃刑;行奸為盜之徒,托住持而隱惡。將隆教法,須辨否臧,宜舉舊章,用革前弊。諸道州府縣鎮村坊,應有敕額寺院,一切仍舊;其無敕額者,并仰停廢;所有功德佛像及僧尼,并騰并于合留寺院內安置。天下諸縣城郭內,若無敕額寺院,只于合停廢寺院內,選功德屋宇最多者,或寺院僧尼各留一所,若無尼住,只留僧寺院一所。諸軍鎮坊郭及二百戶已上者,亦依諸縣例指揮。如邊遠州郡無敕額寺院處,于停廢寺院內僧尼各留兩所。今后并不得創造寺院蘭若。王公戚里諸道節刺已下,今后不得奏請創造寺院及請開置戒壇。男子女子如有志愿出家者,并取父母、祖父母處分,已孤者取同居伯叔兄處分,候聽許方得出家。男年十五已上,念得經文一百紙,或讀得經文五百紙,女年十三已上,念得經文七十紙,或讀得經文三百紙者,經本府陳狀乞剃頭,委錄事參軍、本判官試驗經文。其未剃頭間,須留發髻,如有私剃頭者,卻勒還俗,其本師主決重杖勒還俗,仍配役三年。兩京、大名府、京兆府、青州各處置戒壇,候受戒時,兩京委祠部差官引試,其大名府等三處,只委本判官、錄事參軍引試。如有私受戒者,其本人、師主、臨壇三綱、知事僧尼,并同私剃頭例科罪。應合剃頭受戒人等,逐處聞奏,候敕下,委祠部給付憑由,方得剃頭受戒。應男女有父母、祖父母在,別無兒息侍養,不聽出家。曾有罪犯,遭官司刑責之人,及棄背父母、逃亡奴婢、奸人細作、惡逆徒黨、山林亡命、未獲賊徒、負罪潛竄人等,并不得出家剃頭。如有寺院輒容受者,其本人及師主、三綱、知事僧尼、鄰房同住僧,并仰收捉禁勘,申奏取裁。僧尼俗士,自前多有舍身、燒臂、煉指、釘截手足、帶鈴掛燈、諸般毀壞身體、戲弄道具、符禁左道、妄稱變現還魂坐化、圣水圣燈妖幻之類,皆是聚眾眩惑流俗,今后一切止絕。如有此色人,仰所在嚴斷,遞配邊遠,仍勒歸俗,其所犯罪重者,準格律處分。每年造僧賬兩本,其一本奏聞,一本申祠部,逐年四月十五日后,勒諸縣取索管界寺院僧尼數目申州,州司攢賬,至五月終以前文帳到京,僧尼籍帳內無名者,并勒還俗。其巡禮行腳,出入往來,一切取便。”
960年庚申(遼應歷十年,北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
六月庚申,漢以宋兵圍石州來告,遣大同軍節度使阿剌率四部往援,詔蕭思溫以三部兵助之。(《遼史》卷6《穆宗紀上》)
968年戊辰(遼應歷十八年,北宋乾德六年)
是秋,獵于西京諸山。①(《遼史》卷7《穆宗紀下》)
①時西京未立,蓋史追稱。
972年壬申(遼景宗耶律賢保寧四年,北宋開寶五年)
秋七月,如云州。①(《遼史》卷8《景宗紀上》)
①《續通鑒》卷7作“秋七月,如云州射柳。”
973年癸酉(保寧五年,北宋開寶六年)
如應州。(《遼史》卷68《游幸表》)
979年己卯(遼保寧十一年、乾亨元年⒒,北宋太宗炅太平興國四年)
三月……己丑,漢復告宋兵入境,詔左千牛衛大將軍韓侼、大同軍節度使耶律善補以本路兵南援。……九月己卯,燕王韓匡嗣為都統,南府宰相耶律沙為監軍,惕隱休哥、南院大王斜軫、權奚王抹只等各率所部兵南伐;仍命大同軍節度使善補領山西兵分道以進。(《遼史》卷9《景宗紀下》)①
①是年,約有大批云州、朔州民及應州部落民南下宋境,成為北宋騎兵中的“安慶直”、“三部落”、“清朔”、“擒戎”四支部隊。見《宋史》卷187《兵志一》。
980年庚辰(遼乾亨二年,北宋太平興國五年)
五年正月,敕內侍張廷訓往代州五臺山,造金銅文殊萬菩薩像,奉安于真容院。詔重修五臺十寺,①以沙門芳潤為十寺僧正。十寺者:真容、華嚴、壽寧、興國、竹林、金閣、法華、秘密、靈境、大賢。(南宋《佛祖統記》卷43)
①五臺山佛寺,創建于北魏;十寺,大約形成于唐代。《廣清涼傳》云“古十寺:大孚靈鷲寺、王子寺、靈峯寺、飰仙寺、天盆寺、清涼寺、石窟寺、佛光寺、宕昌寺、樓觀寺。”按:北宋重修五臺十寺,雖與遼境無涉,但西京大同府近邇,特別是遼朝隨后在云岡、小五臺山建設十寺,或是受其影響。
982年壬午(遼乾亨四年,北宋太平興國七年)
八月,如西京。九月庚子,幸云州。甲辰,獵于祥古山,帝不豫。①壬子,次焦山,崩于行在。②年三十五,在位十三年。遺詔梁王隆緒嗣位,軍國大事聽皇后命。(《遼史》卷9《景宗紀下》)
①祥古山,《遼史》卷5《世宗紀》謂在歸化州(今張家口宣化)。
②焦山,蓋今云岡西三十里的焦山。焦山孤峰,南臨武州川水(今十里河),山陽斬崖開窟,明清號曰懸空寺、焦山寺。王遜《云崗一帶勘察記》(載1951年《雁北文物勘查團報告》)講:“山坡上有廟一組,依山勢疊次而上,上下共四層。第一層正中泰山廟,是三個橫窟。每窟三門,內塑三像,已經毀壞,或無頭或斷手。門外西側有建修泰山廟碑碣,萬歷三十二年四月吉日立。廟東山坡旁有十二座道士壽塔,所記的年日最早是康熙四十三年,最遲是道光二十三年。又距離稍遠處有一孤立的壽塔,文字漫滅,似乎時代較早。第二層正中河神廟二間,像已全毀。東西壁都有道教題材的彩畫。西壁間而且有二人作蒙古裝束。最后有比丘像,并且有‘萬歷□□年創建修理’的題記。殿東有修建白衣觀音廟的殘碑,立于萬歷三十四年,撰文者署名為‘欽賜守備大同高山城地方都指揮陳國策’。第二層觀音殿外東西山坡石壁上都有石窟,西石窟中塑二菩薩。東窟較大,方形,橫寬390公分,縱深305公分。內塑釋迦大坐像,高440公分。窟外西壁上有兩個小龕,內有坐像,都已風化不清楚。自第二層東行折北上山小路旁,忽然又有一小窟,內系多寶、釋迦二佛并坐。這一小窟之引人注意,是因為多寶、釋迦的題材唯北魏有之。……但坐像風化損壞太甚,能辨其輪廓,而已不能欣賞其風格。第三層有平頂長方一大窟,橫寬660公分,縱深670公分,內塑道教像。兩壁有畫,比較粗糙。窟頂裝繪紅黑二色相間的云紋。窟西外側依巖壁堆砌磚石,刨開以后可見磚仿木構明代式樣的龕門。再上有一小窟,橫寬230公分,縱深270公分,塑像和繪畫都已殘破。山頂矗立三層六面磚塔,有磚梯上下,磚塔型式較奇特。最上層高與寬不依從第一、二層的比例。寬度不夠,而高度超過。所以最上層顯得較高聳細長,整個建筑遠處望見,像海濱的燈塔。焦山南坡的這一組廟宇和石窟,按時代也許可以分作這樣三期:明、遼金和北魏。木構建筑部分和壁畫、塑像以及各種裝繪都是明代風格,殘存二碑也已經明白指出創建的年代。……道釋不分正是明代的風氣。第二層東大窟就坐佛像法,可推斷為遼金故物,而殘存二碑也都記載舊有焦山寺。……各廟正殿之為石窟,大概都是利用舊窟改建的。否則,沒有理由鑿成為第一層和第二層那樣不合規制的殿堂的。當然,遼金舊窟也可能有因襲北魏的舊窟。”
武周山,《冀州圖》云:武周山在郡西北,東西數百里,南北五十里。山之南面,千仞壁立。(《太平寰宇記》卷51《朔州》)①
①北宋樂史著《太平寰宇記》二百卷,太平興國時基本完成。姑系是年。另,《僧史》卷3《臨壇法》:“我大宋太平興國初年及七年,度僧一十七萬有余。古之莫比,緇徒孔熾,在于茲矣。”
985年乙酉(遼圣宗耶律隆緒統和三年,北宋雍熙二年)
秋七月……以……大同軍節度使、守太子太師兼政事令劉延構為義成軍節度使。(《遼史》卷10《圣宗紀一》)
986年丙戌(遼統和四年,北宋雍熙三年)
三月甲戌,于越休哥奏宋遣曹彬、崔彥進、米信由雄州道,田重進飛狐道,潘美、楊繼業雁門道來侵,①……夏四月……辛丑,宋潘美陷云州。②……六月……癸亥,以節度使韓毗哥、翰林學士邢抱樸等充云州宣諭招撫使。③……秋七月……宋守云、應諸州者,④聞繼業死,皆棄城遁。⑤……八月……復山西今年租賦。詔第山西諸將校功過而賞罰之。乙室帳宰相安寧以功過相當,追告身一通;諦居部節度使佛奴笞五十。惕隱瑤升、拽剌欻烈、朔州節度使慎思、應州節度使骨只、云州節度使化哥、軍校李元迪、蔚州節度使佛留、都監崔其、劉繼琛,皆以聞敵逃遁奪官;欻烈仍配隸本貫;領國舅軍王六笞五十。……冬十月……政事令室昉奏山西四州自宋兵后,人民轉徙,盜賊充斥,乞下有司禁止。(《遼史》卷11《圣宗紀二》)
①《宋史》卷5《太宗紀二》:“二月壬子,以檢校太師、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云、應、朔等州都部署,云州觀察使楊業副之,出雁門。三月癸酉,曹彬與契丹兵戰固安南,克其城。丁丑,田重進戰飛狐北,又破之。潘美自西陘入,與契丹兵遇,追至寰州,破之,其刺史趙彥辛以城降。辛巳,曹彬克涿州。潘美圍朔州,其節度副使趙希贊以城降。癸未,田重進戰飛狐北,獲其西南面招安使大鵬翼、康州刺史馬頵、馬軍指揮使何萬通。乙酉,曹彬敗契丹于涿州南,殺其相賀斯。丁亥,潘美師至應州,其節度副使艾正、觀察判官宋雄以城降。……辛卯,田重進攻飛狐,其守將呂行德、張繼從、劉知進等舉城降,以其縣為飛狐軍。……丙申,進圍靈丘,其守將穆超以城降。”
②《宋史》卷5《太宗紀二》:“夏四月辛丑,潘美克云州。田重進戰飛狐北,破其眾。壬寅,曹彬、米信戰新城東北,又破之。己酉,田重進再戰飛狐北,再破之,殺二將。乙卯,重進至蔚州,其牙校李存璋、許彥欽殺大將蕭啜理,執其監城使、同州節度使耿紹忠,以城降。五月庚午,曹彬之師大敗于岐溝關,收眾夜渡拒馬河,退屯易州,知幽州行府事劉保勛死之。丙子,召曹彬、崔彥進、米信歸闕,命田重進屯定州,潘美還代州。徙云、應、寰、朔吏民及吐渾部族,分置河東、京西。會契丹十萬眾復陷寰州,楊業護送遷民遇之,苦戰力盡,為所擒,守節而死。”按:《宋史》卷187《兵志一》載北宋騎軍中,有“吐渾直,指揮三。太原二,潞一。太平興國八年,太原遷云州及河界吐渾立,屯并、代州。雍熙三年,又得云、朔歸明吐渾增立,屯潞州。”
③《遼史》卷80《邢抱樸傳》:“邢抱樸,應州人,……統和四年,山西州縣被兵,命抱樸鎮撫之,民始安,加戶部尚書。”
④《續通鑒》卷11:四月“辛亥,潘美克云州。……壬子,命左拾遺張舒同知云州。”《遼史》卷83《耶律休哥傳》:“統和四年,宋復來侵,其將范密、楊繼業出云州。”
⑤《宋史》卷5《太宗紀二》:七月“壬午,徙山后降民至河南府、許汝等州。”
988年戊子(遼統和六年,北宋端拱元年)
二月……甲寅,大同軍節度使、同平章政事劉京致仕。①……秋七月……東京留守兼侍中、漆水郡王耶律抹只為大同軍節度使。……八月……大同軍節度使耶律抹只奏:“今歲霜旱乏食,乞增價折粟,以利貧民。”詔從之。(《遼史》卷12《圣宗紀三》)
①劉京,《續通鑒》卷14作“劉景”。
989年己丑(遼統和七年,北宋端拱二年)
二月……甲戌,云州租賦請止輸本道,從之。……三月……己丑,詔免云州逋賦。《遼史》卷12《圣宗紀三》)
991年辛卯(遼統和九年,北宋淳化二年)
九年春正月……丙子,詔禁私度僧尼。①(《遼史》卷13《圣宗紀四》)
①《續通鑒》卷15:“先是,晉國公主建佛寺于南京,遼主許賜額。昉奏曰:‘詔書悉罷無名寺院,今以公主請,賜額。不惟違前詔,恐此風愈熾。’遼主從之。”
992年壬辰(遼統和十年,北宋淳化三年)
十年春正月丁酉,禁喪葬禮殺馬,及藏甲胄、金銀、器玩。……二月……壬午,免云州租賦。……辛卯,給復云州流民。……五月癸巳,朔州流民給復三年。……九月癸卯,幸五臺山金河寺飯僧。①(《遼史》卷13《圣宗紀四》)
①《遼史》卷68《游幸表》記是年九月,“射鹿于蔚州南山”;十月,“射熊于紫荊口。”按:蔚州南山,即古飛狐口所在;紫荊口,亦紫荊嶺口,即經飛狐道入河北易縣的紫荊關(宋稱金陂關),可見遼圣宗此間盤桓于太行山中。據清《蔚州志》卷4:“五臺山,在城東一百里內,其山五峰突起,俗稱小五臺,又曰東五臺,以別與晉之清涼山。”《遼史拾遺》卷15引《山西通志》云:“金河十寺,在蔚州東(南)[北]八十里五臺山下,河中碎石如金,故名金河寺,俱遼統和間所建。”《游幸表》又載遼道宗清寧九年七月,“幸金河寺。”可見,西京蔚州金河寺在遼代興盛一時。蕭村《遼朝別有一五臺山》(載《文物》1984年9期)一文講,遼金河寺高僧行均、道[辰+殳],分別在圣宗、道宗朝,撰《龍龕手鑒》、《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
993年癸巳(遼統和十一年,北宋淳化四年)
秋七月己丑,桑干、羊河溢,居庸關西,害禾稼殆盡。①(《遼史》卷13《圣宗紀四》)
①《續通鑒》卷16:“遼境自夏末大雨,至是桑干、羊河溢,居庸關西害禾稼殆盡。”
995年乙未(遼統和十三年,北宋至道元年)
八月……壬辰,詔修山澤祠宇、先哲廟貌,以時祀之。①(《遼史》卷13《圣宗紀四》)
①《續通鑒》卷18:“遼命修山澤祠宇、先哲廟貌,以時祀之。于是諸州孔子廟及奉圣之黃帝祠、儒州之舜祠,并得修繕。”
997年丁酉(遼統和十五年,北宋至道三年)
冬十月……丁酉,禁諸山寺毋濫度僧尼。(《遼史》卷13《圣宗紀四》)
1000年庚子(遼統和十八年,北宋真宗趙恒咸平三年)
【塔銘】今于墳所建斯幢者,奉為薦亡考妣之亡靈也。……是以特抽凈俸,用構良緣,市翠琰于靈巖,命奇工于帝里;罄之巧思,運彼殊材,次皓鶴以翔飛,列狻猊而繞座。①……時統和十八年歲次庚子四月戊申朔七日甲寅丙時建。大同軍節度管內觀察處置使、金紫崇祿大夫、檢校太保、使持節、云州諸軍事、云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隴西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李翊,弟將仕郎、守秘書省校書郎懿建幢。(《李翊為考妣建陀羅尼經幢記》)②
①狻猊,即獅子。這種石幢座,我在大同見過,六棱六獅頭,黃色砂巖。李翊講,買石于“靈巖”,莫非遼時云岡或武州山猶為采石雕刻之所?
②此幢,原在北京市,今已不存。幢記,《北京遼金史跡圖志》(下)錄自《日下舊聞考》、《八瓊室金石補正》和《遼文存》。
1002年壬寅(遼統和二十年,北宋咸平五年)
【碑文】《故歸化州都提轄使、銀青崇祿大夫、檢校」右散騎常侍,兼殿中侍御史、武騎尉、」隴西郡李府君墓記》:」夫生前可遵者禮之與樂,歿后所重者墳之」與銘。滕公奇異于都門,王果嘆傷于峭屻。」古賢若此,今士宜然。粵有大同軍都商稅務使、」鹽鐵出使巡官李璲,奉為先亡皇考司空、」妣親娘子博陵崔氏,殂落年深,攀思日積,」【碑陰】既安厝之未就,在寢寐以不遑。今于云中」縣右衙堡子住人李彥進等處買地,南北長」陸拾步,東西闊肆拾步。以統和二十年五月」一日合祔,禮也。璲慮其時代改易,谷變陵」遷,刊勒貞珉,以為實錄。詞曰:」隴西名望,神授英聰;內傳孝敬,外播公忠。」子孫赫弈,榮耀門風;卜其宅兆,路吉時通。」葬于九泉之下,長扃萬代之中。(大同市私人藏碑)①
①該碑碣,圓首,有榫,砂巖質,高48﹒3厘米,寬31厘米。兩面刻文,楷書。碑陽上邊雕一朵牡丹,兩側為波浪紋;碑陰四邊飾斜回形紋。2005年大同周家店購得,出土地不詳。
1004年甲辰(遼統和二十二年,北宋景德元年)
十一月……壬申,次澶淵。……十二月……戊子,宋遣李繼昌請和,以太后為叔母,愿歲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許之。①(《遼史》卷14《圣宗紀五》)
①澶淵,在澶州(今河南濮陽)。澶淵之盟后,遼宋各守舊界,基本保持了和平。
1005年乙巳(遼統和二十三年,北宋景德二年)
十一月……辛亥,觀漁桑乾河。(《遼史》卷14《圣宗紀五》)
1007年丁未(遼統和二十五年,北宋景德四年)
臣寮言:“愚民無知,佞佛過度。謂舍財可以邀福,修供可以滅罪。蠹害國政,宜加禁止。”上謂宰臣曰:“佛教使人遷善,誠有其益,安可禁之。且佛法所至甚廣,雖荒服諸國皆知信奉。唯道教中原有之,然不甚盛。王旦對曰:“頃歲,虜使登開寶塔,瞻禮甚虔,誓當戒殺。及至上清宮,不復屈膝。是知四夷唯重佛而不敬道也。”上曰:“然。”(南宋《佛祖統記》卷44)
1008年戊申(遼統和二十六年,北宋大中祥符元年)
釋睿諫,俗姓劉氏,云州人也。風俗神俊,出乎人表,志輕軒冕,性樂林泉。辭親出家于五臺,禮真容院僧統大師繼颙為師。厥后師既去世,葬禮云畢,勝愿內興,欲崇佛事。乃于樓觀谷內東北,有泉名曰鹿泉,泉側不遠,結廬誦經。勵精勤苦,晨夕忘倦。一日,忽夢老叟告曰:“爾不須獨善,可崇大事,兼于此地,大有因緣,吾贊爾力。”言訖而寤,內自惟曰:“斯必圣賢相誓,于此處建大伽藍。”異日辦裝,之北地緣化。北朝寧王與夫人,先夢見師化緣修造,及師達境,一見如舊。既符先夢,大施金幣。暨回本山,募工修建。復詣太原,謁偽主劉氏,亦蒙厚賚。寺號曰白鹿之寺。宋太宗討平晉地,師乃躬詣行宮請見,上問臺山興建之由,師奏對稱旨,又蒙恩錫甚厚。尋,賜額,號太平興國之寺。師之感召,大概如此。至大中祥符元年八月初一日,以疾而終,春秋六十有六,僧臘四十九。影塔具在。(《廣清涼傳》卷下《宋僧俗所覩靈異》)
1009年己酉(遼統和二十七年,北宋大中祥符二年)
冬十月……甲午,詔天下置天慶觀。①(《宋史》卷7《真宗紀二》)
①《續通鑒》卷28:“甲午,詔天下并建天慶觀。時罕習道教,惟江西、劍南人素崇重,及是天下始遍有道像矣。殿中侍御史張士遜上言:‘今營造競起,遠近不勝其擾,愿因諸舊觀為之。’詔從其請。”按:北宋真宗大力推行道教,后來宋徽宗廢佛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道教盛極一時。宋朝之事,雖與遼境無涉,但對后世北方道教的興盛不無影響,故而收錄。
1012年壬子(遼統和三十年、開泰元年⒒,北宋大中祥符五年)
五月……乙亥,以邢抱質為大同軍節度使。……十一月甲午朔,……大赦,改元開泰。改幽都府為析津府,薊北縣為析津縣,幽都縣為宛平縣,覃恩中外。(《遼史》卷15《圣宗紀六》)
1013年癸丑(遼開泰二年,北宋大中祥符六年)
十一月……癸丑,樞密使豳王化哥以西征有罪,削其官封,出為大同軍節度使。①(《遼史》卷15《圣宗紀六》)
①《續通鑒》卷31:“癸丑,削其豳王爵,以侍中遙領大同節度使,尋卒。”
先是,遼主獵云中。故事,車駕經行,長吏當有所獻,云中節度使進曰:“臣境無他產,惟幕僚張儉,①一代之寶,愿以為獻。”遼主嘗夢四人侍側,賜食,人二口,至是聞儉名,始悟,召見,容止樸野;訪及世務,占奏三十余事,由此顧遇特異,以為政事舍人。(《續通鑒》卷30)
①《遼史》卷80《張儉傳》“張儉,宛平人,性端愨,不事外飾。統和十四年,舉進士第一,調云州幕官。”后為遼代名臣。
1014年甲寅(遼開泰三年,北宋大中祥符七年)
三月……戊申,南京、奉圣、平、蔚、云、應、朔等州置轉運使。(《遼史》卷15《圣宗紀六》)
1016年丙辰(遼開泰五年,北宋大中祥符九年)
【碑文】買地壹塊,東至青龍,西至白虎,前至朱雀,后至玄」武,上至窮倉,下至黃泉,四至分明。其地南北長二十九步,」東西闊二十七步。其地周流步畝,地合三才。開泰五年四月一日,」沒歿人劉重紹遂于后土黃靈君邊,買上件地安置墳塋,」交邈錢九萬九千九伯九十九文。①足伯其地并錢,當日交相分」祔訖,并無怠欠。如賣后廻,有土狀,輒來捍格,直代燋榖」重生,熟灰有煙,斷雞能鳴,亂絲能□。孝嗚頭」白代,保人東王公、西王母。官有明文,以為后撿。急急如」律令勑[亻+聶]合同天地。②
【碑陰】攝南王府教練、孫男延貞,孫弟延金,孫弟延玉,重孫男八哥,重孫男軍兒,重孫男福孫,重孫男興兒,重孫男□□,重孫男□□。③
大同軍云中縣北劉莊劉延貞開立莊帳地段頃」畝如后:壹段,村西,東西畛,計貳拾捌畝,東南西至道,北至」劉加和。壹段,村西,東西畛,計貳拾伍畝,東至坡,南至劉加和,西自至,」北至劉加和。壹段,村西南,東西畛,計佳拾佳畝,④東南至邢守素,」西自至,北至劉加和。壹段,村西,南北畛,計壹頃壹拾畝,東自至,南至」翟彥進,西至劉加和,北至道。壹段,村西,東西畛,叁拾畝,東自至,南至道,西至」河,北至劉加和。壹段,村西北,河東,東西畛,計肆拾畝,東至翟頵,南至翟彥進,西至」河,北至劉加和。壹段,村西南,南北畛,貳拾畝,東至劉加和,南至邢守素,西至劉加和,」北至道。壹段,村西南,南北畛,計佳拾畝,⑤東至劉加和,南至邢守素,西至河,北至道。」壹段,村西北,河西里,東西畛,肆拾伍畝,東至河,南至翟彥瑍,西至楊榮,北至劉加和。」壹段,村西南,河西里,東西畛,壹頃,東至河,南至萬頵,西至楊,北至翟頵。」壹段,村西南,南北畛,肆拾畝,東至翟彥瑍,南至道,西至翟彥進,北至邢守素。」壹段,村北坡下,南北畛,壹拾伍畝,東至坡,南至劉加和,北至萬延璲。」村東坡上,共計壹拾叁段。內坊城,壹段,東至長城,南至邢守素,」西至萬守鄰,北至劉加和。莊宅肆面,各壹百步,前面園內有碾」壹盤,榆樹叁拾根,后院榆樹壹拾伍根。其莊田地土玖」□。后有粘帶,交加讀驗碣為憑。(大同市殷憲藏《劉重紹買地券》及《劉延貞莊帳》碑)⑥
①清褚人獲《堅瓠廣集》卷6《買地券》:“《癸辛雜識》:今人造墓,必用買地券。以梓木為之,朱書云:用錢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文,買到某縣某都某山某阡云云。此堪輿風俗如此。以為可笑。及觀元遺山《續夷堅志》,載曲陽燕川青漾壩,有人起墓,得鐵券,刻金字云:敕葬忠臣王處存,賜錢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貫,九百九十九文。此唐哀宗時事也。然則此事由來久矣。”按:買地券,亦名墓券。
②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卷11:“急急如律令五字,本漢公移常語。張天師漢人,故承用之,道流至今祖述。見《云麓漫鈔》。”宋王楙《野客叢書》:“符祝之類,末句‘急急如律令’者,……謂漢朝每行下文書,皆云‘如律令’。言非律令文書行下,當亦如律令。故符祝有‘如律令’之言。……宋時有文書‘如千里驛行’之語,正漢人‘如律令’之意也。”按:日本國中村不折《禹城出土墨寶書法源流考》
(中華書局2003年版,李德范譯)中,錄書道博物館藏我國西安出土的東漢墓甕上的墨書題記,內容確似道符之言,文末均有“如律令”或“急如律令”語。
③以上銘文,由右向左豎書。以下銘文,由左向右豎書。
④、⑤佳,蓋即“陸”。
⑥該碑碣,有榫有座。碑高55厘米,寬44厘米。約2003年出土,應系大同城北之物。
西京龍門山石龕佛歲久廢壞,上命沙門棲演給工修飾,凡一萬七千三百三十九尊。(南宋《佛祖統記》卷44)①
①宋修龍門石窟佛像,不知是否曾對遼代修復云岡佛像,有所影響。
1017年丁巳(遼開泰六年,北宋天禧元年)
冬十月丁卯,南京路饑,挽云、應、朔、弘等州粟振之。(《遼史》卷15《圣宗紀六》)
1019年己未(遼開泰八年,北宋天禧三年)
十一月甲寅,置云州宣德縣。①(《遼史》卷16《圣宗紀七》)
①遼立宣德縣,在今內蒙古涼城岱海東北。
十一月,東女真國入貢,乞賜《大藏經》,詔給與之。(南宋《佛祖統記》卷44)
《大乘造像功德經》云:優陀延王雕像始,夜自思惟,但其像為坐為立?時有智臣白王:“當作坐像。何以故?一切諸佛得大菩提,乃至轉法輪,現神變,皆悉坐故。是故應作師子座、結加之像。”王雕像訖,以頂戴像,至如來所,白佛言:“如來最上微妙之身無與等,我所造像,不似于佛,竊自思惟,深為過咎。”佛告王言:“非為過咎,汝已作無量利益,更無與汝等者。汝今于佛法中,初為軌則,未來世中,有信之人皆因王故,造佛形像而獲大福。”佛在《金棺敬福經》云:造經像主,莫論雇匠,匠人不得飲酒食肉;不依圣教,雖造經像,其福甚少。若匠人造像,不具相好者,五百萬世,諸根不具。《五百問經》云:治生破戒,得財造佛,尚不免地獄,何況得福?《罪福決疑經》云:僧尼、白衣,或自財或勸化得財,擬作佛像用經久,將此錢造作鳥獸形,安佛盤上,計損五錢,犯逆罪,究竟不還一劫墮阿鼻地獄;若用贖香油供養者,不犯。宣律師云:“造像梵相,宋齊間,皆唇厚、鼻隆、目長、頤豐,挺然丈夫之相。①自唐來,筆工皆端嚴、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夸宮娃如菩薩也。”又云:“今人隨情而造,不追本實;得在信敬,失在法式。但論尺寸長短,不問耳目全具。或爭價利,計供厚薄;酒肉餉遺,身無潔凈。致使尊像雖樹,無復威靈。乃至抄寫經卷,惟務賤得,弱筆粗紙,使前工無敬,自心有慢,彼此通賤,法儀減矣。若使道俗存法,造得真儀,鳥獸尚不敢污,何況人乎?”(鈔文多,但撮要言,故不次第焉。)(《釋氏要覽》卷2《造像》)②
①日本國巖崎繼生《大同風土記》講:“云崗石窟的佛像,其表情極其快活,擁有豐滿的容貌和嚴格的軀體;與所謂的超人的佛陀相比,這多半是表現的寫實的人類。唐僧道宣在一千三百年以前就已評論說:‘唇厚、鼻隆、目長、頤豐,具有挺然的壯健之相。’這是最直截了當地把握了云崗石窟之特征的評價。”
②宋釋道誠《釋氏要覽》撰成于是年。
1020年庚申(遼開泰九年,北宋天禧四年)
十二月丁亥,禁僧燃身、煉指。(《遼史》卷16《圣宗紀七》)
1022年壬戌(遼太平二年,北宋乾興元年)
三月……地震,云、應二州屋摧地陷,嵬白山裂數百步,泉涌成流。①(《遼史》卷16《圣宗紀七》)
①據我國現代地震學家推測,此次地震震中在懷仁縣,震級6﹒5度。
1025年乙丑(遼太平五年,北宋仁宗趙禎天圣三年)
太平五年,出為武定軍節度使,移鎮大同。(《遼史》卷80《張儉傳》)
1026年丙寅(遼太平六年,北宋天圣四年)
三月戊寅朔,以大同軍節度使張儉入為南院樞密使、左丞相兼政事令。(《遼史》卷17《圣宗紀八》)
1031年辛未(遼太平十一年、興宗耶律宗真景福元年)
【碑文】茹承誨等。」右承誨等四房下分另,到今年深,所有」在州并州外莊田、地土、物業等,四房下各」自為主。今因三叔身亡,雖有舊墳,緣」承誨等亡父、亡叔等俱在淺土,承誨與房兄」承行、房弟承遂、房侄文貴、翁兒等,求告房」兄承輦,都起移亡翁、亡父、亡叔等灰骨,就云」中縣西陽河莊上一處安置墳園。如經葬后,承」誨與諸房下弟兄卻稱:在州地宅并西陽河莊田、地土稍有分劑,或承誨等三房下后廿子」孫,亦稱有分劑之時,罰軍糧叁佰碩,征馬壹」疋,沒納入」官,罪取」官裁。恐后無憑,立此文總為驗。」太平十一年歲次辛未,二月戊寅朔,五日壬午建墓,故記。(大同市博物館藏《茹承誨等墓志銘》)①
①該碑,灰砂巖,縱42厘米,橫43厘米。不知出土于何時、何地。“云中縣西陽河莊”,大約就是今天大同城西陽合坡村。
1037年丁丑(遼重熙六年,北宋景祐四年)
夏四月,獵野狐嶺。閏月,獵龍門縣西山。①(《遼史》卷18《興宗紀一》)
①野狐嶺,在今河北萬全北;龍門縣,在今河北赤城西南。
觀音堂,府城西十五里佛字灣。遼重熙六年建,①明宣德三年修,萬歷三十五年重修。……國朝順治六年姜瓖變,焚毀;八年,總督佟養量重建,有碑記;康熙五十二年、乾隆二十八年,相繼修葺。(《乾隆大同府志》卷15《祠祀》)
①今觀音殿內尚存遼代砂巖石雕觀音大像一尊,觀音堂西石崖壁有高丈余的雙鉤“佛”字,大約刻于當時。按武周山谷的北魏幾處佛教石窟寺院,今天都留有遼代重修的遺跡,觀音堂實是這些寺院的門戶,頗疑當時建觀音堂、書大佛字,即有到此步入佛境之意。
1038年戊寅(遼興宗耶律宗真重熙七年,北宋寶元元年)①
華嚴寺,在大同縣西門內。……舊志:遼重熙七年,建薄伽教藏于正殿東南。②(《大清一統志》卷146《大同府》)
【題記】推誠竭節功臣,大同軍節度,云、弘、德等州觀察處置等使、榮祿大夫,檢校太尉,同政事門下平章事,使持節,云州諸軍事,行云州刺史,上柱國,弘農郡開國公,食邑肆仟戶,食實封肆百戶楊又玄。③(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北梁上墨書)
維重熙七年歲次戊寅玖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午時建。(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南梁上墨書)
①宋景祐四年十二月初二,即1038年1月9日,定襄地震,地裂泉涌,壞城郭廬寺,殺人畜十之六。代州、忻州、并州死傷數萬人。據我國現代地震學家推測,震級為7﹒25。
②按:薄伽教藏大殿之立,在清寧八年(1062)建華嚴寺之前,但不知當時寺院之何名也。殿在正殿東南,則正殿蓋即今上華嚴寺的大雄寶殿。
③楊又玄,《遼史》無傳,但卷14《圣宗紀五》載:統和十六年(998),“放進士楊又玄等二人。”卷16《圣宗紀七》:開泰七年(1018)“十一月壬戌,以呂德懋知吏部尚書,楊又玄知詳覆院。”太平二年(1022)十月“癸卯,賜宰臣呂德懋、參知政事吳叔達、樞密副使楊又玄、右丞相馬保忠錢物有差。”卷17《圣宗紀八》:太平五年(1025)“三月壬辰,以左丞相張儉為武定軍節度使、同政事門下平章事,……樞密副使楊又玄吏部尚書、參知政事兼樞密使。”七年(1027)十一月“辛亥,以楊又玄、邢祥知貢舉。”按:遼前期進士稀少,國家珍視,楊又玄應是漢族文臣,在圣宗一朝位尊權重,身名顯赫。此時,坐鎮大同,主持了下華嚴寺大殿建造。
1039年己卯(遼重熙八年,北宋寶元二年)
十一月……戊戌,遼命皇子梁王召僧論佛法。遼主重佛教,僧有正拜三公、三師兼政事令者凡二十人。(《續通鑒》卷42)
1044年甲申(遼重熙十三年,北宋慶歷四年)
三月……先是,遼人犯法,例須漢人禁勘,受枉者多。太弟重元請五京各置警巡員使,從之。(《續通鑒》卷46)
九月……壬申,會大軍于九十九泉,以皇太弟重元、北院樞密使韓國王蕭惠將先鋒兵西征。①十一月……甲子,班師。丁卯,改云州為西京。②辛巳,朝皇太后。十二月己丑,幸西京。(《遼史》卷19《興宗紀二》)③
①九十九泉,在今內蒙古卓資縣北;西征,即征伐西夏李元昊。
②《遼史》卷37《地理志一》:“太宗以皇都為上京,升幽州為南京,改南京為東京,圣宗城中京,興宗升云州為西京,于是五京備焉。”《遼史》卷36《兵衛志下》:“西京大同府,統縣七,轄軍、府、州、城十七,有丁三十二萬二千七百。”按:遼制,一戶出二丁。若以每戶五人計,則當時西京大同府約八十萬人。
③《遼史》卷41《地理志五》:“西京大同府,陶唐冀州之域。虞分并州。夏復屬冀州。周《職方》,正北曰并州。戰國屬趙,武靈王始置云中郡。秦屬代王國,后為平城縣。魏屬新興郡。晉仍屬雁門。劉琨表封猗盧為代王,都平城。元魏道武于此遂建都邑。孝文帝改為司州牧,置代尹,遷都洛邑,改萬年,又置恒州。高齊文宣帝廢州為恒安鎮,今謂之東城,尋復恒州。周復恒安鎮,改朔州。隋仍為鎮。唐武德四年置北恒州,七年廢。貞觀十四年移云中定襄縣于此。永淳元年默啜為民患,移民朔州。開元十八年置云州。天寶元年改云中郡。乾元元年曰云州。乾符三年,大同軍節度使李國昌子克用為云中守捉使,殺防御使,據州以聞。僖宗赦克用,以國昌為大同軍防御使,不受命。廣明元年,李琢攻國昌,國昌兵敗,與克用奔北地。黃巢入京師,詔發代北軍,尋赦國昌,使討賊。克用率三萬五千騎而南,收京師,功第一,國昌封隴西郡王。國昌卒,克用取云州。既而所向失利,乃卑詞厚禮,與太祖會于云州之東城,謀大舉兵攻梁,不果。克用子存勖滅梁,是為唐莊宗。同光三年,復以云州為大同軍節度使。晉高祖代唐,以契丹有援立功,割山前、代北地為賂,大同來屬,因建西京。敵樓、棚櫓具。廣袤二十里。門,東曰迎春,南曰朝陽,西曰定西,北曰拱極。元魏宮垣占城之北面,雙闕尚在。遼既建都,用為重地,非親王不得主之。清寧八年建華嚴寺,奉安諸帝石像、銅像。又有天王寺、留守司衙,南曰西省。北門之東曰大同府,北門之西曰大同驛。初為大同軍節度,重熙十三年升為西京,府曰大同。”
1046年丙戌(遼重熙十五年,北宋慶歷六年)
夏四月辛亥朔,禁五京吏民擊鞠。……六月癸丑,以西京留守耶律馬六為漢人行宮都部署。(《遼史》卷19《興宗紀二》)
十二月壬申,遼曲赦徒以下罪,以是日為圣宗在時生辰也。遼主溺浮屠法,①務行小惠,數降赦宥,釋死囚甚眾,圣宗之風替矣。《續通鑒》卷48)
①遼興宗、道宗世,佛事熾盛。五京之內,塔廟相望,修舊建新,棋布星列。
1048年戊子(遼重熙十七年,北宋慶歷八年)
十一月……封皇子和魯斡為越王,阿璉許王,忠順軍節度使謝家奴陳王,西京留守貼不漢王。①(《遼史》卷20《興宗紀三》)
①《遼史》卷20《興宗紀三》:十九年閏十一月“乙卯,以漢王貼不為中京留守。”
大同縣,本大同川地,重熙十七年西夏犯邊,析云中縣置,戶一萬。云中縣,趙置,沿革與京府同,戶一萬。(《遼史》卷41《地理志五》)
1049年己丑(遼重熙十八年,北宋皇祐元年)
遼重熙十八年,母后再修。①(曹衍《金碑》)②
①母后者,遼圣宗欽哀皇后、興宗母蕭氏,也稱章圣皇太后。欽哀,遼寧省博物館藏石刻《哀冊》作“欽愛”。欽哀狠戾,初為宮人生興宗,圣宗崩,自立為皇太后,攝政,枉殺嫡后。重熙三年,欲廢興宗而立少子重元,被廢幽。后帝召僧講《報恩經》,悔悟,奉迎太后回京,侍養孝謹。十六年太后病,帝馳往視疾;痊愈,遂兩度大赦境內。十八年,重修云岡石窟,蓋興宗為母后祈福也。清寧三年(1057),欽哀死。另,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索博利嘎蘇木遼慶州白塔內,1992年發現重熙十八年建塔碑三塊,署曰:“南閻浮提大契丹國章圣皇太后特建”。
②從歷史上看,契丹佞佛甚于女真;云岡石窟的歷代維修,無疑以遼朝皇家重修為最具規模。今天我們在五華洞看到的大型、細致的泥塑修補工程遺跡,可以感覺到,當時是盡可能依照北魏原貌進行補塑,不能不令我們欽佩。其最明顯的重修實例,是第11窟中心塔柱南壁下龕。主佛包泥彩繪,不見真容,但兩側的侍從菩薩被改刻為遼像。菩薩浮雕的身軀變薄,右像頭頂高冠被截掉,大約當年因故像毀壞嚴重而重雕。
1050年庚寅(遼重熙十九年,北宋皇祐二年)
蕭滴冽……出為中京留守。十九年,改西京留守,卒。(《遼史》卷95《蕭滴冽傳》)
1051年辛卯(遼重熙二十年,北宋皇祐三年)
遼國以畜牧、田漁為稼穡,財賦之官,初甚簡易。自涅里教耕織,而后鹽鐵諸利日以滋殖,既得燕、代,益富饒矣。……山西路都轉運使司:①楊晳,興宗重熙二十年為山西轉運使。(《遼史》卷48《百官志四》
1056年丙申(遼道宗耶律洪基清寧二年,北宋嘉祐元年)
應州治西佛宮寺,遼清寧二年田和尚奉敕立。有釋迦塔,高三百六十尺,圍半之;六檐八角,上下皆巨木為之。層如樓閣,玲瓏宏敞,稱宇內浮圖第一。塔后大雄殿九間,通一茨梁。(明談遷《棗林雜俎》“義集”二十三)
1059年己亥(遼清寧五年,北宋嘉祐四年)
夏六月……己丑,以……東京留守吳王貼不西京留守。①(《遼史》卷21《道宗紀一》)
①按:此吳王貼不,即重熙十七年之漢王貼不。《遼史》卷64《皇子表》有耶律隆佑,景宗第三子,圣宗同母弟;貼不即其第三子。貼不兩任西京留守,第二年均有修繕云岡石窟之工程,恐非偶然巧合,或有力也,但史無詳載。
1060年庚子(遼清寧六年,北宋嘉祐五年)
清寧六年,又委劉轉運監修。(曹衍《金碑》)①
①是年春,帝如鴛鴦濼(即今河北省張北縣西北的安固里淖)。
南臺……北有復宿堆,即夏屋山也。后魏孝文皇帝避暑往覆宿此,因以名焉。下見云州石窟寺。(《廣清涼傳》卷上)①
①宋五臺山華嚴寺僧延一《廣清涼傳》,成書于此年。
1062年壬寅(遼清寧八年,北宋嘉祐七年)
十二月……癸未,幸西京。戊子,以皇太后行再生禮,曲赦西京囚。(《遼史》卷22《道宗紀二》)
清寧八年建華嚴寺,①奉安諸帝石像、銅像。②(《遼史》卷41《地理志五》)③
①遼道宗重《華嚴經》,本紀載咸雍四年(1068)二月“癸丑,頒行《御制華嚴經贊》。”八年七月“丁未,以御書《華嚴經五頌》出示群臣。”按:大同上、下華嚴寺座西朝東,形制特殊。《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錄一》:“契丹好鬼而貴日,每月朔旦,東向而拜日,其大會聚、視國事,皆以東向為尊。”
②唐宋以降,宮殿寺觀往往有先帝御容之設,顧炎武《日知錄》羅列史書記載多例。然此風俗始盛,蓋自北魏文成帝在平城為自己及先祖造像。歷代或金,或石,或繪,或織,形式多樣,迄明清御容漸以繪像為主。
③《續通鑒》卷60記是年六月癸未:宋“以單州團練使劉永年知代州。遼人取山木,積十余里,輦載相屬于路,前守懼生事,不敢遏。永年……遣人縱火,一夕盡焚之。”疑遼因西京建寺而伐木恒山。
1064年甲辰(遼清寧十年,北宋英宗趙曙治平元年)
秋七月……辛巳,禁僧尼私詣行在,①妄述禍福取財物。……是歲,南京、西京大熟。(《遼史》卷22《道宗紀二》)
①宋趙彥衛《云麓漫鈔》卷1:“《唐書志》:道士、女冠、僧、尼,見天子必拜。今之不拜,未知起自何時儀。”明于慎行《谷山筆麈》卷17《釋道》:“六朝沙門見人主多不致敬。唐初,僧尼受父母及尊者禮拜,亦六朝遺俗也。自高宗詔革,其禮乃止。至胡元之世,而國師、法王至與人主抗禮,夷狄之法,益不足言矣。”按:唐制多承北朝,南宋猶有六朝遺風,遼金則循唐制,元代西僧跋扈。
1066年丙午(遼咸雍二年,北宋治平三年)
冬十二月……丁酉,以西京留守合術為南院大王。(《遼史》卷22《道宗紀二》)
1068年戊申(遼咸雍四年,北宋神宗趙頊熙寧元年)
四年春正月……辛卯,遣使振西京饑民。(《遼史》卷22《道宗紀二》)
1069年己酉(遼咸雍五年,北宋熙寧二年)
咸(熙)[雍]五年,禁山樵牧,又差軍巡守。(曹衍《金碑》)
1070年庚戌(遼咸雍六年,北宋熙寧三年)
咸雍六年,授西京留守、判大同尹事。(《皇弟秦越國王耶律弘世墓志》,載2002年內蒙古大學出版社版《內蒙古遼代石刻文研究》)①
①弘世,興宗第三子,道宗之弟,名阿璉,字訛里本。《遼史》卷64《皇子表》:“咸雍間,歷西京、上京留守。”
1073年癸丑(遼咸雍九年,北宋熙寧六年)
冬十月,幸陰山,遂如西京。(《遼史》卷23《道宗紀三》)
1075年乙卯(遼大康元年,北宋熙寧八年)
大康元年春正月……壬寅,振云州饑。(《遼史》卷23《道宗紀三》)
1078年戊午(遼大康四年,北宋元豐元年)
【題刻】■■■■■■■彳﹖馬」□張﹖間﹖□妻壽﹖□□」□□征﹖■■■■■■」契丹■■■■郭﹖四﹖」■■耶律■■■教﹖征﹖」妻■■■□□」郭﹖署傳﹖彳﹖■■妻□氏」張通﹖判﹖官行■■■■」■■■妻張氏■」□大小一千八百七十六尊。」戊﹖午﹖十二月一日建,六月三十日畢。①(日本《云岡金石錄·遼代修像記》第十三洞南壁《張間□妻等修像記》)②
①宿白《金碑校注》講:“此銘記在抗日戰爭期間被拓毀。就現存遺跡觀察,知道遼時修整云岡造像,有的在剝蝕的石像外面泥塑,有的就空白石壁(?)補刻。前者數量較多,如第37窟東壁的釋迦坐像和第11窟西壁七佛的最末二尊(此二尊佛像,在抗日戰爭期間被搗毀)。后者較少,如第11窟中心柱南面的左右脅侍。”
②近年大同有人提出:遼代屢改國號,“契丹”、“大遼”更迭使用,太祖阿保機始建契丹國,太宗德光改稱大遼,983年圣宗隆緒又稱契丹,1066年道宗洪基復改大遼,若題記中“契丹”為國號,時間應是1018年。筆者案:遼修云岡,事由母后,1018年未成氣候。且文中“契丹”,不一定是國名;即便是,也不足為憑。因為982年的《許從赟墓志》猶稱“契丹國”,說明當時的稱謂并不嚴格。
1079年己未(遼大康五年,北宋元豐二年)
九月己卯,詔諸路毋禁僧徒開壇。……十二月……乙卯,幸西京。戊午,行再生禮,赦雜犯死罪以下。(《遼史》卷24《道宗紀四》)
1080年庚申(遼大康六年,北宋元豐三年)
十二月……庚午,免西京流民租賦一年。(《遼史》卷24《道宗紀四》)
1087年丁卯(遼大安三年,北宋哲宗趙煦元祐二年)
耶律燕哥……大安三年,為西京留守,致仕。(《遼史》卷110《奸臣傳上》)
1088年戊辰(遼大安四年,北宋元祐三年)
四年春正月……丁丑,曲赦西京役徒。(《遼史》卷25《道宗紀五》)
1089年己巳(遼大安五年,北宋元祐四年)
三月癸酉,……遼自清寧后,五京、諸州各建孔子廟,頒《五經》傳疏,至是復下詔諭學者當窮經明道。(《續通鑒》卷81)
1090年庚午(遼大安六年,北宋元祐五年)
耶律儼,字若思,析津人。本姓李氏。……儼儀觀秀整,好學,有詩名,登咸雍進士第。……大安初,為景州刺史。繩胥徒,禁豪猾,撫老恤貧,未數月,善政流播,郡人刻石頌德。……六年冬,改山西路都轉運使,刮剔垢弊,奏定課額,益州縣俸給,事皆施行。壽隆初,授樞密直學士,……(《遼史》卷98《耶律儼傳》)
1095年乙亥(遼壽昌元年,北宋紹圣二年)
九月……丙辰,詔西京炮人、弩人教西北路漢軍。十一月……甲辰,夏國進貝多葉佛經。(《遼史》卷26《道宗紀六》)
1097年丁丑(遼壽昌三年,北宋紹圣四年)
遼主好佛法,能自誦其書,每夏季輒令諸京僧徒及其群臣執經親講,所在修蓋寺院,度僧甚眾。①僧徒縱恣,放債營利,侵奪小民,民甚苦之。(《續通鑒》卷85)
①《續通鑒》卷87:“道宗即位,求直言,訪治道,勸農桑,興學校,救災恤患,粲然可觀。及謗訕之令既行,告訐之賞日重,群邪并進,賊及骨肉,諸部浸叛,用兵無寧歲。唯一歲飯僧三十六萬,一日而祝發者三千人,崇尚佛教,罔知國恤,遼亡征見矣。”
1099年己卯(遼壽昌五年,北宋元符二年)
【塔銘】先于大安甲戌歲,天炎流行,淫雨作陰,野有餓莩,交相枕藉。時有義士收其義骸,僅三千數,于縣之東南郊,同瘞于一穴。洎改元今號,己卯春二月,厭其卑濕,掘地及泉,出其掩骼,暴露荒甸,積聚如陵,議徙爽塏而改藏焉。……時西京大華嚴寺提點詮悟大德法稱示化游方,掛錫于北禪院,開大來菩薩戒壇。聞白前乘,遽發大悲,與院主運頭,領諸徒眾就詣其所,依教憑緣,運心拯濟,作法已竟,信步而回。……壽昌五年七月十五日記。(《義冢幢記》)①
①《義冢幢記》,遼析津府昌平縣知縣馬仲規撰,鄉貢進士劉詔書。幢記,講述的是昌平眾善遷建義冢的故事。原載《昌平外志》,這里自《北京遼金史跡圖志》(下)轉錄。
元符二年三月……己未,……河東報:北人于邊界批斫林木,準備戎主打圍,恐于西京坐冬。上云:“必生事。”余云:“恐必有之。熙寧、元豐中,皆曾似此斫林木打圍,尋遣蕭禧來理辦邊界。熙寧十年地界了,元豐二年復來打圍故也。”……四月……丙子,……河東奏:北人沿代州邊界置圍場十所,今歲必于西京坐冬。……丁丑,……又呈:嘉祐、熙寧,北界打圍,亦皆批斫林木。然熙寧六年于西山打圍,七年便遣蕭禧理辦地界,十(五)年分畫畢,元豐二年又坐冬于西京。……辛丑,同呈邊報:近河朔諸路數報虜主今歲必于西(安)[京]坐冬,及于河東對境多作圍場,屯兵聚糧,以俟受禮。……六月壬申朔,……河東奏:北人于賈胡疃拆石墻,侵入天澗取水。詔經略司指揮折克行,如北人先行粗暴,令順宜應接施行。……乙酉,……再對河東報:代州對境伐薪燒炭,準備戎主今冬西山打圍。……七月壬寅朔,……河東奏:北人自六月十六日后,更不來天澗取水。……八月……辛巳,……再對北虜報:今冬于西京云(仲)[中]甸受禮。自去年探報果不虛。……九月……甲寅,……同呈河東經略司乞,更不牒問戎主近邊打圍?從之。戎主以今秋至西京沿邊打圍,去代州邊境止十里至五、七里。知代州王崇極言:慶歷中,戎主西山打圍,嘗牒報河東令勿驚動。今乃不牒報。乞移文取問。而熙寧、元豐中亦嘗于此打圍,不曾報,亦不曾問。嘗以此諭并帥,故有是請。是歲,北虜于云中甸受回謝、生辰、正旦、國信禮。……閏九月庚午朔,……再對雄州奏:回謝泛使于云中甸受禮。(《藕香零拾》收錄宋曾布《曾公遺錄》卷7)①
①曾布,字子宣,入《宋史·奸臣傳》。時同知樞密院事。此其手記,從《永樂大典》錄字韻中抄出。
[壽]昌五年,委轉運使提點。①(曹衍《金碑》)
①是年,遼道帝在西京坐冬,《遼史》本紀無載,《曾公遺錄》言之,而“委轉運使提點”云岡石窟事務,一則表明維修工程尚未結束,二則說明帝曾臨幸。
1100年庚辰(遼壽昌六年,北宋元符三年)
三月甲申,弛朔州山林之禁。(《遼史》卷26《道宗紀六》)
1106年丙戌(遼天祚帝耶律延禧乾統六年,北宋徽宗趙佶崇寧五年)
五年十月,詔曰:“有天下者,尊事上帝,敢有弗虔。而釋氏之教,乃以天帝置于鬼神之列。瀆神逾分,莫此之甚。有司其除削之。”又敕:“水陸道場內設三清等位,元豐降詔止絕。務在檢舉施行。舊來,僧居多設三教像,遂為院額、殿名。釋迦居中,老君居左,孔圣居右,①非所以奉天真與儒教之意。可迎其像歸道觀、學舍,以正其名。”洛京沙門永道讀詔,泣曰:“域中孔、老,法天制教,故不違天。佛出世法,天人所師,故不違佛。自古明王奉佛以事上帝者,為知此理也。佛法平等,故其垂教。雖圣凡俱會,而君臣尊卑之分,莫不自殊。祖宗以來,奉法已定,一旦除削,吾恐毀法之禍兆于此矣。”聞者為之憮然。(南宋《佛祖統記》卷46)
①中原此俗,不知始于何時,然塞北遼境不曾聞說。
1107年丁亥(遼乾統七年,北宋大觀元年)
【碑文】大遼西京警巡院右廂住人久居系通百姓」董承德,今為亡妻郭氏于京西南約五里,」買到云中縣孫權堡劉世言地五畝,長三十八步,」闊三十二步。其塋方二十九步。其妻葬在甲穴。」長男孝穆,妻段氏;次男孝溫,」妻王氏;長女張郎婦,次楊郎婦,」次趙郎婦,次楊郎婦。」孫男四:興壽、稱住、冊住、國住。」孫女三:尼圓朗、弓哥、壽哥。」維乾統七年歲次丁亥八月甲寅朔十九日壬申壬□。①(大同市博物館藏《董承德妻郭氏墓志》)②
①左后有印度中古悉曇字母兩行。
②該墓志,1956年出土于大同十里鋪村。碑石縱44厘米,橫41﹒3厘米,厚4﹒5厘米。原立于墓室北壁,旁為石骨灰棺床。
【碑文】唵[口+籃],耶耶文質,孃孃焦氏,灰襯樞張。」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一字法舍利塔記。唵引步嚕唵三合。」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乾統柒年拾月捌日再建,孫僧懷謙、公孝、公義寫記。」虧﹖壬唵齒臨。重孫箂哥、慶哥、僧德拱記。①(張秉仁《山西大同臥虎灣四座遼代壁畫墓》,載《考古》1963年8期)
①該墓志,為3號墓出土,系墨書寫在白砂石骨灰棺蓋內壁。“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是《佛說造塔功德經》末尾偈語。“三合”,約指三人合用的骨灰棺,指的是爺爺文質、娘娘焦氏和兒子張式。張式,見同墓的龜座《凈法界真言》碑碣(碑文省略),碑中,提到“二合”;碑末銘刻:“壽昌二年九月十四日丙子歲記,男張式,二孫男公孝、公義親書自□□”;碑側銘刻:“愿以此功德,上資父母。”顯然,該墓是壽昌二年(1096)張式為父母建,乾統七年張式死,其子又將他的骨灰放入爺奶的石棺。值得注意的是,遼代僧人對葬事的直接參與。
1113年癸巳(遼天慶三年,北宋政和三年)
三年春正月……甲戌,禁僧尼破戒。(《遼史》卷27《天祚帝紀一》)
1114年甲午(遼天慶四年,北宋政和四年)
【碑文】《大遼故左諫議大夫、開國子,食邑五百戶,賜紫金魚袋,致仕史公墓志銘》:①……公諱洵直,字知命,儒州縉山人也。……清寧八年,登進士第,釋褐,授著佐。尋,差充西京管內都商稅判官。邇后復歷一十八任,官至左諫議大夫,致仕。乾統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午時獲疾,右脅而逝,終于昌平縣之私第,春秋八十有三。……孫男三:長曰天倪,西頭供奉官,前三河縣商麴鐵都監;次曰天剛,舉進士;次曰祿孫,出家,法名行敷,禮西京石佛院詮正大師。②……以天慶四年歲次甲午六月甲辰朔二十三日丙寅乙時,遷葬于昌平縣仁和鄉東道里。(《北京遼金史跡圖志》下)
①此《史洵直墓志銘》方碑,1956年出土于北京市昌平縣西城墻下。
②西京石佛院,蓋即大同云岡石窟或觀音堂。這里的詮正大師,與1099年的華嚴寺提點詮悟大德,應系師兄弟,因此兩寺即古人所謂“法眷”也。從此角度分析,元初慧明和尚住持華嚴寺,又被尊奉為云岡石窟佛寺的開山祖師,可見兩寺的法眷關系。
1117年丁酉(遼天慶七年,北宋政和七年,金太祖完顏旻天輔元年)
二月,淶水縣賊董龐兒聚眾萬余,西京留守蕭乙薛、南京統軍都監查剌與戰于易水,破之。十二月……丁丑,以西京留守蕭乙薛為北府宰相。(《遼史》卷28《天祚帝紀二》)
1119年己亥(遼天慶九年,北宋宣和元年,金天輔三年)
宣和元年春正月……乙卯,詔:“佛改號大覺金仙,余為仙人、大士之號。僧為德士,易服飾,稱姓氏。寺為宮,院為觀,即住持之人為知宮、觀事。所有僧錄司,可改作德士司;左右街道錄院,可改作道德院。德士司隸屬道德院,蔡攸通行提舉。天下州府僧正司,可并為德士司。”尋又改女冠為女道,尼為女德。①(《續通鑒》卷93)②
①宋徽宗崇道教,焚釋典,南朝佛教遭受沉重打擊。但事隔不久,佛教再復。
②宋岳珂《愧郯錄》卷12:“政和以后,道家者流始盛。群羽士因援江南故事,林靈素等多賜金門羽客。道士居上者,必賜以涂金銀牌,上有天篆,咸使佩之,以為外飾;被寵異則又得金牌焉。及后金人入汴,其臣僚皆佩金牌為號,始寤前兆之不祥。”
【碑文】《故彭城劉公墓志》:」公諱承遂,世本云中三井里人也。生稟剛」義,素全聰惠,心常慕善,訣信大乘。」公父文秀,母郭氏,乾統十年以具塋而葬」訖。公然身居俗諦,念契佛家。天慶三」年,充維那,粧印《大藏經》全。四年,請諸師讀」《大藏經》,其于齋櫬之資,皆自供擬。又于王」子寺畫毗盧會,洎暖湯院繪大悲壇及慈」氏相,井樓內畫觀音菩薩像,皆威容庠雅,」侍從端凝。公焚課筵僧,不可盡紀。天慶五」年八月二十日,忽疾而逝,享年七十有四。」公[歹+冬]之次,請王子寺僧錄演菩薩戒,經講」一百日。洎三祥,請諸師德讀《大藏經》三遍。」其余齋僧,不可勝數。公妻王氏,亦皆吉善。」子生二:長公立,五常飾己,百行華身,妻程氏;」次公存,知禮法,識廉愚,妻王氏。長孫仁安,」妻殷氏;次寶興,次九住。長子曰:“孝者五事」然備,奈闕于葬,豈為孝哉?”準價五十貫文,」于孫權堡劉士言處,買地九畝,擇其日,選」其時,卜宅兆,而乃葬之。念先人之德,固刻」貞珉記耳。祖宗之蔭,遺子遺孫;」感時思親,陳其祭祀。」天慶九年歲次己亥五月丙午朔十五日庚申乾時葬記。(大同市博物館藏《劉承遂墓志》)①
①該墓碑,黃砂巖,縱31厘米,橫46厘米。1958年出土于大同新添堡村。
八月,以趙王習泥烈為西京留守。九月,至西京。復遣習泥烈、楊立忠先持冊藁使金。(《遼史》卷28《天祚帝紀二》)
1120年庚子(遼天慶十年,北宋宣和二年,金天輔四年)
【碑文】《于居士墓志銘》:」應英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徐道撰。」于之著姓,尚矣。昔周武王有子封于邘,謂之邘叔,」子孫遂以國為氏。后去“邑”,單為“于”。漢有于公,一日」里門壞,鄉人將治之,誡曰:“宜高大重﹖門,使容駟馬。」吾理獄多樹陰德,后世必有興者。”至孫定國為丞」相,厥后枝葉扶疎,遂滿天下。居士,陰德樹之一枝」也。不然何恤隱推慈、(矜)[衿]貧樂施,猶有祖之遺風焉?」公名瑩,字客冰,世為云中大族,曾祖諱教,祖諱守貞,」生三子,伯從式,仲從善,季從顯。從善,居士之父也。」娶同縣長榮村李氏,乃生公。性行淳正,事父母以」孝聞。長嗣經營,不欺于物,治家勤儉,久而益豐。常」以慈恕為心,赒貧濟困者非一,襲父追明王,普會」等邑,讀念經文,誦揚歌贊,恢張法務,彈糺邑人,眾」以為能,推為長者。愿請僧讀佛經十藏,四藏已竟,」六藏留遺子孫終之。先娶同邑顏睿女,生一子肇,」未孩而顏氏亡。后娶京南堡名醫李延福女,撫視」遺兒,備極慈愛,鄉人不以為異母。教肇讀書,中改」學契丹大小字,由此途入仕,捷歷官資,今為作坊」使。厲節至廉,繇其父之素教也。乾統二年冬,病風,」絕慶吊交游者殆十三載。天慶五年五月十八日,」卒于舊疾,春秋六十三。一子,作坊君也。孫四人:長」女適舅子李臣愿,早卒;次男,安仁,在班﹖[礻+匠],候舉進」士,逾冠而亡;女石姑,男天慶,尚幼。以十年七月廿」三日,葬于京右西成鄉孫權堡北原新塋。銘曰:」生勞而來,死逸而去;魂蕩于空,骨銷于土。」惟名不朽,惟德不腐;直書貞珉,垂示終古。」云中張融書,羕山史永刊。(大同市博物館藏《于瑩墓志》)①
①該碣,細砂巖,高54厘米,寬38厘米。
冬,復至西京。(《遼史》卷28《天祚帝紀二》)
天慶十年,賜大字額。(曹衍《金碑》)
1121年辛丑(遼保大元年,北宋宣和三年,金天輔五年)
冬十一月癸亥,以西京留守趙王習泥烈為惕隱。(《遼史》卷28《天祚帝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