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請輸入關鍵字
云岡石窟編年史
明代紀事

1368年戊申(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

洪武元年立善世、玄教二院。四年革。(《明史》卷74《職官志三》)

1369年己酉(明洪武二年)

二年春正月……庚申,常遇春取大同。①……秋七月己亥,鄂國公常遇春卒于軍,詔李文忠領其眾。……八月丙寅,元兵攻大同,李文忠擊敗之。(《明史》卷2《太祖紀二》)

①《明太祖實錄》卷38:“副將軍常遇春率師至大同,故元守將竹貞等棄城走。”

大同府,元大同路,屬河東山西道宣慰司。洪武二年,為府;領州四,縣七。①南距布政司六百七十里。大同,倚。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建代王府。②(《明史》卷41《地理志二》)

①大同府轄:大同縣,懷仁縣;渾源州;應州,山陰縣;朔州,馬邑縣;蔚州,廣靈縣,廣昌縣,靈丘縣。府縣民居稀少,《正德大同府志》卷4記:洪武二十四年(1301),人口139550;正德七年(1512),155381人。

②按:二十五年三月改封豫王桂為代王,八月詔赴大同。明正德《大同府志》卷2:“代王府,在大同府城內東。洪武二十五年,以遼金西京國子監改建。”

1370年庚戌(明洪武三年)

三年春正月癸巳,徐達為征虜大將軍,李文忠、馮勝、鄧愈、湯和副之,分道北征。(《明史》卷2《太祖紀二》)

《石窟寒泉》:    無名氏①

云根小穴秋半泓,青絲百尺懸銀罌。入口傾消炎暑氣,透骨直將冰雪清。

十年京路厭馳逐,胸次泥塵動盈掬。濯纓何日坐盤陁,臨流細詠滄浪曲。(《成化山西通志》卷16《集詩》“云中八景”)

①石窟寒泉,《成化山西通志》列為“云中八景”第二?!霸浦邪司啊保钤缫娪凇冻苫轿魍ㄖ尽?,遂為后來的明清大同方志沿用?!冻苫轿魍ㄖ尽贰霸浦邪司啊泵款}的首詩,俱署名曰“無名氏”,洪武前期任大同府學訓導的王達善《御橋官柳》,永樂年間任職代王府的邵觀《雪山返照》,竟不得首位,可見“云中八景”詩屬于“無名氏”首創,且時代恐在明朝之前。姑贅于此年。

1372年壬子(明洪武五年)

七月,徐州、大同蝗。(《明史》卷28《五行志一》)

大同府城,大同前后二衛守。洪武五年,大將軍徐達因舊城城南之半增筑。周圍十(二)[三]里,高四丈二尺,壕深四丈五尺,明年都指揮周立以磚外包。門四:東曰陽和,南曰永泰,西曰清遠,北曰武定,上各建樓。角樓四座,敵臺樓五十四座,窩鋪九十六座。西半屬前衛,東半屬后衛。景泰間,巡撫副都御史年富請于府城北別筑北小城,周圍六里,高(五)[三]丈八尺。門三:東曰長春,西曰延秋,南曰大(廈)[夏]。天順間,僉都御史韓雍續于府城東修筑東小城,南修筑南小城,各周圍五里,壕深一丈五尺,東、西、南三門。(《成化山西通志》卷3《城池》)

五年,給僧道度牒。①(《明史》卷74《職官志三》)

①《明史》卷77《食貨志一》:“僧道給度牒,有田者編冊如民科,無田者亦為畸零。”按:畸零,如鰥寡孤獨不任役者,附錄于里甲民籍。

1373年癸丑(明洪武六年)

洪武六年八月……己丑……大同衛指揮王約率兵夜襲胡人之神仙寨,破之,執其平章定定以歸。先是,約遣游騎至石佛寺,①獲宣寧縣民,問知定定所在,乃以兵襲之,獲其省都鎮撫閃忽魯別及民人牛驢孽畜甚眾。上聞之,遣人諭約曰:“民人無罪,悉送大同府隸籍,仍以所獲牛驢給之?!庇谑?,民悉以定定出處告約,約遂發兵擒之。(《明太祖實錄》卷84)

①據此,“石佛寺”之稱,至晚元代已有。云岡第六窟院東西門楣,今猶存“石佛寺”、“大佛寺”磚雕題額。

十一月壬子,擴廓帖木兒犯大同,徐達遣將擊敗之,達仍留鎮。(《明史》卷2《太祖紀二》)

1377年丁巳(明洪武十年)

明黃佐《翰林記》云:洪武十年九月,令僧徒皆通《般若心經》、《金剛般若經》、《楞伽經》,命學士宋濂考校之。不通者,令還俗。①(清俞樾《茶香室續鈔》卷17)②

①明于慎行《谷山筆麈》卷17《釋道》:“江左以降,盛談老、莊;隋唐以來,多修佛乘。今之談老、莊者少矣,而為佛乘之言者,亦非其本旨也。何者?佛教之入中國,本緣經典;其后,以經教為土苴,而直指禪宗;又其后,以禪宗為葛藤,而專修凈業。故有稅冕而勤禮拜,閉室而誦祗陀,若謂調御之位可以立地而成,青蓮之會可以應聲而至。西來之旨,豈固然哉?”

②清俞樾《茶香室續鈔》卷17《善男善女有二解》:“《金剛經六譯疏記》云,善男善女有二義:一以人稱,是四眾人也。一以法喻,以羅漢性剛直,能自善,不能化人,表為善男子;菩薩性柔和慈悲,能自化、化人,種佛善根,紹隆佛種,表為善女子。按此,知觀世音菩薩今作女像,亦非無理?!?

1381年辛酉(明洪武十四年)

僧道服,洪武十四年定。禪僧,茶褐常服,青絳玉色袈裟;講僧,玉色常服,綠絳淺紅袈裟;教僧,皂常服,黑絳淺紅袈裟。僧官如之。惟僧錄司官,袈裟,綠文及環皆飾以金。道士,常服青法服,朝衣皆赤,道官亦如之。惟道錄司官,法服、朝服,綠文飾金。凡在京道官,紅道衣,金襕,木簡;在外道官,紅道衣,木簡,不用金襴。道士,青道服,木簡。(《明史》卷67《輿服志三》)

王達善《題石窟寺寒泉》:①在西三十里。


一脈元從石罅來,湛于秋鏡綠于苔。羌胡不解煎茶法,下馬爭分滌酒杯。(《正德大同府志》卷18《寺觀》)

①清《乾隆大同府志》卷17《宦跡》:“王達善,江南無錫人。洪武間,任大同府學訓導。學問淵博,氣度和雅遇諸生恩義兼至,稱經、人兩師。嘗著《梅花百詠》,后累官翰林學士?!泵鳌墩麓笸尽肪?又云:著有《天游小稿》傳世。是詩,清《雍正朔平府志》卷12題名《寒泉靈境》。按:《山右石刻從編》卷40《太平縣重建夫子廟記》云,大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權教諭王達善立石??梢姡跏显┘丛谏轿魅谓?。他到大同府學任教,當在洪武前期。姑贅于此年。


1382年壬戌(明洪武十五年)

十五年始置僧錄司、道錄司。①僧凡三等:曰禪,曰講,曰教。道凡二等:曰全真,曰正一。設官不給俸,隸禮部。(《明史》卷74《職官志三》)

①《明史》卷74《職官志三》:“僧錄司:左、右善世二人,正六品;左、右闡教二人,從六品;左、右講經二人,正八品;左、右覺義二人,從八品。道錄司:左、右正一二人,正六品;左、右演法二人,從六品;左、右至靈二人,正八品;左、右玄義二人,從八品?!⒌冷浰菊铺煜律?。在外府州縣有僧綱、道紀等司,分掌其事,俱選精通經典、戒行端潔者為之。”按:僧錄司,始見于《宋史》、《元史》;明清中央、地方僧官機構相同。

府僧綱司,都綱一人,從九品,①副都綱一人。州僧正司,僧正一人。縣僧會司,僧會一人。府道紀司,都紀一人,從九品,副都紀一人。州道正司,道正一人??h道會司,道會一人。俱洪武十五年置,設官不給祿。(《明史》卷75《職官志四》)

①《明史》卷72《職官志一》:“各府衛儒學、稅課司,陰陽學、醫學、僧綱司、道紀司、各巡檢司,俱正從九品,銅印,方一寸九分,厚二分二厘。”


1383年癸亥(明洪武十六年)

洪武[十]六年(十)六月戊戌,并僧、道寺觀,禁女子不得為尼。時上以釋道二教,近代崇尚太過,徒眾日盛,安坐而食,蠹財耗民,莫甚于此。乃令府州縣大寺觀一所,并其徒而處之,擇有戒行者領其事。若請給度牒,必考試精通經典者方許之。又以民家多以女子為尼姑、女冠,自今四十以上者聽,未及者不許,著為令。(《日知錄之余》卷3《禁僧》)

1384年甲子(明洪武十七年)

十七年閏十月癸亥,禮部尚書趙琩言:“自設置僧道二司,未及三年,天下僧尼已二萬九百五十四人,①今來者益多,其實假此以避有司差役。請三年一次出給度牒,且嚴加考試,庶革其弊。”從之。(《日知錄之余》卷3《禁僧》)

①《明史》卷139《李仕魯傳》:“帝自踐阼后,頗好釋氏教。詔征東南戒德僧,數建法會于蔣山。應對稱旨者,輒賜金襕袈裟衣,召入禁中,賜坐與講論。吳印、華克勤之屬,皆拔擢至大官,時時寄以耳目。由是其徙橫甚,讒毀大臣。……諸僧怙寵者,遂請為釋氏創立職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為僧錄司,設左右善世、左右闡教、左右講經、覺義等官,皆高其品秩。道教亦然。度僧尼道士至逾數萬。”

1387年丁卯(明洪武二十年)

《實錄》:“洪武二十年八月壬申,詔民年二十以上者,不許落發為僧。年二十已下來請度牒者,俱令于在京諸寺試事三年,考其廉潔無過者,始度為僧?!保ā度罩浿唷肪?《二十以上不許為僧》)

1391年辛未(明洪武二十四年)

二十四年六月丁巳,命禮部清理釋、道二教,敕曰:“佛本中國異教也,自漢明帝夜有金人入夢,其法始自西域而至。當是時,民皆崇敬。其后,有去須發出家者。其所修行,則去色相,絕嗜欲,潔身以為善。道教始于老子,以至漢張道陵,能以異術役召鬼神,御災捍患,其道益彰。故二教歷世久不磨滅者以此。今之學佛者曰禪,曰講,曰瑜伽;學道者曰正一,曰全真。皆不循本俗,污教敗行,為害甚大。自今天下僧道,凡各府州縣,寺觀雖多,但存其寬大可容眾者一所,并而居之,毋雜處于外,與民相混。違者治以重罪,親故相隱者流,愿還俗者聽。其佛經翻譯已定者,不許增減詞語。道士設齋蘸者,亦不許拜奏青詞。為孝子慈孫演誦經典報祖父母者,各遵頒降科儀,毋妄立條章,多索民財。及民有效瑜伽稱為善友,假張真人多私造符箓者,皆治重罪?!逼咴卤缢罚t天下僧道,有創立庵堂子寺觀,非舊額者,悉毀之。(《日知錄之余》卷3《禁僧》)

二十四年,清理釋、道二教,限僧三年一度給牒。凡各府州縣寺觀,但存寬大者一所,并居之。凡僧道,府不得過四十人,州三十人,縣二十人。民年非四十以上、女年非五十以上者,不得出家。(《明史》卷74《職官志三》)

下寺,遼重熙七年建?!骱槲淙辏拇蟮顬榇笥袀}。二十四年,即教藏置僧綱司,復立寺。(《道光大同縣志》卷5《營建》)

1392年壬申(明洪武二十五年)

山西行都指揮使司,本大同都衛,洪武四年正月置,治白羊城。八年十月更名。二十五年八月,徙治大同府。①二十六年二月,領衛二十六,后領衛十四。(《明史》卷41《地理志》)

①《明史》卷3《太祖紀三》:“八月……丁卯,馮勝、傅友德帥開國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為軍,屯田于大同、東勝,立十六衛?!泵鞔笸v兵眾多,《正德大同府志》卷3曰:“大同切近虜境,屏障京師,捍衛中原,其兵馬之數,邇來漸增。官軍六萬三千余名,馬三萬七百余匹?!薄睹餍趯嶄洝肪?7記宣德七年(1432),“山西行都司所轄十二衛軍士,二萬余人皆土軍?!?

二十五年,命僧錄司造《周知冊》,頒于天下僧寺。時京師百福寺隱(四)[囚]徒逋卒,往往易(石)[名]姓為僧,游食四方,無以驗其真偽。于是命造《周知之冊》,自在京及在外府州縣寺院僧名,以次編之。其年甲、姓名、字行,及始為僧年月與所授度牒字號,俱載于僧名之下。既成,頒示天下僧寺。凡游方行腳至者,以冊驗之。其不同者,許獲送有司,械至京師,治之重罪。容隱者,罪之。(《日知錄之余》卷3《禁僧》)

1393年癸酉(明洪武二十六年)

二月丁丑,晉王統山西、河南軍出塞?!滦梁ィ豕鹇首o衛兵出塞,聽晉王節制?!剑T勝、傅友德備邊山西、北平,其屬衛將校悉聽晉王、燕王節制。(《明史》卷3《太祖紀三》)

1394年甲戌(明洪武二十七年)

二十七年正月,命禮部榜示天下僧寺、道觀。凡歸并大寺,設砧基道人一人,以主差稅。每大觀道士,編成班次,一年高者率之。余僧、道,俱不許奔走于外,及交構有司,以書冊稱為題疏,強求人財。其一、二人于崇山深谷修禪及學全真者聽,三、四人勿許,仍毋得創庵堂。①若游方問道,必自備道里費,毋索取于民間,民亦毋得輒自侮慢。凡所至僧寺,必揭《周知冊》以驗其實,不同者獲送有司。僧道有妻妾者,許諸人捶逐,相容隱者罪之,愿還俗者聽。亦不許收民兒童為僧,違者并兒童父母皆坐以罪。年二十以上愿為僧者,亦須父母具告,有司奏聞,方許。三年后赴京考試,通經典者始給度牒,不通者杖為民。有稱白蓮、靈寶、火居,及僧道不務祖風,妄為議論沮詅者,皆治重罪。(《日知錄之余》卷3《禁僧》)

①此乃明清以后云岡石窟衰落之因。

1395年乙亥(明洪武二十八年)

二十八年十月己未,禮部言:“今天下僧道數多,皆不務本教,宜令赴京考試,不通經典者黜之?!痹t從其言,年六十以上者免試。(《日知錄之余》卷3《禁僧》)

二十八年,令天下僧道赴京考試給牒,不通經典者黜之。其后,釋氏有法王、佛子、大國師等封號,道士有大真人、高士,高士等封號,賜銀印蟒玉,加太常卿、禮部尚書及宮保銜,至有封伯爵者,皆一時寵幸,非制也。①(《明史》卷74《職官志三》)

①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27《釋道盛衰》:“至永樂,而帝師哈立麻,西天佛子之號而極矣。歷朝因之不替。惟成化間寵方士李孜省、鄧常恩等,頗于靈濟、顯靈諸宮加獎飾。又妖僧繼曉用事,而佛教亦盛,所加帝師名號,與永樂年等。其尊道教亦名耳。武宗極喜佛教,自列西番僧,唄唱無異。至托名大慶法王,鑄印賜誥命。世宗留心齋蘸,置竺乾氏不談。初年,用工部侍郎趙璜言,刮正德所鑄佛鍍金一千三百兩;晚年,用真人陶仲文等議,至焚佛骨萬二千斤。逮至今上,與兩宮圣母首建慈壽、萬壽諸寺,俱在京師,穹麗冠海內。至度僧為替身出家;大開經廠,頒賜天下名剎殆遍。”

二十八年春正月……是月,周王橚、晉王率河南、山西諸衛軍出塞,筑城屯田。(《明史》卷3《太祖紀》)

1400年庚辰(明惠帝朱允炆建文二年)

二年春正月丙寅,克蔚州。二月癸丑,至大同。①(《明史》卷5《成祖紀一》)

①時燕王朱棣靖難?!睹魇贰肪?《成祖紀一》:“王乃謀侵大同,曰:‘攻大同,彼必赴救,大同苦寒,南軍脆弱,且不戰疲矣。’”

1403年癸未(明成祖朱棣永樂元年)

永樂元年夏四月……丁卯,上以代王桂擅興土木,疲勞軍民,命所司:自今王府非得朝命,不許擅役一軍一民,及斂一錢一物,聽從者有罰。(《明太宗實錄》卷19)

1408年戊子(明永樂六年)

六年六月辛巳,命禮部移文中外,凡民子弟、僮奴自削發冒為僧者,并其父兄送京師,發五臺輸作。畢日,就北京為民種田及盧龍牧馬。寺主僧擅容留者,亦發北京為民種田。(《日知錄之余》卷3《禁僧》)

1416年丙申(明永樂十四年)

十四年,大同府饑。(《乾隆大同府志》卷25《祥異》)

1417年丁酉(明永樂十五年)

十五年閏五月癸酉,禁僧尼私建庵院。上以洪武年間天下寺院皆以歸并,近有不務祖風者仍以僻處私建庵院,僧尼混處,屢犯憲章,乃命禮部榜示天下,俾守清規,違者必誅。(《日知錄之余》卷3《禁僧》)

1418年戊戌(明永樂十六年)

十六年十月癸亥,上以天下僧道多不通經典,而私簪剃,敗辱教門,命禮部定制:今后愿為僧道者,府不過四十人,州不過三十人,縣不過二十人。限年十四以上、二十以下,父母皆允,方許陳告有司,行鄰里保勘無礙,然后得投寺觀,從師受業。俟五年后,諸經習熟,然后赴僧錄、道錄司考試。果諳經典,始立法名,給與度牒;不通者,罷還為民。若童子與父母不愿,及有祖父母、父母無他子孫侍養者,皆不許出家。有年三十、四十以上,先曾出家而還俗,及亡命黥刺者,亦不許出家。若寺觀住持不檢察而容留者,罪之。仍命禮部榜諭天下。(《日知錄之余》卷3《禁僧》)

1424年甲辰(明永樂二十二年)

二十二年春正月甲申,阿魯臺犯大同、開平,詔群臣議北征,敕邊將整兵俟命。(《明史》卷7《成祖紀三》)

1429年己酉(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四年)

宣德四年六月,有順天府大興縣真元觀女冠成志賢等九人,詣行在禮部,請給度牒。禮部言:“太(宗)[祖]皇帝時,命尼姑皆還俗,今成志賢等亦宜還父母家?!鄙厦瘸?,仍申明婦女出家之禁。(《日知錄之余》卷3《禁女冠尼姑》)

1432年壬子(明宣德七年)

七年三月壬戌,申嚴僧人化緣之禁。上謂都察院右都御史顧佐曰:“佛本化人為善,今僧人多不守戒律,不務祖風,往往以創造寺院為名,群舁佛象,歷州郡化緣,所得財物皆以非禮耗費。其申明洪武中禁令,違者必罪之。”(《日知錄之余》卷3《禁僧》)

1435年乙卯(明宣德十年)

宣德十年八月癸卯,廣東按察使僉事趙禮言:“各處寺觀多因田糧浩大,與民一體當差,是致混同世俗?!慨敶呵锔麛?,群僧往來佃家,男女雜坐,嬉笑酣飲,豈無污染,敗壞風俗?乞依欽定額數設僧人,府四十名,州三十名,縣二十名,就于本寺量給田畝,聽其自種自食,余田均撥有丁無田之人耕種納糧?!鄙厦性诙Y部依所言行之。(《日知錄之余》卷3《禁僧》)

1436年丙辰(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元年)

十月甲戌,行在禮部尚書胡濙等奏:“洪武間,天下僧道給過度牒者,令僧錄司、道錄司造冊,頒行天下寺觀。凡遇僧道,即與對冊,其父兄、貫籍、告度日月如有不同,即為偽冒。迨今年久,前令寢廢。有亡沒遺留度牒未經銷繳為他人有者,有逃匿軍民及囚犯偽造者,有盜賣影射者,及私自簪剃者,奸弊百端,真偽莫辨。乞自今以后,給度牒者仍造冊,頒行天下寺觀,以防奸詐。”從之。(《日知錄之余》卷3《禁僧》)

①《明史》卷169《胡濙傳》:“英宗即位,詔節冗費。濙因奏減上供物,及汰法王以下番僧四五百人,浮費大省?!?

1438年戊午(明正統三年)

夏四月……癸未,立大同馬市。①(《明史》卷10《英宗前紀》)

①《明史》卷81《食貨志五》:“大同馬市始正統三年,巡撫盧睿請令軍民平價市駝馬,達官指揮李原等通譯語,禁市兵器、銅鐵。帝從之。十四年,都御史沈固請支山西行都司庫銀市馬。時也先貢馬互市,中官王振裁其馬價,也先大舉入寇,遂致土木之變。”

1439年己未(明正統四年)

三月戊午,代府寢殿火。……是年,大同饑。(《乾隆大同府志》卷25《祥異》)

1440年庚申(明正統五年)

五年正月辛未,給僧童一萬人度牒。(《日知錄之余》卷3《禁僧》)

1441年辛酉(明正統六年)

正統六年《實錄》云:“舊例,僧有妻者,諸人得捶逐之,更索其鈔五十錠,無鈔毆死勿論?!保ā度罩浿唷肪?《禁僧》)

1443年癸亥(明正統八年)

七月辛未,……大同巡警軍至沙溝,風雷驟至,裂膚斷指者二百余人。(《明史》卷28《五行志一》)

《石窟寒泉》:    仰瞻①

半頃寒泉石澗幽,山光云影共悠悠。波濤自信非淮海,(塋)[瑩]徹誰言異渭流。

相對每懷魚在藻,興來空憶客乘舟。行吟獨愧輸漁父,常向春風把釣鉤。(《成化山西通志》卷16《集詩》“云中八景”)

①仰瞻《石窟寒泉》,《成化山西通志》列在“無名氏”詩后,名曰“同題”?!睹魇贰肪?50《仰瞻傳》:“仰瞻,長洲人。永樂中由虎賁衛經歷遷大理寺丞。正統間,宦官王振用事,百官多奔走其門,惟瞻與大理卿薛瑄不往。會與瑄辨殺夫冤獄,益忤振,下獄,謫戍大同。景泰初,召為右寺丞,執法愈堅,在位者多不悅。移疾歸,加大理少卿。”《成化山西通志》卷8《寓賢》:“仰瞻,直隸蘇州人。由進士任大理寺丞。正統六年,謫戍大同威遠。以經學授徒,兼以醫術濟人。景泰初,蒙宥致仕還鄉。”按:薛瑄辨冤下獄事,《明史》記在正統八年六月。仰瞻該詩,當作于此后。姑系是年。

1444年甲子(明正統九年)

正統九年八月……甲寅,……巡撫大同、宣府僉都御史羅亨信奏:①“大同、宣府自正統六年以磚甃城,至今未能畢工,請以河南操守軍夫協助?!睆闹?。(《明英宗實錄》卷120)

①羅亨信,字用實,東莞人。永樂二年進士。正統五年至十四年,巡撫宣府、大同。期間,因蔚州籍太監王振用事,小五臺山佛寺得以重建,亨信撰《敕賜金河禪寺記》(見《覺非集》卷3),云:“塞北蔚州之陽,山多奇峻,其東八十里有五峰,尤為秀拔,名曰五臺山。聞昔如來滅度,文殊師利東涉贍部,曾游此山,欲就說法,化導群迷。后覺其地狹隘,不足以容眾善,因往西五臺清涼山啟建道場,召集諸天擁護,以成勝會。然而佛祖所過,靈跡常存,神光屢現,有足感人,登覽者多甃塔其上。至北魏文帝太和間,有僧寶、普賢相臺東北五十里,四山回合,中有曠墟,天然禪窟,乃創大剎,以延奉師利香火其中。寺趾有河,由東南曲折而出于北,當水涸日麗,沙石閃爍如金,故曰金河云?!蔽闹?,關于孝文帝太和僧事,史傳無載,姑錄存疑。

1447年丁卯(明正統十二年)

《實錄》:正統十二年二月庚戌,彌陀寺僧奏:“本寺原種宛平縣土城外地十八頃有奇,近蒙戶部委官踏勘,令臣輸稅。然臣空寂之徒,乞賜蠲免?!鄙显唬骸吧炔荒茌敹悾涞亓顩]官?!保ā度罩浿唷肪?《僧地沒官》)

1449年己巳(明正統十四年)

十四年四月甲戌,上御奉天門,謂禮部尚書胡濙等曰:“舊制:僧、道之數,府四十,州三十,縣二十。其行童度牒之請,悉由里老并所司勘實,方得申送。近聞多不通本教,及來歷不明之人妄報貫籍,一概冒請。爾禮部即行文,請諸司待三年后,凡有應給牒者,先令僧、道衙門勘試,申送該管有司,審系額內并貫籍明白,仍試其精通本教經典。如行童令背《法華》等經并諸品經咒,道童令背《玉皇本行集》等經并諸品科范,番僧審通壇道十個,方許申送禮部復試,中式,然后具奏請給。敢仍前濫保,事發,其經由諸司官吏、里老,具重罪不宥?!保ā度罩浿唷肪?《禁僧》)

秋七月己丑,瓦剌也先寇大同,參將吳浩戰死,下詔親征?!孜?,發京師。……丁酉,次居庸關。辛丑,次宣府?!纾侮柡汀0嗽挛焐?,次大同。鎮守太監郭敬諫,議旋師。己酉,廣寧伯劉安為總兵官,鎮大同。庚戌,師還。丁巳,次宣府。庚申,瓦剌兵大至,……辛酉,次土木,被圍。壬戌,師潰,死者數十萬?!郾贬?。……戊辰,帝至大同。(《明史》卷10《英宗前紀》)

虜奉車駕次大同,遣袁彬持駕牌往,告以土木敗兵之事。……是夕,虜奉上駐蹕于城西二十余里,郭登遣人告袁彬,①欲使夜不收五人入虜營,奉上往石佛寺,乘間入城。彬以聞,上曰:“我命在天,今若為此,萬一不虞,自取也?!辈粡钠溆嫛#ā睹饔⒆趯嶄洝肪?81)

①郭登,時為鎮守大同總兵官。

冬十月戊申,也先擁上皇至大同。(《明史》卷11《景帝紀》)

1450年庚午(明代宗朱祁鈺景泰元年)

景泰元年春正月……閏月……庚午,大同總兵官郭登敗瓦剌于沙窩,又追敗之于栲栳山,封登定襄伯?!隆纾酁殒偹反髮④姡瑤泿熝泊笸?。夏四月……辛巳,瓦剌寇大同,官軍擊卻之。……癸卯,瓦剌寇大同,郭登擊卻之。……六月壬午,瓦剌寇大同,郭登擊卻之。丙戌,也先復擁上皇至大同。(《明史》卷11《景帝紀》)

景泰元年,大同府饑。(《乾隆大同府志》卷25《祥異》)

1451年辛未(明景泰二年)

景泰二年,饑。(《道光大同縣志》卷2《歲時》)

1452年壬申(明景泰三年)

景泰年間,巡撫都御史年富于府城北別筑北小城。周圍六里,高(五)[三]丈八尺。門三:東曰長春,西曰延秋,南曰大夏。內有草場。①城北建玉虛觀及鐘鼓樓,后層臺上建玄帝廟。廊迤東,立馬神廟,每年冬初,將士致祭于此。(《正德大同府志》卷2)

①《明英宗實錄》卷214記:三月初四日,“命山西大同府所屬人民今年該征糧草俱于本處倉場上納,從知府霍瑄奏請也。”

1454年甲戌(明景泰五年)

景泰(十)五年十一月辛卯,云南虛仁驛驛丞尚褫言:“近年以來,釋教盛行,聾瞽士民,誘煽男女,廉恥道喪,風俗掃地。此蓋前之掌邦禮者屈于王振之勢,今年曰度僧,明年曰度僧,百十萬億,日熾月盛。今雖云止度裁抑,不過示虛文、應故事而已。臣以為宜盡令長發,敕使歸俗務農,庶邪術不興,沴氣自息。”(《日知錄之余》卷3《禁僧》)

1456年丙子(明景泰七年)

年富《和石窟寺韻》:①

寒泉汩汩石中來,濕潤禪宮長綠苔。堪笑胡僧只胡俗,寧知上巳好流杯。(《正德大同府志》卷18《寺觀》)

①年富,字大有,安徽鳳陽人。景泰二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大同,提督軍務。執法不避豪貴,威名重天下。七年底,上章請老;天順元年(1457)春,逮京致仕。是詩,為和王達善《題石窟寺寒泉》而作,姑系此年。

邢哲《石窟寒泉》:①

乾坤靈異信非常,石竇泉流水自香。盡日澄天涵素影,終宵漾月吐寒光。

味甘不羨姜詩井,意適應同德裕莊。地脈一源應有自,塵纓何必濯滄浪。(《正德大同府志》卷18《云中八景》)

①邢哲,生平不詳。姑系該詩于此。

1457年丁丑(明英宗朱祁鎮天順元年)

釋凈澄,字孤月,姓張氏,宛平人也?!魈祉槼踉?,言返清涼,道聲遠震。代王請詣內掖問道,感白光襲室之異,為舍資建剎五臺山華嚴谷,額曰“普濟”,事之唯謹。(民國喻謙《新續高僧傳四集》卷19《明五臺山普濟寺沙門釋凈澄傳》)

1460年庚辰(明天順四年)

八月甲子,孛來三道入寇,大同總兵官李文、宣府總兵官楊能御之。癸酉,孛來入雁門,掠忻、代、朔諸州。九月庚辰,孛來圍大同右衛。(《明史》卷12《英宗后紀》)

1467年丁亥(明憲宗朱見深成化三年)

三月……己巳,毛里孩犯大同。(《明史》卷13《憲宗紀一》)

五月壬申,宣府、大同地震,①有聲,威遠、朔州亦震,壞墩臺墻垣,壓傷人。(《明史》卷30《五行志三》)

①這次地震,《乾隆大同府志》、《道光大同縣志》誤記在天順三年。

1470年庚寅(明成化六年)

六年春正月……己亥,大同總兵官楊信敗毛里孩于胡柴溝。(《明史》卷13《憲宗紀一》)

1473年癸巳(明成化九年)

覺澄,山后蔚州人。十歲,不茹葷。從云中天暉昶公落發。痛絕人事,閱《大藏》,越五寒暑乃周。后因提無字話有省,道譽隆起,鉅卿名公交薦之。住南陽香巖寺,大為人所歸。逾年棄去,上西蜀,游江南,受大戒于杭之戒壇?!蠹从昊ㄅ_,……有《藥師科儀》、《雨花集》行世。成化癸巳八月九日,端坐夷然而化。(明明河《補續高僧傳》卷16《香巖澄禪師傳》)

1474年甲午(明成化十年)①

石窟寒泉,在大同府城西三十五里,石窟寺左。(《成化山西通志》卷2《山川》)

①《成化山西通志》成書于是年。該書對云岡石窟的記載,為現存方志中最早。摘錄于此。

石佛寺口,在大同府城西三十里,左衛東一百十里,有墻堡。①(《成化山西通志》卷3《關塞》)

①趙邦彥《調查云岡造像小記》:“明永樂時,曾筑堡于云岡之上,嘉靖時,移置山麓?!卑矗褐^云岡上堡筑于永樂間,不知何據。考察云岡堡歷史(見附錄:《云岡堡與石佛寺堡》),蓋屬無稽之談。

大同行都司十三鋪,俱三十里至?!髀菲撸菏鹚落仭⒏呱秸句?、左衛北門鋪、牛心站鋪、右衛在城鋪、雙山兒鋪、威遠在城鋪。(《成化山西通志》卷4《驛遞》)

石窟十寺,在大同府城西三十五里,后魏時建。始于神瑞,終于正光,凡七帝,歷百十有一年。其寺:一同升,二靈光,三鎮國,四護國,五崇福,六童子,七能仁,八華嚴,九天宮,十兜率。寺內有元載所修石佛二十龕。金皇統間修。①(《成化山西通志》卷5《寺觀》)

①上述,承襲《金碑》之說,而十寺名、次稍異。莫非當時《金碑》尚存?此文,后為明清各方志沿襲。

寰宇之內,大而一方,次而一郡一邑,各有景致。近世,詞人摭而擬之,其目不一,各形圖詠,蓋表其名勝以為偉觀云?!浦邪司凹创笸壶P臺曉月見古跡,魏陵湮雨即永固陵見陵墓,桑干晚渡見川,御橋官柳即興云橋見梁,石窟寒泉見川,雷公夕照山名見山,采山積雪即采掠山見山,寶塔凝煙在南堂寺見寺。(《成化山西通志》卷7《景致》)

《石窟寒泉》:    淡庵①

仙翁跨鶴遠難招,才到冰壺暑氣消。紋動秋風翻碧玉,音和夜雨漱瓊瑤。

潔清可濯巢人耳,渴飲須操許氏瓢?,撊趱嗜趱?,太平宜表圣明朝。(《成化山西通志》卷16《集詩》“云中八景”)

①淡庵,《成化山西通志》謂:“國朝古平人。”該詩,列在仰瞻《石窟寒泉》詩后,名曰“同題”。不知作于何年。

《石窟寒泉》:    周勖①

鑿開玉峽出飛龍,一道靈泉與海通。冷氣積成三伏雪,縠紋微動九宵風。

藥镵春洗鋤云客,茶臼時分避地翁。吟賞幾回聲觸石,恍疑鳴珮水晶宮。(《成化山西通志》卷16《集詩》“云中八景”)

①周勖,生平不詳。該詩,《成化山西通志》列在淡庵詩后,名曰“同題”。不知作于何年。

1482年壬寅(明成化十八年)

十八年,……山西大旱。十九年,復旱。(《明史》卷30《無行志三》)

1483年癸卯(明成化十九年)

秋七月辛丑,迤北小王子犯大同。癸卯,總兵官許寧御之,敗績。己未,朱永為鎮朔大將軍,充總兵官,帥京軍御之。八月……朱永敗寇于大同、宣府。(《明史》卷14《憲宗紀二》)

成化十九年八月……己丑,鎮朔大將軍、保國公朱永等奏:“虜賊復侵擾大同等邊,臣永等督兵擊之。初十日,都指揮劉鈗等與戰于石佛寺。①……”(《明憲宗實錄》卷243)

①鈗,一作“銃”。

十月十三日,……召保國公朱永還京。永既奏虜酋遠遁,且言:大同東西延袤千里平漫,居民星散,無險可守,宜及此閑暇修治邊墻及增筑野口、宣寧、四方澗、石佛寺六堡。虜至,驅人畜入其中,既可以自固,亦可以伏兵。(《明憲宗實錄》卷245)

1484年甲辰(明成化二十年)

成化二十年夏四月……己未,……兵部臣曰:“……比者,石佛寺之功不允升賞。……”(《明憲宗實錄》卷251)

1485年乙巳(明成化二十一年)

繼曉,江夏僧也。憲宗時,以秘術因梁芳進,授僧錄司左覺義。進右善世,命為通元翊教廣善國師。日誘帝為佛事,建大永昌寺于西市,逼徙民居數百家,費國帑數十萬。員外郎林俊請斬芳、繼曉以謝天下,幾得重譴。繼曉虞禍及,乞歸養母,并乞空名度牒五百道,帝悉從之。帝初即位,即以道士孫道玉為真人。其后,西番僧扎巴堅參,封萬行莊嚴功德最勝智慧圓明能仁感應顯國光教弘妙大悟法王、西天至善金剛普濟大智慧佛,其徒扎實巴、鎖南堅參、端竹也失皆為國師,錫誥命。服食器用,僭擬王者。出入乘棕輿,衛卒執金吾仗前導,錦衣玉食幾千人。取荒冢頂骨為數珠,髑髏為法碗。給事中魏元等切諫,不納。尋進扎實巴為法王,班卓兒藏卜為國師,又封領占竹為萬行清修真如自在廣善普慧弘度妙應掌教翊國正覺大濟法王、西天圓智大慈悲佛,又封西天佛子扎失藏卜、扎失堅參、乳奴班丹、鎖南堅參、法領占五人為法王,其他授西天佛子、大國師、國師、禪師者,不可勝計。羽流加號真人、高士者,亦盈都下。大國師以上金印,真人玉冠、玉帶、玉珪、銀章。繼曉尤奸黠竊權,所奏請立從。成化二十一年,星變,言官極論其罪,始勒為民,而諸番僧如故。(《明史》卷307《繼曉傳》)

1486丙午(明成化二十二年)

馬鈞陽嘗上疏言:“國制:僧、道,府各不過四十人,州三十人,縣二十人。今天下百四十七府,二百七十七州,千一百四十五縣,額該僧三萬七千九十余人。成化十二年,度僧十萬;成化二十二年,度僧二十萬。以前所度僧、道,又不下二十萬人,共該五十余萬人。以一僧一道食米六石論之,該米二百六十余萬石,足當京師一歲之用。況不耕不織,賦役不加。軍民匠灶,私自披剃而隱于寺觀者,又不知其幾。創修寺觀,遍于天下,自京師達之四方。公私之財,用于僧、道過半。乞嚴加禁約?!保鬣崟浴督裱浴肪?)

1487年丁未(明成化二十三年)

二十三年八月,憲宗崩。①九月壬寅,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弘治元年。……冬十月……革法王、佛子、國師、真人封號。②(《明史》卷15《孝宗紀》)③

①《萬歷野獲編》卷1《大行喪禮》:“本朝大行皇帝、皇后初喪,每寺各聲鐘三萬杵。蓋佛家謂地獄受諸苦者,聞鐘聲即甦。故設此,代亡親造福于冥中。非云化者有罪,為之解禳也。聲鐘一事,累朝皆見之詔旨。蓋自唐宋以來,相沿已久?!?

②《明史》卷307《繼曉傳》:“孝宗初,詔禮官議汰。禮官言:諸寺法王至禪師四百三十七人,剌麻諸僧七百八十九人,華人為禪師及善世、覺義諸僧官一百二十人,道士自真人、高士及正一演法諸道官一百二十三人,請俱貶黜。詔法王、佛子遞降國師、禪師、都綱,余悉落職為僧,遣還本土,追奪誥敕、印章、儀仗諸法物。真人降左正一,高士降左演法,亦追奪印章及諸玉器。僧錄司止留善世等九員,道錄司留正一等八員,余皆廢黜。而繼曉以科臣林廷玉言,逮治棄市。”

③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6:“喇嘛有二種:一曰黃教,一曰紅教。各以其衣別之也。黃教講道德,明因果,與禪家派別而源同;紅教則惟工幻術。”

1500年庚申(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三年)

夏四月,火篩寇大同,游擊將軍王杲敗績于威遠衛?!逶隆锖?,火篩大舉入寇大同左衛,游擊將軍張俊御卻之?!隆窃拢⊥踝又T部寇大同。十二月辛丑,火篩寇大同,南掠百余里。(《明史》卷15《孝宗紀》)

1504年甲子(明弘治十七年)

六月……癸未,火篩入大同,指揮鄭瑀力戰死。(《明史》卷15《孝宗紀》)

云岡先鳳坊,(宏)[弘]治甲子楊繼蕓。①(《乾隆大同府志》卷12《建置》)

①《正德大同府志》卷3:“舉人坊,弘治甲子科楊季蕓。”《順治云中郡志》卷3、《道光大同縣志》卷5俱作“楊繼蕓”。

1507年丁卯(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二年)

夏五月戊午,度僧道四萬人。(《明史》卷16《武宗紀》)

1508年戊辰(明正德三年)

三年二月己丑,大同暴風,屋瓦飛動,三日而止。(《明史》卷30《五行志三》)

1510年庚午(明正德五年)

六月庚子,帝自號大慶法王,所司鑄印以進。①(《明史》卷16《武宗紀》)

①《萬歷野獲編》卷1《武宗托名》:“上自號大慶法王、西天覺道圓明自在大定慧佛,給金印、玉軸誥命。”同卷《帝后別號》:武宗“自稱大慶法王,則同西番入貢僧所封,斯已怪矣?!?

1513年癸酉(明正德八年)

八年三月十七日,虜大舉入寇,……五月四日,復以五千騎從八股泉入……復以百騎從大窯山墩入,來往石佛寺堡、滑石嶺、安邊堡至東山村諸處,四散大掠?!ā睹魑渥趯嶄洝肪?17)

八年,大同縣旱。(《乾隆大同府志》卷25《祥異》)

武州山,在府城西二十里,武州川水出焉。(《正德大同府志》卷1《山川》)①

①張欽《大同府志》成書于正德八年十二月,實際已進入1514年。但本書紀事,皆從舊歷,故錄相關記載于此。

武州川,出武州山西白羊山溪谷中,引為石渠,流經府城南十五里,東南合如渾水,故又名合河,入桑干。一名黑河。(《正德大同府志》卷1《山川》)

石窟寒泉,在府城西三十五里,石窟寺左。(《正德大同府志》卷1《山川》)

石佛寺堡。(《正德大同府志》卷2《土堡續設》)

石佛寺口,在府城西三十里,左衛東一百十里,有墻堡。(《正德大同府志》卷2《關塞》)

石窟十寺,在府城西三十里,后魏時建,始于神瑞,終于正光,凡(十)[七]帝,歷百十年。其寺:一同升,二靈光,三鎮國,四護國,五崇福,六童子,七能仁,八華嚴,九天宮,十兜率。內有元載所修石佛二十龕。(《正德大同府志》卷4《寺觀》)

觀音堂,在府城西十五里,(金)[遼]重熙間修。相[傳]有飛來佛,國朝宣德三年修。(《正德大同府志》卷4《寺觀》)

太寧觀,在府治東南,遼建,舊名湛然壇。有九真堂。國朝洪武初,廢為大同縣。洪武十年,改為太寧觀,置道紀司于內。(《正德大同府志》卷4《寺觀》)

后魏宮垣,在府城北門外,有土臺東西對峙,蓋雙闕也。后為天王寺。(《正德大同府志》卷5《寺觀》)

1514年甲戌(明正德九年)

秋七月乙丑,小王子犯宣府、大同。(《明史》卷16《武宗紀》)

1516年丙子(明正德十一年)

十一年,大同縣旱。(《乾隆大同府志》卷25《祥異》)

1517年丁丑(明正德十二年)

九月……壬辰,如陽和,自稱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鹿锩?,駐蹕順圣川。甲辰,小王子犯陽和,掠應州。丁未,親督諸軍御之,戰五日。辛亥,寇引去,駐蹕大同。①(《明史》卷16《武宗紀》)

①據《明武宗實錄》卷154:十月初五日,上親督諸軍御虜于應州,虜遁,駕還,駐大同左衛城。十一月初一,上駐大同。十六日,還至宣府。

1518年戊寅(明正德十三年)

八月乙酉,如大同。①九月庚子,次偏頭關。(《明史》卷16《武宗紀》)

①《明武宗實錄》卷166記九月初一,“上駐蹕大同。先是,鎮守大同太監馬錫以總兵葉椿第為獻。江彬傳旨,令椿立鬻券,遂改為總督府居焉。又奪都指揮關山、指揮楊俊所置店二所,改為酒肆,榜曰‘官食’,亦令立券如椿,實未嘗予直云?!?

1520年庚辰(明正德十五年)

秋七月,小王子犯大同、宣府。(《明史》卷16《武宗紀》)

1523年癸未(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年)

三月乙巳,俺答寇大同。(《明史》卷17《世宗紀一》)

二年,兩京、山東、河南、湖廣、江西及嘉興、大同、成都俱旱,赤地千里,殍殣載道。(《明史》卷30《五行志三》)

1524年甲申(明嘉靖三年)

八月癸巳,大同兵變,殺巡撫都御史張文錦?!辉录好?,戶部侍郎胡瓚提督宣、大軍務,都督魯綱充總兵官,討大同叛卒。(《明史》卷17《世宗紀一》)

1526年丙戌(明嘉靖五年)

六月丁巳,大同縣雨冰雹,俱大如雞子。(《明史》卷28《五行志一》)①

①《明史》卷99《藝文志四》記:“龔用卿《云岡集》二十卷?!本?7《藝文志二》又記:“龔用卿《使朝鮮錄》三卷?!本?7《世宗紀一》載:嘉靖五年(1526)“三月辛丑,賜龔用卿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卑矗糊徲们渖讲辉?,其《云岡集》當撰于嘉靖年間,不知與云岡石窟有無關系。

1528戊子(明嘉靖七年)

十二月丙子,小王子犯大同,指揮趙源戰死。(《明史》卷17《世宗紀一》)

1530年庚寅(明嘉靖九年)

嘉靖九年,大學士張璁……緣帝意,言:“孔子宜稱先圣先師,不稱王。祀宇宜稱廟,不稱殿。祀宜用木主,其塑像宜毀。①……”(《明史》卷50《禮志四》)

①《萬歷野獲編》卷14《孔廟廢塑像》:“至嘉靖初,張永嘉用事,而普天塑像被毀矣?!蓖怼断仁ツ局鳌罚骸皬堄兰萎攪?,議易先圣孔子塑像為木主?!w高皇帝謂塑像為故元夷俗,一切城隍、岳瀆盡易木主,廢王侯之號。獨孔廟存塑像,仍王爵。至永嘉承世廟意,易王為師,并棄像設。時論不以為然。然廣東廣州府城隍神木主,至景泰中,巡撫都御史王翱仍易以塑者,則高皇制作,當時已不能盡奉行矣。又宣府儒學圣像,亦系土偶?!?

1531年辛卯(明嘉靖十年)

嘉靖十年十一月……癸酉,……詔定軍功襲替令?!y十四年至景泰元、二、三年,大同東岳廟、雷公山、黑峪口、石佛寺,……等處當先被傷及殺賊功越升者,俱襲。(《明世宗實錄》卷132)

1533年癸巳(明嘉靖十二年)

冬十月乙亥,大同兵亂,殺總兵官李瑾,代王奔宣府。(《明史》卷17《世宗紀一》)

1534年甲午(明嘉靖十三年)

二月己丑,總督宣大侍郎張瓚撫定大同亂卒。辛卯,代王返國。三月壬申,振大同被兵者。(《明史》卷17《世宗紀一》)

1535年乙未(明嘉靖十四年)

六月,吉囊犯大同,總兵官魯綱御卻之。(《明史》卷17《世宗紀一》)

1536年丙申(明嘉靖十五年)

十五年七月,蝗飛蔽空,傷稼。(《道光大同縣志》卷2《歲時》)

嘉靖十五年,上既敕廢禁中大善佛殿,建太后宮矣。①禮部尚書夏言以殿中有佛像及佛骨、佛頭、佛牙等,②乃建議請敕有司,俱瘞之中野,以杜愚冥之惑。上曰:“今雖埋之,豈無竊發以惑民者??勺h所以永除之。”于是言復議投之火。上從之。凡毀金銀佛像一百六十九座,③金銀函貯佛頭牙等一萬三千余斤,燔之通衢。④(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補遺》卷4《廢佛氏》)⑤

①明于慎行《谷山筆麈》卷17《釋道》:“自古帝王崇重佛教則道教被斥,興起道教則釋典被汰,其勢不并立如此。林靈素欲盡廢佛教,至改佛為金仙,僧為德士,寺院為宮觀。嘉靖中,陶仲文、邵真人以祈禱用事,亦請拆毀寺院,沙汰僧尼,焚佛骨于大通橋下,皆其證也。兩家道術原不相下,入主出奴,至于為敵,皆非其本也。要之,道家興廢不常,入人亦不甚深,終不能與佛教角爾。”

②俞樾《茶香室續鈔》卷17按:“據此,則佛骨兼有佛頭、佛牙,且必是元代所奉番僧之遺蛻。非唐時所迎奉者比也?!?

③清蔣超伯《南漘楛語》卷5《藏佛》:“藏佛有銅、泥二種。銅者,窮年累月始竟其功。中有蠅頭細字佛經,非重價不可獲。其紅泥范像,俗言屑佛骨,和朱砂以為之。番人珍若拱璧,并西藏亦不可多得?!?

④《萬歷野獲編》卷27《釋道盛衰》:“世宗留心齋蘸,置竺乾氏不談。初年,用工部侍郎趙璜言,刮正德所鑄佛鍍金一千三百兩。晚年,用真人陶仲文等議,至焚佛骨萬二千斤?!?

⑤《萬歷野獲編》卷1《賜百官食》:“四月八日為釋迦生日,所賜亦面食,名不落夾者,從釋氏名也。世宗辟佛,改賜期于四月五日。其食亦改新麥面。蓋凡屬釋氏必盡廢為快。如大慈恩寺,先朝最盛梵剎,憲、孝、武歷朝,法王、國師居停者萬人,皆仰給天庖。嘉靖初,盡革去,驅眾番僧于他所。至二十二年,遂命毀之。”同卷《京師帝王廟》曰:“唯寺內歡喜佛,為故元丑俗,相應毀棄。”

1540年庚子(明嘉靖十九年)

十九年春正月……辛亥,吉囊寇大同,殺指揮周岐。(《明史》卷17《世宗紀一》)

1541年辛丑(明嘉靖二十年)

二十年六月,大同隕霜殺稼,陽和、應州饑。(《乾隆大同府志》卷25《祥異》)

石碣韻《石佛寺》四首:①

崚嶒龕峇倚云開,曇影繽紛天際來,三十二觀隨處是,石蓮浮動現金胎。

莖草原從帝釋開,妙同寶月印川來。推開慧海留生面,億萬恒沙結髻胎。

寶宮杰構五丁開,金粟飛花匝地來。何處是空何處色?須彌芥子一班胎。②

心眼關頭不易開,維摩悟后(謁)[偈]飛來。③飽參玉版三乘偈,笑指摩尼五色胎。(《順治云中郡志》卷14)④

①石碣韻,殆非人名,指刻在石碑或石壁上的詩。按:遼道宗壽昌年間,僧人智化刻造玉石觀音像,立于興中府(今遼寧朝陽)南境之天慶寺,并首唱胎字韻詩二章,一時官僧和者二十四人。壽昌五年,勒石寺中,篆額橫鐫玉石觀音像唱和詩碑,今尚存。云岡的摩崖石刻,集中在東部“碧霞洞”以東;第2窟之西,今遺存有幾處矩形摩崖石刻,字跡風化,石碣胎字韻詩,大約刻于該處。該處猶有可分辨的題刻詩文,俱止清代,其中清初朱廷翰詩,韻腳與石碣韻詩相同,大約即系和石碣韻而作。若此推測不誤,石碣韻在清初仍可辨識,按云岡巖石風化速度進一步推測,石碣韻大約刻于明代以前。姑贅于是年。

②“班”,《雍正朔平府志》卷12作“般”。

③“謁”,當為“偈”字誤。佛經以四句為一偈。

④《順治云中郡志》卷14收有明代大同人徐化溥《題大同觀音寺》(贈斷愚上人)詩:“誰把羅浮向此移,清芬禪味兩相宜;便當攜手趙松雪,來訪中峰百韻詩。”按:觀音寺,蓋即今觀音堂;趙松雪,即元代書畫家松雪道人趙孟頫。我懷疑,趙松雪、百韻詩,與云岡的石碣韻有一定關系。

1542年壬寅(明嘉靖二十一年)

嘉靖二十一年二月……己巳,……詔停大同修邊之議。①(《明世宗實錄》卷258)②

①《明世宗實錄》卷258追述去年(1541)秋廷臣集議曰:“大同連年不登,重遭虜寇,物力既黜,又時近秋高,恐工未及竣,虜已立至。罷為便?!?

②《明史》卷91《兵志三》:“是時,俺答諸部強橫,屢深入大同、太原之境,晉陽南北煙火蕭然?!?

閏五月戊辰,俺答、阿不孩遣使款大同塞,巡撫都御史龍大有誘殺之。六月辛卯,俺答寇朔州。壬寅,入雁門關。丁未,犯太原。①(《明史》卷17《世宗紀一》)

①《明史紀事本末》卷60《俺答封貢》:“嘉靖壬寅失事之后,大同棄墻不守?!卑矗捍藟Γ竿忾L城(大邊)。從此,大同防御主要依靠邊墻內的墩堡。

王儀《石佛寺》二首:①

巉崖暫憩嘯臨風,卻愛空樓望不窮。淡淡瑞煙移嶂岫,冷冷倒水出豀豅。

碑遺古院神工罕,經曬高(云)[臺]夕梵同。②凈接青蓮天地辟,石床深洞月朦朧。

千仞孤峰百尺樓,云天高并兩悠悠。西秦風雨當軒夢,北魏煙嵐半偈收。

更有寒山支介石,豈無輪海泛虛舟?遠鷗獨立坡沙淺,分得尋常幾點秋。(《順治云中郡志》卷14)

①《順治云中郡志》“王儀”名下有小字:“守備,江南人。”這五字,不知何人、何時所加,但約指觀音堂所存順治八年佟養量碑末的信眾之一:“掌印守備王儀”。我懷疑這里有誤?!俄樦卧浦锌ぶ尽肪?4,先錄胡文燁《游石窟寺》詩,緊接為其同僚陳禹謨、劉宏譽的同名和韻詩,再后是石碣韻《石佛寺》,最后為王儀詩“前題”(《雍正朔平府志》作“《石佛寺》二首”)。王儀武官,能否賦出如此好詩不論,單就不與其他三位官長同題,即值得懷疑。按:明代也有一個“王儀”,《明史》有傳,字克敬,文安(今河北文安或陜西延川)人,嘉靖二年進士。歷仕南北,宦途坎坷。知蘇州府,治有惠政。任山西右參政,分守冀寧。二十一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宣府。二十三年失事,停俸貶秩。二十九年鎮通州,笞枷仇鸞所部大同軍不法卒,被逮斥為民,死。隆慶初,子緘訟冤,平反。我們推斷明朝王儀是該詩的作者。方志語焉不詳,蓋因其與大同有這段宿怨。

②云,《雍正朔平府志》作“臺”。

1544年甲辰(明嘉靖二十三年)

秋七月,俺答犯大同,總兵官周尚文戰于黑山,敗之。(《明史》卷18《世宗紀二》)

二十三年,雨雹。(《道光大同縣志》卷2《歲時》)

1545年乙巳(明嘉靖二十四年)

八月……俺答……犯大同,參將張鳳、指揮劉欽等戰死。(《明史》卷18《世宗紀二》)①

①《明世宗實錄》卷301記七月二十日,“兵科給事中孟廷相陳言邊務,言:‘宣大總督遠駐朔州,傳報稽程,調遣不及,宜令翁萬達常住大同陽和城適中之地,以便調度?!瘡闹?。”

1546年丙午(明嘉靖二十五年)①

夏五月戊辰,俺答款大同塞,邊將殺其使?!隆锼龋顕鴮④姵渥浦\反,伏誅。②(《明史》卷18《世宗紀二》)

①是年開始,宣大總督翁萬達大修邊墻,其中包括大同西路邊墻。

②《明史》117《諸王傳二》:“二十四年,和川奉國將軍充灼坐罪奪祿,怨充燿不為解,乃與襄垣中尉充[火+耿]謀引敵入大同殺王。會應州人羅廷璽等以白蓮教惑眾,見充灼為妖言,因畫策,約奉小王子入塞,藉其兵攻雁門,取平陽,立充灼為主,事定,即計殺小王子,充灼然之。先遣人陰持火箭,焚大同草場五六所,而令通蒙古語者衛奉闌出邊,為總兵周尚文邏卒所獲,并得其所獻小王子表,鞫實以聞。逮充灼等至京,賜死,焚其尸,王府長史等官皆逮治。總督侍郎翁萬達疏言:‘大同狹瘠,祿餉不支,代宗日繁衍,眾聚而貧。且地近邊,易生反側。請量移和川、昌化諸郡王于山、陜隙地?!t改遷于山西?!谧院喼淋玻饪ね跽叻捕腥忉阏呤??!卑矗撼錉d,代王。

1547年丁未(明嘉靖二十六年)

助馬堡,今歸左云縣。明設營守備一員,旗軍六百三十四名,馬三十匹。設參將一員,中軍守備一員。嘉靖二十六年,自應州移駐本堡,分轄九堡:助馬、拒門、滅魯、威魯、寧魯、破魯、保安、云西、云岡。援兵營、老家營共兵六千八百八十六名,馬騾一千六十四匹頭。以上營守備軍兵、馬騾,國朝奉裁。(《雍正朔平府志》卷8《武備》)

1548年戊申(明嘉靖二十七年)

八月丁巳,俺答犯大同,指揮顧相等戰死,周尚文追敗之于次野口。(《明史》卷18《世宗紀二》)

是年,大同大稔。(《乾隆大同府志》卷25《祥異》)

1550年庚戌(明嘉靖二十九年)

夏六月丁巳,俺答犯大同,總兵官張達、副總兵林椿戰死。……秋八月……丁丑,俺答大舉入寇,攻古北口,薊鎮兵潰。戊寅,掠通州,駐白河,分掠畿甸州縣,京師戒嚴。召大同總兵官仇鸞及河南、山東兵入援。(《明史》卷18《世宗紀二》)

1551年辛亥(明嘉靖三十年)

三十年春三月壬辰,開馬市于宣府、大同,兵部侍郎史道經理之。①……冬十一月,俺答犯大同。(《明史》卷18《世宗紀二》)

①《明史》卷81《食貨志五》:“嘉靖三十年,以總兵仇鸞言,詔于宣府、大同開馬市,命侍郎史道總理之。兵部員外郎楊繼盛諫,不從。俺答旋入寇抄,大同市則寇宣府,宣府市則寇大同。幣未出境,警報隨至。帝始悔之,召道還。然諸部嗜馬市利,未敢公言大舉,而邊臣亦多畏懾,以互市啖之。明年,罷大同馬市,宣府猶未絕,抄掠不已,乃并絕之。隆慶四年,俺答孫把漢那吉來降,于是封貢互市之議起。而宣、大互市復開,邊境稍靜。然撫賞甚厚,朝廷為省客兵餉、減哨銀以充之。頻年加賞,而要求滋甚,司事者復從中乾沒,邊費反過當矣。”

1552年壬子(明嘉靖三十一年)

三十一年春正月壬辰,俺答犯大同。甲午,入弘賜堡。二月癸丑,振宣、大饑。①……三月戊子,大將軍仇鸞帥師赴大同?!嗽录何矗粘瘥[大將軍印,尋病死。乙亥,戮仇鸞尸,傳首九邊。己卯,俺答犯大同,分掠朔、應、山陰、馬邑。九月乙酉,犯山西三關。……癸卯,罷各邊馬市。(《明史》卷18《世宗紀二》)

①《乾隆大同府志》卷25《祥異》:“三十一年,大同鎮饑,人相食。”

1554年甲寅(明嘉靖三十三年)

六月癸酉,俺答犯大同,總兵官岳懋戰死。己丑,侍郎陳儒振大同軍士。(《明史》卷18《世宗紀二》)

1555年乙卯(明嘉靖三十四年)

九月……丙午,俺答犯大同、宣府。(《明史》卷18《世宗紀二》)

1557年丁巳(明嘉靖三十六年)

三十六年春二月,俺答犯大同。(《明史》卷18《世宗紀二》)

1558年戊午(明嘉靖三十七年)


云岡堡,建于前明嘉靖三十七年,萬歷甲戌改建于岡上,周一里四分零,高連女墻三丈五尺。地近腹里,無分管邊墻,止設火路墩八座,今裁并。(《雍正朔平府志》卷8《武備》)


云岡堡,東至大同,西至高山,各三十里;南北俱村。接火墩八座。新舊二堡:舊設崖下,嘉靖之戊午也。因北面受敵,議移崗上,萬歷之甲戌也。舊者仍留,以便行旅;新者尚土筑,女墻系包磚,共高三丈五尺,周圍一里五分。下有寒泉,皆佛窟,亦靈境也。石佛,考佛坐象,體高五丈一尺五寸。(《光緒左云縣志》卷3)①

①《雍正朔平府志》卷4《建置》:“云西堡、云岡堡、滅魯堡、三屯堡,以上四堡,建自明嘉靖、隆慶、萬歷年間,俱設官兵。國朝順治年間奉裁。”卷8《武備》:“云岡堡,今裁,歸左云縣,改為民堡。明設操守一員,旗軍二百一十八名,馬一十二匹。以上官軍,國初奉裁。”

1559年己未(明嘉靖三十八年)

六月乙巳,辛愛犯大同。(《明史》卷18《世宗紀二》)

1560年庚申(明嘉靖三十九年)

桑乾河,盧溝上源也。發源太原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雷山之陽,有金龍池者渾泉溢出,是為桑干。東下大同古定橋,抵宣府保安州,雁門、應州、云中諸水皆會。穿西山,入宛平界……嘉靖三十三年,御史宋儀望嘗請疏鑿,以漕宣、大糧。①三十九年,都御史李文進以大同缺邊儲,亦請“開桑干河以通運道。自古定橋至盧溝橋務里村水運五節,七百余里,陸運二節,八十八里。春秋二運,可得米二萬五千余石。且造淺船由盧溝達天津,而建倉務里村、青白口八處,以備撥運。”皆不能行。(《明史》卷87《河渠志五》)

①《明史》卷227《宋儀望傳》:“巡鹽河東,請開桑乾河,通宣、大餉道,言:‘河發源金龍池,下甕城驛、古定橋,會眾水,東流千余里,入盧溝橋。其間,惟大同卜村有叢石,宣府黑龍灣石崖稍險,然不逾五十里,水淺者猶二三尺,疏鑿甚易。曩大同巡撫侯鉞嘗乘小艇赴懷來,歷卜村、黑龍灣,安行無虞。又自懷來泝流,載米三十石達之古定河,足利漕可征?!瘯r方行穵運,率三十石致一石。儀望疏至,下廷議。兵部尚書聶豹言:‘河成便漕,兼制敵騎。’工部尚書歐陽必進言:‘道遠役重?!靾罅T。”

1561年辛酉(明嘉靖四十年)

六月壬申,太原、大同、榆林地震,寧夏、固原尤甚。城垣、墩臺、府屋皆摧,地涌黑黃沙水,壓死軍民無算,壞廣武、紅寺等城。(《明史》卷30《五行志三》)

1564年甲子(明嘉靖四十三年)

【碑文】《重修云岡堡記》:」古者,石佛寺通西四衛道也。于嘉靖□□」七年,內為右衛餉道,改□云岡堡,□□□」一員,把總二員,坐堡一員;召募官□□□」名。所以保障地方、轉送糧餉甚便。是我□」巡撫楊爺、鎮守張爺垂恩,而民沾其澤也。累年風雨推壞,操」守吳公殫厥心思,隨其規模,委把總陳公,」用本堡軍士河南運土,修造堡門一□、□」樓一座;筑堡東面敵臺三座,上蓋城樓」□間;修公館二所;修塌堡墻一面,周圍欄□」墻,挑洗壕塹;修蓋披塌營房百間,改□□」裝,什物鮮明;要路挑穵,賺窖三百余個;□」飭火路烽[火+候]、墩臺十座。公早興晚休,□□」不問巨費,區處捐財,不時犒賞,始終勤﹖□」,一一修飭。其忠于為」國者哉。乃我吉宣,具重修始末,事工雖未□,」前請為紀工記錄。其大者,操守、指揮吳公」昆,把總陳公嘉謨、袁公鎮,興斯舉者悉□」之?!辜尉杆氖昶咴录眨す偌?。(日本《云岡金石錄·明清以來金石文》第七洞前室《重修云岡堡記》)①

①此碑,今存云岡石窟文物研究所,為“云岡”得名的最早記載。我想,嘉靖三十七年夏秋,重修石佛寺堡,同時改名云岡堡;既稱“云岡堡”,說明石佛寺此前必定已有“云岡”之稱。參見附錄:《云岡筑堡與古寺衰微》。另,第7窟外,現有《新作云岡石佛剎記》青石碑頭,亦見《金石錄》,不知造于何時,也不知何年何代曾建塔、打剎?

1566年丙寅(嘉靖四十五年)

冬十月……閏月甲辰,犯大同。參將崔世榮力戰死。(《明史》卷18《世宗紀二》)

1567年丁卯(明穆宗朱載[后+土]隆慶元年)

九月乙卯,俺答寇大同,詔嚴戰守。(《明史》卷19《穆宗紀》)

1569年己巳(明隆慶三年)

三年春正月壬子,大同總兵官趙岢敗俺答于弘賜堡?!旁卤?,俺答犯大同,掠山陰、應州、懷仁、渾源。(《明史》卷19《穆宗紀》)

1570年庚午(明隆慶四年)

夏四月……丙午,俺答寇大同、宣府,官兵拒卻之。(《明史》卷19《穆宗紀》)

四年四月辛酉,宣府、大同雨雹,厚三尺余,大如卵,禾苗盡傷。(《明史》卷28《五行志一》)

九月……癸未,寇犯大同,副總兵錢棟戰死。(《明史》卷19《穆宗紀》)

總督宣大、山西等處軍務兼理糧餉一員。正統元年,始遣僉都御史巡撫宣、大。景泰二年,宣府、大同各設巡撫,①遣尚書石璞總理軍務。成化、弘治間,有警則遣。正德八年,設總制。嘉靖初,兼轄偏、保。二十九年,去偏、保,定設總督宣大、山西等處銜。三十八年,令防秋日駐宣府。四十三年,移駐懷來。隆慶四年,移駐陽和。(《明史》卷73《職官志二》)

①《明史》卷73《職官志二》:“巡撫大同地方贊理軍務一員。初與宣府共一巡撫,后或分或并。成化十年復專設,加贊理軍務?!?

1574年甲戌(明神宗朱翊鈞萬歷二年)

萬歷二年秋七月,大疫。(《道光大同縣志》卷2《歲時》)

云岡堡,建于前明嘉靖三十七年,萬歷甲戌改建于岡上,周一里四分零,高連女墻三丈五尺。地近腹里,無分管邊墻,止設火路墩八座,今裁并。(《雍正朔平府志》卷8)

云岡堡,東至大同,西至高山,各三十里;南北俱村。接火墩八座。新舊二堡:舊設崖下,嘉靖之戊午也。因北面受敵,議移崗上,萬歷之甲戌也。舊者仍留,以便行旅;新者尚土筑,女墻系包磚,共高三丈五尺,周圍一里五分。(《光緒左云縣志》卷3)

1581年辛巳(明萬歷九年)

九年四月己酉,蔚州地震,聲如雷。房屋震裂。大同鎮堡各州縣,同時地震,有聲。(《明史》卷30《五行志三》)

1582年壬午(明萬歷十年)

十年二月,地震。(《道光大同縣志》卷2《歲時》)

1586年丙戌(明萬歷十四年)

【門額大字】迎光①

【門額落款】大明萬歷十有■■■」欽歷飭大同左■■■(日本《云岡金石錄》鎮城東門《云岡鎮城門題字》)

【門額大字】懷遠

【門額落款】大明萬歷十有■■■」欽歷飭大同左■■■(日本《云岡金石錄》鎮城西門《云岡鎮城門題字》)

①此為云岡下堡夾墻東門上所嵌碑題。白志謙《大同云岡石窟寺記》:“云岡堡門以西,尚有大小石窟數個。堡門前后門頂上,嵌‘迎薰’、‘懷遠’二額,為萬歷十四年所立?!卑矗骸坝狻?,恐為“迎薰”。今第7窟前室東側放有長方形砂巖石碑,橫右書大字“□遠”,左上角豎書小字“欽歷飭大同左……”,據原云岡石窟文物保管所所長員海瑞回憶,系云岡下堡夾墻西門上題字,20世紀50年代末拆毀門樓,搬移所內。

1591年辛卯(明萬歷十九年)

【塔銘】開山歷代祖師:明公、①[土+冬]﹖公、汝﹖公、喜公、□□、

□□、糹﹖惠、續貴,徒宗玉、寧崇福﹖。

萬歷十九年九月拾九日,重修見塔。釋子宗祿、宗凈﹖。

門徒惠義、惠安,□徒﹖■■、明覺、■■」eq \o\ac(□,朔)朔平府石匠楊進﹖全。②(日本《云岡金石錄》臺上南方墓塔《祖師明公等墓塔記》)③

①參見附錄:《全真道與云岡石窟》。

②朔平府,乃清朝建制?!八贰弊?,誤。

③此塔銘,原鑲在磚塔上壁,今無存。

1592年壬辰(明萬歷二十年)

【鐘銘】萬歷二十年六月吉日造。(日本《云岡金石錄》第六洞佛閣《萬歷二十年造鐵鐘記》)①

①此鐘,今已無存。蓋毀于20世紀50年代末“大煉鋼鐵”時。

1601年辛丑(明萬歷二十九年)

二月甲戌,振大同、宣府饑。……六月,京師自去年六月不雨,至是月乙亥始雨。山東、山西、河南皆大旱。(《明史》卷21《神宗紀二》)

1605年乙巳(明萬歷三十三年)

十二月壬寅,詔罷天下開礦。以稅務歸有司,①歲輸所入之半于內府,半戶、工二部。(《明史》卷21《神宗紀二》)

①又,《明史》卷21《光宗紀》:“四十八年七月,神宗崩。丁酉,太子遵遺詔發帑金百萬犒邊。盡罷天下礦稅?!?

釋義玄,字古鏡,姓賈氏,云中人也。父林,母李氏。生有異征,髫年厭俗,禮郡中定盛出家,志切向上。及長,辭師(操)[游]方。初至京都,于萬壽戒壇受具足戒。遍禮名山,參訪知識,決策(已)[己]躬,有所發明。念?;畚磮A,功行不具,中年還鄉,廣作佛事。結飯僧緣,不以數計。造滲金像以嚴佛土,繪水陸以拔幽冥。修橋梁以濟萬揭,建窣堵一標人天。跪誦《往生咒》三十六萬遍,以資凈業。凡在利益,靡不精心竭力,以導利多人。由是四眾歸依,王臣敬仰。①云中邊地逼虜,民情慓悍,以玄之教化,轉殺機為善種,變鴟鸮以好音,見者欣說景從。體厚而性柔,學富而行高,故感代藩。國主三世崇重,吉陽、端惠諸王咸為外護,建普興禪院,遂為開山祖。以明萬歷乙巳年入滅,世壽八十,僧臘四十有奇。塔于云中郊外,釋德清為之銘云。②(民國喻謙《新續高僧傳四集》卷54《明云中普興禪院沙門釋義玄》)

①明葉權《賢博編》:“古名賢多與僧徒往返,然必通禪理、有戒行、知文翰者,方與之交。如今俗僧治家供役,酒色無賴,比常人尤甚。士大夫喜其應接殷勤,遂與相狎。且不論其深意莫測,但默睹其炎涼體態,桀驁形狀,已極可厭惡矣。諺云:‘不交僧與道,便是好人家?!搜杂懈卸l?!?

②此石幢今佚,銘文尚存于《憨山老人夢游集》卷28:“《云中普興禪院開山第一代住持古鏡玄公塔銘》:日月麗天,生盲獲益;春回大地,幽谷陽生。故吾佛世尊法身彌綸,凡在有情,無不具足。雖邊地篾戾,茍因緣會遇,無不使令入佛知見。轉腥膻而為凈土者,是在開化之功何如耳!予于玄公深有感焉。公諱義玄,別號古鏡,云中賈氏子。父林,母李氏。生有異征,髫年厭俗,禮郡定盛和尚出家,志向上事。長,辭師操方。初至京師,于萬壽戒壇受具足戒。徧禮海內名山,參訪知識決?,(已)[己]躬下事,有所發明。念?;畚磮A,功行不具,中年還鄉,廣作佛事。結飯僧緣,不以數計。造滲金像,莊嚴佛土。繪水陸以拔幽冥,修橋梁以濟厲揭,建窣堵以標人天。跪誦《往生呪》三十六萬遍,以資凈業。凡在利益,靡不精心竭力,以導利多人。由是四眾歸依,王臣敬仰。云中邊地逼虜,民情慓悍,以公之教化,轉殺機為善種,詎非現比丘身說法者耶!公體豐厚而性柔和,見者欣說景從。內典外書,無不該涉,學富而行高,故感代藩。國主三世崇重,吉陽端惠諸王咸為外護,建普興禪院,遂為開山第一代住持。公生于嘉靖丁亥,入滅于萬歷乙巳,世壽八十,僧臘四十有奇。塔于云中郊外。予于丙辰長至月,吊紫栢老人于雙徑,大都龍華故人月清潭公,走書持狀乞銘,乃為之銘曰:法身普遍,無處不周;如月現水,清濁同流。是故眾生,有情皆具;善惡雖殊,其性不二。轉化之機,系于善導;以水投水,不妙自妙。是故至人,隨處示現;若是無緣,對面不見。倘以妙用,入眾生心;如月在水,愈清愈深。能以善化,轉彼殺機;以無我故,知之者希。日照中天,春回大地;時若至時,無處不是。公以緣現,而以緣滅;生滅去來,了不可說。表剎凌空,法身常住;是知我公,真機獨露。”按:丙辰,即萬歷四十四年(1616)。德清(1546~1623),號憨山,安徽全椒人,擅詩文、書法,朝野知名;紫栢,名真可(1543~1603),字達觀,吳江人。二人俱在明代四大高僧之列。

1606年丙午(明萬歷三十四年)

【鐘銘一間】凡晨昏午刻,焚香設」供,僧眾云集,寶殿鳴」鐘者,預凡沐手,虔誠」念擊鐘。偈云:」愿此鐘聲傳法界,」鐵圍幽暗悉皆聞;三」途地獄罷刀輪,一切」眾生成正覺。」次云:

【二間】聞鐘聲,煩惱輕,」出地獄,離火炕,」菩提長,智慧生,」愿成佛,度眾生。」唵伽啰啼野娑婆訶,」南無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

【三間】大同南門順城街,」先年有禪師寶華」建立大佛像,雖成,鳴」鐘未造。因此,本街」善人劉國用等各」施己資,造鐘壹」口,重壹千斤。」上供

【四間】諸佛龍天,下濟八難三」途。以是造鐘功德,普曾」恩有,①齊冥?;郏隆固丛?。開后,用示不朽矣。

計開書名:昌化王十二府竹圃、」潞府奉國中尉廷芳,劉國用、孟清、」李經、康祿」加、尚武、吳仲堂、」宋尚斌、宋天儒、

【五間】李寶、張云路、」徐國輔、李永、」賈宗堯、宋世全、」陳九思、王太、」郭成、蔡應學、」張天相、侯科、」張大漁﹖、張大量、」羅英、薛登科、」加繼先、侯朝卿、」王天興、王國青、」李登夅、常蕙、

【六間】蕭宗儒、謝承恩、」趙臣、」段廷雨、張文義、」鄭科、員朝臣、」牛朝忠、武元、」劉應元?!箘猛藿馐?,」萬歷三十四年十月吉造。

【七間】住持僧人福俊?!估疃ā⒗钐斐伞⑼鯌??!菇鸹鸾橙藦埳W、張汴﹖、張渾,」男張四政。(日本《云岡金石錄》關帝廟《劉國用等造鐵鐘記》)

①“曾”,疑為“會”。按:此鐘,今已不存。

1610年庚戌(明萬歷三十八年)

三十八年四月,旱,饑。九月,疫癘,多喉痺,一二日輒死。(《道光大同縣志》卷2《歲時》)

1620年庚申(明萬歷四十八年、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⒏)

【碑文】《游石佛寺》:①」石佛寺創自后魏拓拔氏時,以定伯之猛力,作岡壁」之清華接構,②歷七帝百余年,神峰遍石佛二十座。盤」空數級,梯石數盤;似帆欲揚,如翅斯倚。金人錯其虛」臂,蕊宮蔚于高天。奇樹映樓閣以蔥蘢,丹膏并異卉」而冥密。斷鰲不足比其紛披,操蛇不足異其轉徙。梵」天化城,不足窮其高融奧博也。方岳、玄中張君命酒」其上,③樂我兄弟??澫τ爸貧猓曙L林之奇聲。于是」雪熒熒而布天花,月冉冉其出叢樾。虛白環身,玄清」滌慮?;幸?,接幽想于眾生,現空明于一切。④主人盡觥」籌之摘發,諸君極本量之推排。孰云靈境常然,信是」生人絕覯。予故欣言韻之,聊以輸毫于大觀,而溢齒」于清賞,差為飛愜云爾。

是誰發幻想?一鑿石光遍。百仞入雕縷,虛空足可踐。皺」秀而透瘦,絲絲見佛面。天紳當頂垂,寶絡從云絢。或聚」或紛披,或立或飛濺?;蛉绺哺K,或如脂涂線。山山凈」名身,石石佛宅眷。八百金剛子,盤盤作石串。有時解點」頭,天風吹作霰。有時幻琉璃,牟尼珠片片。是雪是月光?」分火激流電。細酒沸真珠,甕花添幽艷。主人多布罍,隨」蔭羅鮮饌。醉里語相忘,無心不可見。世事幾消除?鬢發」隨時變。即如瘦石骨,霜雪幾陶煉!彼哉播余膻,何殊蠻」觸戰!人間塵土事,一半寄纓弁。丈夫但乘時,奚必端明」殿!有志不得申,三公等貧賤。得酒但盆飲,飲多少健羨?!挂环挚闪粜模蛟诠P與硯。愿以云林譜,續作石佛傳。

《石佛寺回途中即事》:」涼月浸寒水,新雪添晴耀。彼白亦此白,如以照取照。光」明互相發,虬枝寫層峭。古寺欹瘦石,寒禽影相召。禪燈」老瓶水,琉璃滑波掉。世間濃冶物,過眼難相料。清光當」勝地,混沌未開竅。塵土莫關腸,好發□□□?!酢醮呃稀箽v,顛毛雪多少。別去難致辭,臨﹖風但一笑﹖。」其時同游者,徐大參檀燕、王將軍振宇。⑤」萬歷己未冬初也。⑥相毫厘而密移,人□□□□,文﹖每向﹖」左將軍楊太初,溯流風而韻,俱妙情□□□涉。更念拓」拔氏之霸力已燼,億化身之瑤光久留。凡□□□□相,」圣無存而不妙。倘予生其少逸,會移家而□□,□□家」山,是用刻石。庚申八月中秋日?!箲舨糠炙?、西吳吳伯與識并書。⑦」云中古淮山人朱廷[雅—牙+弓]摹勒。⑧

①此長方形橫碑,舊在云岡第6窟佛閣內,現立第8窟前室西側。清《道光大同縣志》卷20錄有吳伯與《游石佛寺并引》,唯后文《石佛寺回途中即事》無收。這里,依照碑文,對照《縣志》,參以日本《云岡金石錄》第六洞佛閣內《游石佛寺記》,抄錄。

②“作”,《道光大同縣志》、《云岡金石錄》皆作“仰”,誤。今觀音堂門廊西壁,鑲有吳伯與《禮觀音堂》碑,與云岡碑同時書刻。文中有“仰”、“作”可辨。

③方岳,系地方長官的代稱;張君,即大同知府張曉。此公,方志失載,《明神宗實錄》有記。萬歷四十六年(1618)八月十二日,大同巡撫文球題:“應、蔚、朔三州,大同、懷仁、山陰、馬邑、靈丘、廣靈六縣,平虜、朔州、陽和、天成、鎮虜五衛西路營田,各開墾荒地有差,乞將參將余自強、知府張曉等紀錄?!彼氖四辏?620)七月初八日,“升……大同府知府張曉為山西口北道兵備副使。”《崇禎長編》載,天啟七年至崇禎元年,任宣大總督。

④“現”,《縣志》作“覘”。

⑤“振宇”二字漫泐,補。觀音堂吳伯與《禮觀音堂》碑文中有:“左將軍王振宇”。

⑥據此,大同知府張曉與吳伯與、徐檀燕、王振宇等游云岡,時1619年。

⑦吳伯與,字福生(見《禮觀音堂》碑)?!睹魇贰肪?7《藝文志二》“傳記類”,錄有“吳伯與《內閣名臣事略》十六卷。”《順治云中郡志》卷5謂:“南直宣城人,癸未進士,天啟元年任?!薄肚〈笸尽肪?0曰:“湖廣武陵人,進士,天啟元年?!睍r吳伯與督餉宣大,《府志》云:“以戶部郎中任,三年一代,掌出納邊儲。亦間有以主事敕遣者?!眳遣c的職務是戶部郎中(或主事)。然天啟元年(1621)任,有誤。作者赴云岡酒會,在萬歷己未(1619)冬初;書碑,在庚申(1620)八月中秋日,天啟元年當為離任年。

⑧《萬歷野獲編》卷23《山人名號》云:“山人之名本重,如李鄴侯僅得此稱。不意數十年來出游無籍輩,以詩卷遍贄達官,亦謂之山人。始于嘉靖之初年,盛于今上之近歲?!薄肚〈笸尽肪?3《人物》:“朱廷[雅—牙+弓],字恒源,號古淮山人,代府宗人也。甚有巧思,能集晉、唐諸家書刻之,咄咄逼真。尤工摹勒右軍行書,邊旁湊合,轉折向背,毫發皆肖。足跡半天下,所至必有手跡,峨眉山銅碑尤推獨絕?!薄兜拦獯笸h志》卷5謂:代府鎮國中尉。

1621年辛酉(明熹宗朱由校天啟元年)

夏四月……戊寅,募兵于通州、天津、宣府、大同。(《明史》卷22《熹宗紀》)

1625年乙未(明天啟五年)

任澄清《云崗洞觀石佛》:①

巍巍古洞倚云開,斧斫神工亦異哉。千佛靈光歸凈土,諸天法象傍巖隈。

石龕不惹風幡動,蘭若惟看夜月來。空寂然儼西域界,喜逢僧話共追陪。

①《雍正朔平府志》卷5“馬邑縣知縣”條:“任澄清,陜西盩厔縣人,舉人,天啟年任?!表n府《歷代詠云岡石窟詩萃》云:此詩選自明《萬歷馬邑縣志》,作者任澄清,陜西人,天啟五年任馬邑知縣。

1626年丙寅(明天啟六年)

六年六月丙子,京師地震。濟南、東昌及河南一州六縣同日震。天津三衛、宣府、大同俱數十震,死傷慘甚。山西靈丘晝夜數震,月余方止。城郭、廬舍并摧,壓死人民無算。(《明史》卷30《五行志三》)

1628年戊辰(明毅宗朱由檢崇禎元年)

五月……插部從鎮川堡拆墻而入,約兵二萬,皮襖手約三萬,其老小、牛羊、駱駝及攻城云梯、鉤竿器具悉從弘賜堡入,亦有四五萬,至孤店村合兵一處。①抵大同東河,環聚大營,就水草,扎海子灘、代王墳,離大同鎮城堡僅十余里。(《明實錄·崇禎長編》卷9)

①孤店村,今名古店村。

1629年己巳(明崇禎二年)

【額橫書】阿彌陀佛。

【塔銘】妙明天﹖□□■■」應色化有■■■」行菩薩■■■■」幻滅歸逸﹖■■」永劫,坐金蓮■■

崇禎二年四月吉旦立■(《云岡金石錄》云岡臺上北方墓塔《妙明墓塔記》)①

①此塔銘,今云岡石窟文研所僅存右上角,細灰砂巖,似乎是由一矩形捶板石改刻,面上僅余“阿彌”二字。

1632年壬申(明崇禎五年,后金太宗皇太極天聰六年)

六月……甲戌,大軍發歸化城,趨明邊。丁丑,明沙河堡守臣使赍牲幣來獻。己卯,庫爾纏等自得勝堡,愛巴禮等由張家口,分詣大同、宣府議和?!剑v大同邊外。庫爾纏偕明得勝堡千總赍牲幣來獻。上不納。(《清史稿》卷2《太宗紀一》)

1634年甲戌(明崇禎七年,后金天聰八年)

天聰八年七月,上親率大軍由宣府西略。八月甲戌,上閱大同城。癸未,至左衛城南駐蹕。閏八月,班師。(《光緒山西通志》卷81)

1641年辛巳(明崇禎十四年,大清崇德六年)

崇正十四年,旱。(《道光大同縣志》卷2《歲時》)

1642年壬午(明崇禎十五年,大清崇德七年)

十五年春,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大同。歲饑疫,疏乞振濟。搜軍實,練火器,戢豪宗,聲績甚著。(《明史》卷263《衛景瑗傳》)

1644年甲申(明崇禎十七年,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元年)

二月辛酉,李自成陷汾州,……丙寅,陷太原,……三月庚寅,賊至大同,總兵官姜瓖降賊,代王傳[火+齊]遇害,巡撫都御史衛景瑗被執,自縊死?!汉ィ钭猿芍列?,……甲辰,陷昌平。乙巳,賊犯京師,京營兵潰。丙午,日晡,外城陷。①丁未,昧爽,內城陷。帝崩于萬歲山,……明亡。(《明史》卷24《莊烈帝紀二》)

①清佚名《謏聞續筆》卷1:“先是,上遣中官杜勛監大同軍,人傳勛死于賊,上為下詔褒恤,贈蔭加等。而勛實已降賊,為前驅。十八日晡,抵齊化門,云有機密上聞,縋之入見。不知作何語,而社稷存亡于是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