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2年壬辰(北魏正平二年、文成帝拓跋濬興安元年⒑,宋元嘉二十九年)①
魏世祖晚年,佛禁稍弛,民間往往有私習者。及高宗即位,群臣多請復之。(《通鑒》卷126)
①是年二月,中常侍宗愛軾太武帝,立南安王余,改元承平。十月,文成帝即位。
十有二月……乙卯,初復佛法。①丁巳,……保達、沙獵國各遣使朝獻。(《魏書》卷5《高宗紀》)
①湯用彤指出:文成帝即位,年只十二,而作此巨大之興革,除受其父奉佛虔至的影響外,必其左右大臣及接近的僧人所主張。
高宗踐極,下詔曰:“夫為帝王者,必祗奉明靈,顯彰仁道。其能惠著生民,濟益群品者,雖在古昔,猶序其風烈。是以《春秋》嘉崇明之禮,祭典載功施之族。況釋迦如來功濟大千,惠流塵境,等生死者嘆其達觀,覽文義者貴其妙明,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斥群邪,開演正覺。故前代已來,莫不崇尚,亦我國家常所尊事也。世祖太武皇帝,開廣邊荒,德澤遐及。沙門道士善行純誠,惠始之倫,無遠不至,風義相感,往往如林。夫山海之深,怪物多有,奸淫之徒,得容假托,講寺之中,致有兇黨。是以先朝因其瑕釁,戮其有罪。有司失旨,一切禁斷。景穆皇帝每為慨然,值軍國多事,未遑修復。朕承洪緒,君臨萬邦,思述先志,以隆斯道。今制諸州郡縣,于眾居之所,各聽建佛圖一區,任其財用,不制會限。其好樂道法,欲為沙門,不問長幼,出于良家,性行素篤,無諸嫌穢,鄉里所明者,聽其出家。率大州五十,小州四十人,其郡遙遠臺者十人。各當局分,皆足以化惡就善,播揚道教也。”天下承風,朝不及夕,往時所毀圖寺,仍還修矣。佛像經論,皆復得顯。①
京師沙門師賢,本罽賓國王種人,少入道,東游涼城,涼平赴京。罷佛法時,師賢假為醫術還俗,而守道不改。于修復日,即反沙門,其同輩五人,帝乃親為下發。師賢仍為道人統。是年,詔有司為石像,令如帝身。②既成,顏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體上下黑子。③論者以為純誠所感。(《魏書》卷114《釋老志》)
①北魏文成帝復法,標志著中國佛教進入一個新的高潮。其特征之一,便是北朝造像之風盛行。清王昶《金石萃編》卷39《附北朝造像諸碑總論》曰:“按造像立碑,始于北魏,迄于唐之中葉。大抵所造者,釋迦、彌陁、彌勒及觀音、勢至為多。或刻山崖,或刻碑石,或造石窟,或造佛堪(或作龕,或作碪),或造浮圖。其初不過刻石,其后或施以金,涂采繪。其形模之大小、廣狹,制作之精粗,不等。造像或稱一區(或作塸,或作軀),或稱一堪,其后乃稱一鋪。造像必有記(記后或有銘頌),記后題名。……蓋自典午之初,中原板蕩。繼分十六國,沿及南北朝魏、齊、周、隋,以迨唐初,稍見平定。旋經天寶安史之亂,干戈擾攘。民生其間,蕩析離居,迄無寧宇。幾有‘尚寐無訛’、‘不如無生’之嘆。而釋氏以往生西方極樂凈土,上升兜率天宮之說誘之。故愚夫愚婦相率造像,以冀佛佑。百余年來,浸成風俗。釋氏謂:彌陁為西方教主,觀音、勢至又能率念佛人歸于凈土;而釋迦先說此經,彌勒則當來次補佛處。故造像率不外此。綜觀造像諸記,其祈禱之詞,上及國家,下及父子,以至來生,愿望甚賒。其余鄙俚不經,為吾儒所必斥。然其幸生畏死,傷離亂而想太平,迫于不得已,而不暇計其妄誕者。仁人君子,閱此所當惻然念之,不應遽為斥詈也。……凡造像之人,自稱曰佛弟子、正信佛弟子、清信士、清信女、優婆塞、優婆夷;凡出資造像者,曰像主、副像主、東西南北四面像主、發心主、都開光明主、光明主、天宮主、南面北面上堪中堪像主、檀越主、大像主、釋迦像主、開明像主、彌勒像主、彌勒開明主、觀世音像主、無量壽佛主、都大檀越、都像主、像齋主、左右葙齋主;造塔者曰塔主;造鐘者曰鐘主;造浮圖者,曰東面、西面、南面浮圖主;造燈者,曰登(同燈)主、登明主、世石主(未詳)。勸化者,曰化主、教化主、東西南北面化主、左右葙化主、都化主、大都化主、大化主、都錄主、坐主、高坐主。邑中助緣者,曰邑主、大都邑主、都邑主、東西面邑主、邑子、邑師、邑正、左右葙邑正、邑老、邑[﹄+胃](疑同胥)、邑[﹄+ 謂](疑同谞,亦同胥)、邑[﹄+渭](疑同[﹄+ 謂],亦即胥)、邑政(疑同正)、邑義、邑日(未詳)、都邑、忠正、邑中正、邑長、鄉正、邑平正、鄉黨治律(并未詳)。其寺職之稱,曰和上、比邱、比邱尼、都維那、維那、典錄、典坐、香火、沙彌、門師、都邑維那、邑維那、行維那、左右葙維那、左右葙香火。其名目之繁如此。撮其大凡,以廣異聞,而造像題記之梗概備于此矣。入唐以后,不復贅論云。”
②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講:“北朝造像,類用石質。南朝帝王鑿石造像,似無所聞。即民間亦不多。即此亦可見風土之殊異也。”
③近年,大同市陸毅峰,發現第13窟交腳彌勒大像的右腳面有兩顆絳紅石如拳,撰文疑是文成帝興安石像。但因本尊面部因為后代包泥彩繪所覆,未能驗實。按:北魏平城武州山石窟寺,唐人認為拓跋嗣神瑞元年始建;梁《高僧傳》記拓跋燾太平真君五年玄高所居塔寺有“禪窟”,而近年大同以及周圍地區發現的墓志、石佛、石塔等,證實了武州山削山營窟,早在曇曜造五大窟之前已有行動。聯系史記與現今考古發現,北魏平城建筑所用,有砂巖、青石(火山巖)、緇石、文石、云母,而后四種巖石中包含黑色石核的可能性甚微。武州山砂巖屬于侏羅紀沉積巖,易于雕琢,且以黃色或淺紅色為主調,夾層中有赤色、黃色、青色、豆青色泥沙巖,偶有其他雜質,如石核包含其中。粗砂巖,多用于北魏建筑材料及墓葬用品;細沙巖、泥沙巖,多用來雕刻精細的墓碑、棺床、石硯、小佛像等。興安石像,應是一尊單獨的帝王像,以砂巖雕刻最為可能。
453年癸巳(北魏興安二年,宋元嘉三十年)
二月……乙丑,發京師五千人穿天淵池。①……三月……乙未,疏勒國遣使朝獻。……秋七月……筑馬射臺于南郊。八月辛未,渴槃陀國遣使朝貢。……十有二月,……庫莫奚、契丹、罽賓等十余國各遣使朝貢。(《魏書》卷5《高宗紀》)
①天淵池,約在今大同市北。《魏書》卷13《皇后傳》:“高宗初,穿天淵池,獲一石銘,稱桓帝葬母封氏,遠近赴會二十余萬人。有司以聞,命藏之太廟。”
釋僧周,不知何[許]人。性高烈,有奇志操。而韜光晦跡,人莫能知。常在嵩高山頭陀坐禪。①魏虜將滅佛法,周謂門人曰:“大難將至。”乃與眷屬數十人,共入寒山。山在長安西南四百里,溪谷險阻,非軍兵所至,遂卜居焉。俄而,魏虜肆暴,停者悉斃。其后尋悔,誅滅崔氏,更興佛法。偽永昌王鎮長安,②奉旨將更修立,訪求沙門。時有說寒山有僧,德業非凡,王即遣使征請。周辭以老疾,令弟子僧亮應命出山。……僧亮,姓李,長安人,受業于僧周。初,永昌王請僧,無敢應者,咸以言佛法初興,疑有不測之慮。亮曰:“像運寄人,正在今日。若被誅剪,自身當之;如其獲全,則道有更振之期。”又僧周加勸,于是隨使至長安。未至之頃,王及民人掃灑街巷,比室候迎。王親自抂道,接足致敬。亮為陳誡禍福,訓示因果。言約理詣,和而且切。聽者悲喜,各不自勝。于是修復故寺,延請沙門。關中大法更興,亮之力也。(《高僧傳》卷11《宋長安寒山釋僧周僧亮》)
①頭陀,梵文音譯,一譯“杜多”,意譯“抖擻”(抖擻煩惱)。僧人行頭陀時,應守十二項苦行,即住空閑處、常乞食、著糞掃衣等,稱為“頭陀行”。僧人修禪,有佛經可依。后世禪宗弟子的必讀經書,見清俞樾《茶香室續鈔》卷17《禪家六籍》:“國朝喬松年《蘿藦亭札記》云,佛書《大般若經》、《金剛經》、《維摩詰經》、《楞伽經》、《圓覺經》、《楞嚴經》,號禪家六籍。猶儒之六經。”
②《魏書》卷5《高宗紀》:興安二年“秋七月辛亥,行幸陰山。濮陽王閭若文,征西大將軍、永昌王仁謀反。乙丑,賜仁死于長安,若文伏誅。”按:永昌王請僧興佛事,在此年初。
初,曇曜以復佛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見于路,御馬前銜曜衣,時以為馬識善人。帝後奉以師禮。曇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①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于一世。②(《魏書》卷114《釋老志》)③
①關于武州山石窟開鑿的動機和指導思想,關野貞、常盤大定《山西云岡》(趙一德譯,載《北朝研究》1990年下半年刊)講:“曇曜請求文成帝開鑿石窟五所,又是為太祖以下五帝而設,無庸置疑。這樣,五窟就含有五帝的靈廟的意義。從五窟內部佛像的樣式判斷,第三區西端的五窟,即從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推定可以對應。由此可知,既有曇曜的付法藏精神,也有魏王室懺悔及追孝的動機,這樣的因緣湊合,產生了千古的佛教藝術。而造像的指導思想,至少與佛傳以及法華、維摩、金光明、無量壽、彌勒等諸大乘經卷有關,華嚴的思想也是有的。”
②陳垣《記大同武州山石窟寺》云:“武州塞之石窟,始鑿于曇曜,據此毫無疑義。曇曜之赴京,在復法之明年,即興安二年,西歷四百五十三年也。是時佛法初復,圖像大興,西域畫像,接踵而至。魏之先世,本有鑿石為廟之風(見《魏書·禮志》),佛教又重偶像,故能致此奇偉。”
③姜亮夫《莫高窟年表》:“云岡造型藝術,與敦煌風格氣韻,皆顯為嫡系宗親。其面相、手法、印相及佛與菩薩單軀莊嚴,皆與印度相類,而不全同。蓋其粉本得之涼州,不為北印、中印冢適,而經變圖傳,則滲入中土固有成分極多。即屬佛教事物中,亦有為印度本土所無。如尖圓搏風之象龕、彌陀之坐勢、飛天等。余疑為依仿經文,雜以中土故習,而自為結構之說,在此更得一證明。凡此等情實,皆與敦煌全同。”按:中國的石窟寺建設,以北魏平城武州山石窟(云岡石窟)最為宏大壯偉。云岡的開鑿,上承西域、涼州石窟營造模式,下啟遍布全國各地的石窟寺建設,開創了一個新時代。
454年甲午(北魏興安三年、興光元年⒎,宋孝武帝劉駿孝建元年)
【篆額】《平國」侯韓」弩真」妻碑》:①
【碑文】維大代興安三年,歲次」鶉火,春正月己亥朔廿」六日[穴+見]大,幽州范陽郡」方城縣民,平遠將軍、平」國侯韓弩真故妻王億」變,春秋六十有二,壽終。」故建立斯石以記之耳。(大同市私人藏《王億變碑》)②
①此碣并座,武州山黃色細砂巖,20世紀90年代出土于大同城南智家堡一帶北魏墓地。碑高44厘米,寬24厘米,厚5.5厘米。上部圓弧部,雕雙鳥交頸戲珠。碑文隸書。
②清錢泳《履園叢話》卷3《墓碑》:“墓之有碑,始于秦漢。碑上有穿,蓋下葬具,并無字也。其后有以墓中人姓名、官爵及功德、行事刻石者。《西京雜記》載杜子夏葬長安,臨終作文,刻石埋墓。此墓志之所由始也。至東漢漸多,有碑、有誄、有表、有銘、有頌。然惟重所葬之人,欲其不朽,刻之金石,死有令名也。故凡撰文書碑,姓名俱不著所列者,如門生故吏,皆刻于碑陰或別碑。漢碑中如此例者,不一而足。自此以后,諛墓之文日起,至隋唐間,乃大盛。則不重所葬之人,而重撰文之人矣。宋元以來,并不重撰文之人,而重書碑之人矣。”
插圖:王億變碑
二月甲午,帝至道壇,登受圖箓。禮畢,曲赦京師,班賞各有差。(《魏書》卷5《高宗紀》)
高宗興光元年二月,有云五色。所謂景云,太平之應也。(《魏書》卷112《靈征志下》)
興光元年秋,敕有司于五級大寺內,①為太祖已下五帝,鑄釋迦立像五,各長一丈六尺,都用赤金二十五萬斤。②(《魏書》卷114《釋老志》)
①五級大寺,蓋即道武帝天興元年(398)在平城所建“五級佛圖”。
②古人以銅為金,“赤金”即今所謂紅銅;真金,稱作黃金、紫金。
十有二月……出于、叱萬單國各遣使朝獻。(《魏書》卷5《高宗紀》)
釋志道,姓任,河內人。性溫謹。十七出家,止靈曜寺。①蔬素少欲,六物之外,略無兼畜。學通三藏,尤長律品。何尚之欽德致禮,請居所造法輪寺。先時魏虜滅佛法,后世嗣興,而戒授多闕。道既誓志弘通,不憚艱苦,乃攜同契十有余人,往至虎牢。②集洛、秦、雍、淮、豫五州道士,會于引水寺。講律明戒,更申受法。偽國僧禁獲全,道之力也。后還京邑,王奐出鎮湘州,③攜與同游。以永明二年卒于湘土,春秋七十有三。(《高僧傳》卷11《齊鐘山靈曜寺釋志道》)
①靈曜寺,在劉宋都城建康(今南京)鐘山。
②虎牢,即漢成皋縣,在今河南滎陽西北。釋志道由建康赴虎牢,姑系是年。
③王奐任湘州刺史,在齊武帝永明元年(483),即北魏太和七年。
455年乙未(北魏興光二年、太安元年⒍,宋孝建二年)
太安元年春正月辛酉,奉世祖、恭宗神主于太廟。……三月己亥,詔曰:“今始奉世祖、恭宗神主于太廟,又于西苑遍秩群神。……其曲赦京師死囚已下。”(《魏書》卷5《高宗紀》)
【發愿文】太安元年乙(酉)[未]二月,佛弟子張永敬造。弟子張秉、弟子張保、弟子張興、弟子張酋、弟子張旻、弟子張昌。①(金申《中國歷代紀年佛像圖典》13《張永造石佛坐像》)
①此砂巖石佛坐像,高35﹒5厘米。日本京都藤井有鄰館藏。主佛結跏趺坐,造型豐滿,斜披袈裟,衣紋厚重,同于云岡初期大像風格。主佛螺發,為現存單尊造像之最早所見。兩旁獅背上立束草座,各坐一半跏思惟菩薩。底座正面供養有三龕佛像,中央大龕為釋迦、多寶并坐。二佛并坐,出典于《法華經·見寶塔品》,大約是佛教進入中土的新創造。光背后浮雕,為“睒子本生”和“舍身飼虎”故事。按:此像造型沒有問題,應該是北魏武州山石刻;但此年六月始改元太安,題記中作“乙酉”、“二月”,使人疑偽。
插圖:張永造石佛坐像
夏六月壬戌,詔名皇子曰弘,曲赦京城,改年。……是月,遮逸國遣使朝貢。……冬十月,波斯、①疏勒國并遣使朝貢。(《魏書》卷5《高宗紀》)
①《北史》卷97《西域傳》:“波斯國,都宿利城,在忸密西,古條支國也。去代二萬四千二百二十八里。城方十里,戶十余萬,河經其城中南流。土地平正,出金、銀、鍮石、珊瑚、琥珀、車渠、馬腦,多大真珠、頗梨、琉璃、水精、瑟瑟、金剛、火齊、鑌鐵、銅、錫、朱砂、水銀、綾、錦、疊、毼、氍毹、毾 [登+毛]、赤獐皮,及薰陸、郁金、蘇合、青木等香,胡椒、畢撥、石蜜、千年棗、香附子、訶梨勒、無食子、鹽綠、雌黃等物。氣候暑熱,家自藏冰。地多沙磧,引水溉灌。其五谷及鳥獸等與中夏略同,唯無稻及黍、稷。土出名馬、大驢及駝,往往有一日行七百里者,富室至有數千頭。又出白象、師子、大鳥卵。有鳥形如橐駝,有兩翼,飛而不能高,食草與肉,亦能啖火。其王姓波氏,名斯。坐金羊床,戴金花冠,衣錦袍、織成帔,飾以真珠寶物。其俗:丈夫剪發,戴白皮帽,貫頭衫,兩箱近下開之,亦有巾帔,緣以織成。婦女服大衫,披大帔,其發前為髻,后披之,飾以金銀花,仍貫五色珠,絡之于膊。……兵有甲、矟、圓排、劍、弩、弓箭。戰兼乘象,百人隨之。其刑法:重罪懸諸竿上,射殺之。次則系獄,新王立乃釋之。輕罪則劓、刖,若髡或剪半鬢,及系牌于項,以為恥辱。犯強盜者,系之終身。奸貴人妻者,男子流,婦人割其耳鼻。賦稅,則準地輸銀錢。俗事火神、天神。文字與胡書異。多以姊妹為妻妾,自余婚合,亦不擇尊卑,諸夷之中最為丑穢矣。百姓女年十歲以上有姿貌者,王收養之,有功勛人,即以分賜。死者多棄尸于山,一月著服。城外有人別居,唯知喪葬之事,號為不凈人,若入城市,搖鈴自別。以六月為歲首,尤重七月七日、十二月一日。其日,人庶以上,各相命召,設會作樂,以極歡娛。又每年正月二十日,各祭其先死者。”
插圖:大同北魏墓葬出土的波斯銀盤
太安初,有師子國胡沙門邪奢遺多、浮陀難提等五人,①奉佛像三,到京都。皆云,備歷西域諸國,見佛影跡及肉髻,外國諸王相承,咸遣工匠,摹寫其容,②莫能及難提所造者,去十余步,視之炳然,轉近轉微。③又沙勒胡沙門,④赴京師致佛缽并畫像跡。⑤(《魏書》卷114《釋老志》)
①師子國,即今斯里蘭卡。《梁書》卷54《海南諸國傳》:“師子國,天竺旁國也。其地和適,無冬夏之異。五谷隨人所種,不須時節。其國舊無人民,止有鬼神及龍居之。諸國商估來共市易,鬼神不見其形,但出珍寶,顯其所堪價,商人依價取之。諸國人聞其土樂,因此競至,或有停住者,遂成大國。晉義熙初,始遣獻玉像,經十載乃至。像高四尺二寸,玉色潔潤,形制殊特,殆非人工。此像歷晉、宋世在瓦官寺,寺先有征士戴安道手制佛像五軀,及顧長康維摩畫圖,世人謂為三絕。至齊東昏,遂毀玉像,前截臂,次取身,為嬖妾潘貴妃作釵釧。宋元嘉六年,十二年,其王剎利摩訶遣使貢獻。”唐《藝文類聚》卷76《內典上》:“《宋元嘉起居注》……又云:師子王國遣使奉獻,詔答曰:此小乘經甚少,彼國所有,皆可寫來。”
②《高僧傳》卷6《晉廬山釋慧遠》:“聞天竺有佛影,是佛昔化毒龍所留之影,在北天竺月氏國那竭呵城南古仙人石室中。”《法顯傳》云:“至那竭國界醯羅城,城中有佛頂骨,精舍盡以金薄、七寶挍飾。……骨黃白色,方圓四寸,其上隆起。每日出后,精舍人則登高樓,擊大鼓,吹蠡,敲銅缽。王聞已,則詣精舍,以華香供養。供養已,次第頂戴而去。……供養都訖,乃還頂骨于精舍中,有七寶解脫塔,或開或閉,高五尺許,以盛之。……從此北行一由延,到那竭國城,是菩薩本以銀錢貿五莖華,供養定光佛處。城中,亦有佛齒塔,供養如頂骨法。城東北一由延,到一谷口,有佛錫杖,亦起精舍供養。杖以牛頭旃檀作,長丈六七許,以木筒盛之。正復百千人舉,不能移。入谷口西行,有佛僧伽梨,亦起精舍供養。彼國土俗亢旱,時國人相率出衣禮拜供養,天即大雨。那竭城南半由延,有石室,博山西南,向佛留影。此中去十余步,觀之如佛真形,金色相好,光明炳著。轉近轉微,仿佛如有。諸方國王遣工畫師摹寫,莫能及。彼國人傳云:千佛盡當于此留影。影西四百步許,佛在時剃發剪爪,佛自與諸弟子共造塔,高七八丈,以為將來塔法。今猶在。邊有寺,寺中有七百余僧。此處,有諸羅漢、辟支佛塔乃千數。”按:那竭國醯羅城,法顯記在弗樓沙國(即富樓沙,今白沙瓦)西十六由延(一由延,華言四十里),即今阿富汗賈拉拉巴德一帶。
③陳垣《記大同武州山石窟寺》云:“武州諸像,未識是否為難提等五人所造,然至今石質剝落,間有影跡模糊,近而即之,一若無有,遠而睇之,神態宛在者,正與所謂‘遠視炳然,轉近轉微’之說相合,則真足代表五世紀東方美術之一斑也。”
④沙勒,北朝時在渴盤陁、罽賓以北,與康居、于闐、安息等三十余國皆役屬于嚈噠。今天一般認為即疏勒(今新疆喀什),我想應是沙(莎)車與疏勒之合稱。莎車國原本附屬于疏勒,此時可能并為一國。然《高僧傳》卷2《晉長安鳩摩羅什》:“進到沙勒國,頂戴佛缽”,而《法顯傳》記弗樓沙國,“佛缽即在此國。”莫非有兩個佛缽?
⑤云岡石窟的開鑿,研究者多以為追踵涼州模式。然而,我們目前在河西早期石窟中,并沒有發現與云岡完全相同的佛教造像或造型。通常說,云岡藝術具有濃郁的外來文化因素。然而,考察中亞的犍陀羅、印度的馬土拉造像,與云岡石窟的藝術風格存有較大差異。在云岡的雕刻形象圖案中,雖然可以找到古印度、希臘、羅馬,以及西亞薩珊波斯的某些風格,但大量運用的卻是中國傳統的雕刻技藝和表達方式。那么,到底云岡藝術之源何在?我認為主要源頭在新疆。云岡石窟開鑿之時,涼州寺院已屬凋零,且其形制為平城的涼州僧眾所熟知,藝術創新的源泉,似乎又重新回到了曾為涼州效仿過的新疆地區。關于這一點,從《魏書》中記載西域國家使節的頻繁往來,可見端倪。西域源源而來的新的藝術造型,不斷豐富著云岡意匠的創作靈感。雖然新疆古代佛教藝術不以石雕為主,但大量存在于塔里木盆地南北沿路古國的佛寺遺跡,出土了異彩紛呈的泥塑和壁畫,展現出不同于中土文化的藝術特色。而在那些佛塑中,我們可以直接感覺到云岡造像的影子。特別是近年在大同出土的北魏佛塔塑像,從制作方法到造型樣式,無不表現為新疆泥塑的翻版。對此,我們將方山思遠浮圖出土的懸掛式低溫黃陶佛像、大同城北的灰陶佛像,與新疆遺像進行對比,即可得到啟示。顯然,《釋老志》記載師子國、沙勒國胡僧相繼將西域畫本帶至平城的故事,是作為特例而言。當然,也由此表露出云岡石窟的多元文化特點。
插圖:思遠寺佛塔掛像、城北佛像、新疆遺像
456年丙申(北魏太安二年,宋孝建三年)
二年春正月乙卯,立皇后馮氏。①二月丁巳,立皇子弘為皇太子,大赦天下。(《魏書》卷5《高宗紀》)
①《魏書》卷13《皇后傳》:“文成文明皇后馮氏,長樂信都人也。父朗,秦、雍二州刺史、西城郡公,母樂浪王氏。后生于長安,有神光之異。朗坐事誅,后遂入宮。世祖左昭儀,后之姑也,雅有母德,撫養教訓。年十四,高宗踐極,以選為貴人,后立為皇后。高宗崩,故事:國有大喪,三日之后,御服器物一以燒焚,百官及中宮皆號泣而臨之。后悲叫自投火中,左右救之,良久乃蘇。”
秋八月……平西將軍、漁陽公尉眷北擊伊吾,克其城,大獲而還。(《魏書》卷5《高宗紀》)
高宗太安二年十月,白鹿見于京師西苑。(《魏書》卷112《靈征志下》)
十有一月,……嚈噠、①普嵐國并遣使朝獻。(《魏書》卷5《高宗紀》)
①《北史》卷97《西域傳》:“嚈噠國,大月氏之種類也,亦曰高車之別種。其原出于塞北。自金山而南,在于闐之西,都烏許水南二百余里,去長安一萬一百里。其王都拔底延城,蓋王舍城也。其城方十里余,多寺塔,皆飾以金。風俗與突厥略同。其俗,兄弟共一妻,夫無兄弟者,其妻戴一角帽,若有兄弟者,依其多少之數更加角焉。衣服類加以纓絡,頭皆剪發。其語與蠕蠕、高車及諸胡不同。眾可十萬,無城邑,依隨水草,以氈為屋,夏遷涼土,冬逐暖處。分其諸妻,各在別所,相去或二百、三百里。其王巡歷而行,每月一處。冬寒之時,三月不徙。王位不必傳子,子弟堪任,死便授之。其國無車有輿,多駝、馬。用刑嚴急,偷盜無多少皆腰斬,盜一責十。死者,富者累石為藏,貧者掘地而埋,隨身諸物,皆置冢內。其人兇悍,能斗戰,西域康居、于闐、沙勒、安息及諸小國三十許,皆役屬之,號為大國。與蠕蠕婚姻。自太安以后,每遣使朝貢。”
457年丁酉(北魏太安三年,宋大明元年)
三年春正月……粟特、于闐國各遣使朝貢。①(《魏書》卷5《高宗紀》)②
①伊東忠太《支那山西云岡石窟寺》:“文成帝即位,隆興佛教,石窟寺之工程,亦當再繼續。是時,波斯、嚈噠、于闐等來貢,足征薩珊藝術之東漸。”
②周一良《云岡石佛小記》:“伊東忠太氏謂后魏雕刻藝術之受于于闐,于闐夙為蔥嶺以東佛教最盛之國。……而于闐文化之受健陀羅、迦濕彌羅影響者,已有定論。……《釋老志》胡僧來魏者甚多,《于闐傳》顯祖時蠕蠕寇于闐,其王上表求援曰:‘奴世奉大國,至今無異。’傳又云:‘自后每使朝獻。’趙萬里氏集《冢墓遺文》,卷二第廿二有魏帝先朝故于夫人墓志,乃于闐國王女之為文成帝妃者,云岡石佛即始建于文成帝之世,其間消息又可窺矣。”
插圖:新疆和田出土的于闐國佛像
【發愿文】太安三年九月廿三日,歲次」丁酉,清信士宋德興,偽命」過亡女猔香,造作釋迦文佛」像。愿先師、七世父母、外內眷屬、」□全知識,亡女猔香、一切眾」生,生生共其福所;往生□□,」值遇諸佛,永離苦因,必」獲此愿,早成菩提大道。①(金申《中國歷代紀年佛像圖典》14《宋德興造石佛坐像》)②
①此砂巖坐佛像,高41﹒5厘米,日本國私人收藏。與太安元年張永造像風格一致,但背光為尖楣,佛座供養像不同。背面上部雕釋迦牟尼“腋下出生”、“九龍灌浴”本生故事二則,下部為發愿銘文。金申疑此像與太安佛像產于一地,我以為亦應屬武州山石刻。
②宋《釋氏要覽》卷2《造像》:“宣律師云:造像梵相,宋、齊間,皆唇厚、鼻隆、目長、頤豐,挺然丈夫之相。自唐來,筆工皆端嚴、柔弱,似妓女之貌。”
插圖:宋德興造石佛坐像
十有二月,……于闐、扶余等五十余國各遣使朝獻。(《魏書》卷5《高宗紀》)
458年戊戌(北魏太安四年,宋大明二年)①
太安四年,始設酒禁。②是時年谷屢登,士民多因酒致酗訟,或議主政。帝惡其若此,故一切禁之,釀、沽、飲皆斬之。吉兇賓親,則開禁,有日程。(《魏書》卷111《刑罰志》)
①周叔迦《元魏太安四年寫本〈戒緣〉跋》(原載《現代佛學》第1卷第2期):“元魏太安四年寫本《戒緣》卷下一卷,為北京圖書館藏敦煌寫經中有題記可考之最古者。所書始自九十單墮法之第三十九不受飲食著口中犯墮起,迄第七滅諍法止。以戒法次第考之,應是依《四分》戒本而作。每戒初明制緣,次釋制意,兼及開遮大致。考佛陀耶舍之譯《四分律》,據《四分序》云:戊申歲,是弘治十年,慧辯為譯。《高僧傳》稱弘治十二年,竺佛念譯為秦言,道含筆受。其時關中盛行《十誦》,江左多依《僧祇》,是故《四分》未廣宣通。至北齊慧光禪師始大宏《四分》,光之學上承道覆,覆承法聰。……今此卷雖不著撰人,以寫經年月考之,當遠在法聰之前,上距譯時不過四十余年。縱非譯場諸德親承譯主所撰述,要亦為《四分律》中最古之著作,洵可寶也。”姜亮夫《莫高窟年表》:“按是卷今存北京圖書館,編號第七六,共存十七頁,四百九十行。……卷末題‘大安四年’。或以為《戒緣》,非本名也。”
②《魏書》卷5《高宗紀》:“四年春正月丙午朔,初設酒禁。”
三月……丙辰,車駕還宮。起太華殿。①……九月……辛亥,太華殿成。(《魏書》卷5《高宗紀》)
①《魏書》卷91《術藝傳》:“高宗時,郭善明甚機巧,北京宮殿,多其制作。”另,《宋書》卷18《禮志五》:“索虜拓跋燾使工人郭善明造指南車,彌年不就。扶風人馬岳又造,垂成,善明酖殺之。”
459年己亥(北魏太安五年,宋大明三年)
五月,居常國遣使朝獻。(《魏書》卷5《高宗紀》)
十二月,六鎮、云中、高平、雍、秦饑旱。(《魏書》卷105《天象志三》)
460年庚子(北魏和平元年,宋大明四年)
六月……崔浩之誅也,史官遂廢,至是復置。①(《魏書》卷5《高宗紀》)
①崔浩被殺在真君十一年(450)六月,距此十一個年頭。按:北魏史事,任在著作、秘書,俱屬秘書監。卷46《李訢傳》云:“高宗即位,訢以舊恩親寵,遷儀曹尚書,領中秘書。”卷52《趙柔傳》曰:“高宗踐阼,拜為著作郎。”卷32《高湖傳附子謐傳》:“(天)[太]安中,以功臣子召入禁中,除中散,專典秘閣。肅勤不倦,高宗深重之,拜秘書郎。謐以墳典殘缺,奏請廣訪群書,大加繕寫。由是代京圖籍,莫不審正。”我懷疑,崔浩國史案后,并非無史官,只是史官不感有所著述也。
冬十月,居常王獻馴象三。(《魏書》卷5《高宗紀》)
和平初,師賢卒。曇曜代之,更名沙門統。初,曇曜以復佛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見于路,御馬前銜曜衣,時以為馬識善人。帝後奉以師禮。曇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①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于一世。②曇曜奏:平齊戶及諸民,有能歲輸谷六十斛入僧曹者,即為“僧祇戶”,粟為“僧祇粟”,至于儉歲,賑給饑民。又請民犯重罪及官奴以為“佛圖戶”,以供諸寺掃灑,歲兼營田輸粟。高宗并許之。③于是僧祇戶、粟及寺戶,④遍于州鎮矣。⑤(《魏書》卷114《釋老志》)
①周一良《云岡石佛小記》:“惟曇曜在興安二年見帝后即開窟,抑為沙門統之后始建斯議,不可曉。要之,石窟之始開也,在興安二年(453)至和平元年(460)之八年間,據《貞元釋教錄》(九),和平三年曇曜已在石窟寺譯經,是時必已有開鑿完成者矣。”按:云岡石窟的開鑿時間,目前學術界盛行和平元年說,甚為不妥。陳垣《記大同武州山石窟寺》講:“《釋老志》明謂文成復法以后,曇曜白帝所鑿。魏收,北齊人。……其言至為可據。”魏收的文字記載,采用的是插入追敘的寫法,先講曇曜就任沙門統,后補其復法歸來之事。陳述的很清楚:興安二年(453)曇曜被詔回京,后來拜為帝師,遂建議開鑿武州山石窟。他根本沒有說,我們今天也無法認定和平元年開鑿。從曇曜回京到出任僧統,歷時八年,正值崔浩國史碑案以后,北魏廢置史官期間,大約魏收也不知道是在哪一年,所以只好采取了這種巧妙的回旋式記述法。
②宋釋道誠《釋氏要覽》卷2《造像》謂:“宣律師云:“造像梵相,宋齊間,皆唇厚、鼻隆、目長、頤豐,挺然丈夫之相。”觀云岡之佛,斯言信然。
③按:“高宗并許之”,則事不晚于和平年間;然“平齊戶”的出現,在獻文帝平定青齊之后。針對這一矛盾,《通鑒》系于獻文皇興三年(469),應該是比較妥當的。不過,依常理推測,僧祇戶、粟之設,與武州山佛事工程浩大,需要為僧侶、工匠供應糧食有關;佛圖戶之設,應為侍侯高僧、提供雜役。由此看來,這條記載反映的時間、對象,恐怕不是一次詔令就解決的。另外,“諸民”中,包括涼州徙民,如《釋老志》所載“涼州軍戶趙茍之等二百家”。
④僧祇,譯曰“眾”,即比丘、比丘尼之大眾也。佛圖戶,即寺戶。按照《唐律疏議》卷6記載,寺院、道觀有兩種賤民,一是“部曲”,二是“奴婢”。部曲,原為漢代軍隊編制,魏晉南北朝時轉化為豪門大族家兵的稱謂,其身份介于編戶齊民與奴婢之間,正與北魏涼州、青齊等被俘配役的所謂“軍戶”、“隸戶”地位相當。唐代寺觀的部曲,應該就是由北魏僧祇戶演變而來。奴婢,即北魏的佛圖戶、寺戶、凈人,由官奴轉賜而來。凈人,早年西域寺院中即有。
⑤姜筑夫《莫高窟年表》云:“自此寺院產業人口脫離政治而獨立,頗與印度佛教團體之僧園民相似,更益以僧律之獨立,于是寺院儼然為一獨立王國矣。在佛教宣教上雖為一大勝利之措施,而與政治上之斗爭,至數四毀法,亦此一舉措有以激之使然也。”這種新興的寺院經濟,依仗著政治、經濟上的治外法權,從此成為中國地主莊園經濟的一種特殊形式,與封建社會相始終。
插圖:云岡石窟的曇曜五佛
461年辛丑(北魏和平二年,宋大明五年)
二月辛卯,行幸中山,丙午,至于鄴,遂幸信都。三月,……靈丘南有山,高四百余丈。乃詔群官仰射山峰,無能逾者。帝彎弧發矢,出山三十余丈,過山南二百二十步,遂刊石勒銘。①(《魏書》卷5《高宗紀》)
①《水經注》卷11《滱水》云:“滱水出代郡靈丘縣高氏山。即漚夷之水也。出縣西北高氏山。……其水東南流,山上有石銘,題言‘冀州北界’,故世謂之石銘陘也。……滱水自縣南流入峽,謂之隘門。設隘于峽,以譏禁行旅。歷南山,高峰隱天,深溪埒谷。其水沿澗西轉,逕御射臺南。臺在北阜上,臺南有御射石碑。南則秀嶂分霄,層崖刺天,積石之峻,壁立直上。車駕沿溯,每出是所游藝焉。”按:滱水,即今唐河。此青石大碑,現存靈丘縣覺山寺,已裂成數塊。
【額篆】《皇帝」南巡」之頌》:
【碑文】維和平二年,歲在辛丑,三月丁巳朔……」皇帝南巡,自定州至于鄴都,所過郡國……三月止……」禊于衡水之濱,嘗射于廣平之野。于時皇……文……」宋遣使慶□□報修聘問之義,貢殊方之……」□□濱,舞□□之舞,奏金石之樂。樂成禮畢,……」□□□□□□謳歌之聲,野夫有擊壤之歡焉。……」□□□□□刃。興安二年,嘗拉射于此山,復……」□□□□□□安南將軍、南鄭公毛□仁,寧南……」□□□□□前將軍、魯陽侯韓道仁,內阿……將……」□□□□□□宗等數百人,皆出山數丈。然□……」□□□□□而射之。整□□□□□川岳,箭出□……」□□□□□□□□□知事□□□固有非常□……」□□□□□□□□□道仁□□□□□未之聞……」……審□□主……威……郡□□御射…… 既超□冠□風……將□□靈……
【背陰】侍中、撫軍[大將軍、太子太傅、司徒公、平原王步六孤伊□,」 侍中、特進、車騎大將軍、□太子太保、尚書、太原王一弗步□□,」六□將軍、□羽真、襄邑子呂河一西,」中常侍、寧東將軍、太子太保、尚書、西郡公尉遲其地,」中常侍、寧西將軍、儀曹尚書、領中秘書、太子少師、彭城公張益宗,」中常侍、寧南將軍、太子少傅、尚書、平涼公林金閭,」散騎常侍、寧東將軍、西起部尚書、東海公楊保年,」寧南將軍、殿中尚書、日南公斛骨乙莫干,」左衛將軍、內都幢將、福祿子乙旃惠也拔,」 寧□將軍、宰官、內阿干、魏昌男代伏云右子尼,」左衛將軍、內阿干、太子左衛帥、安吳子乙旃阿奴,」□□ 將軍、太子庶子、內阿干、晉安男蓋婁太撥,」揚烈將軍、內阿干、陰陵男社利幡乃婁,」安北將軍、內阿干、東平公是婁勅萬斯,」寧東將軍、內阿干、建安男尉遲沓亦干,」中常侍、寧南將軍、太子率更令、內阿干、南陽公張天度,」 中常侍、寧南將軍、□□□太子家令、平陽公賈愛仁,」散□□□、內阿干、嘉寧男若干若周,」□□□□□□拔忍昕,」□□□□□□□□普陵,」□□□□□□□□陽男吐難子如剴,」□□□□□□□□□江乘男一弗阿伏真,」寧朔將軍、□□、范陽子韓天愛,」 中堅將軍、□□□□、□武子賀若盤大羅,」庫部內阿干、□□庫蘭,」內行、內三郎高平國,」內行、內三郎段魚陽,」寧朔將軍、內行令、永平子胡墨田,」廣威將軍、建德子、內行、內小賀若貸別,」內行、內小步六孤龍成,內行、內小賀賴去本,」內行、內小素和莫各豆,內行、內小□金□,」內行、內小乙旃伏洛汗,內行、內小□□□□,」內行、內小□□他仁,內行、內小伊樓諾,」內行、內小挾庫仁真,內行、內小人馬橐,」內行、內小高□各拔,內行、內小叱羅騏,」內行、內小吐伏盧大引,內行、內小步六孤羅,」內行、內小衛道溫,內行、內小乙旃俟俟,」內行、內小同□各拔,內行、內小呂□,」內行、內小韓□生,內行、內小莫耐婁□,」鷹揚將軍、內行令、蔡陽男宿六斤阿□,」內行令、直懃□六孤。」右五十一人,內侍之官。
……」右將……」□材將……懃天□」……將軍□列□□□王□□提折閭□,」衛大將軍、樂安王、直□何良,」平東將軍、樂良王、直□□大汗□,」征西將軍、常山王、直□□□連戊烈,」散騎常侍、征東將軍、光祿□□、中山公社豐,」散騎常侍、平西將軍、駕部尚□、□陽公□□尸婆,」征東大將軍、附馬都尉、□□郡王茹茹常友,」散騎常侍、龍□將軍、□□公素和勅俟伕,」侍中、安南大將軍、殿中尚書、□□、東安王獨孤侯尼須,」侍中、尚書左仆射、安南將軍、□□□、平昌公素和其奴,」平東將軍、選部尚書、□□、陽樂侯常伯夫,」散騎常侍、安南將軍、尚書、羽真、南郡公毛法仁,」武衛將軍、特□、□城子比子乙得,」散騎常侍、□□□□□部尚書、丹陽公符真衛,」寧東將□、□□□□侯胡優比西□陀,」散騎常□、□□□□□□安復侯拔拔俟俟頭,」散騎常□、□□□□、太子少保、儀曹尚書、扶風公李真奴,」散騎□□、□□□□□□尚書、汝南公袁紇尉斛,」散騎□□、□□□□□□部尚書、興平侯宜懃渴侯,」寧□□□、□□□□□□□、永興侯熱阿久仁,」□□□□□□□□□□□、順陽公、直懃郁豆眷,」□□□□□□□□□□□□選部尚書、長廣公豆連求周,」□□□□□□□□□□尚書、東□公黃盧頭,」□□□□□□□□□□□□□書、高都公慕容白曜,」□□□□□□□□□□、魯陽侯韓道仁,」□□□□□□□□□□□拔□地力懃真,」□□□□□□□□□□□、野王侯呂羅漢,」□□□□□□□□□斛律諾斗拔,」□□□□□□□□□□□□侯斛律頞拔,」□□□□□□□□□□□中、濟陽男孔伯恭,」□□□□□□□□□□男胡莫那,」□□□□□□□□□□□素和匹于堤,」□□□□□□□□□□□□右以斤,」□□□□□□□□□□□□懃倍斤,」□□□□□□□□□□□□□天愛,」□□□□□□□□□□□□□□乾,」……
中堅將軍、內三郎、□將、南□□□□,」折沖將軍、內三郎、□□□□□□□□,」□□將軍、內三郎□□特土何□□,」右將軍、內三郎、□□□□素□與娥駑,」□□將軍、內三郎□□□□□□□,」鷹揚將軍、內三郎□□賀□□婁,」中壘將軍、□□□□素和使若須,」寧朔將軍都長史、給事中、河中□□子蓋婁內亦干,」威遠將軍都長史、給事中、高平男揚丑[秀+頁],」左將軍、給事夷都將、越懃右以斤,」鷹揚將軍、太官給事、慕容男吳都,」右衛將軍、駕部給事□惕乙弍小,」寧遠將軍、駕部給事□□□□進蒙,」右軍將軍、殿中給事、□□子丘目陵□仁,」振武將軍、殿中給事□□□□烏地干,」□□將軍、殿中給事、壽張子胡翼以吉智,」綏遠將軍、中書給事李何思,」驍騎將軍、給事、新安子趙騰,」驍騎將軍、給事、武安子任玄通,」鷹揚將軍、給事、馳魚男楊思福,」折沖將軍、給事、南□男胡比他紇,」東鉀杖庫給事拔烈蘭真樹,」宣威將軍、殿中給事出大汗僖德,」驍騎將軍、殿中給事、武原子屋引立真□,」驍騎將軍、殿中給事、新安子莫那婁愛仁,」驤威將軍、內三郎斛骨呈羯,」輕車將軍、內三郎、泰昌男趙三月,」武毅將軍、內三郎斛律莫烈,」內三郎高長城,」內三郎其連受洛拔,」內三郎獨孤□□,」宣威將軍、典駑庫、內三郎拔烈蘭黃頭,」前將軍、內三郎、鐘離侯斛律羽都居,」明威將軍、斛洛真軍將、內三郎萬忸于忿提,」奮威將軍、內三郎、永寧子、直懃茍黃,」后軍將軍、內三郎、遂安子、直懃烏地延,」明威將軍、內三郎殷普陵,」寧朔將軍、內三郎、晉安子斛律出六拔,」折沖將軍、內三郎、沙渠男獨孤去[秀+頁],」厲威將軍、內三郎達奚屈居陵,」厲威將軍、內三郎封平吳,」厲威將軍、內三郎三次,」 威烈將軍、內三郎大□長命,」伏波將軍、內三郎、比陽男達奚庫勾,」威寇將軍、內三郎契胡庫力延,」威寇將軍、內三郎蓋毛萬言真,」內三郎、直懃烏地干,」威寇將軍、內三郎、直懃解愁,」威虜將軍、賀渾吐略渥和稽乞魚提,」威武將軍、內三郎獨孤他突,」廣威將軍、內三郎素和具文,」廣威將軍、內三郎步六孤步斗官。
折沖將軍、內三郎、北德男□□匹和以斤,」右將軍、內三郎、□□男□和拔□□,」□□將軍、內三郎□比首□□,」輕車將軍、內三郎王□□,」武烈將軍、內三郎□□尉□,」武烈將軍、內三郎、直懃他莫行,」輕車將軍、內三郎、野陟男□□□懃,」寧遠將軍、內三郎、比陽男拔烈蘭步愛,」武烈將軍、內三郎獨孤乙以愛,」奮武將軍、內三郎趙道生,」輕車將軍、內三郎、夾道男獨孤□□,」武毅將軍、內三郎□壬去右,」揚烈將軍、內三郎、□□男段去斤,」揚烈將軍、內三郎、祁陽男野□石頂,」揚烈將軍、內三郎、靈開男茹茹命以斤,」揚烈將軍、內三郎、永寧男斛律西婼,」宣威將軍、內三郎、直懃斛盧,」武毅將軍、內三郎勅煩阿六敦,」武毅將軍、內三郎叱羅吳提,」武毅將軍、內三郎斛律伏和真,」內三郎袁紇退賀拔,」內三郎侯莫陳烏孤,」內三郎契胡烏已,」內三郎折枋俠提,」內三郎素和斛提,」內三郎怡吳提,」內三郎奚斗孤男□,」內三郎、直懃阿各拔,」內三郎、直懃來豆眷,」內三郎叱干幡引,」內三郎孟菩薩,」內三郎丘目陵吳提,」內三郎王右右引,」內三郎張仆蘭,」內三郎王洛生,」鷹揚將軍、北部折紇真、宣道男泣利[亻+辱]但,」左衛將軍、南部折紇真、平棘子李敷,」宣威將軍、主客、折紇真俟文出六于,」建威將軍、□□折紇真、建德子獨孤平城,」游擊將軍、內都坐、折紇真、曲梁子叱奴地□,」宣威將軍、折紇真、直懃……」中都坐、折紇真……」外都坐、折紇真……」宣威將軍……」賀渾吐略渥厙狄……」征虜將軍令方興侯素和……」中堅將軍、庫部內小、幢將都……」揚威將軍、內小、幢將……」宣威將軍、內小、幢……」中堅將軍、[身+侯]樂……」前軍將軍……」鷹揚將軍……」太……」奮武……」威虜……」中壘……
宣威將軍……」宣威將軍、□□三郎、幢將……」宣威將軍、三郎幢將……」三郎幢將……」三郎幢將……」三郎幢將……」宣威將軍、三郎幢將……」三郎幢將……」陵江將軍、三郎幢將……」折沖將軍、三郎幢將……」鷹揚將軍、三郎幢將……」宣威將軍、三郎幢將……」宣威將軍、三郎幢將……」三郎幢將拔拔古斤……」折沖將軍、三郎幢將□□□□□□□折,」三郎幢將獨孤□真,」雅樂真幢將堂賓俟其惠,」前軍將軍、雅樂真幢將□□素和□思拔,」宣威將軍、雅樂真幢將、直懃木□,」后軍將軍、雅樂真幢將□□子□,」雅樂真幢將步六孤,」宣威將軍、雅樂真……」雅樂真幢將……」陵江將軍……」威遠將軍……」宣武將軍……」宣威將軍……」揚武將軍……」后軍將……」宣威將……」后軍……」……西將軍□□,」……將軍□□□□以,」……將軍……」……將軍、直懃乳樹,」……三郎幢將尉□□□,」……軍三郎幢將張壙比,」……三郎幢將□□子長兒大良勤,」……三郎幢將采洛生,」……
……宣威將軍□令尸□那□于□,」□□將軍□□□□□愛□,」右軍將軍□□□拔天封河光,」后軍將軍□都令□拔扎□有□,」宣威將軍□大□令□紽莫成,」都長史□□杖庫令怡長命,」……
宣威將……」宣威將軍……」宣威將軍……」宣威將軍……」威□將軍、斛洛真……」斛洛真……」斛洛真□叱……」斛洛真紽紇……」宣威將軍、斛洛真……」斛洛真[糹+名]直……」斛洛真□賀賴內……」斛洛真……(1997年12期《文物》,張慶捷辨識)
插圖:文成帝《南巡碑》額、座
高宗和平二年三月壬午,京師大風晦暝。(《魏書》卷112《靈征志上》)
四月旱,下詔州郡,于其界內神無大小,悉灑掃薦以酒脯。年登之后,各隨本秩,祭以牲牢。至是,群祀先廢者皆復之。①(《魏書》卷108《禮志一》)
①唐許敬宗《文館詞林》卷346錄北魏高允《南巡頌》序曰:“我后以圣哲欽明,君臨四海,播文教以懷遠服,彰武功以威不庭。是以遐荒慕義,宇內歸心。執玉奉珍貢其方物于門庭者,繼軌而至。比之先代,于斯為盛。乃望秩山川,遍饗群神。”
和平二年七月,甘露降于京師。(《魏書》卷112《靈征志下》)
八月戊辰,波斯國遣使朝獻。(《魏書》卷5《高宗紀》)
自太祖定中原,世祖平方難,收獲珍寶,府藏盈積。和平二年秋,詔中尚方作黃金合盤十二具,徑二尺二寸,鏤以白銀,鈿以玫瑰,其銘曰:“九州致貢,殊域來賓,乃作茲器,錯用具珍。①鍛以紫金,鏤以白銀,②范圍擬載,吐耀含真。③纖文麗質,若化若神,皇王御之,百福惟新。”(《魏書》卷110《食貨志》)
①具,《初學記》卷27作“奇”。
②白銀,《初學記》卷27作“燭銀”。
③觀古代中華及希臘、羅馬等國文物,多以銀器鏤刻鎏金、涂金,而金器往往鈿以珠翠。此北魏合盤,黃金鍛造,環嵌白銀鏤花,標新立異。
462年壬寅(北魏和平三年,宋大明六年)①
三月甲申,劉駿遣使朝貢。高麗、蓰王、契嚙、思厭于師、疏勒、②石那、悉居半、渴槃陀諸國各遣使朝獻。(《魏書》卷5《高宗紀》)
①此年,南朝沙門敬禮王者。《通鑒》卷129:“初,晉庾冰議使沙門敬王者,桓玄復述其議,并不果行。至是,上使有司奏曰:‘儒、法枝派,名、墨條分,至于崇親嚴上,厥猷靡爽。唯浮圖為教,反經提傳,拘文蔽道,在末彌扇。夫佛以謙卑自牧,忠虔為道,寧有屈膝四輩而簡禮二親,稽顙耆臘而直體萬乘者哉!臣等參議,以為沙門接見,比當盡虔;禮敬之容,依其本俗。’九月戊寅,制沙門致敬人主。及廢帝即位,復舊。”
②《北史》卷97《西域傳》:“文成末,其王遣使送釋迦牟尼佛袈裟一,長二丈余。高宗以審是佛衣,應有靈異,遂燒之以驗虛實,置于猛火之上,經日不然,觀者莫不悚駭,心形俱肅。”
元魏北臺《凈度三昧經》一卷,①第二出,與寶云譯二卷者同,廣略異耳。見《道祖錄》。《付法藏傳》四卷,見《菩提流支錄》。 右三部,合七卷。②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丙戌,是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太武皇帝信納崔皓邪佞諂諛,崇重寇謙,號為天師,殘害釋種,毀破浮圖。至庚寅年,太武遭病,方始感悟,兼有白足禪師來相啟發,生愧悔心,即誅崔皓。到壬辰歲,太武帝崩,(子)[孫]文成立,即起浮圖;毀經七年,還興三寶。至和平三年,(詔)[昭]玄統沙門釋曇曜,慨前凌廢,欣今載興,故于北臺石窟寺內集諸僧眾,③譯斯傳經,流通后賢,庶使法藏住持無絕。④(隋《歷代三寶記》卷9)
①《凈度三昧經》,即《凈土經》。《續高僧傳》卷1《元魏北臺恒安石窟通樂寺沙門釋曇曜》:“曜慨前凌廢,欣今重復,故于北臺石窟,集諸德僧,對天竺沙門,譯《付法藏傳》并《凈土經》。流通后賢,意存無絕。時又有沙門曇靖者,以創開佛日,舊譯諸經并從焚蕩,人間誘導,憑準無因,乃出《提謂波利經》二卷。”
②《古今譯經圖記》卷3:“沙門釋曇(耀)[曜],恒安石窟通樂寺僧。……和平三年歲次壬寅,曇(耀)[曜]為昭玄統。慨前陵廢,欣今再興,自于北臺石窟寺,對印度沙門集諸大德,譯《凈度三昧經》一卷,《付法傳》四卷,凡二部合五卷。”《開元釋教錄》卷6:“沙門釋曇曜,三部七卷經傳。”“《大吉義神咒經》二卷,或四卷,見《法上錄》。《凈度三昧經》一卷,第四出,見《竺道祖錄》及《續高僧傳》;《付法藏傳》四卷,第二出,見《菩提流支錄》及《續高僧傳》。右三部七卷,《吉義咒經》一部二卷,見在;《凈度經》等二部五卷,闕本。”
③隋費長房《三寶記》謂北魏曇曜譯經于“北臺石窟寺”,唐道宣的《大唐內典錄》抄襲此說,而在《廣弘明集》、《續高僧傳》中,始稱“元魏北臺恒安石窟通樂寺沙門釋曇曜”。可見,通樂寺,隋以前無此稱,蓋唐名。然湯用彤與日本國常盤大定據此認為,和平三年前石窟寺已有畢工者。關野貞、常盤大定《山西云岡》(趙一德譯,載《北朝研究》1990年下半年刊)進一步講:“曇曜的付法藏精神,由隋代的靈裕完整地繼承下來,靈裕開的寶山石窟,在其內壁刻有世尊寂滅后傳法圣師二十四祖像,就是按《付法藏傳》二十四祖刻的,靈裕以后尚有許多繼承者。”
④《開元釋教錄》卷6:“沙門釋曇曜,未詳何許人也。少出家,攝行堅貞,風鑒閑約。以魏和平年中(住)[任]北臺昭玄統,綏緝僧眾,妙得其心;住恒安石窟通樂寺,即魏帝之所造也,去恒安西北三十里,武周山北面石崖就而鐫之,建立佛寺,名曰靈巖。龕之大者,舉高二十余丈,可受三千許人。面別鐫像,窮諸巧麗,龕別異狀,駭動人神。櫛比相連三十余里。東頭僧寺,恒供千人。碑碣見存,未卒陳委。先是,太武皇帝太平真君七年,司徒崔皓邪佞謏詞,令帝崇重道士寇謙之,拜為天師,珍敬老氏,殘害釋種,焚毀寺塔。至庚寅年,太武感致厲疾,方始開悟;兼有白足禪師來相啟發,生愧悔心,即誅崔皓,埋之都市,以口為廁,令眾穢之。至壬辰年,太武云崩,孫文成立,即起塔寺,搜訪經典。毀法七載,三寶還興。曜慨前陵廢,欣今重復,以和平三年壬寅,故于北臺石窟集諸德僧,對天竺沙門譯《吉義》等經三部,流通后賢,意存無絕。”
《提謂波利經》,二卷。舊別有《提謂經》一卷。①右一部,宋孝武時,北國比丘曇靖撰。②(《出三藏記集》卷5《新集疑經偽撰雜錄》)
①《出三藏記集》卷4《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條新撰目錄闕經,未見經文者如左:……《提謂經》,一卷。”卷12《法苑雜緣原始集目錄序》:“《旋塔圍繞記》第十三,出《提謂經》。”
②宋孝武帝劉駿(454~464)時,值北魏文成帝在位中后期。《歷代三寶記》卷9曰:“《提謂波利經》二卷,見《三藏記》。右一部,合二卷,宋孝武世,元魏沙門釋曇(靜)[靖]于北臺撰。見其文云:‘東方太山,漢言代岳;陰陽交代,故云代岳。’于魏世出,只應云魏言,乃曰漢言,不辯時代,一妄。太山,即此方言,乃以代岳譯之,兩語相翻,不識梵魏,二妄。其例甚多,不可具述,備在兩卷。經文舊錄別載有《提謂經》一卷,與諸經語同,但靖加足五萬行,用石糅金,致成疑耳。今以一卷成者為定。”《續高僧傳》卷1《曇曜傳附曇靖》:“時又有沙門曇靖者,以創開佛日,舊譯諸經并從焚蕩。人間誘道,憑準無因。乃出《提謂波利經》二卷,意在通悟,而言多妄習。”按:陳垣《云岡石窟寺之譯經與劉孝標》認為,曇靖譯《提謂波利經》,與曇曜同時同地。
曇曜又與天竺沙門常那邪舍等,譯出新經十四部。①又有沙門道進、②僧超、法存等,并有名于時,演唱諸異。③(《魏書》卷114《釋老志》)④
①曇曜在云岡譯經,見于著錄有:一是《凈度三昧經》,即《凈土經》,今闕;二是《付法藏傳》,今闕;三是《大吉義神咒經》,簡稱《吉義咒經》、《吉義》,今存;四是《付法藏因緣傳》,亦稱《付法藏因緣經》,今存;五是《雜寶藏經》,今存;六是《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亦稱《稱揚諸佛功德經》,又名《集華經》、《現在佛名經》、《諸佛華經》,今存;七是《佛說大方廣菩薩十地經》,亦稱《大方廣菩薩十地經》,今存;八是《方便心論》,今闕;九是,曇靖《提謂波利經》,今存。另有曇辯《寶車經》,屬于北國譯經,但不一定屬于曇曜譯經。
②《高僧傳》卷2《晉河西曇無讖傳附道進》:“初,讖在姑臧,有張掖沙門道進,欲從讖受菩薩戒,讖云:‘且悔過。’乃竭誠七日七夜,至第八日詣讖求受,讖忽大怒。進更思惟,但是我業障未消耳。乃戮力三年,且禪且懺。進即于定中,見釋迦文佛與諸大士授己戒法,其夕同止十余人,皆感夢如進所見。進欲詣讖說之,未及至數十步,讖驚起唱言:‘善哉,善哉,已感戒矣,吾當更為汝作證。’次第于佛像前,為說戒相。時沙門道朗,振譽關西,當進感戒之夕,朗亦通夢。乃自卑戒臘,求為法弟。于是從進受者千有余人,傳授此法,迄至于今,皆讖之余則。”卷10《宋高昌釋法朗》言:“朗師釋法進,亦高行沙門,……昔廬山慧遠以一袈裟遺進,……至魏虜毀滅佛法,朗西適龜茲。”又,卷12《宋高昌釋法進》:“釋法進,或曰道進,或曰法迎,姓唐,涼州張掖人。幼而精苦習誦,有超邁之德,為沮渠蒙遜所重。”后隨沮渠安周在高昌,割股飼饑人死。湯用彤認為,三者同系一人。
③異,《冊府元龜》卷5作“典”。
④按:曇曜平城譯經是繼鳩摩羅什長安譯經、曇無讖涼州譯經之后的又一盛舉。而此時南朝譯業低迷,《出三藏記集》卷14《求那毗地傳第十》云:“自大明以后,譯經殆絕。”南方僧學轉趨義理、史傳。
463年癸卯(北魏和平四年,宋大明七年)
夏四月癸亥,上幸西苑,①親射虎三頭。(《魏書》卷5《高宗紀》)
①西苑,即平城西郊的皇家苑囿。
十有二月辛丑,詔曰:“名位不同,禮亦異數,所以殊等級,示軌儀。今喪葬嫁娶,大禮未備,貴勢豪富,越度奢靡,非所謂式昭典憲者也。有司可為之條格,使貴賤有章,上下咸序,著之于令。”①(《魏書》卷5《高宗紀》)
①北魏平城民風趨奢,從此成為社會問題。至孝文帝太和二年五月,再次下詔禁止,著為律令。
464年甲辰(北魏和平五年,宋大明八年)
十有二月,……吐呼羅國遣使朝獻。①(《魏書》卷5《高宗紀》)②
①《新唐書》卷221《西域傳下》:“吐火羅,或曰土豁羅,曰睹貨邏,元魏謂吐呼羅者。居蔥嶺西,烏滸河之南,古大夏地。”其地,約在今天阿富汗北部。然《北史》卷97《西域傳》分為兩國記述:“吐呼羅國,去代一萬二千里。東至范陽國,西至悉萬斤國,中間相去二千里;南至連山,不知名;北至波斯國,中間相去一萬里。薄提城,周匝六十里,城南有西流大水,名漢樓河。土宜五谷,有好馬、駝、騾。其王曾遣使朝貢。”“吐火羅國,都蔥嶺西五百里,與挹怛雜居。都城方二里,勝兵者十萬人,皆善戰。其俗奉佛。兄弟同一妻,迭寢焉,每一人入房,戶外掛其衣以為志,生子屬其長兄。其山穴中有神馬,每歲牧馬于穴所,必產名駒。南去漕國千七百里,東去瓜州五千八百里。大業中,遣使朝貢。”
②吐火羅,中亞細亞古國。當即巴克特里亞或大夏。《太平廣記》卷311引《唐畫斷》:“唐尉遲乙僧,土火羅國胡人也。貞觀初,其國王以丹青巧妙,薦之闕下。云其國尚有兄甲僧,未有見其畫蹤。乙僧,今慈恩寺塔前面中間,功德叉凹垤花;西面中間,千手千眼菩薩,精妙之極。光宅寺七寶臺后面,畫降魔像,千怪萬狀,實奇蹤也。然其畫功德、人物、花草,皆是外國之象;無中華禮樂、威儀之德。”按:即便北魏時吐呼羅,非隋唐時吐火羅,但由此西僧畫風,可以推想云岡石窟的異域特色及其由來。
【發愿文】和平五年歲在甲辰,清信女□姜為父母、兄弟、姊妹,造無量壽佛。愿舍身受身,常與諸佛共會。①(金申《中國歷代紀年佛像圖典》15《□姜造銅佛坐像》)
①此鎏金銅佛,宣字形佛座,大舟形光背,高8﹒6厘米。
插圖:□姜造銅佛坐像
465年乙巳(北魏和平六年,宋明帝劉彧泰始元年⒓)
二月……高麗、蓰王、對曼諸國各遣使朝獻。……夏四月,破洛那國獻汗血馬,普嵐國獻寶劍。(《魏書》卷5《高宗紀》)
高宗和平六年四月乙丑,隕霜。(《魏書》卷112《靈征志上》)
五月癸卯,帝崩于太華殿,①時年二十六。(《魏書》卷5《高宗紀》)
①唐初法琳《辯正論》卷3:“魏高宗文成皇帝,諱濬,聰達穎悟,風格異倫,重興佛教,修復寺宇。釋門廣被,始自文成。凡度僧尼三萬許人。”道宣《釋迦方志》、道世《法苑珠林》因承此說:“重復佛教,更開釋門,凡度僧尼三萬許人。”
隴西王源賀采佛經幽旨,作《祗洹精舍圖偈》六卷,①柔為之注解,咸得理衷,為當時俊僧所欽味焉。又憑立銘贊,頗行于世。(《魏書》卷52《趙柔傳》)
①源賀,原本河西鮮卑,父禿發傉檀,曾據姑臧,自署河西王。明元帝時,傉檀為沮渠蒙遜、乞伏熾磐破滅,源賀奔魏。太武帝時,任殿中尚書,統領禁兵。文成帝太安二年(456),封隴西王,后出為冀州刺史。獻文帝天安元年(466)征拜太尉,后與高允、刁雍等被尊為國老。孝文帝太和三年(479)死,享年73歲。趙柔,河西金城人,沮渠牧犍金部郎,涼平入魏。文成帝即位,拜為著作郎,后來出任河內太守。源賀奉佛,《魏書》本傳記在冀州時,“武邑郡奸人石華告沙門道可與賀謀反,有司以聞。”其作《祗洹精舍圖偈》,不知對云岡石窟有何影響,姑系是年。
466年丙午(北魏獻文帝拓跋弘天安元年,劉宋泰始二年)
顯祖即位,尊為皇太后。丞相乙渾謀逆,顯祖年十二,居于諒闇,太后密定大策,誅渾,遂臨朝聽政。(《魏書》卷13《皇后傳》)
三月……辛亥,帝幸道壇,親受符箓。曲赦京師。高麗、波斯、于闐、阿襲諸國遣使朝獻。(《魏書》卷6《顯祖紀》)
【發愿文】天安元年四月八日,馮受受敬造供養時。①(金申《中國歷代紀年佛像圖典》17《馮受受造石佛坐像》)
①此砂巖石佛坐像,高28﹒7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山口氏收藏品。此佛結跏趺坐,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持衣角,衣紋厚重,磨光肉髻,是典型的云岡初期作品,與20窟大佛酷似。
插圖:馮受受造石佛坐像
九月……己酉,初立鄉學,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學生六十人。劉彧徐州刺史薛安都以彭城內屬。①……冬十月,曹利、彤曷國各遣使朝獻。②十有一月壬子,劉彧兗州刺史畢眾敬遣使內屬。③(《魏書》卷6《顯祖紀》)
①彭城,郡名,徐州治所。
②曹利,不知是西域曹國或漕國。《北史》卷97《西域傳》:“曹國,都那密水南數里,舊是康居之地也。國無主,康國王令子烏建領之。都城方三里,勝兵千余人。國中有得悉神,自西海以東諸國并敬事之。其神有金人,破羅闊丈有五尺,高下相稱,每日以駝五頭、馬十匹、羊一百口祭之,常有數千人,食之不盡。東南去康國百里,西去何國百五十里,東去瓜州六千六百里。大業中,遣使貢方物。”“漕國,在蔥嶺之北,漢時罽賓國也。其王姓昭武,字順達,康國王之宗族也。都城方四里,勝兵者萬余人。國法嚴,殺人及賊盜皆死。其俗重淫祠,蔥嶺山有順天神者,儀制極華,金銀鍱為屋,以銀為地,祠者日有千余人。祠前有一魚脊骨,有孔,中通馬騎出入。國王戴金牛頭冠,坐金馬座。多稻、粟、豆、麥,饒象、馬、犎牛、金、銀、鑌鐵、氍[叟+毛]、朱沙、青黛、安息青木等香、石蜜、黑鹽、阿魏、沒藥、白附子。北去帆延七百里,東去劫國六百里,東北去瓜州六千六百里。大業中,遣使貢方物。”
③《魏書》卷91《術藝傳》:“李修,字思祖,本陽平館陶人。父亮,少學醫術,未能精究。世祖時,奔劉義隆于彭城,又就沙門僧坦研習眾方,略盡其術,針灸授藥,莫不有效。徐兗之間,多所救恤,四方疾苦,不遠千里竟往從之。……修兄元孫,隨畢眾敬赴平城,亦遵父業而不及。……修略與兄同。晚入代京,歷位中散令,以功賜爵下蔡子,遷給事中。太和中,常在禁內。高祖、文明太后時有不豫,修侍針藥,治多有效。賞賜累加,車服第宅,號為鮮麗。集諸學士及工書者百余人,在東宮撰諸藥方百余卷,皆行于世。……遷洛,為前軍將軍,領太醫令。”
【發愿文】夫至宗凝寂,弘之由」人;圣不自運,暢由來」感。①是以仰慕者(悲嘆)[愿莫]」不如,②功務者因莫不」果。乃感竭家珍,造茲」石塔,(飾)[飭]儀麗暉,③以eq \o\ac(□,釋)釋」永或。愿」圣主契齊乾坤,eq \o\ac(□,德)德eq \o\ac(□,隆)隆」運表。皇太后、皇太子eq \o\ac(□,延)延eq \o\ac(□,祚)祚」無窮。」群遼百辟,存亡宗eq \o\ac(□,親)親,」延沈楚炭。有形未eq \o\ac(□,亥)亥,」菩提是獲。」天安元年,歲次鶉eq \o\ac(□,火)火,」侶登蕤賓,④五日辛eq \o\ac(□,卯)卯,」內小曹天度為亡eq \o\ac(□,父)父」穎寧、亡息玄明,于eq \o\ac(□,茲)茲」平城造。⑤(史樹青《北魏曹天度造千佛石塔》,載《文物》1980年第1期)⑥
①來,拓片又似“表”字。
②悲嘆,拓片作“愿莫”。
③飾,拓片作“飭”。
④鶉火,十二次之一,與十二辰相配為午;蕤賓,十二律中的第七律。
⑤此砂巖九級千佛石塔,高155厘米,塔剎殘高49﹒5厘米。原存于山西朔州崇福寺彌陀殿,現在塔身存臺灣故宮博物院,塔剎存朔州文物保管所。此塔應是云岡石窟開鑿時的副產品,出自北魏工匠之手,四方形,殿宇式層樓,形制大體如第6窟中心塔柱,四角亦為小佛龕塔柱,底層、塔剎各有坐佛和二佛并座龕。發愿文中,唯“皇太子”,時未降生。另,河北蔚縣博物館新近發現一幢殘損的北魏九級砂巖佛塔,與此塔大同小異。
⑥水野清一《云岡石窟調查記》講:1938年6月,在大同城“還調查了○○部隊本部的天安元年九層石塔,特務機關的石佛。”長廣敏雄《云岡日記》:1939年9月2日“下午,去看黑田部隊保管的北魏天安元年(466)的九層石塔。在筆記本上畫了圖。”按:黑田部隊是駐守大同的軍隊,該塔應即崇福寺彌陀殿原藏,但其間輾轉過程不明。
插圖:曹天度造九層千佛石塔及剎,蔚縣新發現的九層石塔
顯祖即位,敦信尤深,覽諸經論,好老莊。每引諸沙門及能談玄之士,與論理要。①初,高宗太安末,②劉駿于丹陽中興寺設齋。有一沙門,容止獨秀,舉眾往目,皆莫識焉。沙門惠璩起問之,答名惠明,又問所住,答云,從天安寺來。語訖,忽然不見。駿君臣以為靈感,改中興為天安寺。是后七年而帝踐祚,號天安元年。是年,劉彧徐州刺史薛安都始以城地來降。明年,有淮北之地。(《魏書》卷114《釋老志》)
①按:北魏自顯祖好浮屠之學,高祖、世宗、肅宗,以至胡太后無不通曉而彌信。南北朝時代,社會中佛教的狂熱影響到政治,統治者的狂熱更助長了佛教的泛濫。
②太安末,當為“和平初”。《宋書》卷97《夷蠻傳》:“世祖大明四年,于中興寺設齋。有一異僧,眾莫之識,問其名,答言名明慧,從天安寺來,忽然不見。天下無此寺名,乃改中興曰天安寺。”按:劉宋大明四年(460),即北魏和平元年。其事,本緣于鑄像,《法苑珠林》卷17《普賢驗·宋路昭太后》:“宋路昭太后,大明四年造普賢菩薩乘寶輿白象,安于中興禪房,因設講于寺。”《高僧傳》卷7《宋京師中興寺釋道溫》:“皇太后睿鑒沖明,圣符幽洽,……乃創思镕斫,棲寫神華,摸造普賢,來儀盛像。寶傾宙珍,妙盡天飾。”
又按《云中圖》云:文成和平八年、①獻文天安元年革,興造石窟寺。然未知有何所據。②(曹衍《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
①按:文成帝崩于和平六年,因疑“八”為“六”或“元”之訛。
②《云中圖》一書,今不見著錄。北宋《太平寰宇記》卷49《云州云中縣》引隋《冀州圖》云:“古平城,在白登臺南三里有水焉。其城,東西八里,南北九里。”云中,漢魏以降在今內蒙古托克托一帶,唐宋遼金為今大同市的稱謂;《云中圖》,成書于唐代的可能性較大。金代曹衍“獻文天安元年革,興造石窟寺”,所指不甚明確,大致與北魏高允《鹿苑賦》:“暨我皇之繼統,……追鹿野之在昔,……于是命匠選工,刊茲西嶺;注誠端思,仰模神影;……即靈崖以構宇”的記載相吻合,意謂獻文帝時武州山石窟曾搭建閣樓,改為寺院。遺憾的是,現今考古雖可證明曇曜五窟前有過北魏木構窟檐,卻不能肯定為獻文時代所為。
至天安、皇興間,歲頻大旱,絹匹千錢。①(《魏書》卷110《食貨志》)
①《通鑒》卷132曰:“魏自天安以來,比歲旱饑,重以青、徐用兵,山東之民疲于賦役。”
467年丁未(北魏天安二年、皇興元年⒏,宋泰始三年)
二月,……高麗、庫莫奚、具伏弗、郁羽陵、日連、匹黎尒、于闐諸國各遣使朝貢。①(《魏書》卷6《顯祖紀》)
①《北史》卷97《西域列傳》:“真君中,太武詔高涼王那擊吐谷渾慕利延,慕利延懼,驅其部落渡流沙。那進軍急追之,慕利延遂西入于闐,殺其王,死者甚眾。獻文末,蠕蠕寇于闐,于闐患之,遣使素目伽上表曰:‘西方諸國,今皆已屬蠕蠕。奴世奉大國,至今無異。今蠕蠕軍馬到城下,奴聚兵自固,故遣使奉獻,延望救援。’顯祖詔公卿議之。……先是,朝廷遣使者韓羊皮使波斯,波斯王遣使獻馴象及珍物。經于闐[中],于闐(中于)王秋仁輒留之,假言慮有寇不達。羊皮言狀,顯祖怒,又遣羊皮奉詔責讓之。自后每使朝獻。”
顯祖皇興元年七月,東北無云而雷。(《魏書》卷112《靈征志上》)
秋八月,……丁酉,行幸武州山石窟寺。①戊申,皇子宏生,②大赦,改年。(《魏書》卷6《顯祖紀》)
①陳垣《記大同武州山石窟寺》:“史記魏帝之幸石窟寺,自此始也。……前此聞幸武州山,未聞幸石窟寺。《魏書·禮志》‘太宗永興三年三月,帝禱于武周、車輪二山’是也。(武州或作‘周’,通)永興三年,當西歷之四百十一年,此時未有石窟寺。惟自皇興元年以后,則帝幸石窟寺,凡七八次,或歲一幸焉,或間歲一幸焉。未知史有闕文否乎?蓋常有《魏書》紀者,《北史》無之矣。抑有奇者,諸帝之幸石窟寺,多在幼沖之年,其殆太后所挾與俱往者乎?不可得知也。”按:這是史書中首次記載北魏皇帝視察云岡石窟,日本學者疑為“曇曜五窟”開光建成的標志。八年之后的延興五年(475),孝文帝第一次幸武州山,太和元年(477)祈雨武州山,四年、六年、七年幸武州山石窟寺,凡孝文帝六次巡視,大約無不與石窟工程進展有關。
②《魏書》卷13《皇后傳》:“及高祖生,太后躬親撫養。是后罷令,不聽政事。”《通鑒》卷132云:“魏主始親國事,勤于為治,賞罰嚴明,拔清節,黜貪污,于是魏之牧守始有以廉潔著聞者。”
九月壬子,高麗、于闐、普嵐、粟特國各遣使朝獻。(《魏書》卷6《顯祖紀》)
其歲,高祖誕載。于時起永寧寺,構七級佛圖,高三百余尺,基架博敞,為天下第一。①又于天宮寺,造釋迦立像。高四十三尺,用赤金十萬斤,黃金六百斤。②(《魏書》卷114《釋老志》)③
①《正德大同府志》卷4《寺觀》:“南堂寺,在府城東南,又號永寧寺,后魏建。內有金玉像,高一丈八尺,外有九級浮屠,高九十余丈。上剎復高十丈,鈴鐸聲聞十里。”按:此南堂寺,蓋遼代在北魏永寧寺基址上重建,元初劉祁《歸潛志》謂“云中城闕,浮圖如錐”者,劉秉忠曾住,清初已廢。
②《通鑒》卷132:“魏于天宮寺作大像,高四十三尺,用銅十萬斤,黃金六百斤。”
③《水經注》卷13《?水》:如渾西水“又南逕皇舅寺西,是太師昌黎王馮晉國所造,有五層浮圖,其神圖像,皆合青石為之,加以金、銀、火齊眾彩之上,煒煒有精光。又南逕永寧[寺]七級浮圖西,其制甚妙,工在寡雙。”馮太后兄馮熙,字晉昌,獻文即位,為太傅;孝文帝即位,始為太師。《魏書》卷83《外戚傳上》:“熙以頻履師傅,又中宮之寵,為群情所駭,心不自安,乞轉外任。文明太后亦以為然。于是除車騎大將軍、開府、都督、洛州刺史,侍中、太師如故。洛陽雖經破亂,而舊《三字石經》宛然猶在,至熙與常伯夫相繼為州,廢毀分用,大至頹落。熙為政不能仁厚,而信佛法,自出家財,在諸州鎮建佛圖精舍,合七十二處,寫一十六部一切經。延致名德沙門,日與講論,精勤不倦,所費亦不貲。而在諸州營塔寺多在高山秀阜,傷殺人牛。有沙門勸止之,熙曰:‘成就后,人唯見佛圖,焉知殺人牛也。’其北邙寺碑文,中書侍郎賈元壽之詞。高祖頻登北邙寺,親讀碑文,稱為佳作。”
468年戊申(北魏皇興二年,宋泰始四年)
二年春二月癸未,田于西山,親射虎豹。崔道固及劉彧梁鄒戍主、平原太守劉休賓舉城降。①……夏四月……高麗、庫莫奚、契丹、具伏弗、郁羽陵、日連、匹黎尒、叱六手、悉萬丹、阿大何、羽真侯、于闐、波斯國各遣使朝獻。……十有二月……是月,悉萬丹等十余國各遣使朝貢。(《魏書》卷6《顯祖紀》)
①《魏書》卷108《禮志一》:“顯祖皇興二年,以青徐既平,遣中書令兼太常高允奉玉幣祀于東岳,以太牢祀孔子。”
469年己酉(北魏皇興三年,宋泰始五年)
五月,魏徙青、齊民于平城,①置升城、歷城民望于桑乾,立平齊郡以居之;②自余悉為奴婢,分賜百官。魏沙門統曇曜奏:“平齊戶及諸民,有能歲輸谷六十斛入僧曹者,即為僧祇戶,粟為僧祇粟,遇兇歲,賑給饑民。”又請“民犯重罪及官奴,以為佛圖戶,以供諸寺灑掃。”魏主并許之。于是僧祇戶、粟及寺戶,遍于州鎮矣。③(《通鑒》卷132)
①《魏書》卷6《顯祖紀》:“五月,徙青州民于京師。”
②《魏書》卷24《崔道固列傳》:“白曜送道固赴都,有司案劾。奏聞,詔恕其死。乃徙青齊士望共道固守城者數百家于桑乾,立平齊郡于平城西北北新城。以道固為太守,賜爵臨淄子,加寧朔將軍。尋徙治京城西南二百余里舊陰館之西。是時,頻歲不登,郡內饑弊。道固雖在任積年,撫慰未能周盡,是以多有怨叛。延興中卒,年五十。”卷43《劉休賓列傳》:“白曜送休賓及宿有名望者十余人,俱入代都為客。及立平齊郡,乃以梁鄒民為懷寧縣,休為縣令。延興二年卒。”按:北新城,疑即慕容垂所筑“老公城”。
③胡三省注:“史言魏割民力以奉釋氏。”
二年七月,東北有聲如雷。(《魏書》卷112《靈征志上》)
顯祖皇興二年十一月夜,震電。(《魏書》卷112《靈征志上》)
皇興中,又構三級石佛圖。榱棟楣楹,上下重結,大小皆石,高十丈。鎮固巧密,為京華壯觀。①(《魏書》卷114《釋老志》)
① 三級石浮圖”之建,姑系此年。《水經注》卷13《?水》云:如渾東水(今名御河),“水右有三層浮圖,真容鷲架,悉結石也。裝制麗質,亦盡美善也。”按:《魏書》、《水經注》對平城建筑物用石的記載,往往說明其來源或顏色,而此石塔則不言石質,疑用開鑿云岡石窟所出石料砌制。大同武州山的石質為砂巖,方山以北為青色玄武巖,今遺存所見云岡山頂塔基、方山思遠寺石刻、明堂辟雍石材,以及北魏石雕用具、冥器、建筑裝飾構件多矣,俱云岡溝石。
470年庚戌(北魏皇興四年,宋泰始六年)
【發愿文】皇興四年七月九,王鐘夫妻為亡父母,造觀世音像一軀。愿令亡父母常與觀世音菩薩共生一處。①(金申《中國歷代紀年佛像圖典》18《王鐘造觀音立像》)
①此金銅像,高27﹒8厘米,日本個人收藏。金申解說:“十六國及北魏早期佛像,多為一佛趺坐于方座,兩旁有二獅子,題材和構圖單調。至皇興(467年)后,造像的題材趨多樣化,站立之觀音、彌勒亦多出現。”竟與我所撰《高允〈鹿苑賦〉與云岡石窟》(見附錄)一文,考證獻文帝以后云岡建設,圖像多元化、形式多樣化的結論,不謀而合。由此,可見當年武州山石窟造像的引領時尚作用。
插圖:王鐘造觀音立像
十有一月,詔弛山澤之禁。十有二月甲辰,幸鹿野苑石窟寺。①(《魏書》卷6《顯祖紀》)
①鹿野苑,即佛成道處。《四十二章經》云:“世尊成道已,作是思維,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于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按:北魏鹿野苑石窟寺,在今大同市西北小石子村西、大沙溝的上游。循河灣西行進山二里多,溝北有大石崖,崖壁鑿有洞窟11個,東西長約30米,中央為禮佛窟,兩側各五個坐禪窟。主窟平面呈馬蹄形,兩旁各為侍從菩薩,正中雕佛像一尊,端坐、右袒,頭部、兩手殘缺,但雙肩寬厚,氣宇軒昂。窟外兩側各一力士雕像,漫漶不清。整體雕造風格與云岡曇曜五窟近似。鹿野苑石窟的開鑿時間,應該在皇興初年,獻文帝此番臨幸,蓋為竣工巡禮。
插圖:鹿野苑石窟遺址及其北魏瓦當
471年辛亥(北魏皇興五年、孝文帝元宏延興元年⒏,宋泰始七年)
【發愿文】皇興五年三月廿七日,新成縣民仇寄奴為父母造像一區。愿父母上生天上,直遇諸佛;下生人間,侯王長者。清信士仇成侍佛時,清信士女韓□□,□供主寄奴、佛主伯生、薩主阿寄侍佛時,□□僧任侍佛時,韓雙侍佛時,清信士女韓□□□①(金申《中國歷代紀年佛像圖典》19《仇寄奴造銅佛立像》)
①此金銅像,高25﹒8厘米,日本個人收藏。
插圖:仇寄奴造銅佛立像
皇興五年三月廿七日,」新城縣民仇寄奴」為父母」造觀」音像,愿」亡父母上生天上……①(金申《中國歷代紀年佛像圖典》20《仇寄奴造觀音立像》)②
①此金銅像,高25﹒5厘米,英國大英博物館藏。按:陜西博物館藏有興平縣出土的皇興五年造石灰巖交腳彌勒像,該像與云岡造像風格相同。大約此時各地的石刻佛像皆效仿平城樣式,如同北魏各處石窟都曾追隨平城模式。到在孝文帝遷都洛陽后,石灰巖佛像大量出現,取代砂巖而成為石刻佛像的主流。
②敦煌遺書P4506為《金光明經》卷2,題記曰:“皇興五年,歲在辛亥,大魏定州中山郡盧奴縣城內西坊里住□鄉,涼州武威郡租厲縣梁澤北鄉武訓里方亭南、葦亭北,張壊主父宜曹諱昺,息張興保,自慨多難,父母恩育,無以仰報;又感鄉楥,靡托思戀。是以在此單城,竭家建福,興造素經《法華》一部、《金光明》一部、《維摩》一部、《無量壽》一部,欲令流通本鄉,道俗異玩。”按:此乃武威徙民施錢,以絹寫經,送歸涼土之事。可見,當時佛教自東向西的回流與逆向影響。
插圖:仇寄奴造觀音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