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請輸入關鍵字
第12窟3D打印項目完成上色總裝
創建時間:2021.07.07

from clipboard

浙大博物館正在組裝的云岡12窟3D打印復原構件


      云岡石窟始建于公元460年(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這樣描述它:“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 作為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如何進行有效地保護一直是個至關重要的課題。

     近年來云岡石窟不斷“嘗新”,用數字化的高科技手段讓歷經千年的容顏永駐。而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的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正是云岡石窟建立文物數字檔案的主要參與者之一,也是數字云岡聯合實驗室的共同發起方。

     北京妙道從項目開始就采用4K攝影技術對云岡12窟的整個“3D掃描——建模——3D打印——色彩還原——運輸——組裝——展出”的全過程進行了獨家紀錄拍攝。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云岡3窟數字化采集工作照  圖片:浙江大學


原真數字化記錄和檔案,是中國文物資源傳承利用的基礎。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刁常宇說,他們團隊與深圳的一家3D打印生產工廠聯合研發了特制打印機,可直接打印出體積為1*1*1.5米的部件。

     “我們用了足足20臺這樣的打印機,打印了半年之久。刁常宇說,打印出來的石窟部件,每一層只有0.5毫米,相當于在用一支0.5毫米的圓珠筆,一筆一筆出這個巨型石窟的842塊組件。為準確再現云岡石窟砂巖被風化的顆粒感和經歷千年歷史的滄桑感,他們還用一種特制的涂料對復制品進行了砂巖涂色。最后,云岡石窟研究院的藝術家進行人工上色,色彩還原度到達90%以上。



     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李志榮負責質量的監控等工作。經反復調試,光源的設定以模擬山西大同午后四點陽光透過明窗射入窟內的效果,最終形成原尺寸、高保真的石窟復制品。17.9米,寬13.6米,高10米,和云岡第3窟西后室完全相同尺寸的復制窟,整體形變誤差小于5毫米,采樣點間距小于2毫米。云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說,這一項目標志著中國大型石質文物的數字化全息高保真記錄已達到可復原水平

 

云岡石窟特展即將在浙大上線

山西大同距離浙江杭州有1500多公里遠,很多人可能并沒有機會去云岡石窟實地感受一翻。不過浙大目前正在籌備的一項工作,可以達到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神奇效果。

由浙江大學與山西省文物局主辦、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與山西省云岡研究院承辦的魏風堂堂:云岡石窟的百年記憶和再現特展正在緊鑼密鼓地布展中,同步的虛擬展覽有望在6月18日正式上線。 

云岡石窟12窟,又名“音樂窟”,建造于公元5世紀,前殿后室,入深14米,寬11米,高9米,集中表現了佛教彌勒天宮的壯麗與輝煌。其中,前殿上壁雕塑的數十身伎樂天人形象,演奏琵琶、篳篥、古琴、箜篌等各種中西式樂器,是我國古代最早的宮廷交響樂團,石窟內部用立體雕刻的形式,記載了古代音樂人盛大演出的場面,在中國音樂舞蹈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作為云岡石窟中期的代表性石窟,“音樂窟”內部的彩繪非常美,可以看到具有古希臘雕塑風格的造像和古羅馬風格的柱頭,體現了云岡石窟獨特的多國文化交流的特征。


       云岡之奇,是其規制之恢弘;云岡之美,美在石窟造像本身。然而,能夠有機會親臨云岡觀摩石窟藝術的游客畢竟是少數。多年來,云岡研究院都有把云岡文化“搬”出去的想法,讓更多的人欣賞到石窟的壯美的風采,然而,石窟與造像都是不可移動文物,雖然千呼萬喚,卻難真正走出去。這次對12窟“音樂窟”的復制,創新性地使用了“積木式”的新技術和制作方法,復制成功的12窟重量不到5噸,與同等體積下“音樂窟”本身幾百噸的重量有著天壤之別,標準集裝箱車就可拉運自如行走天下,一周即可組裝完成布展。“這是行走的石窟,永不落幕的絲路音樂廳”,張焯院長說,“終于夢想成真了!”

據了解,這次在浙大的展覽是從學術史和藝術史的視角深度展示云岡石窟的重要地位、作用和意義,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單元展現云岡石窟的北朝雕刻之美,第二單元側重于云岡石窟研究的學術史貢獻,第三單元展示云岡石窟的最新考古成果,第四單元就是數字化云岡石窟12窟—音樂窟的真實原貌

from clipboard


云岡12窟前室北壁明窗上側飛天與天宮樂伎

from clipboard

12窟復制構件的組裝  來源:北京妙道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策展人、瞿煉博士說,這些展品主要是云岡石窟歷年發掘成果,包括窟前、窟頂遺址出土的造像、建筑構件和生活器物,相當大的一部分是首次外展,其中很多是從云岡研究院的文物庫房中直接搬到浙大,可以說是異地首次云岡石窟系統性大展。

其中,由浙江大學與云岡石窟研究院合作的全球首例可移動3D打印復制洞窟,無疑是展覽的一大亮點。三年來,浙江大學與云岡石窟研究院聯合項目組攻克了數據采集處理、結構設計、分塊打印上色等多項技術難關,古老的世界文化遺產云岡石窟即將邁出行走世界的第一步。


北京妙道全程獨家影像記錄

2017年2月云岡石窟研究院3D復原項目正式立項,開始3D掃描云岡12窟。北京妙道在與云岡研究院13年的合作中,對于“3D打印復制洞窟項目”進行全程影像紀錄也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合作項目同步啟動。

2018年3月云岡12窟開始在深圳美科圖像的工廠進行3D打印,歷時一年半的時間完成了所有1000多塊石窟構件打印、色彩還原和裝配的工作。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2020年1月份最終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內完成了首次云岡12窟的復原組裝與布展工作。全窟共由110個模塊拼裝,每個模塊又由12個3D打印的構件組成,完成組裝的體積為:寬11米、縱深14米、高度為9米,完全按照原比例1:1的復原了云岡12窟——音樂窟。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2020年5月9日北京妙道制作了一部12分鐘的《3D打印云岡石窟12窟》的專題展示影片,在給各級領導匯報播放后,得到了大家充分的肯定與支持。隨著云岡12窟在浙江大學首展的日期臨近,北京妙道的攝制團隊也堅守在浙大布展的一線,用鏡頭紀錄著新時代廣大的中華璀璨文明的保護與傳承者們辛勤智慧的工作風貌和成果。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文字內容來源:浙江大學  北京妙道      

圖片來源:云岡石窟研究院  北京妙道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