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為整合雙方優勢資源,共同推進石窟藝術等文化遺產的研究、闡釋與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文化自信建設,由云岡研究院、云岡學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和中央美術學院聯合舉辦的雕塑史研究專題工作坊在云岡研究院成功舉辦。
此次學術活動匯集了來自云岡研究院和中央美術學院的八位專家學者,他們圍繞中國傳統雕塑與云岡藝術研究展開深入探討,展現了雙方深厚的學術積淀。工作坊的學術報告涵蓋了多個重要研究方向:中央美術學院的楊靖教授探討了傳統雕塑藝術的現代轉化,體現文化傳承與城市發展的結合;黃山講師回顧了雕塑學科的發展歷程,突出中央美術學院在雕塑領域的引領作用與社會影響力;楊昆講師分析了云岡藝術在學術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突出大同在央美六工學術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對傳統藝術研究的貢獻;王云教授對佛道造像圖案提出了新見解,突破傳統香爐說的局限性,從功能和象征層面重新闡釋了圖案的宗教內涵;耿朔副教授研究了南朝造像藝術特征,提出了造像藝術在南北朝美術中的共享與互動。云岡研究院的王雁卿研究館員闡釋了日本學者長廣敏雄對云岡雕塑的研究,介紹了云岡浮雕的獨特性;吳嬌副研究館員以《圖像與樣式——云岡第6窟上層菩薩像調查》為題,詳細分析了云岡第6窟上層各區域菩薩像的服飾與造像特征,探討了北魏遷洛前后南北方文化交流,并根據區域造像差異,嘗試對北魏雕刻粉本進行初步解讀。侯瑞副研究館員則以《云岡石窟二弟子像與中國佛像組合模式的確立》為題,全面梳理了云岡現存所有二弟子像的特點及興起原因,指出“一佛二弟子”模式在經龍門完善后漸趨定型化、普遍化。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黨總支書記于潤生在學術總結時指出,雙方加強跨學科交流很有必要,通過進一步合作必將創造學術研究的新范式。他表示,中央美術學院將整合人文學院、雕塑系、美術考古研究中心等院系機構的研究和創作力量,與云岡研究院緊密合作,系統推進有組織科研,共同探索石窟藝術等優秀文化遺產更為有效的闡釋方式與傳播路徑,共同打造具有引領性水準的學術研究及藝術創作平臺。
此次專題工作坊的成功舉辦,不僅搭建起云岡雕塑研究的交流合作平臺,更以開放包容的研討氛圍,為破解學術難題、探索文化遺產傳承新路徑提供了創新范式,為后續深入研究與文化傳承工作奠定堅實基礎,推動雕塑史研究邁向更具活力與深度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