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云岡研究院舉辦云岡學科研課題結項評審會。評審組專家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張慶捷研究員、西北工業大學楊軍昌教授、山西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王煒副教授組成。山西省文物局文物科技處副處長孫婉姝、云岡研究院副院長何建國、歷史與民族融合研究中心主任王雁卿、科研辦主任郭靜娜等出席了會議。
專家們對本次參評課題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分別提出了相關意見和建議。會議共有七項課題順利結項,這些課題將高光譜、人工智能、數字化等前沿技術與傳統人文研究方法相結合,顯著提升了文物保護、藝術史重構及文化價值挖掘的深度與廣度,進一步夯實了“云岡學”的研究基礎。
《基于高光譜技術的云岡石窟可溶鹽特征圖譜研究》課題首次將無損光學檢測的高光譜技術應用于云岡石窟可溶鹽研究。通過詳細調查云岡石窟的可溶鹽分布情況,完成了光譜數據采集工作,成功建立起云岡石窟可溶鹽特征圖譜庫,通過對光譜數據進行匹配計算,可精準識別出可溶鹽種類,為后續云岡石窟鹽害治理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云岡石窟館藏壁畫高光譜無損分析》課題對云岡研究院收藏的北魏墓葬壁畫、遼代墓葬壁畫及清代寺觀壁畫進行了高光譜無損分析,成功獲取了49.286平方米壁畫的高光譜影像495景、XRF熒光數據206條、ASD點狀光譜744條。探究了壁畫顏料的多特征融合光譜匹配新方法,通過對部分樣本進行拉曼光譜和掃描電鏡成分分析,揭示出壁畫表面顏料含量的空間分布特征,開發的云岡館藏壁畫顏料光譜庫為云岡石窟的色彩分析研究與壁畫保護修復提供了科學數據支持。
《基于深度學習的云岡石窟第39窟造像特征聚類研究》課題是將聚類方法應用在比例信息上的初步嘗試,通過數據集構建、算法開發、實踐應用和綜合分析,對學界關注的佛像底本、工匠群體等問題有了進一步研究,對石窟寺造像考古研究具有重要啟發意義。
《云岡石窟裝飾紋樣研究——以山岳及動物紋樣為例》課題系統整理了云岡石窟的山岳與動物紋樣圖像類型,深入分析了這些紋樣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與作用。該課題舉辦的“須彌萬象:云岡石窟山岳及動物紋樣原稿展”為文物活化利用提供了新的實踐經驗。
《院藏世界樂器檔案整理與研究》課題對云岡研究院收藏的203件樂器進行了多學科交叉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云岡研究院樂器與絲路樂器檢索數據庫。這些成果不僅為云岡學樂器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也為云岡研究院未來打造世界樂器博物館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與有力支撐,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承與展示價值。
《北朝時期石窟樂舞圖像譜系研究——以云岡石窟為中心》課題在完成云岡石窟音樂圖像調查的基礎上,結合佛教經典,深入闡釋了云岡石窟世俗伎樂圖像的意涵、天宮伎樂圖像的宗教思想以及地居天樂伎的職能體系等問題。該課題研究觀點新穎、論據詳實,從絲路文化傳播的視角重新解讀了十六國北朝時期從龜茲到平城的石窟樂舞圖像流變。
《云岡石窟第12窟數字化考古》課題由云岡研究院與浙江大學共同完成,是云岡研究院首部結合數字化三維掃描、近景攝影測量等現代科技手段完成的單體洞窟考古報告。該報告共包含文字約16.5、圖版620幅、正射影像圖130余幅和線圖140余幅,為云岡研究院考古報告撰寫工作提供新思路。
這些課題順利通過結項評審,標志著云岡學建設邁入了多學科協同創新發展的新階段。從高光譜技術破解千年鹽害難題到AI算法解讀佛像藝術密碼,從數字考古重構洞窟三維檔案到文創展覽活化利用文化遺產,云岡研究院力爭融合科技力量與人文精神,在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領域開創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