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1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自然資源部國家基礎地理中心莫干山地信實驗室主任陳軍一行蒞臨云岡石窟,就實景三維文化遺產建設與山西省文物局、云岡研究院召開座談會。
15日下午,陳軍院士團隊與山西省文物局召開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與山西省文物局工作座談會。國家基礎地理中心副主任田海波,高級工程師高崟,時空大數據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謝瀟,中國工程院一局原局長謝冰玉,北京建筑大學測繪與城市空間信息學院范紅超教授、侯妙樂教授,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長于振龍、文物科技處處長張晶晶、山西文物博物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薛峰,云岡研究院黨委書記、大同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建勇等同志參加會議。會議由張晶晶主持。
會議圍繞山西文物資源大數據與實景三維時空信息的深度融合及協同發展問題展開熱烈討論。陳軍院士提出建立“實景三維文化遺產在線平臺”,利用實景三維與文化遺產的三維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實現文物監測、管理、利用與預警,建立全域知識體系,拓寬文化傳播途徑,提升文旅發展質量,助力數字經濟的發展。
田海波主任從國家戰略層面介紹實景三維的建設背景和發展目標,對山西省文物局的數字化工作高度贊揚,深感文物與測繪加強合作、優勢互補,大有可為,勢在必行,并表示會與山西省文物局共享相關業務數據,共同探索測繪領域與文化遺產領域的融合模式,達成共贏。
張晶晶處長提出從文化遺產空地一體動態監測、文化遺產活化利用、文物數據要素賦能數字經濟等方面開展合作,啟動關鍵共性技術和產業前沿引領技術的研發,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山西文物數字化的標桿。
于振龍副局長表示,在現有戰略協議的基礎上,希望進一步加強山西省文物局與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的合作,落實合作內容和細節,依托陳院士及團隊,以云岡為試點,培養山西文物數字化領軍人才,打造文化遺產數智化應用示范工程,讓山西模式輻射全國。
最后,與會雙方在綜合考慮山西現有文化遺產數字化和實景三維數據建設的基礎以及賦能文旅融合的需求等因素后,決定以云岡石窟作為山西實景三維文化遺產建設與應用試點,聯合申報“實景三維·云岡示范工程”,建設具有典型示范意義的案例,彰顯實景三維文化遺產在支撐文旅融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為進一步在全省開展這方面工作摸索經驗,并在全國發揮引領作用。
16日上午,陳軍院士團隊與云岡研究院召開“實景三維文化遺產數智化構建與應用”座談會,進一步推動實景三維云岡數智化的建設與應用。云岡研究院院長杭侃,黨委委員、文旅融合發展中心崔曉霞,綜合部部長赫福強、數字化保護中心主任寧波及相關業務同志繼續參加會議。會議由云岡研究院黨委委員、副院長何建國主持。
會議上,與會人員就雙方如何推進實景三維云岡工程展開熱烈討論。在綜合考慮研究方向、實際情況、實施周期等因素決定選擇第38窟作為試點洞窟。陳軍院士從實景三維賦能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視角,指出文物的數字化不是簡單的信息化,而是在測繪的基礎上實現數據的多業態應用場景,實現基礎地理實體與文物地理實體的深入融合。文物的數字化不單單要重形,更要重魂。
杭侃院長表示,云岡研究院雖然在數字化保護、考古、研究、展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弘揚中,如何為公眾服務、如何講好云岡故事,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和提高,期待雙方團隊達成共識促進合作落地,打造實景三維云岡石窟示范工程,進一步推動“云岡學”發展,促進山西乃至全國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