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工地用上了多功能考古工作艙;先進射線技術可以把敦煌壁畫更加精彩地呈現出來;云岡石窟建起超算中心,有效解決了石窟三維數字資源的安全存儲、高效計算和廣泛應用問題;利用好微生物可以在文物表面形成一層“防護衣”……10月12日,眾多自然科學領域和文物保護領域的院士、專家聚首古都大同,共同探索前沿科技創新跨界融合助力文物保護的方向和路徑。
當天,由中國科學院學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中國國家博物館、山西省文物局共同主辦的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123期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戰略研究——“文物保護與科技創新”院士論壇在山西省大同市舉行。為更好地推動石窟寺文物更好的保護與傳承,論壇期間,還舉行了“石窟寺保護與傳承山西省重點實驗室”揭牌儀式。
當下的先進科技如何應用于歷史文物保護?論壇上,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敦煌研究院、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上海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還從微生物組、文物材料研究、壁畫制作工藝等不同角度探討了文物保護與科技創新。
論壇開幕式上,“石窟寺保護與傳承山西省重點實驗室”揭牌。
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發掘是今年我國考古界的一件大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唐飛院長的報告表示,在上世紀80年代三星堆遺址的發掘過程中,就因為缺乏有效地保護手段,致使很多出土的紡織品、象牙等文物損壞嚴重。而在今年的這次發掘中,三星堆遺址有了多功能考古工作艙,可以控制溫度、濕度、光線,防止由于出土環境劇烈變化導致文物快速劣化。對于未來的考古工作,唐飛認為,應建立融合文物勘探、考古發掘、科技考古、文物修復等多學科的跨界團隊。
借助科技力量更好地守護千年石窟壁畫,是敦煌研究院蘇伯民院長孜孜以求的目標。他呼吁相關材料領域專家要加強對古代壁畫材料的研究,加強文物科技領域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突破關鍵共性技術,為考古研究和文物保護利用提供有力支撐。中國科學院張統一院士主要研究材料力學性能、微納米力學等領域,但對文物保護也有了跨界思索。針對多數文物不可移動的現實,他建議“把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引入其中”。而在中國科學院楊衛院士看來,充分發揮現代科技對文物保護的支撐引領作用,是全球性課題。科技應用在文物修復、考古調查勘探等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先進科技創新成果的廣泛應用正為我國的文物保護提供更加科學的解決方案。云岡石窟是由北魏皇室集中全國技藝和人力、物力所建造。作為開鑿在砂巖體上石窟群,云岡石窟從開鑿時就面臨崩塌、裂隙、滲水等問題。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云岡石窟歷經石窟風化崩塌治理、煤塵滲水治理、文物本體修繕等階段。面向未來,云岡研究院院長杭侃教授表示,建立云岡石窟超算中心,就是要更為廣泛地利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高科技手段,讓大數據、三維立體掃描等前沿科技引入文物保護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