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123期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戰略研究文物保護與科技創新院士論壇在大同開幕,來自全國文物、科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領軍人才,圍繞文物保護科技創新深入交流,發表了各自的真知灼見。從本期起,“走進云岡”專刊將摘要刊登專家學者在論壇上所作報告的內容,敬請關注。
楊 衛: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士
我的總結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講我的體會,第二個部分根據大家的建議進行一下梳理。
我的體會有兩點。第一點,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涉及到幾個跨越過程。一是要跨越不同的介質,有氣體、有液體,還有生命的介質。
第二個是跨越不同的層次。我們有宏觀的問題,比如應縣木塔,還有云岡石窟的加固,增加它們的穩定性;有微觀的問題,比如滲鹽的過程,還有很多微觀的過程,怎么用粒子來進行這方面的探測等等。
再就是要跨越學科。多學科的協同發掘與保護,一個是化學,一個是熱學,一個是我研究的力學,它們對應的還有材料科學和生命科學以及物理學。還有很多跨學科的,比如光化學、水化學等,不同的學科交織融合在一起,就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還有一個跨越,就是跨越時間,跨越不同的時代,跨越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做的是上千年前文物的研究,以及這些文物還可以留存多少年,這個時間的過程很長,通過科學實驗的方法來模擬溫度濕度等條件,必須做很多加速實驗,這些在時間上也要跨越很多尺度。再有就是要跨越物質的載體和它所承載的時間的信息,這一系列關系都需要我們好好去做研究。
第二點體會就是文物跟許多學科,如化學、材料、工程、信息等,都有非常緊密的聯系,可以進一步揭示文物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很多院士可以參與到這個過程中。比如對巖層的穩定,怎么讓巖層不滑坡;各種各樣的錨桿錨固裝置;地下的保壓力、保濕度、保溫度;文物在開掘過程中包含惰性氣體,怎么能把它控制住等等。這些技術發展好是非常有好處的。
我聽過李政道先生的一個報告,根據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一件文物,利用天文學知識最后能夠導出古代的年代,說明那個年代工程技術的發展狀況。假設我們把云岡石窟的模型放在離心機上,這樣可以把時間縮短1000倍,你想考察一個100年的過程,一個月就可以做出來了。尺寸也可以縮小1000倍,一公里可以縮小到一米。
從大家所提到的建議和問題,我談幾點思索。一個就是大家提到的學科建設,包括學科目錄,現在教育部正在審查和修改并修訂學科目錄,我是負責理科的。交叉學科是教育部負責,牽頭單位是中國科技大學。我最近參加了一次討論,當時提了八個可能的交叉學科,其中有一個學科就是文物保護,它征求了相關的學科意見。提出的主要問題必須形成自己的學理基礎,如果我們要想把文物保護變成文物保護學,就必須有自己的學理基礎,這個學理基礎不能是其他學科的,得有自己專門的非常適合這個學科的學理基礎。另外現在有很多學校,都有能力和權力自設交叉學科。比如北京大學、四川大學都可以自設。再有,我覺得除了有學術型學位,還可以有專業學位。
文物保護學如果作為學科,有很多人可以做這個事。但是文物保護如果作為專業學位,將來為這個行業去提供人才,我覺得會更容易一點??梢韵仍O專業,再上升為有學理基礎的學術型的學位。
文物保護要爭取一些國家級平臺。在雙一流的新一輪建設過程中,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列在國家級的重大科研平臺里。從國家來講,對考古是專門開了綠燈的。想新建重點科研基地是有條件的,但有三個學科是特殊的,一個是考古學,一個是公共衛生,還有就是航空和宇航。所以考古學破格進入了一流學科建設單位。
這次論壇開得很好,希望它有某種程度的延續。因為它有助于人文社科與科學技術之間的融合,和我們的思路是非常符合的。所以有沒有可能將來把這個論壇延續下去,要看總結完了以后,有沒有繼續的方面?到底是一年一次,兩年一次,還是四年一次,還是不定期地舉辦,地點選在哪里?是就在山西了,還是下一次到敦煌了,再下一次到四川了等等,都可以探討。很多同志提到了研究項目,研究項目實際上是要兩條,一條是要有相關的學科代碼,比如說古陶瓷代碼。另一條還得有基本的人數。我覺得將來可以凝練更多的學科代碼,不光是古陶瓷,還有紡織品、金屬,包括青銅器,還有建筑,各種各樣的洞窟和墓地等等。我希望大家在代碼申請方面積極一點。
最后說說關于人才方面的問題。文物保護需要有比較年輕的、有不同背景的學者,而且要愛好文物保護,進入這個行業以后,最好一開始就采用學科交叉的方式工作。比如化學學科的,可以參與文物保護。交叉學科第一步是學科交叉,通過學科交叉才能逐步成長起來,最后變成交叉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