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請輸入關鍵字
“文物保護與科技創新”院士論壇舉辦‖“石窟寺保護與傳承山西省重點實驗室”正式揭牌
創建時間:2021.10.12



10月12日,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123期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戰略研究“文物保護與科技創新”在山西大同召開。中國科學院成會明院士擔任論壇執行主席,十多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諸多長期工作在文物保護領域的領導與專家齊聚一堂,圍繞文物保護科技創新這一主題深入交流、分享經驗、探求新路,為我國文物保護領域的蓬勃發展助力。以此次論壇為契機,由省科技廳授予云岡研究院的“石窟寺保護與傳承山西省重點實驗室”舉行揭牌儀式,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楊衛、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高福、山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張峻、大同市市長張強、山西省文物局局長劉潤民、山西省科技廳副廳長牛青山共同為重點實驗室揭牌。



此次論壇由中國科學院學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中國國家博物館、山西省文物局主辦,上海大學文化遺產保護基礎科學研究院、云岡研究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科研管理處、陜西科技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碳中和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學部學術與出版工作委員會承辦,《中國科學》雜志社、上海市無機質文物考古與保護利用協同創新中心協辦。
 


大同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翟永清致歡迎詞



論壇上,院士和專家們結合各自專業背景探討文物保護領域的重要瓶頸問題。
 


復旦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玉良就《中國傳統紙質文物保護相關的科學與技術問題》做主旨報告,闡述了纖維在水中的懸浮液的穩定性、濕紙疊合及Velcro效應、纖維素降解動力學與預期紙壽的測量、超薄修復用紙的開發等。
 


中國地質科學院袁道先院士圍繞雨水、凝結水、裂隙水等對石質文物的影響做了詳細分析。他指出,正確認識石質文物周圍水分的運移規律及其與巖石的相互作用,對石質文物的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高福在報告《微生物組與文物保護》中提出,應由中國牽頭做文物微生物組,由微生物組所形成的生物膜、礦化膜對文物做定向保護。例如真菌、地衣、細菌等對云岡石窟石質的影響,通過在石質表面形成生物膜,對原有石質文物進行保護。
 


云岡研究院院長杭侃現場通過圖片“還原”了云岡石窟的開鑿過程與如今面臨的各種保護問題。他提出云岡石窟在北魏開鑿過程中就出現了崩塌、裂隙、滲水等工程問題,這些信息保留在云岡石窟現存的遺跡中,這些過程信息對于云岡歷史、考古等相關問題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在云岡石窟保護中,既要考慮保護的需要,也要考慮保留相關的歷史信息。

 


敦煌研究院蘇伯民院長介紹了敦煌壁畫制作材料和工藝分析技術發展的研究成果;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唐飛院長在報告中闡釋了多學科協同在本次三星堆祭祀坑發掘與保護中的重要作用,并對未來考古發掘工作進行了展望;上海大學羅宏杰教授以古陶瓷與若干文物保護材料為例,展示了其團隊在文物病害機理、保護材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圓桌研討為文物保護領域發展的議題搭建了深入交流的平臺,10位院士及專家探討了文物保護中科技創新的瓶頸問題及解決對策,共商相關體制機制的推動與提升,為文物保護領域的發展提出了不少精彩見解和寶貴建議。我院黨委書記張焯指出,近些年云岡石窟的保護突破了單一的石質文物保護,走向多元文物保護。尤其云岡研究院在3D打印、大數據、三維激光掃描等數字化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未來包括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都會在文物保護中發揮重要作用。
 


閉幕式上,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主任楊衛院士指出,充分發揮現代科技對文物保護的支撐引領作用是全球性課題。科技應用在文物修復、考古調查勘探等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間。本次論壇充分展示了院士專家們在文物保護領域的潛心研究成果和重要發現,是一次交流的盛會、思想的盛宴,為文物保護領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充分體現了院士、專家的科技引領作用。
 


本次論壇聚焦文物保護與科技創新前沿的科學技術瓶頸以及相關的體制與機制問題,在廣泛開展文物保護現場調研的基礎上,通過院士和國內外文物保護領域科技人員的多層次深入溝通與交流,尋求文物保護科技瓶頸問題的系統解決方案,為全面提升我國文物研究、保護以及利用的科技水平貢獻力量。值此,“石窟寺保護與傳承山西省重點實驗室”落戶云岡研究院,對于云岡石窟的文物保護和傳承發展意義重大,同時對于構建石窟寺保護理論與技術體系,整合多學科研究力量,共同推進全省石窟寺的保護和發展具有極大的作用。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