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如來出世,為利益一切眾生,故分形化體于無邊華藏莊嚴世界海。微塵剎土,隨緣赴感,應[身]現前。當此之時,寶山[之]相,滿月之容,有目者皆得見;獅子之吼,海潮之音,有耳者皆得聽聞。而優填王暫離法會,已生渴仰,遂以旃檀刻為瑞相。何況示滅鶴林,潛輝鷲嶺,真容莫睹,像教方興,宜乎范金、合土、刻木、繪絲,而廣興供養者也。然而,慮不遠不足以成大功,工不大不足以傳永世。且物之堅者莫如石,石之大者莫如山。上摩高天,下蟠厚地,與天地而同久。是以昔人留心佛法者,往往因山以為室,即石以成像,蓋欲廣其供養,與天地而同久,慮遠而功大矣。與夫范金、合土、[刻木]、繪絲者,豈可同日而語哉!
西京大石窟寺者,后魏之所建也。凡有十名:一通(示)[樂],二靈巖,三鯨崇,四鎮國,五護國,六天宮,七崇(教)[福],八童子,九華嚴,十兜率。按《北史》,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以東晉武帝太元十(三)[一]年稱王于定襄之盛樂,國號代,建元登國。后乃即真,遷都平城,號恒安都,今西京是也。二世曰明元帝。三世曰太武帝。四世曰文成帝。五世曰獻文帝。六世曰孝文帝,始都洛陽,改姓元氏。七世曰宣武帝。八世曰孝明帝。孝明之后,權歸藩鎮,而魏祚衰矣?!段杭o》,凡建寺皆書,而不書此寺。唯《獻文紀》書:皇興元年八月,幸武州山石窟寺。又按《云中圖》云:文成和平(八)[元]年、獻文天安元年革,興造石窟寺。然未知有何所據。
今寺中遺刻所存者二:一載在護國,大而不全,無年月可考。一在崇(教)[福],小而完,其略曰:安西大將軍、散騎常侍、吏部內行尚書、宕昌[公]鉗耳慶時鐫也。[因]巖開寺。其銘曰:“承藉□福,遮邀冥慶,仰鐘皇家,卜世惟永?!鄙w慶時為國祈福之所建也。末云:“大代太和八年建,十三年畢。”按道武登國元年即代王位,四月改稱魏王,皇始元年稱帝,天興元(帝)[年]詔群臣議國號,咸謂國家啟基云代,應以代為號,帝不從,詔國號魏。天興至孝文太和(至)[十]三年,凡九十載,而碑仍稱代,何也?參稽內典,矛楯為文?!对箱洝吩疲旱牢浠实鄹奶柹袢?,當東晉武帝太元元年,立恒安都,于郊西(土)[大]谷石壁皆劖鑿為窟,東西三十里,櫛比相連。按神瑞時,明元所改,歲在癸丑,當東晉安帝隆安十七年,在太元后三十七年矣。其舛誤如此?!独m高僧傳》云:沙門曇曜,于文成帝和平中住石窟通樂寺?!洞筇苾鹊滗洝吩疲簳谊?,帝禮為師。請帝開石窟五所。東為僧寺,名曰靈巖;西為尼寺,不言其名。僧法軫為《寺記》云:十寺,魏孝文帝之所建也。護國東壁,有拓國王騎從?!稄V弘明集》云:即孝文皇帝建寺之主也。帝王于天宮寺以金銅造釋伽像。
眾記參差如此,竟不知經始在于何帝。以(竟)[意]推之,道武遷都之后,終其世才十年。其間創立城郭、宮室、宗廟、社稷、百官制度,見于史筆,其事實繁。至于鑿山為寺,理應未暇。(道)[太]武毀教,末,帝雖感白足之言,尋即殂落,亦非其所為也。獻文即位之初,幸其寺,則寺興于前矣。其間,唯明元、文成二帝。據《錄》特標神瑞之號,明元實經其始;《內典錄》明載和平之事,則文成實繼其后矣。彼《(和)[弘]明》所記,以孝文為建寺之主者,蓋指護國而言也;法軫云十寺皆孝文所建,非也。然則明元始興通樂,文成繼起靈巖,護國、天宮則創自孝文,崇福則成于鉗耳,其余諸寺次第可知。復有上方一位石室數間,按《高僧傳》云:孝文時天竺僧陁(番)[翻]經之地也。十寺之外,西至懸空寺,在焦山之東,遠及一舍,皆有龕像,所謂櫛比相連者也。驗其遺刻,年號頗多,內有正光五年,即孝明嗣位之九年也。然則此寺之建,肇于神瑞,終乎正光,凡七帝,歷百一十一年。雖輟于太武之世,計猶不減七、八十年。何(則)[者]?崇福一寺五年而成,以此較之,不為多矣。《錄》云魏成于一帝,何其謬歟!此即始終之大略也。
自神瑞癸丑,迄今皇統丁卯,凡七百三十四年。(此即歷年之大略也。){唐貞觀十五年,守臣重建。遼重熙十八年,母后再修;天慶十年,賜大字額;咸(熙)[雍]五年,禁山樵牧,又差軍巡守;[壽]昌五年,委轉運使提點;清寧六年,又委劉轉運監修。李唐以前,雖無遺跡,以近推遠,從可知也。此則歷年之大略也。
本朝天會二年},{大軍平西京,故元帥、晉國王到寺隨喜贊嘆,曉諭軍兵,不令侵擾;并戒綱首,長切守護。又奏,特賜提點僧禪紫衣,并“通慧大德”號。九年,元帥府以河流近寺,恐致侵嚙,委煙火司差夫三千人,改撥河道。此則皇朝外護之大略也。}
疊嶂崢嶸而西去,長沙浩渺以東來,嵐影相連,波聲不斷,勢壯京邑,潤分林藪,豈特國家之寶,抑亦仙圣之宅。此則形勢之大略也。
峰巒后擁,龕室前開,廣者容三千人,高者至三十丈。三十二瑞相,巍乎當陽;千百億化身,森然在目。煙霞供寶座之色,日月助玉毫之輝;神龍夭矯以飛動,靈獸雍容而助武。色楯連延,則天皇彌勒之宮;層檐竦峙,則地通多寶之塔。以至八部之眷屬,諸經之因地,妙筆不能同其變,辯口不能談其目,巧力不能計其數。(況)[怳]若神游[于]鷲嶺,宛如身詣于耆阇。此則制{度之大略也。
《爾雅》云:石山戴土,謂之崔嵬。此山是山,外積黃壤,中含翠石,高卑莫測,厚薄難知。然而良工預為其制,群匠爭奮其力,迄□隳壞,績用有成。雖大禹之鑿龍門,六丁之開蜀道,不過摧其頑險,務于通達而已;方之于此,未足為難。倘非誠心一發,圣力潛扶,安能致是哉?又,護國二龕不加力而自開,以至扣地則神鐘}發響,聞者攝心;琢石則醴泉流出,飲之愈疾。珍禽時聚,毒蟲屏跡。此則靈感之大略也。
嗚呼,青鴛肇于西域,徒見其名;白馬興于中土,(景)[竟]隳其志。未如此寺殊功圣跡,亙古今而常存者也。
先是,亡遼季世,盜賊群起,寺遭焚劫,靈巖棟宇,掃地無遺。皇統初,緇白命議,以為欲圖修復,須仗當仁,乃請惠公法師住持。師既駐錫,即為化緣。富者樂施其財,貧者愿輸其力,于是重修靈巖大閣九楹,門樓四所,香廚、客次之綱常住寺位,凡三十楹,輪奐一新。又創石垣五百余步,屋之以瓦二百余楹?;式y三年二月起工,六年七月落成,約費錢二千萬。自是,山門氣象,翕然復完矣。師又以靈巖古剎既為灰燼,護國大碑又復摧毀,勝概不傳,居常嘆息。欲表前蹤,以垂后世,乃礱巨石,謁文于予。予既聞師名,又嘉其志,遂不復辭,為摭實而書之。
師名稟慧,姓王氏,弘州永寧人。幼于天成縣幽峰院出家,受具。自十八歲講《華嚴經》、《摩訶演論》,辯折疑微,聽者常數百人。四十五散徒游方,即其所傳。天眷元年,奉圣旨傳菩薩戒?;式y三年,轉運司定充本寺提點,申行臺尚書省,繼準唐堂帖。師性明悟,威儀端重,一方欽仰,建化之功頗多,至于石窟為最(玄)[云]。
皇統七年,夷門曹衍記并書。傳菩薩戒、提點大石窟寺沙門稟慧助(辯)[辦]。經武將軍、前西京軍器庫使、騎都尉、太原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王慶祐,前西京……
癸卯年臘月二十四日,予自東勝來。是日,宿于寺之方丈,受清供。次日,達西(江)[京]。次年二月八日,始錄上草本于何尚書思誠東齋。
附注:此碑早已不存。1947年由北大宿白先生整理圖書時發現繆荃孫抄本。1983年4月北京大學出版社影印《順天府志》全一冊,出版說明中記述:“順天府志為繆荃孫于清光緒丙午(一八八六年)自永樂大典四千六百五十卷順天府七至十四抄出。永樂大典內順天府共二十卷,時僅存八卷,后均佚逸??姵}為順天府志,今仍之。”該志《卷七·寺》刊印了該碑文抄寫影印文字(第69至79頁)。《永樂大典》抄寫內容來源于元人熊夢祥《析津志》,此志早已散失,1983年9月,北京圖書館善本組從多種善本書輯錄而成《析津志輯佚》,由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金碑》彌補了唐代至金代云岡石窟歷史的空白,在云岡石窟的研究中舉足輕重。宿白1956年在《北京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第3期,發表了《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校注》,對《金碑》進行了初步整理,在此基礎上,他又在1978年第1期《考古學報》發表了《云岡石窟分期試論》。1998年大同學者趙一德在他的《云岡石窟文化》(北岳文藝出版社 山西 1998年)一書第八章第一節《云岡十寺的興廢沿革》中,對《金碑》文字進行斷句,補闕,并對十寺定名以及十寺位置進行了辨考。2005年,時任云岡石窟文物研究所(研究院前身)張焯副所長發現《金碑》部分文字順序抄寫錯亂,結合上下文重新梳理后,行文內容變得清晰明了。并據文中記述情況分析,他認為云岡遼代十寺中的護國寺即現在第1、2窟,與宿白認為護國寺是第7、8窟的觀點不同。他的研究成果《<金碑>小議》,發表在2005年4月1日《中國文物報》,后錄入2006年出版的專著《云岡石窟編年史》附錄中。此處《金碑》錄文,采用張焯梳理之后的內容,“()”內為原文誤字,“[]”內為張辨、補字,“{}”為張發現原語序錯亂并調整歸位部分。
另外,大同市現存三通金代碑:1、金大定二年(1162)《大金西京大華嚴寺重修薄伽教藏碑記》云中段子卿撰。2、金大定十六年(1176)《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記》江東朱弁記。3、金明昌元年(1190)《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釋迦如來成道碑銘并續》初唐王勃撰。第1通立于下華嚴寺正殿內。第2通和第3通立于善化寺三圣殿內。這三通碑刻時間均相距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