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489年(北魏太和十三年)
位置:第17窟明窗東壁
尺寸:寬60厘米,高27厘米
錄文:
大代太和十三年,歲」在己巳,九月壬寅朔,」十九日庚申,比丘尼惠」定身遇重患,發愿造」釋加、多寶、彌勒像三」區。愿患消除,愿現世」安穩,戒行猛利,道心」日增,誓不退轉。以此」造像功德,逮及七世」父母、累劫諸師、無邊」眾生,咸同斯慶。
附注:題記所在龕像的三區像釋迦、多寶、彌勒分別代表現在、過去、未來世,是三世佛的象征。同時彌勒在上,釋迦多寶在下也是彌勒凈土信仰興盛的表現以及太和時期“二圣”執政格局的體現。彌勒凈土在娑婆世界上方,相比其他凈土世界更易修達,深受北魏佛家推崇。此題記意義在于:1、首次明確提出交腳菩薩形象為彌勒菩薩。2、龕內組合、造像是太和十三年造像標志形象,為判斷其他造像時間提供了參考依據。也說明此時的補刻行為進行到早期的洞窟明窗、南壁等處。3、題記意義表達完整,但沒有占滿銘石,留了空白,有可能是惠定“認購”的民間工匠所造龕像,然后把她的簡短的愿文刻了上去。4、此記與第22窟“尼道法”造像記,第20窟前的出土的“比丘尼曇媚”造像碑,以及18窟“大茹茹”題記等女性題記相距不遠,可認為“曇曜五窟”區域曾是女尼活動頻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