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紀念趙一德的品行學識、研究成果和不朽貢獻,由云岡石窟研究院編輯出版,院長張焯主編、市旅游協(xié)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賈天睿統(tǒng)籌的《趙一德先生八十誕辰紀念文集》于今年10月出版。書中介紹了趙一德先生的生平及主要著述,節(jié)選了幾篇有關云岡石窟的經典論著,刊登了先生生前頗具價值的未刊稿,收錄了至親好友的紀念文章。紀念集從多個側面記錄了趙一德先生那種開拓者的精神、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和功不可沒的榜樣力量,同時也希望他這些優(yōu)良的品德,能通過書籍的記載形式,世代傳頌。同時,大同日報也在10月27日特出紀念趙一德專題一版,以表達對趙先生的崇敬哀思之情。
趙一德(懿德)(1933-2007),山西省大同市人。早年曾師從大同著名人士蘭效湯先生習國學,后就讀于大同一中,1951年考入清華大學社會系,后因國家高校院系調整,轉入中國人民大學財政系,1954年畢業(yè),一生從事經濟工作。業(yè)余及退休后,傾心于歷史、古代民族、石窟文化、地方史等研究,并對碑文考證、書畫考證、古籍善本書鑒定均有一定研究。曾擔任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理事,大同三晉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大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組組長。創(chuàng)辦《北朝研究》雜志并擔任主編。參與“七五”國家課題《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編撰,任副主編。主要著作有《云岡石窟文化》、《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話說云岡石窟》、《大同華嚴寺史話》、《漫話大同》、《大同善化寺史話》、《話說焦山石窟寺》、《北魏平城名堂論考》、《暉福寺考證》等專著。晚年致力于《魏書?釋老志》疏議,遺憾的是只完成約1/3。
早在1987年,趙一德主持舉辦了首屆中國北朝史學術研討會,喚醒了我市的歷史文化意識與民間學術氛圍的形成。他憑借扎實的古文功底、淵博的文史知識,從研究平城、北朝等課題中,尋找觀點、角度,提出方法、構想,開啟了大同這座被忽視已久的文物寶庫的研究價值,也為后來學術后備隊伍的培養(yǎng)付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談到趙一德在研究云岡石窟方面的淵源與貢獻,更是功不可沒。他的學術論著《云岡石窟文化》,長達30余萬字。書中分8章34節(jié),從論述云岡石窟文化的內涵入手,品評了云岡石窟的文化價值,導出了云岡石窟的歷史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藝術文化以及云岡石窟的文化外延,云岡石窟文化與中國諸石窟的比較和影響等,是迄今為止,從多視角、多層面全面剖析云岡石窟的一本好書。它的問世,標志著云岡學研究領域,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代表文章《云岡石窟的文化價值》一文中,從“文化”這個大視角、大背景下鳥瞰云岡石窟,分門別類地剖析其作為世界性的一大文化寶庫,它的文化價值;作為世界性的一大藝術寶庫,它的藝術價值;作為北魏王朝的歷史博物館,它的歷史價值;作為佛教一大名勝,它的宗教價值;作為旅游觀賞的古跡,它的美學價值等。在他看來,石窟文化是屬于精神領域的文化,它標示著一代一地一族人的意識形態(tài)與宗教觀念,也表現著全部的文化水準。云岡石窟這種具有大規(guī)模、大氣派,風格鮮明的雕琢藝術殿堂,其價值歸納起來,不僅在文化價值上有一定的份量,在此外的歷史、考古、宗教、藝術、美學等諸方面,也有相當的價值,而無論云岡石窟的歷史價值、考古價值、宗教價值、藝術價值、美學價值,都從一個側面表現著它的文化價值。最后,對于云岡石窟的文化價值,趙先生以一言以蔽之:它是一個民族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所創(chuàng)造的一種精神文明的財富,是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這些問題在此之前尚未充分論述,他的研究對云岡文化的發(fā)展壯大具有一定的建設意義。
籌劃了近一年的紀念趙一德先生八十周年誕辰座談會,也于10月5日上午在云岡石窟研究院多功能廳召開。座談會上,市委宣傳部、文物局、旅游局有關領導,大同歷史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以及新聞媒體朋友等齊聚一堂,共同懷念這位為大同和云岡學術研究做出過杰出貢獻的里程碑式人物。座談會上,姚斌、韓府、曹杰、宋杰、辛長青等現已在不同領域有所建樹的專家學者,曾是先生的學生、摯友,也曾從先生的言談或書籍上獲得過教誨,他們有的敬重先生的才學,有的仰慕先生的人品,有的感恩先生的栽培,有的贊嘆先生對歷史文化研究的執(zhí)著……大家都在或永被世人銘記的豐功偉績,或平凡之中見真情的小事里,表達了對這位已故學者的深深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