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請輸入關鍵字
專家學者共論《云岡紋飾全集》(上)
創建時間:2021.05.14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編者按


5月11日,由云岡研究院主辦的“2021云岡紋飾學術研討會”在大同召開。會上,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美術學院、山東大學、山西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云岡研究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青島出版集團等院校、機構的專家學者,圍繞《云岡紋飾全集》編繪工作,對云岡紋飾蘊含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基因、云岡紋飾形制與色彩、云岡紋飾與石窟寺建筑、云岡紋飾與佛教文化傳播、云岡紋飾審美與世界其他文明紋飾的比較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從本期起,《大同日報·走進云岡》專刊陸續刊發與會專家學者的發言摘要,與讀者共享,敬請關注。

云岡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杭侃

云岡石窟內涵豐富,可以做研究的內容很多。如同云岡造像在中國石窟藝術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一樣,云岡的紋樣同樣在中國紋樣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從兩漢的云氣紋,到南北朝的忍冬紋,紋飾在南北朝時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可以說在紋飾上也清晰地體現出中外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豐富內容。

紋樣有一個特別值得關注的地方,就是它與當今社會的聯系。許多設計師在做設計的時候,都會找古代紋樣做參考。因此,我們的研究也有古為今用的價值。相信《云岡紋飾全集》的出版,一定會受到大家的歡迎。云岡研究院將給大家搭建好這個平臺,希望有更多的專家學者關注云岡、研究云岡。

云岡研究院黨委書記、研究員張焯

云岡和中國的其他石窟不一樣,三大石窟中的云岡是皇家工程,龍門是半皇家工程,敦煌是民間工程。云岡石窟里雕刻了大量具有異域風情的形象,以及來自希臘、羅馬、印度的建筑紋樣。云岡研究院要深入挖掘東西方文化交流交往過程中所蘊含的深刻內涵,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年前,潘院長到云岡,在交談中,潘院長很敏銳地感覺到云岡的裝飾圖案的重要性,并且提出要為云岡做一套大書。在大同的短短兩天時間里,潘院長還為云岡學的發展親筆撰寫了一個整體想法建議,把云岡學的發展思路理清了,我看了以后非常感動。離開云岡不久,潘院長就迅速組建繪制和編輯團隊,著手云岡紋樣的研究工作。而后召開了山東工藝美院、云岡研究院、青島出版集團三方的會議,正式把協議簽下來,決定三方出版《云岡紋飾全集》這套大書。

云岡學是博大的體系,內容包括很多方面。而百年以來的云岡研究走到今天,可以說歷盡艱辛。1902年日本的建筑學博士伊東忠太走進云岡,然后法國的沙畹向世界推出云岡。首先是日本的學者對云岡進行研究,特別是京都大學的一個考察隊,陸陸續續七年時間,每年來兩三個月做云岡研究,在當時日本經濟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推出了16卷32本大書《云岡石窟》,成為云岡研究當時的高峰。云岡研究從這個時候逐漸興起。中國的學者,像陳垣先生,特別是梁思成先生,也展開了對云岡的研究。梁思成先生1933年與林徽因等考察山西的古建筑時來到云岡,在梁先生的云岡專文中,特別提出一個問題,即云岡的裝飾圖案問題。他說,中國傳統的裝飾紋樣主要是動物,唐代以后,中國美術的整體規模基本具備,來自西方的大量的圖案、特別是花草圖案,最早大規模體現的就是在云岡。梁先生給我們提出了一個課題:西來的花草圖案裝飾紋樣,怎樣與中國傳統的建筑藝術相結合?因此,今天我們做的這個《云岡紋飾全集》,是一個大工程,是云岡學研究的難點問題。

云岡的研究和其他石窟有所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它是皇家工程,當年開鑿的時候并不允許老百姓大量參與,也不允許老百姓給自己留題記。像敦煌、龍門,這樣的題記是大量的,所以他們研究時資料相比云岡就全面一些。云岡就像一個無字的豐碑,一個偉大的藝術寶庫,但是缺少文字記載。云岡的記載是北京大學宿白教授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整理北大圖書的時候,發現了一塊金代的碑刻,碑文也是對云岡的研究作品。北魏開鑿云岡后,刻了一塊大碑,但是在金代這塊碑已經沒有了。所以金代的這個大碑是對云岡歷史的追問,是補云岡歷史之缺。幸虧宿先生把這個碑文找了出來,推動了云岡學的進步。

這些年我們對云岡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入、走向全面、走向完整,從幾乎是空白狀態變得逐漸豐富多彩起來,云岡的真實面容變得逐漸清晰起來。我們用了七年時間,與青島出版社合作,在前年推出了《云岡石窟全集》。這套全集在全面性、系統性、學術性等方面,全面超越了日本那部書。這些基礎性的工作,為《云岡紋飾全集》這個攻關項目的進行奠定了基礎。但是,這套書的編寫、繪制難度極大。新中國成立后,曾經有過幾位美術工作者做過云岡裝飾圖案的研究,但往往是淺嘗輒止,沒有形成系統。因此,我們這次編輯《云岡紋飾全集》,是一個全新的面貌、完整的體系,內容很復雜,既有各種各樣圖形的樣式,也有這些圖案分布、布局、組合規律,還有這些紋飾的歷史淵源、來自何方等內容,更有這些紋飾上的原始復彩問題。原始色彩從北魏到現在,人們用肉眼幾乎已經看不到了,怎樣把圖案的色彩恢復到北魏狀態,這是一個很大的難題,而且涉及了北魏時的國家色系色譜問題,已超越了云岡本身。幸虧這幾年我們逐步對這些問題有了清晰的認識和研究的新成果。希望這些新成果能夠體現在這套大著作上。

我相信,有山東工藝美院、青島出版集團和云岡研究院三家精誠團結,各司其職,聯合攻關,特別是有來自國內的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我們一定有能力、有把握編好這套大書,結出豐碩的成果。

青島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青島城市傳媒黨委書記、董事長王為達

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征程中的一個重大時代課題,也是我們當代出版界、學術界、文化界共同的使命和責任。2019年,青島出版集團與云岡研究院歷時7年打造了《云岡石窟全集》,曾經在北京大學召開了一次出版座談會。在那次會議上,得到了文化界、學術界、出版界的高度關注和贊譽。那套書入選了國家“十二五”重點出版計劃,獲得了第四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和國家出版基金的資助,為國家保存了一份迄今最完整、最權威的庫藏資料,標志著云岡學研究達到了新水平、新高度、新境界。

今天,在云岡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能夠把《云岡紋飾全集》示范卷呈現在會場,讓大家圍繞這套書發表真知灼見,是一件非常值得慶賀的事。可以預見,《云岡紋飾全集》這套叢書的出版,必將會成為繼《云岡石窟全集》之后,我們國家云岡學研究和建設領域一項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出版工程,也必將會成為讓云岡文化活起來、動起來、傳下去的又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事件,也必將成為青島出版集團與國內外一流文化人合作、與一流合作伙伴合作、拓展一流合作生態圈結出的又一豐碩成果。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升華,是我們面對重大時代課題考驗和崇高時代責任時,作為當代文化人、出版人、學術界同仁的共同價值對接和職業立場。青島出版集團作為國有文化企業,就要胸懷遠大理想,承擔起時代賦予我們的新使命,致力于滿足人民的新期待,引領行業發展的新動向。我們將對接更多學術大家、文化大家,整合更多的一流文化資源,為文化強國建設做出屬于我們的新的更大的貢獻。

《云岡紋飾全集》總策劃、主編、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教授潘魯生

作為美術領域云岡學研究的成果,《云岡紋飾全集》以云岡紋飾研究的歷史存錄為宗旨,填補了云岡石窟紋飾造型體系研究的空白,它連接絲綢之路造型藝術文脈,系統梳理了外來文化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發展軌跡,探討云岡紋飾的粉本原型,全面研究云岡紋飾的譜系發展規律。編繪《云岡紋飾全集》的目標不僅要對美術研究成果進行視覺轉換,提煉民族歷史文化基因,還要將紋飾研究成果轉化為文創設計,融入現實生活。

編繪這本書,首先要用心用情去繪制。出版這套書,不僅僅是學術研究,還要考慮其傳播和推廣,要建立科學嚴謹完整的學術體系,把學術成果轉化為出版成果,把出版成果轉化為經濟成果,研究視野和胸懷要開闊,我們的研究思路要開放,把云岡紋飾這個概念做起來。

會議之前,我給東南大學教授、藝術學研究學者張道一打電話咨詢,他建議云岡的特殊性和藝術價值要深入挖掘,形成云岡自己的話語體系。要找到云岡紋飾的源流,服務于人民群眾高質量的生活需求,增強文化自信,以美為媒,加強國際交流,古為今用,讓美術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需求。

中華文明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了開放包容體系,云岡石窟藝術是中華民族在包容、借鑒、吸收各種不同文明基礎上形成的優秀精神文明成果。云岡紋飾依附于造像空間,承載了民眾的精神信仰、文化觀念與審美意識,其形成與嬗變反映了北魏時期多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交融與共生的史實,展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精神歷程,是云岡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云岡紋飾全集》執行主編、山東大學教授、博導劉燕

我代表編繪組成員匯報一下《云岡紋飾全集》的編繪情況。整個團隊每周一下午在一起交流編匯、文獻梳理等問題。接到任務后,2020年6月至8月,我們三次到云岡,當時的張焯院長派了專門的隊伍,帶領我們到呼和浩特等地考察石雕藝術。《云岡紋飾全集》以建筑空間與紋飾形制為分類依據,分為紋飾概覽、佛造像、冠飾佩飾、伎樂飛天、平棊藻井、明窗門樓、龕型裝飾、塔柱裝飾、佛教故事、邊飾等十卷本,系統全面梳理了云岡紋飾的譜系構成和圖例方式。

從造像的研究和繪制,到色彩的呈現和組合,凝聚著每一位成員的心血和汗水。我們從民間美術色彩研究入手,梳理對云岡紋飾的認識。我們還學習借鑒梁思成先生和宿白先生的學術成果,深入研究云岡多學科體系。今天是大數據時代,我們獲取信息的途徑非常多,我們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進。

我們的工作流程是實地調研、手繪、數字化,每一道工序力求精益求精。我們的成員每天記錄每個詞條的體會和體驗。常沙娜先生特別喜歡這樣的工作方法,常先生90歲了,還能給我們審看最細微的繪制圖譜,讓我們很受感動。

編繪《云岡紋飾全集》給我們的啟示,首先是要尊重傳統,要深入下去,能夠彎下腰做事情。二是要注重德,要在思想上跟首席專家保持完全一致。三是要有恒心,去完善這件作品。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導鄧福星

聽了幾位專家的發言,我感到很振奮。云岡石窟的研究要發掘、發揚、繼承,增強民族自信心。不僅僅是學術和藝術,更要關注大同的文化建設,對經濟社會產生的巨大影響。編繪這套全集,是三個團隊在做一件事情。這套全集完全是站在時代的前沿,編制一本大書。這是很了不起的工程,很偉大的事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三家強強聯手,在國內是首屈一指的。紋飾中國化,包容性很大。這套書是云岡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云岡美術學重要的分支。

中央美術學院絲綢之路藝術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教授、博導羅世平

我對于紋飾來說是外行,到云岡石窟的次數比較多,主要是圍繞造像來看。專門來看紋飾,這是一次學習的機會。這次研討和學術出版,是云岡站在學術高度來做的,是構建云岡學的重要板塊。青島出版集團出版的《云岡石窟全集》受到社會廣泛好評,和云岡石窟建立了很好的合作關系。像青島城市廣場3D打印項目,已作為一個文物收藏地,把云岡元素以文化面貌推向公眾。

關于《云岡紋飾全集》的出版,我談四點:一是云岡石窟規格在皇家,它是高規格、高標準的藝術遺存,是當時最高品位、最高標準的藝術存在。二是紋飾在世界,紋飾的源頭是世界性的。三是成就在藝術,云岡石窟的雕刻集中了當時最高水平的工匠。四是整理在學術,做好這套書,學術是第一要素。

關于《云岡紋飾全集》,我提幾點建議:一是紋飾要作為云岡的獨特話語體系來建構,二是要有國際化的眼光和中國化的獨特表述。

云岡研究院研究員王恒

此次研討會我很激動,《云岡紋飾全集》編繪團隊很優秀,目前雖然只是做出了一個樣本,我覺得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樣本。這是一個很好的“雞蛋”,但是里面還有一些小的“骨頭渣”,具體“骨頭渣”怎么弄呢?我愿意把我的所有精力貢獻給團隊。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導賈京生

從染織開始到工藝領域,我主要學習圖案這一塊,對中國傳統圖案有所了解。當然中國傳統圖案也包含著佛教藝術中的圖案。

作為佛教紋飾研究這一塊,《云岡紋飾全集》落地及時,針對性極強,這個方面在重大項目研究中可以成為楷模。現在,石窟藝術如果不研究的話,隨著時間流逝就丟失了,看著顏色一年年的腐蝕變淺,我們這代人再不做就有愧于后人。所以,《云岡紋飾全集》是里程碑性質的工程,功德無量,利在千秋。

我從南藝考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看一看中央美院的歷史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歷史,上個世紀的老前輩做了一項非常了不起的工程。他們對敦煌進行臨摹,到新疆去考察,積累了很多寶貴的資料。在清華美院,我們學習色彩、學習傳統圖案,臨摹老一輩人留下來的印刷的東西。臨摹完以后覺得真是好,藝術修養、眼界、功底都有提升。

潘院長這次對云岡紋飾的研究真的是太震撼了。國家重大課題中,史論和理論的研究相對來說比較多,圖案的研究相對來說比較少,更多的是拍攝一下印刷出來。現在,把云岡的紋飾畫出來,是非常棒的。在古代,文化和紋樣是緊密連接的,這是中國自己的語言。淺浮雕變成深浮雕,三維變成二維的,相對來說概念和歸納合理合適即可操作。我做過大量的田野調查,主要是關于少數民族的,文化有點像考古學,有一個地層說,一層層疊壓,對于文化來說是很復雜的,一個概念中蘊含著多種意思,一個東西有多個解讀,底層說或文化的積累、時空的穿越經常會打架,有時候永遠都理不清,我們只能盡量還原歷史,但爭議還是會有。火焰圖案造型,那圖形的力量多么經典啊,我們應盡量追求完美,把這些圖案保存下來。我是學圖案的,認為這樣做很有價值,如果不做的話,文物信息會很快丟失。

我有些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參考。第一、樣書“總覽”中紋類概括部分分得有點重復了;第二、前面的小圖標線有點太粗,需要推敲,形態要設計一個非常漂亮的標志,看到這個標志直觀地就能想到實物,像山月紋、坐像、立像;第三、圖的尺度要根據實物的大小做出調整,要標注尺度,看到圖片要能讓人想象實物到底有多大;第四、把三維的變成二維的,要考慮線怎么用,我感覺用云線比較好,粗細一樣會顯得非常精致,而此書中上面和下面的用線粗細不一。我們不能把它從三維變成二維后就降低了經典性,這是我們老祖宗經過代代打磨的造像、代代打磨的紋飾,打磨的最終結果就是經典,如果不調整就很簡陋;第五、樣書當中有手繪和電腦繪,手繪的東西有手感和人味在其中,看起來特別舒服,電腦繪制的冷冰冰的。但都用手繪顯然不現實,那么在電腦繪制中能不能適當模仿手繪的感覺,不要太對稱;第六、顏色方面要達到還原難度是極大的,顏色是非常微妙的,尤其是電腦繪制中對于顏色的塑造。對于“還原”這個用詞值得推敲。

青島出版社總編輯、編審劉詠

我們是這套書的出版單位,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專家,達不到學術高度。我們合作出版的《云岡紋飾全集》接續了《云岡石窟全集》,這是云岡學的又一個重要項目,必將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學術研究成果。

上午聽了專家的建議非常受啟發,聽了項目團隊介紹整體的流程,非常震撼。《云岡紋飾全集》的專業性、學術性、嚴謹性,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項目,要從學科建設的高度去把握。我們團隊從去年六月份到現在做了大量的工作,這本書的難度在具體的運營和執行,這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從三維轉換成二維,把立體的變成平面的,這種簡單的轉折對我們現在的團隊有很大的難度。因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工作環境或時間會有很好的條件讓人們完成手稿,現在的80后,大量的都是用電腦繪制,電腦非常方便,但它是工業化的復制,是沒有情感的,沒有個體化差異的,這種線的轉換就不是簡單實線的轉換,它是一種有實有虛,像中國書法一樣每條線都有非常強的表現力,這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難度就非常大。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