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年6月23日下午
地點:云岡研究院多功能會議廳
專家簡介:
李崇峰, 男,出生于1960年3月,教授,哲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印度、中亞和中國佛教考古與佛教藝術研究。所授課程有佛教考古導論、中國佛教考古專題:中國石窟寺遺跡等。1995年以來李崇峰博士先后主持過教育部、國家文物局和國家社會科學規劃基金等項目,多次應邀參加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泰國、香港、臺灣、韓國、日本、美國、英國、意大利、奧地利、德國、法國、比利時、荷蘭、丹麥、挪威、瑞典、芬蘭及內地、香港和臺灣地區舉辦的學術研討會或發表演講。
內容提要:
李崇峰教授就犍陀羅、秣菟羅兩個詞語做出了概念上、地域上、藝術史風格流派上的界定,在統述了二者存在的主要歷史背景與文化面貌后,李崇峰教授以藝術史分期的方法,把犍陀羅和秣菟羅分為四個藝術史發展時期,階段性詳細闡述了犍陀羅和秣菟羅藝術特征與發展演變。李崇峰教授也詳盡對照了犍陀羅與秣菟羅造像藝術中相互滲透的元素,并總結出其文化面貌與發展規律。李崇峰教授呈現了中印佛教文化交流的文獻記載狀況,而后他又以“云岡石窟第一期”和“曇曜五窟”作為中國早期石窟寺藝術的依據,挖掘 出外來藝術與中國傳統融合的案例,揭示了佛造像在中國產生發展,并非是簡單的移植或機械的模仿,而是吸收外來優秀精髓,包羅中國傳統特征的再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