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峻(461——521)(458—521或522),字孝標,本名法武。平原人(今山東平原),南朝梁時著名的文學家。宋泰始五年(469),魏陷青州,劉峻被擄,至中山,因家貧不能自立,后到平城(即今山西省大同市),前后達18年之久,在平城居住期間曾隨母出家為僧。劉孝標自幼吃苦耐勞,勤奮學習,最終成為一名著名的學者。《魏書》“劉休賓叔父旋之,與妻許氏。二子,法鳳、法武。而旋之早亡,東陽平,許氏攜二子入國。孤貧不自立,并疏薄不倫,為時人所棄。母子皆出家為僧尼,既而還俗”。后曇曜譯經時,劉孝標筆授。
延興二年(472)吉迦夜“為昭玄統沙門曇曜譯《大方廣十地經》等經五部,由劉孝標筆授”。后逃回江南。撰《世語新說注》,廣征博引,用書達400余種。著《類苑》120卷,成為南朝著名的學者、文學家,曾講學于東陽紫巖山,從學者眾多。其著作多受云岡譯經的影響。劉孝標能成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其根底全植于云岡石窟為沙門時也”。明人將其著作輯有《劉戶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