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請輸入關鍵字
曇曜

曇曜,生卒年代不詳,西域人,少年出家。北魏時著名高僧,《高僧傳》、《續高僧傳》、《魏書·釋老志》中均有記載。早年在涼州弘法,以禪業見稱,被太傅張潭拜這師禮。439年,北魏滅北涼。“太延中,涼州平,徙其國人于京邑,沙門佛事皆俱東,像都彌增矣”。曇曜隨著大批移民來到北魏首都平城(即北魏都城,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與其他高僧一道將涼州佛教帶入平城,對平城地區的佛教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曇曜有操尚,又為恭宗所知禮,成為恭宗的座上客。

太平真君七年(446)發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滅佛事件,“沙門無少長悉坑之”、“土木宮塔,聲教所及,莫不畢毀矣”。曇曜“誓欲守死,恭宗親加勸喻,至于再三,不得已,乃止。密持法服器物,不暫離身,聞者嘆重之”。滅法期間,曇曜密持法服避至中山。“復法之明年”,曇曜自中山被命返回平城,“帝后奉以師禮”。曇曜由中山赴平城的首要任務是營建云岡石窟,“曇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曇曜主持開鑿的云岡石窟編號的第16至20窟,就是在曇曜和尚親自主持下開鑿的,故俗稱為“曇曜五窟”,是曇曜一生中最輝煌的業績,展示了他過人的膽識與杰出的才華。曇曜是云岡石窟開鑿的第一人,用畢生的精力與才華為我們鑄造了這一世界遺產名錄。

曇曜在佛教史上的的另一貢獻是創建了寺院管理制度。隨著佛教的傳入,漢代的最高統治者即開始對寺院及僧人進行管理,并逐漸形成管理體系。曇曜是這一體系完備的集大成者。公元460年,曇曜繼任沙門統,并改稱道人統。為了管理日益龐大的僧人隊伍和數量眾多的寺院,曇曜創建了寺院經濟制度。“曇曜奏:平齊戶及諸民,有能歲輸谷六十斛入僧曹者,即為‘僧祗戶’,粟為‘僧祗粟’,至于歲儉,賑給饑民。又請民犯重罪及官奴以為‘佛圖戶’,以供諸寺掃灑,歲兼營田輸粟,高宗并許之。于是僧祗戶、粟及寺戶遍于州鎮矣”。這樣以來,以云岡石窟為代表的寺院經濟迅速膨脹起來,從而也減輕了國家的負擔。從客觀上保證了寺院的發展。

曇曜的另一貢獻是主持了北魏復法后的譯經活動。《魏書·釋老志》“曇曜又與天竺沙門常那邪舍等,譯出新經十四部”。《續高僧傳》“曜慨前陵廢,欣今重復,故于北臺石窟,集諸德僧,對天竺沙門,譯《付法藏傳》并《凈土經》,流通后賢,意存無絕”。曇曜的譯經工作亦是云岡石窟的一項重要佛事活動,其影響是深遠的。

曇曜任道人統達30余年,一直從事造像、譯經和寺院管理,在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圓寂。曇曜不僅是云岡石窟開鑿的創始人,也是北魏寺院經濟制度的制定者與執行者,同時又是北魏著名的佛經翻譯者和佛學大師,對中國歷史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事業的貢獻是永垂不朽的。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