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請輸入關鍵字
云岡石窟考古調查工作的認識與實踐
創建時間:2021.02.04

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約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規模浩大,東西約1000米,現存編號洞窟254個,各類佛教造像59000余尊(身),各類裝飾圖案20000余處。
       云岡石窟始鑿于公元5世紀的北魏時期,是中土第一座大型皇家佛教石窟寺,也是中國早期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品。云岡石窟藝術以皇家風范、雄渾壯麗、題材多樣、雕刻精美、內涵豐富而馳名中外;以融匯東西、貫通南北的鮮明的民族化進程為特色,在中國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石窟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公元5至6世紀中國石窟藝術風格及北方地區宗教信仰的重大發展變化,對中華佛教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有著重大貢獻,具有其他早期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1961年,云岡石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云岡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鑒于云岡石窟在世界上的突出地位,早在一個世紀前,即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日本學者的系統調查研究。1938~1945年日本軍隊占領大同期間,日本官方出面,組織由攝影、測繪、墨拓、考古錄文等各方面人員組成的調查班子,對云岡石窟進行了長達7年的現場搜集調查。1951年至1956年,先后出版了水野清一、長廣敏雄合著的16卷《云岡石窟——公元五世紀中國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調查報告》。成為當時乃至目前為止,世界上第一部大型石窟寺的全集考古調查報告。
       半個多世紀以來,由中國學者編寫一部全面系統的云岡石窟報告,成為學界強烈企盼,卻又是一件非常謹慎的事情。這是因為:1、日本學者的云岡石窟報告,雖然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凝聚了學者們的心血汗水,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果。但對于云岡石窟這樣一個規模巨大、內容豐富的大型石窟寺,短短數年調查,在設備簡陋、社會動蕩的歷史條件下,決不可能全面記錄所有洞窟實況。我們看到,這一成果對石窟群中的部分內容,或沒有全面記述,或只是浮光掠影,有的甚至還沒有涉及。這些都有待后來的研究者去努力探討而不斷完善。2、盡管日本學者的云岡報告存在一些不足,但它終究是一部記錄規范、研究敘述具有較強合理性的學術著作。在此基礎上編寫一部新的云岡石窟報告,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業務隊伍儲備和財物保障,是不可能完成的。為此,在加強人才培養、積蓄力量的同時,我們在石窟的測繪、攝影、文錄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為編著考古報告積累了經驗。
       1960~1963年,中國古代建筑修整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前身)對云岡石窟進行了新中國成立后的首次系統測繪,分別繪制第7、8窟,第9、10窟,第14窟,第15窟,第20窟,第39窟等洞窟的實測圖60張。之后,分別于1986~1988年和1994年由國家建設部城市綜合遙感與制圖中心對云岡石窟部分洞窟進行近景攝影測繪。先后繪制第5、6窟,第12窟,第20窟和第1、2窟,第3窟,第4窟等洞窟的實測圖87張,其中1986~1988年完成的部分測繪圖,先后發表于《中國石窟?云岡石窟》和申報世界遺產文本《云岡石窟》中,其準確程度較高。但經仔細核對,1994年完成的第1窟至第4窟的測繪圖,雖然制圖比例關系正確,但由于繪圖技術人員不熟悉云岡藝術特點,所提供的墨線圖,幾乎都出現了與洞窟藝術造像不相符的情形。事實證明,雖然近景攝影測繪能夠滿足石窟寺的準確測繪記錄要求,但由于石窟藝術形象的把握,必須有熟悉并掌握其特征、特點的業務人員參與其中。因此,做好兩種專業人員的協調結合非常重要。
       1988年,在宿白先生倡導下,旨在培養石窟寺研究人才的國家文物局第一屆全國石窟考古培訓班在云岡石窟舉辦。由北京大學考古系主持教學工作的這次培訓,除佛教石窟的基本知識外,還特別安排了石窟寺考古測量的業務學習。培訓班后,雖然沒有即刻開展云岡石窟考古報告的編寫,但對不久后完成《云岡石窟總錄》起到重要作用。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為出版《中國美術全集?云岡石窟雕刻》和《中國石窟?云岡石窟》而開展的兩次大型專業化云岡石窟攝影活動,使云岡石窟攝影業務進入系統專業化時期。在隨后出版的此兩種畫冊中,人們看到了一些具有較高水準的云岡石窟攝影作品。2001年出版的《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石窟雕塑全集第三卷?云岡》,又出現了不少石窟重點造像的細部特寫圖版,使石窟藝術攝影的記錄手法更加全面、完整。
       2001年,國家文物局批準《云岡石窟洞窟調查》課題立項,這一立項課題雖然因種種原因沒有完成,但相關業務人員拿出的石窟群全部洞窟的約20余萬字的文字記錄初稿,較為全面細致地描述了云岡各洞窟藝術表現和現存狀況。為系統記錄云岡石窟各洞窟內容打下良好基礎。2006年,云岡石窟洞窟調查再次被提上云岡石窟研究院的議事日程,經全面準備,于2008年正式組織業務人員開展工作。
       作為以石窟考古為主的調查報告,要完整、準確、客觀地反映石窟文物的位置、洞窟形制結構、內外壁面雕刻內容及其現存狀態。為此,在反復深入石窟認真研讀洞窟中的所有遺存,以文字、攝影、測繪等手段記錄實況的基礎上,對諸如石窟群中洞窟間位置關系、不同洞窟間設計雕刻關聯、洞窟中圖像設計布局關系、雕刻內容中的疊壓打破關系、原始雕刻與后世補刻的關系、原始雕刻疊壓敷泥施彩關系等各類不同歷史進程中出現的多種關系現象,做出準確判斷,以提供出對于考古學研究具有意義的資料。
       一、石窟控制測量
       石窟控制測量,即是在石窟所在區域內,為同時測定控制點平面坐標、高程而進行的三維測量。其目的是精確測定控制點的三維位置。石窟控制測量是石窟三維掃描的基準和框架,控制測量要和三維激光掃描控制點進行聯測,以保證三維激光掃描數據、正射影像圖、終期墨線圖(或工程圖)和控制測量坐標系保持一致,同時它是后期各種測繪工程和制圖的開展依據(包括地形圖的測繪,為保護石窟所進行的變形監測,為各洞窟墨線圖或工程圖的基準網格提供基準點,景區的施工改建等各種工作)。在測區內,按測量任務所要求的精度,測定石窟群及其各洞窟、遺址等一系列控制點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建立起測量控制網。起到控制全局,限制測量誤差累積的作用。是洞窟及其各壁面準確位置、雕刻內容的尺寸量化等各項測量工作的依據。開展這項旨在準確測定云岡石窟及各洞窟在國家大地坐標中的位置,并明確石窟群洞窟間的相互位置關系的工程,意義重大。目前,對云岡石窟的控制測量采用了“80國家坐標系”和“1985國家高程基準”。
       二、三維激光掃描測量
       由北京建工建方科技公司于2005年完成的云岡石窟全景立面激光掃描正射影像圖,經實地核對,準確無誤。該圖準確描述了東西延長約820米的石窟全部編號洞窟立面的正投影尺寸、洞窟布局及其相互關系、洞窟外部形態和石窟群整體形象。同時,激光掃描測繪技術對云岡洞窟的三維展現,為全面準確記錄石窟現狀提供了很好的條件。一是根據該技術提供的點云數據,實現了洞窟測繪中各個方向的剖面處理,使洞窟以多個角度得到全面展示。二是通過對洞窟中特定部分的精細掃描,并將得到的點云圖制作為模型,再將相同位置的數字攝影圖像通過模型映射糾偏,就得到了該特定石雕藝術形象的正射影像圖。這種看似攝影照片的圖像,已然是一幅比例準確、反映真實、細微的實測圖像。在正射影像圖基礎上繪制的墨線圖,較其他測繪方法所繪圖像更加客觀準確。同時用它來替代傳統的墨拓作品,盡管缺少了墨拓圖像的藝術韻味,但圖像表現更加完整、細致、準確。最重要的是,完全避免了墨拓作業對石雕文物的直接損害。
       三、實測墨線圖制作和正射影像圖的使用
       為了全面、清楚表現石窟內容,在通過三維掃描技術獲得的正射影像圖基礎上繪制各洞窟壁面、頂部以及其它部位的墨線圖。我們以為,通過石窟業務人員的辨別繪制,進一步凸現了造像的清晰度以及人物服裝疊壓關系、裝飾圖案表現形式、復雜壁面層次結構等等。如在體現不同時代的雕刻、敷泥、施彩、維修加固等不同時代的人為痕跡時,用以不同的圖例表達,使讀者一目了然地分辨出相應的歷史痕跡(圖一)。基本繪制過程為:首先由考古繪圖人員深入洞窟核對正射影像圖的準確性,以保證正射影像圖與洞窟圖像在內容和形象比例關系等方面的同一性。其次,在及時糾正所發現的正射影像圖與洞窟實際不符問題的基礎上,依據正射影像圖繪制墨線圖。第三,攜帶繪制好的墨線圖進洞窟再行核對修改。與此同時,為使墨線圖更加準確、客觀,還不同程度地使用了計算機軟件輔助制圖。最后,根據云岡石窟控制測量成果,標出各墨線圖所代表位置的大地坐標、高程和比例尺寸。

from clipboard

當我們將新近完成的墨線圖與20世紀50年代出版的日本學者的《云岡石窟》中所附石窟相同位置的測繪線圖進行比較后發現,在多數雕刻內容中,新近測圖更加細致,表現的東西亦有所增加(圖二)。但遺憾的是,因水蝕風化、巖壁裂隙造成的坍塌腐蝕,一些當年還存在的內容如今已不存在。
        有了在正射影像圖基礎上的墨線圖,并不意味著正射影像圖在使用上的終結。我們以為,將洞窟中的主要畫面以兩種測繪成果同時發表,并不意味著重復,而是表現方式的提高和強化。將清晰的數字圖片通過三維掃描技術獲得的點云圖模型的映射糾偏獲得的正射影像圖,不僅正射投影準確,并且還提供了包括洞窟巖體質感、風化實況、壁面色調等其它測繪手段無法完成的信息。毫無疑問,兩者的同時展現,極大地增強了洞窟內容的客觀表現。

from clipboard

就云岡石窟而言,經過反復醞釀、實踐,以先進理念并使用先進技術開始制作云岡石窟考古調查報告,只是“萬里長征邁開的第一步”。我們以為,將云岡石窟所有254個洞窟全面、準確、客觀地以報告的形式展示出來,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雖然有前人工作的積累儲備,但也不是三年五載或十年八年可以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領導者持之以恒的支持和學者的責任心及其業務功力。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