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8日星期一,“常任俠講座:北魏云岡石窟是如何開鑿的?”講座在中央美術學院圖書館報告廳進行。主講人彭明浩博士本科、碩士、博士都就讀于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15年至今,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唐研究室博士后。

▲ 主講人彭明浩博士
本次講座為“常任俠講座”系列,“常任俠講座”為中央美術學院圖書館主辦,由央美圖書館副館長曹慶暉和人文學院副院長鄭巖策劃,是美院圖書館推出的第一個以卓有影響的前輩學者冠名的學術講座。常任俠先生是著名藝術考古學家、東方藝術史研究專家和詩人。1951年底,常任俠先生擔任中央美術學院圖書館主任,通過接受捐贈、轉讓、訪購等多種方式,相繼為圖書館購置了不少有價值的圖書和文物,為圖書館的藏書建設打下比較扎實的基礎,為美術學院的整體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常任俠講座”系列主要邀請海內外優秀學者,特別是中青年藝術史學者,發表近年來取得的優秀科研成果。

▲ 中央美術學院鄭巖教授
▲ 中央美術學院曹慶暉教授
講座伊始,彭博士首先介紹學者們對云岡石窟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水野清一、長廣敏雄兩位學者在抗日戰爭時期的研究,也包括吉村憐、吉村恒等日本學者的研究,關于云岡石窟如何建成的問題早有研究;而國內宿白、杭侃等先生也對云岡石窟的建成也有關于自己的看法,但也主要集中在洞窟之間等宏觀角度整體研究思路下的建成方式研究;并有提到了麥積山石窟的初師賓、李裕群兩人的研究。
彭博士闡述自己的對于云岡石窟的研究思路、方法與內容,主要從“宏觀:石窟選址”“中觀:石窟外部崖面”,“微觀:石窟內部空間”三個角度出發,用“空間關系分析”的方法研究云岡石窟空間的開鑿與設計。整個研究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云岡石窟選址”、“云岡石窟外部崖面”、“云岡石窟內部空間”、“云岡石窟空間開鑿”、“云岡石窟空間設計”。
第一部分“云岡石窟選址”從云岡北魏石窟分布談起,主要講到云岡石窟選址的特點在于洞窟選址趨于外向,緊鄰交通干道;功能趨于單一,以禮拜窟為主石窟與地面寺院的功能趨于分化。

▲ 講座現場
關于第二部分“云岡石窟外部崖面”,彭博士首先提出一個問題:云岡石窟到底是自然直壁還是人工斬山?通過比較崖面范圍與洞窟規模匹配程度的方法,彭博士認為,云岡石窟的開鑿是依靠河流階地的自然地貌,在河灘以上的一級與二級階地上依靠山勢進行人工斬山形成的,再加上《魏書?釋老志》、《續高僧傳》等文獻的旁證,其得出了石窟營造工程是直壁與人工斬山相結合的結論。
第三部分“云岡石窟內部空間”分為四個小部分闡述,分別是“云岡一期洞窟”、“云岡二期洞窟”、“分期存疑洞窟”、“參考案例:云岡三期未完成小窟”來進行研究。在單個石窟的內部空間研究中,通過對空庫空間的形狀整體、壁面龕像型式、龕像布局等整體變化的研究,提出一個新的縱向分割空間層次的考察視角,并且在宿白先生“組合關系”與“打破關系”的基礎上增加了兩種龕像空間關系,即“避讓關系”與“依附關系”,兩者主要區別在剖面的形態上。這兩種新的關系引出了新的問題,即新舊龕的修建時間問題——新龕并不一定晚于舊龕,而可能是舊龕時期的嘗試。在石窟與石窟之間的關系中,彭博士提出,有許多千佛像的雕刻,是為了避免打破墻壁破壞已修好的石窟而采用雕刻千佛,去取代修龕造佛,可在窟里發現找到民眾開鑿的小龕等現象。這種例子很多,包括第十一龕、第五龕、第六龕等。在未完成窟的研究中,彭博士主要研究單個龕的修筑順序與單個佛像的修筑順序。

▲ 講座現場
▲講座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