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學者對云岡石窟大規模的調查研究,始于1938年。日本占領大同期間,日本官方出面,組織由攝影、測繪、墨拓、錄文等各方面人員組成的調查班子,由水野清一、長廣敏雄率領的京都大學調查隊對云岡石窟進行了七次調查。這期間的調查是迄今為止對云岡石窟最為詳細的調查。這幾次的調查具體如下:1938年,由水野清一帶隊,主要針對云岡中部窟群制作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等,并進行窟內攝影以及拓片。1939年,在北野正男、米田太三郎、水野清一等人的共同配合下,完成了第7窟的實測圖、第9窟前室北壁西側的睒子本生圖、第10窟前室東壁的儒童本生圖以及前室正面列柱的八角柱柱基。1940年,調查隊員水野清一等9名,完成了第8、9窟的測量,徐立信完成了全部的拓片,羽館易負責的第7、8窟以及第14~20窟的攝影工作也圓滿結束。1941年,北野正男完成了第7、8窟的實測工作。同時調查隊員為下階段實測曇曜五窟做準備工作。1942年,水野清一、鹽田義秋分別進行第18窟和第16窟西壁的實測工作,長廣敏雄在本年度10月末完成了第20窟大佛的現場測量圖。1943年的調查工作主要針對第19窟的工作展開。水野清一負責第19窟左脅窟測量,岡崎負責第19窟右脅窟。鈴木義孝完成了第17窟的收尾工作。北野正男完成了第6窟方柱上層的實測工作。1944年,水野清一、長廣敏雄分別進行第3窟的制圖和第2窟的實測,岡崎和松田對第4窟進行了平面圖和斷面圖的繪圖工作。至此水野清一、長廣敏雄等完成了對云岡石窟長達7年的調查。期間,先后有水野清一《云岡石佛群》,小川睛旸《大同云岡石窟》,長廣敏雄《大同石佛藝術論》等出版。之后于1951~1956年間,陸續出版了《云岡石窟——公元五世紀中國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調查報告》(十六卷,三十二本)。作為20世紀中期的大型石窟調查研究成果,多卷本《云岡石窟》有其學術的獨創性和結構的合理性。該成果歷經十幾年告竣,其間經歷了長期的現場調查工作,在詳細占有資料的基礎上做了充分的撰著醞釀。但對石窟群中的部分內容,或沒有全面記述,或只是浮光掠影,有的甚至還沒有涉及。這些都有待后來的研究者去努力探討而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