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90年代,云岡石窟的研究進入新階段,近30年來在石窟歷史、石窟分期、石窟圖像學分類方面取得較大成果。山西云岡石窟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學考古系、中國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等眾多單位的學者專家,對云岡石窟及周邊石窟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并發表了一批中小石窟的調查簡報和文章。
1972年~1973年,在云岡石窟加固維修工程中,對云岡石窟第9~13窟窟口前方、上方的清理發掘規模甚大,收獲尤著,發表了《云岡石窟建筑遺跡的新發現》(《文物》1976年第4期);1987年山西云岡石窟文物研究所的同志調查了云岡龍王廟溝西側的晚期石窟、大同北郊的鹿野苑石窟、西郊的魯班窯石窟等。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的丁明夷先生指導調查了西郊的焦山石窟、吳官屯石窟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收獲,并合著有《焦山?吳官屯石窟調查記》。北大教授宿白先生指導了云岡石窟洞窟新編號工作等,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是云岡石窟保護維修工程和考古發掘清理工作較活躍時期,為新發現的洞窟編號并總結云岡石窟研究成果,成為工作的重點。為此,在北京大學考古系的指導和幫助下,云岡石窟文物保管所進行了20世紀最后一次的洞窟編號工作,之后進行了洞窟新的編號并發表《云岡新編窟號說明》。
1978年宿白先生又將研究成果《云岡石窟分期試論》發表,對云岡的分期及其歷史背景作了全面的闡述和研究,其學說成果影響至今。這一成果使“云岡分期論”以及懸而未決的學術問題得到解決和佐證,體現了《金碑》的重要作用,這篇試論對云岡石窟的分期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與影響。此后又陸續發表了《〈金碑〉的發現與研究》、《平城實力的集聚和“云岡模式”的形成與發展》、《恒安鎮與恒安石窟》等。對北魏平城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與佛教的發展,對云岡石窟乃至大同歷史,對云岡洞窟形制、造像組合、佛裝服飾等特征,對云岡石窟開鑿分期問題,從歷史學與考古學角度,進行了全方位的探討,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1980年閻文儒《云岡石窟的開創和題材的分析》(刊《社會科學輯刊》1980年第5、6期。)本文論述頗長,開篇首先探討了云岡石窟的名稱和開創的歷史,關于云岡石窟的開鑿年代,凡舉幾種不同說法,認為真正開鑿的年代,應是文成帝再興佛法之明年——興安二年;第二部分敘之云岡石窟藝術題材;第三部分探析云岡造像中根據佛本行諸經鐫造出的釋迦牟尼成佛前后和諸佛的各種故事形象;第四部分論述了保衛佛的護法像;1981年肖興華《云岡石窟中的樂器雕刻》(刊《中國音樂》1981年第2期)在我國音樂的歷史長河中,北魏時期的云岡石窟中的各種樂器雕刻豐富多彩,作者把云岡石窟中有關的樂器雕刻,大致分為三類,即彈撥樂器、吹管樂器和打擊樂器。本文詳盡的表述出自己的看法,對研究中國音樂史具有重要的價值,為我們研究北魏時期的音樂藝術,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還有國外一些專家學者如(日)佐藤智水《云岡佛教の性格——北魏國家佛教成立の一考察》,《東洋學報》第59卷第1、2號1977年;(日)長廣敏雄、鄧健吾《云岡の曇曜五窟》、《云岡と龍門文化的差異》,均見《中國文明の原像》(下),日本放送出版協會,1978年8月;(日)長廣敏雄《駁宿白氏的云岡石窟分期論》,日本京都《東方學》1980年第60輯;諸多學者對云岡石窟多次進行實地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遂使云岡石窟的歷史與藝術脈絡豁然清晰。
1982年宿白針對與日本長廣敏雄教授討論有關云岡石窟的某些問題發表了《〈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的發現與研究》(刊《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2期),本文就長廣敏雄(日本)先生《駁宿白氏的云岡石窟分期論》一文提出的主要異議,分四個內容進行了深入系統的分析,并討論了有關云岡石窟的一些問題。文中第一個內容為“《金碑》的著錄與發現”,認為從碑文本身的結構和行文兩方面分析,所提供的資料是可信的。第二個內容為“《金碑》部份記事的探討”,詳盡的闡述了云岡石窟“十寺”的歷史和“十寺”的位置,以及護國、崇教(福)等有關問題。第三個內容為“‘樣式論’和魏帝行幸武州山石窟寺問題”,就云岡石窟與長廣敏雄提出的問題,展開深入的研究。第四個內容為“云岡石窟分期問題余論”,進一步的揭示了云岡石窟分期的問題。本文內容敘述簡明,主題明晰深刻曾起到開拓性的作用。
1988年7月5日~9月15日,國家文物局委托云岡石窟文物保管所舉辦了第一屆全國石窟考古培訓班,在云岡石窟舉行。由北京大學考古系主持教學工作,取得圓滿成功,為國內各石窟研究和保護單位培養了一批業務人才,同時有力地推動了云岡石窟研究的進程。作為此次學習班的最終成果,之后出版的《佛教石窟考古概要》(國家文物局教育處編,文物出版社1993年出版),很多以往需要研究者翻閱大量舊典才能找到的依據資料,至今仍是中國佛教石窟研究的主要教科書之一,其在云岡石窟的研究中亦具有了重要的意義。可以說,這是一部到目前為止全面的、翔實的研究佛教以及石窟寺方面乃至云岡石窟的工具書。
1992年~1993年,為配合云岡石窟“八五工程”,對第1~20窟窟前地面進行了全面考古調查發掘,其中第3窟窟前遺址的發現被評為199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隨著云岡石窟窟前遺址工作的進一步發掘,1991年、1994年云岡石窟研究院與日本平凡社合作出版《中國石窟?云岡石窟》(一、二)兩卷,《中國美術全集?云岡石窟雕刻》(雕刻篇10)等大型圖文并茂的彩色畫冊,其中在《中國石窟?云岡石窟》一、二冊中,收集發表了一批中日學者云岡石窟研究的重要成果,不僅實現了云岡研究的國際性合作,也使石窟保護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得以快速提高,出現了一批身在石窟,學在石窟,用在石窟的石窟研究人才隊伍,以及一系列從不同角度對云岡石窟開鑿的歷史探討、題材考證的有影響論文等;1998年趙一德《云岡石窟文化》,通過闡述云岡石窟歷史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藝術文化、外延文化等石窟文化表現,以引導人們品味云岡石窟文化價值的歷史和現實意義為出發點和歸宿,是一部多角度論述云岡石窟文化內涵的著作;王建舜《云岡石窟藝術審美論》,從美學、文化人類學和審美心理學角度審視云岡,是一部試圖以審美理論闡釋佛教石窟藝術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