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請輸入關鍵字
2012~2013年研究歷程
創建時間:2021.02.04

2012-2013年間,繼以往豐碩的研究成果之上,云岡石窟研究院與社會各界力量一道繼續將云岡研究引向深入,并不斷開拓新領域,這些學術成果的凝聚讓云岡石窟的文化內涵與影響力逐步擴大,形成云岡學術研究的長期良性循環模式,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嚴謹治學的態度得以傳承。

這兩年有關云岡學的研究朝著良性化的方向不斷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云岡研究院為主導的學術交流活動的舉辦,以及社會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出版的專著和發表的論文上。

一、學術交流

在國內方面,2012年6月16日,第二屆云岡文化論壇學術研討會在山西大同大學順利舉行。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云岡石窟研究院等單位的40余位學者參加了本次論壇。研討會以云岡石窟代表的區域文化為中心議題,涉及到云岡石窟的藝術、造像、開鑿等問題。會上北京大學杭侃教授作了題為《云岡石窟第五窟開鑿時間再議》的報告,針對第五窟開鑿時間提出了新觀點;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黨委書記張慶捷作了《云岡石窟窟頂挖掘情況》的報告,圖文并茂地展示了云岡石窟窟頂考古發掘的詳細過程及情況。北魏研究所所長馬志強教授作了《云岡石窟的佛龕造像類型研究》,從類型學的角度對云岡石窟佛像、菩薩、弟子、飛天、獅子、力士等佛龕造像進行了科學劃分,并對其特點進行了準確的描繪。這些新的研究成果拓寬了云岡文化研究的視野,加深了人們對云岡石窟的認識。

有關云岡的學術交流還積極拓展到國際領域,早在20世紀初期,云岡石窟就引起了國外學術界的重視,為了加強國內外學者在云岡學方面的交流,從2011年起,云岡石窟研究院就開始舉辦中日云岡石窟學術研討會。繼第一屆研討會成功舉辦后,2012年7月11日,“2012年中日云岡石窟學術研討會”在云岡石窟研究院舉行。來自日本筑波大學的五名學者與云岡研究院的專家學者,就“云岡石窟西部窟群的開鑿時間及造像特點”、“云岡石窟尖頂帽雕刻的文化意義”等問題進行了廣泛交流。日本研究云岡石窟的知名學者八木春生教授在研討會上作了《云岡西方諸窟》的報告,另外還有來自云岡石窟研究院的趙昆雨和王雁卿分別展示了《云岡石窟第5-4窟的時代屬性》、《云岡石窟尖頂帽雕刻的文化意義》等論文成果。這次研討會不僅為考證不同時期云岡石窟的狀態提供了極好的史料幫助,還為推動和加強中日云岡學研究的學術交流奠定了基礎。

在隨后的2013年9月2日,來自日本筑波大學、臺灣屏東教育大學、大同大學的專家教授、天津的著名畫家以及云岡石窟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等中日云岡學學者再聚首,在云岡石窟研究院主辦的“2013年中日云岡石窟學術研討會”上展開了廣泛深入的探討交流,宣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例如,王恒《兜率之約——從道安彌勒信仰到云岡彌勒塑造》、趙昆雨《平城北魏幢倒伎樂圖像》、八木春生《云岡石窟第三期諸窟》、因幡聰美《云岡石窟第三期補刻龕——以曇曜五窟窟口為中心》。研討會上,王恒、八木春生、因幡聰美、熊阪聰美、趙昆雨、王天鑾、李美燕、凌建英等專家學者,分別從云岡石窟的本體研究、接受美學、空間藝術、音樂學、傳播學等角度,對云岡石窟的文化內涵進行了多角度的解讀與闡釋,并提出了一些嶄新的觀點。 此次研討會與前兩屆相比,參與學術研討的專家學者更多、涉及的課題研討范圍更廣、取得的成就更大,對于進一步推動云岡學研究的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三次交流研討會集中了當下一段時期內云岡研究的前沿課題與最新發現,進行了階段性梳理和總結,不僅為下一階段的研究奠定了基礎,而且開拓了新的研究思維方式。中外學者齊聚一堂,集思廣益,共同推進云岡學不斷發展并走向深入,使云岡學的研究百花齊放,為這一文化寶庫增添新光彩。其中,云岡石窟研究院努力推動學術交流活動,積極發揮作用,使得云岡研究不斷朝著長效化、良性化方向發展,真正展現云岡文化內涵,并以此促進云岡文化產業做大做強。

二、學術成果

隨著人們對云岡石窟關注程度的不斷提高,以云岡石窟研究院為代表的國內學者在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不同的視角對云岡石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成果顯著,一系列頗有意義的專著相繼問世。

2012年9月,由云岡石窟研究員王恒編撰、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云岡石窟辭典》付梓。該書是首部系統介紹云岡石窟文化的百科全書辭典。全書共計80萬字,收錄各類詞條2320個,插圖575幅,圖文并茂,文字洗練,表述精當。涉及的內容包括云岡石窟的歷史、地理、地質、規模、建筑、佛教、碑銘、藝術、圖像、圖案、裝飾,以及石窟的保護科研、調查記錄、考古研究、考察訪問、文獻記載及其與石窟關聯的其他歷史狀態、考古發現等。該辭典的詞條按15大類編排,包括寺院洞窟、歷史、佛教、窟龕形制、佛教造像、佛經故事、裝飾圖案、音樂舞蹈、石窟附屬、石窟關聯、碑文銘記、保護管理、考古文論、歷史人物、訪問?辭賦等。該書附錄的《云岡石窟立面圖》是迄今為止有關云岡石窟外立面全景最完整最細致的一幅圖。本書還匯集了國內外學者對云岡石窟多年的考古調查和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普及意義。它是繼《敦煌學大辭典》之后,國內第二部大型石窟寺辭典,對于云岡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2013年1月,云岡石窟研究院張焯所編寫的《中國皇家雕刻藝術:云岡石窟》由中國旅游出版社出版。作者把云岡每個石窟的精品雕刻匯聚一冊,并配有簡潔精煉的文字描述,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生動地展現了我國北魏石窟雕刻藝術的精華。這部書不僅為國內外專家學者研究云岡提供了云岡石窟最新的圖片,也為普通讀者走進云岡、了解云岡提供了一個更加真實生動的窗口。
2013年5月,谷敏著《云岡石窟》,山西經濟出版社出版。本書內容分為“云岡石窟的歷史價值”、“洞窟欣賞”、“百年云岡石窟研究與保護”、“云岡大景區附屬景觀”四個部分,介紹了云岡石窟的藝術精華和文化內涵。

2013年6月,由聶還貴著,李莉、王麗譯的《雕刻在石頭上的王朝:北魏王朝與云岡石窟》的英文版《YUNGGANG GROTTOES AND NORTHERN WEI》面世,該書的中文版曾獲趙樹理文學獎。作者以云岡石窟為切入點,系統地論述了云岡石窟的藝術價值和北魏王朝的歷史地位。該書是有關云岡石窟研究的專著中第一本被翻譯成英文的專著,對于全世界認識研究云岡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013年6月,云岡石窟研究院所編的《平城魏碑十二品》(函裝),由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該函從上世紀晚期以來,大同出土的近百件北魏平城碑銘中甄選出十二品,等比例印制,其中就包括云岡石窟現存時間最早、文字最多的題記《邑義信士女等五十四人造石廟形象九十五區及諸菩薩記》,1956年整治云岡石窟第二十窟前亂石時出土的《比丘尼曇媚造像題記》,以及現藏于云岡石窟陳列館的《平國侯韓弩真妻碑》,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展現了魏碑的獨特魅力,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2013年7月,王恒著《云岡石窟》【古都大同系列叢書】,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北岳文藝出版社出版。“古都大同”系列叢書由《大同史略》、《云岡石窟》、《老大同》、《大同方言博覽》4書6冊組成,旨在展現大同地域風貌。其中,《云岡石窟》全書20萬字,有440多幅圖片,重點介紹云岡石窟的歷史、文化及現狀等。

2013年8月,王天鑾主編的《巖?時?空:云岡石窟空間藝術》,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作者站在時代的前沿,從建筑空間中視覺藝術的角度審視云岡石窟。主要討論了云岡石窟的視覺藝術價值,分析了云岡石窟的整體建筑形式,每個洞窟建筑空間的特點和視覺藝術形式;認為云岡石窟是一座偉大的人與神交流的空間視覺藝術圣殿,是典型的裝飾藝術形式薈萃的寶藏,在中國視覺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比擬的重要學術價值。王天鑾的研究為人們認識云岡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研究視角,對于云岡學的發展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這兩年除了系統的研究專著外,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員在各類學術刊物上發表的具有影響的論文也達數十篇之多。學者們將考古類型學方法運用到石窟研究中,論題廣泛,涉及云岡石窟的歷史、藝術、宗教、保護等方面,可謂百花齊放、碩果累累。其中,尤以藝術和科學保護方面的論文最具代表性。

宗教藝術方面,主要有黃一《云岡石窟第12窟古篪辨識》,《中國國家博物館刊》2012年1期,作者根據文獻對古篪的記載,從樂器的形制演變、文化背景來辨識云岡石窟第12窟中的古篪形象,指出云岡石窟第12窟中,與塤相配使用的橫吹管樂應是古篪,而非過去人們認為的"義觜笛",“塤篪相和”作為儒家文化的經典意象之一,深刻影響了后世的音樂文化。項陽《佛教戒律下的音聲理念——云岡石窟伎樂雕塑引發的思考》,《中國音樂》2013年2期,作者在文中辨析了佛教所用音聲在戒律規定下的幾對概念,探討了佛教在異文化傳播中所產生的諸種問題以及平城時期佛教在中國改梵為鮮卑的表現,論述了曇曜與魏文成帝和孝文帝之間為了佛教長期發展互動所采取的相關措施,最后辨析了云岡石窟雕塑所見佛教所用音聲,指出對云岡石窟伎樂圖像解讀,一定要對歷史的多個層面有整體把握。范鴻武《試論云岡石窟佛教藝術的鮮卑族文化特色》,《新視覺藝術》2013年3期,作者從云岡石窟的洞窟形制、佛像造型、窟頂雕飾、供養人形象、飛天形象、服飾等多個方面,闡釋了云岡石窟非常鮮明的鮮卑族文化特色,并認為這是云岡研究不可忽視的方面。此外,解華《云岡石窟中的地神造像》,《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1期;崔曉霞《云岡維摩詰變相故事內容釋讀》,《文物世界》2012年2期和《云岡石窟寒泉小考》,《中國文物報》2012年3月9日;王建英《論大同云岡石窟佛像服裝的藝術審美特征》,《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2年3期;曹雄《談云岡石窟雕刻民族化的演變》,《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4期;劉曉偉《云岡石窟樂器圖》,《音樂創作》2012年11期;張峰、劉欣《簡談云岡石窟造像特征》,《科教導刊》2012年20期;員小中《云岡石窟東部窟區摩崖題記考》,《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1期;李宏剛《云岡石窟忍冬紋、蓮花紋、火焰紋紋飾流變探微》,《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1期;徐建國《云岡石窟“紀念碑性”造像意義探討》,《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6期;李剛《云岡石窟與北魏佛教文化發展研究》,《新西部》(理論版)2013年6期;李南芹《由北魏歷史看飛天形象演化——以云岡飛天的演變為例》,《美術教育研究》2013年15期等論文,從不同角度對云岡石窟開鑿的歷史、題材考證、考古發掘、建筑形象、造像特征、服飾特點、宗教文化進行了廣泛地探討,提出了許多新穎而獨到的見解。

科學探測、保護方面,近年來云岡石窟保護工作的深入進行,為云岡石窟的專題研究提供了新的平臺。一些專業技術人員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云岡石窟進行科學探測試驗, 為石窟文物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2012-2013年間,以黃繼忠、萬力、彭濤、曹文炳、王旭升、許飛、任建光、張俊芳等人在2012年第11期《工程勘探》上發表的《云岡石窟水分來源探查工程及若干成果》、《云岡石窟水汽轉化特征的初步研究》、《云岡石窟入滲水的形成和運移》、《云岡石窟建造特征與水患的關系》等4篇論文為代表,全面分析了水在云岡石窟文物風化損害中的作用,闡述了水汽轉化的基本原理,并針對石窟環境提出了凝結水的觀測方法。同時,指出石窟文物本身的建造特征與水患的形成具有密切的關系,防治水患是云岡石窟文物保護的重要措施, 所以,采用修建窟檐和室內空氣除濕的辦法,可以提高窟內水汽環境的穩定性,減少凝結水和凍結過程產生的風化損害。周霄、高峰、張愛武、周科朝《VIS/NIR高光譜成像在中國云岡石窟砂巖風化狀況分布研究中的進展》,《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12年3期和任建光、黃繼忠、王旭升《云岡石窟龍王廟溝風化砂巖風化深度與風化速度環境磁學無損探測》,《工程勘察》2013年9月兩篇文章,則考察了云岡石窟的風化狀況,為高光譜技術用于砂巖的粉狀風化狀況估測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利用環境磁學便攜式磁化率儀對云岡石窟風化砂巖進行了現場風化程度無損探測,提出了云岡石窟片狀風化砂巖風化程度定量分級標準,并探測了云岡石窟龍王廟溝西側崖壁砂巖的風化深度。指出了風化對云岡石窟的影響,提出對武周山南崖壁表面巖體進行防風化處理,并修建保護性窟檐的建議。這對石窟文物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周華、高峰、王揚、王昌燧《云岡石窟石質文物表面污染物清洗效果檢測技術實驗》,《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3年1期 ,文中指出云岡石窟的表面污染物主要包括粉塵、煙熏和表面結垢三種,研究者通過各種科學儀器對石窟進行清洗并對清洗效果進行了檢測,得出的相關數據對文物的“最少人為干預”和“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的評價給予了支持,為石質文物清洗效果評估提供了新的方法。孫博、彭寧波、王逢睿《云岡石窟第19窟西耳窟地震動力響應》,《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2年4期,該文指出研究者利用有限差分軟件FLAC3D對云岡石窟第19窟西側耳窟進行了地震動力模擬計算和地震動力響應分析,研究了硐室巖體位移、加速度放大系數、應力分布和加速度傅里葉譜。根據數據觀測結果,得出在對第19窟西側耳窟進行抗震加固設計時,應適當提高此區域的地震加速度的結論。這為石窟地震動力響應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近幾年來,許多衷情于云岡石窟考察研究的中國學者,付出了巨大努力,使云岡石窟的調查研究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各個學科的專家學者,在史料典籍和考古發掘的基礎上,積極挖掘云岡的文化內涵,以圖從多學科多角度研究云岡,進一步從更新的視角,探究其隱藏的秘密,讓諸多歷史謎團逐步清晰明朗。同時,為了文化的傳承,為了全人類的財富,伴隨著科技的發展,云岡石窟的保護更是不斷和各種高科技的保護手段聯系在了一起。這兩方面的工作共同構成了云岡研究和保護的重心,當然,對云岡石窟這一歷史課題的研究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云岡石窟研究院必將繼續與社會同行、普通大眾一起共同讓云岡石窟及其所承載的文化意義熠熠生輝。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