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石質文物保護關鍵技術研究》之課題一《無損或微損檢測技術在石窟保護中的應用研究》
類別: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
方式:合作
參與人:任建光、康文有、呂將
起止時間:2009-2011
課題研究內容:
1)石質文物無損和微損檢測技術調查
① 通過文獻調查等方式,按照分析病害種類不同,梳理石質文物無損或微損檢測技術。
② 圍繞《石質文物關鍵技術研究》主體研究目標,以石質文物表層風化分析、表層裂隙探測為重點,根據不同檢測方法的檢測區間、適用性、局限性,確定云岡石窟石質文物表層風化分析、裂隙探測、灌漿效果分析和加固效果分析等無損或微損檢測技術的突破點。
2)利用超聲波CT、探針、高密度電阻率成像和電阻率微測深技術等多項技術手段,開展云岡石窟石質文物表層風化無損或微損綜合探查方法研究
① 結合地球物理檢測、原位光譜及微創性表面微區分析手段研究石質文物表層風化病害現象(風化層厚度、風化程度、風化產物狀況及特定風化程度表面物理化學特征)的微觀特征,確定云岡石窟風化病害表征指標項。
② 制作新鮮巖石和不同風化程度巖石的標準模型,結合上述各項無損或微損檢測技術與多項實驗室科學分析手段,開展石質文物表層風化分析的半定量、定量方法研究和數據校正研究,建立云岡石窟石質文物表層風化無損或微損綜合探查方法。
3)利用超聲波CT、探地雷達、電阻率微測深技術等多項技術手段,開展云岡石窟石質文物表層裂隙無損或微損綜合探測技術研究
① 結合地球物理檢測及微創性表面微區分析手段研究石質文物表層裂隙病害現象(裂隙分布、裂隙深度)的微觀特征,確定云岡石窟裂隙病害的表征指標項。
② 制作新鮮巖石和不同風化程度巖石的標準模型,結合上述各項無損或微損檢測技術與多項實驗室科學分析手段,開展石質文物表層裂隙探測的半定量、定量方法研究和數據校正研究,建立云岡石窟石質文物表層裂隙無損或微損綜合探測方法。
4)云岡石窟石質文物加固效果無損或微損檢測方法研究
利用超聲波CT、探針、高密度電阻率成像和電阻率微測深技術等多項技術手段,在項目其他課題效果評測研究的基礎上,針對加固處理效果的主要評測指標,對石質文物加固效果給予科學量化評估,形成云岡石窟加固效果無損或微損檢測方法。
5)云岡石窟石質文物灌漿效果無損或微損檢測方法研究
利用超聲波CT、探地雷達、電阻率微測深技術等多項技術手段,在項目其他課題效果評測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灌漿處理效果的主要評測指標,開展灌漿深度、表層裂隙填充狀況的無損或微損檢測方法研究,對石質文物灌漿效果給予科學量化評估,形成云岡石窟灌漿效果無損或微損檢測方法。
結項情況:結項并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