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請輸入關鍵字
2016年
創建時間:2016.12.31

4月20日,由我院特邀的武漢大學教授黃先鋒、童華,浙江大學副教授刁常宇、李志榮、趙磊,北京建筑大學副教授侯妙樂主講的文物保護知識系列講座在多功能廳開講。在講座中,童華、黃先鋒、侯妙樂、李志榮、刁常宇、趙磊分別以《石窟顏料變色的物質基礎及色彩反演初探》、《攝影測量與激光掃描技術結合用于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石質文物三維信息留取與虛擬修復》、《須彌山石窟數字化考古的組織和實施》、《浙江大學文物數字化工作情況介紹》、《虛擬現實展示技術以及應用》為題,立足理論,結合實例,展現了現代數字化技術與文物保護研究的融合,為我院干部職工作了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的精彩講解。在講課過程中,研究人員積極與老師進行互動,交流意見,深入探討,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大家紛紛表示,非常珍惜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通過一天的高科技學習,讓他們對文物保護科技應用方面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與認識,大開眼界,受益匪淺。

5月7日至9日,云岡石窟保護專家委員會在我院成立,并召開第一次會議。來自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遼寧有色勘察研究院、遼寧有色地質局、中國地質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遼寧大學等相關單位的知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與會專家實地考察了云岡石窟的保存情況,聽取了《云岡9、10窟列柱穩定性分析與評價》等相關匯報,進行了認真的分析討論,為云岡石窟的文物保護事業建言獻策,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與建議。

5月24日上午,由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與山西省文物局承辦、大同市文物局和云岡石窟研究院協辦的“2016年展覽策劃暨陳列設計培訓班”國家文物局直屬的博物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局及相關博物館和文博單位主管展覽陳列的負責人和專業人員,以及山西省內部分博物館展覽陳列負責人等一百五十余人參加了培訓。在開班儀式上,王雁翔致開場詞并介紹出席嘉賓。陳希明、趙曙光、周明分別致辭。開班儀式后,周明作了題為《文物對外交流實踐與思考》的主題發言。本期培訓班將由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成軍、原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克倫、太原市文物局副局長劉軍,臺灣策展人、拉斐爾藝術中心總經理黃炫梓,法國策展人、盧浮宮博物館當代藝術負責人馬丁?基弗等授課,并配合展覽策劃經驗交流、優秀展覽個案分析、臨時展覽交流推介、展覽陳列現場調研等教學環節,注重相關理論與工作實踐相結合。在為期一周的培訓中,學員們在提升個人展覽策劃和陳列設計方面實操能力的同時,也將搭建起展覽交流的平臺,拓展未來開展業務合作的渠道。培訓班的舉辦為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提升博物館等機構的展覽展示水平發揮積極促進作用,讓文物“活”起來,并通過展覽等成果惠及人民群眾。博物館等文化文物單位作為文物的收藏、管理和推廣機構,肩負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展覽是博物館的基礎業務之一,是博物館創造力的直觀體現,也是博物館公眾推廣的關鍵途徑。本次培訓旨在幫助學員深入了解展覽策劃與陳列設計等工作的流程與方式,更好地實現博物館服務社會公眾的功能。

6月7日,由云岡石窟研究院、北京建筑大學聯合主辦的為期一個月的“東方佛教的第一圣地——云岡石窟藝術展”在北京建筑大學(大興校區)圖書館開展。本次展覽以圖片、實物、書籍、多媒體等多元化展覽方式,立體呈現云岡石窟的風貌,讓參觀者透過展覽,全方位、多層次地了解云岡石窟的經典藝術魅力。同時雙方就石窟保護與發展進行了學術研討。

由云岡石窟研究院與北京魯迅博物館共同舉辦的“朝花夕拾——魯迅的美術世界”展自6月15日在云岡美術館開展以來,吸引了眾多美術愛好者、廣大游客及我市各大中小學校學生等社會各界人士踴躍參觀,社會反響強烈。據統計,開展一個月以來,云岡美術館共接待參觀者12000余人,現場留言近200幅。這一文化盛事,是對我院發揚自身文化藝術寶庫優勢,打造景區多元文化、建設國家級美術基地的發展方向最好的體現。

8月10日,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古代研究中心主任榮新江,甘肅省博物館書記、研究員王裕昌,吉林省博物院院長李剛,陜西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副研究館員程旭,河南博物院紀檢書記葛聚朋,西藏博物館唐聰麗,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慶捷等參加“平城—敦煌”學術研討會的60余位專家學者蒞臨云岡石窟參觀考察。

8月19日上午,由大同市委宣傳部、黃南藏族自治州委宣傳部主辦,云岡石窟研究院、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管委會協辦,北京承露軒、青海熱貢龍樹畫苑承辦的“我是這流動的存在”——青海熱貢龍樹畫苑唐卡展在云岡美術館隆重開幕。這是繼“朝花夕拾——魯迅的美術世界”展覽后,云岡美術館舉辦的第二次藝術展覽。

為了推動云岡多元文化的發展,促進兩岸文化交流,為即將開幕的省旅游發展大會助力,8月25日,第四屆《云禪?覺修》兩岸文化交流主題活動內容之一——巨幅佛像局部施彩活動在20窟大佛廣場舉行。市政協副主席張小立,云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書記王雁翔、副院長盧繼文,臺灣覺性地球協會心靈導師洪啟嵩,臺灣覺性地球協會會長龔玲慧出席了活動。我院部分工作人員、云禪團員等見證了這一時刻。

8月31日云岡石窟研究院成功承辦了“云岡文化旅游品牌與數字化建設研討會”,此次會議是近年來山西省組織的規格較高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來自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建筑大學、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鳳凰傳媒集團、敦煌研究院、龍門石窟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等科研單位及高校為了全面提高我院業務人員的綜合素質,促進文物保護工作再上新臺階,40余名知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省長樓陽生在會上作重要講話。

9月19日下午,美國弗利爾藝術博物館教授王純杰夫婦一行參觀云岡石窟。同時,也帶來一個令人激動的好消息,由他捐贈的一尊流失海外的云岡石窟菩薩頭像將在山西省博物院展出。云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考古研究室主任趙昆雨等陪同參觀。

9月22日下午,中央文史館館員、《云岡石窟全集》學術顧問葛劍雄蒞臨云岡石窟,參觀了云岡大景區和云岡石窟研究院部分科室。云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考古研究室副主任趙昆雨陪同參觀。

10月20日至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文物報社組織召開了 “十二五”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創新獎評審會議。評審委員會由文物保護、考古、古建筑、博物館、管理、地質巖土、化學、科技史、遙感等方面的17位專家組成。評審委員會分別聽取了20個參評項目的現場匯報。經過充分討論,記名投票表決,評選出“十二五”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創新獎,云岡石窟研究院石質文物保護關鍵技術研究項目榮獲一等獎。

11月1日下午,由中國美術家協會、敦煌研究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云岡石窟研究院、北京科印傳媒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從敦煌出發——“絲路明珠”的復興與創新美術作品展》在云岡美術館隆重開展。

11月25日至28日,“中國與南亞佛教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2016·北京)在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召開。云岡石窟研究院博物館館長劉建軍參加了會議。本次中國與南亞佛教考古國際學術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佛教考古與藝術學會(SBAA)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合主辦。佛教在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的文化交流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為了促進中國與南亞各國佛教考古學的交流,深入探究中國與南亞佛教文化藝術的傳播與影響。2014年,經中國、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國學者的醞釀與商討,成立了佛教考古與藝術學會(Society for Buddhist Art and Archaeology簡稱SBAA),以促進各國學者在佛教考古與佛教藝術研究方面的合作與交流,并決定召開中國與南亞佛教考古的系列會議。 本次研討會開幕式由朱巖石先生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唐考古研究室主任),王巍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與李崇峰先生致辭(北京大學教授兼佛教考古學會秘書長)。云岡石窟研究院博物館館長劉建軍在主題為:“佛教考古新發現”研討會上作了題為 “云岡石窟窟前遺址的初步研究——以典型洞窟為例”的發言。

12月云岡石窟研究院在和陽美術館舉辦了為期一月的“云岡風采”——云岡石窟研究院職工書畫攝影雕塑作品展。展覽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山西日報》、《大同日報》、大同電視臺、大同新聞網等多家媒體作了新聞報道。尤其是露齒酒窩菩薩的驚艷亮相,更是引起了新華社、中新社、人民網、光明網、中國新聞網、騰訊網、搜狐網、新浪網、網易網等國內幾十家門戶網媒的關注轉發,使全球游客對云岡石窟的藝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每年定期舉辦中外云岡學術研討會,參與人員除國內的知名專家學者外,還有來自海外的日本、美國、法國、意大利、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云岡學研究專家。與此同時,研究院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美院、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遼寧有色金屬地質局、北京建筑大學、敦煌研究院、龍門石窟研究院、中國地質大學、河北師范大學、蘭州大學、山西大學等科研院所及國內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學術交流和合作關系,定期組織有關專家教授舉辦學術報告會,有效提升了云岡學術研究的整體水平。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