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展出的是石兵先生的漫畫作品、速寫作品與連環畫作品。
20世紀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堪稱石兵先生漫畫創作的巔峰期。當時,在全國的很多報刊,從《人民日報》到《漫畫》雜志,從《新觀察》到《時事手冊》,幾乎隨處都可以看到石兵先生的漫畫。至于《山西日報》《山西農民報》,石兵先生的漫畫更是每期少則三四幅,多則四五幅,真可謂文思泉涌,一發而不可收。他這一時期的創作,多屬于政治性或時效性較強的漫畫作品,但其創作之勤奮、作品之高產,即使在全國漫畫界來說,也屬罕見。假若在某一期的《山西日報》上看不到石兵先生的漫畫,許多人就會投書《山西日報》,關切地打聽石兵先生的去向,可見他當年在群眾中的影響,幾乎達到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程度。
新中國成立初期,石兵先生緊密配合黨的方針政策,貫徹黨的中心任務,先后出版了由自己繪制的《難逃法網》(1951年)、《新婚姻》(1952年)、《增產競賽紅旗飄》(1952年)等8本連環畫。
石兵先生的速寫,作為他繪畫藝術的造型基本功和重要表現形式之一,貫穿于他整個的繪畫實踐和藝術生涯。它除了體現著石兵先生特有的造型風格、視覺趣味和獨立的審美價值外,同時又反映出他數十年來立足現實、面對生活,捕捉形象的獨到的敏感、敏銳性,從而顯示著他充沛的藝術活力。大量的造型訓練、豐富的素材積累,為他日后的漫畫創作、水墨戲劇人物畫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美術館展出的幾件速寫作品,是由石兵先生的老友及家屬將珍藏多年的作品捐獻出來的,在這里我們深表謝意。同時我們也希望更多的社會人士將石兵先生的作品捐獻出來,作為石兵紀念館的館藏之物。
美術館展柜展示的物品有: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為石兵先生頒發的畢業證書原件(1940年)以及各種榮譽證書、收藏證書、聘書等原件;《山西日報》讀者來信,著名紹劇表演藝術家六齡童、著名音樂理論家呂驥以及著名畫家卓然的來信;石兵先生生前用過的書畫用品和生活用品。
全方位地整理藝術家一生的作品,不僅可以更好地展示其藝術面貌、總結藝術家的成就,同時也能夠深刻地展現我們所經歷的時代變遷與進步,石兵美術館就承擔了這樣的重任和使命。石兵先生的藝術作品的時間跨度是1950—1996年,基本上與新中國的發展進程同步,可以說,其豐富的內容為我們打開了一部特色鮮明的歷史畫卷。
主要展出的是石兵先生的國畫作品。
20世紀80年代,石兵先生專意于中國畫戲劇人物的創作,作品匠心獨運、酣暢生動,筆法濃烈淋漓、雄渾豪放,集形、神、意、態、趣于一體,是國畫與戲曲兩種國粹藝術的完美結合。他筆下的這些人物形象,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有忠義千秋的關羽,有明鏡高懸的包拯,有疾惡如仇的鐘馗,有正氣凜然的武松,有見義勇為的魯智深,有大智大勇的諸葛亮,有替父從軍的花木蘭,有捧印掛帥的穆桂英,有含辛茹苦的秦香蓮,有情竇初開的孫玉嬌……
1988年,國務院原副總理方毅在其作品上題詞“丹青一絕”,對石兵先生的戲劇人物畫給予了高度評價。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著名畫家范曾也都在其作品上題詞,給予了高度的贊揚。當年省里領導境外出訪,也常將他的作品作為饋贈禮品。
通過大量的圖片展示,對石兵先生的生平事跡、藝術成就做一個全面的了解。
云岡石窟研究院張焯院長在前言中提到:大同是生育、養育石兵先生的地方。在大同工作期間,石兵先生經常深入部隊、工廠、農村進行美術創作,成為大同美術界的領軍人物。更為可貴的是,他對云岡藝術心存一份特殊的感情,經常在云岡石窟寫生、作畫,從古老的藝術寶庫中汲取創作素材和靈感,與云岡石佛結下了不解之緣。石兵美術館在云岡景區落成安家,可謂先生之愿,大同文化之幸。
一張張珍貴的圖片,記載著石兵先生的抗戰之路與藝術創作之路。
石兵先生又是一位社會活動家,他在藝術實踐活動中與眾多的知名人士和藝術家進行了深入的交流,結下了真誠的友誼。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接見石兵先生,并對其藝術成就給予了充分肯定與大力支持。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里、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鐵映、國務院原副總理方毅、文化部原副部長英若誠、中共山西省委原書記陶魯笳、山西省人民政府原省長裴麗生、中共山西省委原書記王謙等領導都曾與石兵先生合影留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原總參謀長楊成武、著名書法家趙樸初、著名書畫家董壽平、著名作家馬烽、中國美術館原館長楊力舟也都留下了贊譽的題詞。
在電子瀏覽器里,儲存了石兵先生529幅漫畫作品,9本連環畫作品,81幅國畫作品,136幅速寫作品,這足可以看出石兵先生是一位勤奮的畫家。他的作品生動傳神,時代特色鮮明,隨著時光的流逝,他的畫將愈顯其珍貴,他的藝術將愈顯其光彩。
2014年8月,石兵美術館在云岡石窟景區正式對外開放。美術館位于景區東側,是一座獨立的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筑,是目前國內收藏和陳列石兵先生珍貴藝術作品、遺物及歷史資料的唯一重要場所,也是全方位展現石兵先生藝術生涯和成就的文化研究平臺。石兵美術館牌匾由著名學者馮驥才先生題寫。
石兵先生(1921—1997),原名田作良,山西大同人。1936年在大同參加革命(犧牲救國同盟會)后,積極參與抗日救亡的宣傳、組織工作,并以繪畫的形式在鄉村、城鎮開展救國運動。新中國成立后,石兵先生從部隊轉業到省城太原工作,緊密配合黨在各個時期的中心工作,繼續從事美術創作。“文化大革命”期間下放回原籍安置休息。曾任山西省文化教育委員會新聞出版處處長、中共大同市委宣傳部顧問、大同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大同市政協副主席、山西省政協常委、山西省第二輕工業廳顧問、山西省美術院名譽院長等職。
石兵先生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國畫、漫畫與連環畫作品。1987年9月,中央電視臺在“九州方圓”節目中,以《縱橫丹青50年》為題,介紹了石兵先生的藝術生涯及戲劇人物畫。1992年5月,石兵先生被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
石兵先生去世后,他的夫人李祝青根據先生生前的愿望,陸續將其藝術作品及遺物整理出來,慷慨捐贈給云岡石窟研究院,以此回報家鄉對石兵先生的養育之恩。
石兵美術館的出現,為云岡石窟景區增添了一道新的文化亮點,營造出一片新的藝術氛圍,使人們通過對傳統藝術的觀賞研究,更多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精髓。多元的藝術呈現方式,對我們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開展與海外的文化藝術交流,促進大同文化事業的發展與繁榮起到了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