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白(1922-2018),字季庚,北京大學教授,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宿白先生在北京大學從事考古學的教學與研究逾一個甲子,是北京大學考古學科的主要創辦人和新中國考古教育體系的開創者,曾任北京大學學術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術委員、中國考古學會名譽理事長、文化部國家文物委員會委員、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專家。曾獲北京大學第三屆蔡元培獎、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終身成就獎等榮譽。
宿白先生是北京大學考古學科的主要創辦人,主持創設完整的中國考古學課程體系,先生主講的多門核心課程,廣為兄弟院??脊艑I借鑒,在中國考古學學科的教學與實踐方面起到引領作用。他因此被稱為文物考古界“永遠的老師”。先生指導了多位留學生,曾擔任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客座教授,系統講授中國考古學課程,產生了深遠的國際影響。常有媒體希望采訪他,宿白先生總是婉拒,并謙遜地說:“我只是一個北大教員?!?
1952年第一屆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開學典禮(宿白先生左起站排第三位)
1993年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成立會上蘇秉琦先生、宿白先生和賽克勒夫人
2017年4月,宿白先生在北大考古文博學院紅五樓前與部分教員、同學合影
2000年宿白先生在朗潤園舊居與學生談話
2002年宿白先生與徐蘋芳先生在北京大學理科教學樓教室
宿白先生在觀臺磁州窯發掘現場(照片左側為秦大樹、右側為齊東方)
宿白先生建立了中國歷史時期考古學的學科體系,是開創學科、淹博貫通的一代宗師。他以一己之力,拓展了歷史時期考古的多個領域,舉凡城市、墓葬、手工業、宗教遺存、古代建筑、中外交流以及版本目錄等,先生均有開創或拓展之功,后學得以循徑拾階而入。他出版有《白沙宋墓》、《唐宋時期的雕版印刷》、《藏傳佛教寺院考古》、《中國石窟寺研究》、《魏晉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輯叢》、宿白未刊講稿系列等著作,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教授”。
55級歷史系合影
宿白先生與云岡石窟的情結始于20世紀40年代,他在北京大學求學期間曾利用假期游覽了云岡石窟,深為“真容巨壯,世法所稀”的云岡石窟造像所吸引。此后,先生在參加整理北大圖書館善本書籍時,發現了2100余字的《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該碑文所述自唐迄金云岡的興修設置,有極高的史料。建國初,宿白先生作為新中國組織的第一次大規模的雁北文物考察團的成員,他再次來到云岡考察。此后半個多世紀的教學與研究生涯中宿白先生一直關注云岡石窟。
1955年宿白先生(前排左五)和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52級同學在云岡實習
56級學生和宿白先生1959年在大同
1988年7~9月,國家文物局在云岡舉辦“第一屆石窟考古培訓班”宿白先生安排籌辦并教學授課
1993年宿白先生在第3窟前庭考古現場觀察遺跡現象
2000年8月宿白先生考察云岡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