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請輸入關鍵字
院史館
云岡院史館位于云岡景區禮佛大道南側,毗鄰云岡美術館,建筑面積540平方米。布展面積約290平方米。改建于2016年,2019年7月對外開放。規劃設計為發現云岡、認識云岡、保護云岡和創新云岡共四個展區。四個展區共計展出近300幅云岡歷史圖片,其中很多圖片是首次公開面世。展陳內容以時間為脈絡,用專題板塊、名人字畫、實物展出等多種形式,圖文并茂、直觀生動地展示了云岡石窟近百年的發展歷程。
發現云岡
認識云岡
保護云岡
創新云岡
名人翰墨
發現云岡

1.寂寞的寒村

公元五世紀,在佛教東傳的時代浪潮中,北魏皇家營造了武州山大石窟寺。然而,從其驚雷般誕生的伊始,云岡石窟即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一條漫長的衰落之路,盡管歷朝歷代都有過修復的善舉。到二十世紀初,飽經千年滄桑的云岡呈現出一片荒涼、破敗的景象,延綿一公里的石窟群被前代的軍堡殘垣分隔東西,西部洞窟變為民居、馬廄,炊煙漆像,無復莊嚴;東部洞窟坍塌、頹廢,明清崖刻,無復風騷;中部孑然獨存的石佛古寺,香客寥寥,早已不再是眾善趨鶩的清修勝地。末世的孤寂,浸入行道者的詩句。

from clipboard

2. 博士的發現

1902年6月,日本工學博士伊東忠太等在中國進行考察旅行,無意中踏入石佛寺破敗的廟門,博士驚訝地發現這里竟保存著最為壯觀的北魏石窟建筑群,其藝術形式直接來源于西方,且與日本的推古式若合符節。隨后,他發表的《云岡旅行記》、《支那山西云岡石窟寺》,引起了世界學術界的注意與興趣。1907年,法國漢學家沙畹E. Chavannes攜攝影師來到云岡,不久將其拍攝的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等古跡照片,著成《北中國考古圖錄》出版。從此,云岡石窟名聲鵲起,開始成為海內外學者和美術家的一大巡禮地。

from clipboard

3.佛像的劫難

然而,與中外研究者一道前來的,還有各色探寶者和為帝國主義列強收羅文物的古玩商,他們誘雇云岡村民、流氓,盜鑿佛像、佛頭,甚至串通軍方,膽大妄為。迄1929年9月,國民政府古物保管委員會派員前往云岡進行調查統計,共損毀、丟失石佛96尊。這些流失海外的云岡造像,目前主要分散在日本、法國、美國、德國等國家。

from clipboardfrom clipboard

第6窟明窗西壁白馬吻足馬頭被盜前后


認識云岡

1.云岡研究的興起

云岡石窟的研究,始于金代曹衍《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繼以清初朱彝尊《云岡石佛記》。但真正學術意義上的研究,則是百年之事。最初半個世紀的云岡研究,以日本學者居多,大村西崖、塚本靖、關野貞、常盤大定、小野玄妙等,主要探討云岡石窟的建筑特征和藝術源流;中國學者則重在解析云岡歷史與建筑,介紹鄰邦的研究成果。1933年9月,梁思成等中國營造學社同仁考察云岡石窟,對北魏石窟建筑進行了測繪研究。

from clipboard

1933年9月,梁思成等營造學社同仁乘馬車赴云岡考察途中

2.日本學者的探索

日本侵華期間1938~1944年,以水野清一、長廣敏雄為首的京都大學調查隊,對云岡石窟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其攝影、實測、線描、拓片、論文等研究成果,結集為16卷本《云岡石窟》巨著,1951~1956年陸續出版,代表了當時云岡研究的最高水平。水野、長廣指出:云岡藝術可分為西方外來與中國傳統兩個方面,其西方樣式具有多元性,是帶有濃郁中亞(此指新疆)色彩的涼州風格的再現,明顯受到西域石雕、泥塑、壁畫等影響,而早期雕刻顯示出的是犍陀羅風格、中印度風格和中亞風格。中國傳統主要表現在動物雕刻、仿木構建筑等,石窟造像明顯存有一個逐步中國化的過程。

from clipboard

日本京都大學調查隊對第20窟大佛進行搭架測量

3.云岡事業的繁榮

1947年,宿白先生在整理北京大學圖書館善本書籍時發現《金碑》,并于1956年發表了《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校注》一文。此后,陸續發表了《云岡石窟分期試論》、《〈金碑〉的發現與研究》、《平城實力的集聚和“云岡模式”的形成與發展》等系列文章。從歷史學與考古學角度,對云岡歷史和藝術進行了全方位的探討,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基本厘清了云岡石窟的歷史沿革和分期脈絡。2006年,張焯《云岡石窟編年史》問世,成為云岡石窟的第一部通史。其中《〈鹿苑賦〉與云岡石窟》、《徐州高僧與云岡石窟》、《〈金碑〉小議》、《全真道與云岡石窟》、《云岡筑堡與古寺衰微》等論文,解決了歷史上的諸多疑問。標志著云岡學走向成熟。

from clipboard

北京大學閻文儒、宿白先生與56級同學在云岡考察合影

4.考古發掘的推動

云岡石窟研究的推進,也得益于五個階段的考古發掘。1938年和1940年,水野、長廣等對第8窟與五華洞(第9~13窟)窟前遺址、曇曜五窟窟前遺址、西部山頂和東部山頂北魏寺廟遺址,以及龍王廟附近遼代寺廟遺址,分別進行了小規模的考古發掘。1972~1974年,云岡石窟文物保管所為配合洞窟維修加固工程,對五華洞窟前遺址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考古發掘。1987年,為保護龍王溝西側石窟,進行了窟前清理發掘。1992~1993年,為配合“八五”保護維修與窟前地面降低硬化工程,云岡石窟文物研究所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聯合進行了大規模的窟前遺址(第9~20窟)和第3窟考古發掘。2008~2012年,云岡石窟研究院與省考古所對中西部山頂防水區域進行了考古勘探,發掘出兩座北魏遼代寺院遺址。大量建筑遺址和零散文物的出土,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于歷代石窟寺院及其生活的認識。

from clipboard

云岡山頂西部出土的北魏佛寺遺址

保護云岡

1、保護意識的覺醒

上世紀20年代村民監守自盜引發全國性的輿論聲討過后,1931年秋,大同縣成立云岡石佛寺保管委員會,設警員守護石窟。隨后,山西騎兵司令趙承綬的“云岡別墅”也建了起來。1935年,縣政府在石窟南二百余米外,開建云岡新村,每戶一院,四間石券窯;1939年秋,村民全部搬離石窟。1942年夏,蒙疆政府編制發行“大同云岡保存計劃”,盡管當時并無實施的可能。

from clipboard

“大同石佛保存計劃”(1942年)

2.建國后重點保護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云岡的保護工作。成立古跡保養所,清潔環境,植樹造林,修繕古跡。1961年3月,國務院首批公布云岡石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0年代,針對洞窟普遍存在的裂縫、坍塌、石雕剝落風化等嚴重問題,組織國內專家開展地質勘查、病害調查及保護材料、方法研究,率先在第1、2窟進行試驗工程,采用錨桿牽拉、環氧樹脂灌漿粘接和傳統加固技術,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時,云岡石窟保護項目被列入國家科委十年規劃。1973年9月15日,周恩來總理陪同法國總統蓬皮杜參觀云岡,提出了三年修好石窟的目標任務。隨后的1974~1976年,國家文物局組織力量對所有瀕危洞窟和造像進行了大規模的搶救加固,基本解決了洞窟的穩定性問題,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石窟的原貌。云岡石窟如獲新生。三年工程中采用的“圍巖裂縫灌漿加固技術”,榮獲1978年首屆全國科學大會獎。

from clipboard

1955年進行的石佛古寺山門、過殿和第5、6、7窟窟檐整修

3.保護的輝煌期

石窟崩塌問題解決之后,石雕的防風化成為主題。90年代前半期的云岡“八五”保護工程,是按照田紀云副總理的指示精神,通過降低硬化窟前地面、修建第7、8窟保護性窟檐和山頂防水排水設施等綜合手段治理水害,取得了初步效果;后半期進行的109國道云岡段改線工程,則徹底解決了運煤車輛粉塵污染對石窟環境的危害。同時,云岡石窟研究所與中國文物研究所、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德國wacker公司合作開展了諸多科研工作。1997年,《大同市云岡石窟保護管理條例》獲得了省人大的批準。2000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并公布《云岡石窟規劃》。2002年,省政府與國家文物局聯合召開云岡石窟防滲保護工作會議,啟動了防水工程。2007年,西部窟群嚴重滲水問題得到治理。2012~2015年,五華洞危巖加固、彩塑壁畫修復、地面雕刻遺址展示、保護性窟檐建設全面完成。云岡石窟保護進入輝煌時期。

from clipboard

“八五”維修保護工程領導組第一次工作會議

創新云岡

1、世界遺產申報成功

世紀之交,云岡石窟再度迎來大發展的機遇,世界遺產申報,五A級旅游景區申報,云岡大景區環境綜合治理等。1999年10月,云岡石窟申報世界遺產工作啟動。次年,山門前建筑拆遷與廣場建設、云岡峪綠化、十里河云岡段蓄水工程等陸續開展。2001年12月14日,云岡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云岡石窟成為國家首批五A級旅游景區。

from clipboard

2001年12月14日零點30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5屆全會一致通過云岡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云岡職工深夜歡慶

2、云岡環境綜合治理

2008年春,大同市委、市政府決定進行古城改造、新城建設和云岡石窟周邊環境綜合治理三大工程。按照《云岡石窟保護規劃》要求,當年完成了云岡旅游道路兩側的建筑拆遷和植樹綠化,并在云岡峪口的小站村東開建云佛新村,以安置云岡鎮搬遷居民;同時在云岡山后,再次規建了一條長6.8公里的繞行道路,以確保云岡封閉式景區的形成。2009年云岡大景區建設全面展開,拆遷云岡鎮、云岡村、張寺窯、竹林寺、校尉屯、麻村、工人村等一鎮六村,涉遷居民5170戶;新建了游客中心、曇曜廣場、禮佛大道、帝后禮佛群雕、靈巖寺、云岡博物館、演藝中心、食貨街、云岡石窟研究院等17處建筑,5萬多平方米。同時,十里河云岡段河壩加固蓄水、云岡生態停車場、圍墻、道路、綠化,以及旅游專線路面重修。到2010年9月,云岡景區各項配套服務設施全部建成,旅游環境煥然一新。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搬遷前的云岡鎮云岡村(2009年3月)和 綜合治理后氣象一新的云岡石窟大景區

3、多元文化發展

隨著大景區的形成,云岡石窟研究院工作步入了多元化、全方位發展的快車道。一是響亮地提出了“五A級景區,六A級管理”的口號,全面提升旅游服務水平。二是不斷完善、豐富景區文化設施,云岡博物館、云岡美術館、皮影木偶表演院、石兵美術館、北魏射藝場、云岡藝術創作基地等陸續開張。三是深入開展云岡學研究,組織編輯《云岡石窟雕塑全集》、《云岡窟前遺址發掘考古報告》、《云岡山頂遺址考古發掘報告》、《云岡石窟調查報告》、《云岡石窟分類全集》和《云岡石窟裝飾圖案全集》等大型著作,目標是改寫“云岡在中國,研究在日本”的學術屈辱歷史。四是面向文物保護未來,建立云岡石窟監測中心、石質文物保護修復中心、數字中心、彩塑壁畫保護修復中心,館藏文物保護修復中心等,與國內知名院校聯合攻關,云岡石窟保護成果豐碩。五是大力發展云岡文化特色產品,2016年順利通過了國家質檢總局“全國佛教文化與石窟藝術旅游產業知名品牌示范區”驗收。


from clipboard

2015年4月10日,我院與敦煌研究院聯合成立“國家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西工作站”掛牌暨山西省第三期彩塑壁畫文物修復技術培訓班開班儀式

from clipboard

2016年6月15日,云岡美術館開館暨“朝花夕拾——魯迅的美術世界”展開幕


名人翰墨

自二十世紀初京綏(今京包)鐵路開通,前來云岡石窟觀瞻的學者、政要和旅游者日眾,攝影、繪畫、歌詠、報道屢見報端。解放后,因專司機構的設立,逐漸積累了一批珍貴的名人筆墨遺產,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和分享他們當年在云岡佛陀前獲得的快樂與靈感。

from clipboard

董必武

from clipboard

郭沫若

相關藏品
查看更多
精彩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