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請輸入關(guān)鍵字
佛教考古與石窟寺考古研究專題研修班收獲(三)| 理論與實踐結(jié)合出真知——參加佛教考古與石窟寺考古專題研修班有感
創(chuàng)建時間:2022.09.21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在云岡的日子總是短暫而充實,回首這一月有余的培訓,從怯懦、稚嫩到從容、熟稔,這一切都離不開為此付出的老師、助教,以及同學的幫助。學習的時間已經(jīng)過半,回首這段學習生活更像是一段認知不斷更新的旅程。對于石窟保護工作的基礎認識和工作流程不斷地清晰,加上與來自不同工作單位、有著不同學科背景同學們的交流,也產(chǎn)生了更多對于現(xiàn)有工作的思考與拓展。

2022年7月26日,我們從天南海北聚集到了云中古城——大同,來到了“真容巨壯,世法所希”的云岡石窟。初見云岡,窟群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全方面地觀看這些洞窟本身就是一種非常珍貴的體驗。

2022年7月27日至8月6日,我們開始了此次培訓的第一階段課程,這一階段的內(nèi)容主要是石窟寺考古相關(guān)的基礎理論培訓。云岡研究院張焯書記為我們介紹了作為東方佛教第一圣地的云岡石窟歷史及其藝術(shù);杭侃院長以小見大,從一張素描講起,為我們詳盡的講解了石窟寺造像的題材、類型和樣式。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彭明浩老師以其博士論文作為底本,從建筑的角度教會我們?nèi)绾斡^察石窟寺窟面和窟前遺跡,如何調(diào)查與記錄石窟寺洞窟窟型與龕像關(guān)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何利群老師則為我們詳細解讀了《中國石窟寺考古中長期計劃(2020-2025)》,從宏觀的角度認識到石窟寺作為重要的文化遺跡在闡釋歷史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李崇峰老師引經(jīng)據(jù)典,系統(tǒng)梳理了中國石窟寺的發(fā)展脈絡及各種類型和特征;浙江大學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的李志榮老師為我們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數(shù)字化技術(shù)在石窟寺考古中的最新應用成果。這像是一場知識的盛宴,令人意猶未盡。全面的知識讓我們對于佛教美術(shù)、石窟寺考古、佛教史等方面都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之后,課程進行到第二階段,開始逐漸進入了實踐的部分,我們開始實地走進洞窟,開始更加細致的觀察,繪制石窟的外立面、平面、窟頂和相關(guān)的文字記錄。鉛筆削了無數(shù)遍,橡皮磨了一層又一層,從最初在腳手架上顫顫巍巍的爬上爬下到最后輕車駕熟般的如履平地,洞窟的外立面圖、平面圖、內(nèi)壁展開圖、窟頂圖在我們的筆下呈現(xiàn)。大到整個崖面的洞窟分布、窟龕之間的關(guān)系,小到每一條裂縫、每一處衣褶的表現(xiàn),都需要細致認真的觀察和辨別。作為從未做過石窟寺相關(guān)工作的新人,我們在繪圖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問題,譬如如何在有限的畫紙上表現(xiàn)更多更重要的信息?如何將龕窟之間的各種關(guān)系表現(xiàn)在圖紙上?佛衣上的翻領如何表現(xiàn)?反觀自己的繪圖,最大的問題就是比例沒有掌握好,導致很多信息無法傳達出來。針對這些問題,杭侃院長、彭明浩老師親自在洞窟為我們一一解答,拿起鉛筆、尺子和線墜,借助一盞燈光,教我們一筆筆勾勒,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2022年8月16日至8月26日,我們的培訓已經(jīng)進行到第三個階段——數(shù)字化實訓。這一階段的課程主要由云岡研究院數(shù)字化團隊授課,內(nèi)容包括數(shù)字近景攝影測量技術(shù)、手持三維激光掃描技術(shù)、地面三維激光掃描、測量控制網(wǎng)與全站儀使用、無人機傾斜攝影測量技術(shù)、數(shù)字考古繪圖等,不可謂不豐富。以往的數(shù)字化工作給人的感覺是枯燥且難懂的,但是這些內(nèi)容在各位授課老師的講解下變得生動、好理解。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些老師雖然都很年輕,但是非常有耐心,他們一遍遍的講解,一次次的陪我們在實驗室完成作業(yè),幫我們解決包括但不限于軟件、設備、技術(shù)等問題。在這個學習的過程當中,我們也意識到了:數(shù)字化作為一種技術(shù)手段,雖然能在很大程度上能為我們的工作提供便利,但還是需要人來把握控制,而不能依賴和被其控制。

from clipboard


我們從炎炎夏日而來,到如今已是初秋乍寒,一個月的時間我們無數(shù)次進出洞窟,親自感受云岡石窟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三十多個日夜我們在圖書館繪圖、閱讀,汲取養(yǎng)分,接下來的學習我們也將不負韶華,掌握更多知識。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