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領導、老師和學員:
大家好!
熱烈歡迎大家來到云岡研究院,參加佛教考古與石窟寺考古研究專題研修班的開班儀式。
中國石窟寺及摩崖石刻總數達到了5986處,分布廣泛、數量眾多,這些石窟寺和摩崖石刻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對這些石窟的保護、研究、管理、利用需要大批的專業化人才,因此,在202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將“完善人才教育培養體系”作為今后我們石窟寺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加強石窟寺考古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是我們做好石窟寺保護和研究的基礎。
云岡石窟開鑿于北魏和平元年,也就是公元460年。“和平”是一個被給予了厚望的年號,云岡石窟開鑿于和平元年,也是北魏的統治階層希望能夠通過云岡石窟的開鑿,促進民族之間的交往和社會的穩定。云岡石窟是國家主持開鑿的石窟,因此它在中國為數眾多的石窟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宿白先生在《平城實力的集聚與云岡模式的形成與發展》中強調云岡石窟是“新疆以東最早出現的大型石窟群,又是當時統治北中國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國技藝和人力、物力所興造…… 它所創造和不斷發展的新模式,很自然地成為魏國領域內興造石窟所參考的典型。所以,東自遼寧義縣萬佛堂石窟,西迄陜、甘、寧各地的北魏石窟,無不有云岡模式的蹤跡,甚至遠處河西走廊、開窟歷史早于云岡的敦煌莫高窟亦不例外。 云岡石窟影響范圍之廣和影響延續時間之長,都是任何其它石窟所不能比擬的。這種情況,恰好給我們石窟研究者提供了對我國淮河以北的早期石窟(5世紀后半葉到7世紀前葉)進行排年分期的標準尺度。因此,云岡石窟就在東方早期石窟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對它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研究東方早期石窟的關鍵;對它研究的深入與否,直接影響一大批石窟的研究工作”。
宿白先生身體力行,云岡石窟的研究貫穿于宿白先生的整個學術生涯,今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7月,國家文物局首屆石窟考古專修班在云岡石窟舉行,專修班特聘請宿白先生籌劃并負責總體教學,為期兩個半月的專修班“課程集中,針對性強,能夠使進修人員在較短時間內,專業上得到系統的知識,從而使業務工作能力迅速提高。”首屆專修班為中國石窟寺考古機構培養了一批專門人才,他們后來長期深耕于考古第一線,成為許多石窟寺保護和研究機構的業務骨干,為我國石窟寺考古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這個班也被稱為是中國石窟寺考古界的“黃埔一期”。
1987年9月14日,山西云崗石窟文物保管所向國家文物局教育處上報總結報告
1988年7月5日,國家文物局首屆石窟考古專修班全體人員合影
1988年9月30日,山西云崗石窟文物保管所向國家文物局教育處上報總結報告
學員分組名單與課程安排表
算事業,從來需由人做。今天佛教考古與石窟寺考古研究專題研修班是1988年國家文物局首屆石窟考古專修班的賡續,我們相信在國家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的具體指導下,在全國文博單位的幫助和支持下,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和云岡研究院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有信心,也有決心辦好這次的研修班,為中國的石窟寺保護與研究工作做出實實在在的業績,培養一批未來能夠挑大梁的業務骨干。再次感謝大家對云岡事業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