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云岡石窟的文化內涵,云岡石窟研究院研修班第一期即日起面向全國招募文化愛好者,進行古建筑、佛造像、壁畫、文物修復的研修學習。
大同,位于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交界處,內跨中原,外聯朔漠,是一座民族融合的城市,當你身處大同時便能感受到“漢化了的胡文化”、“胡化了的漢文化”,這里是中國“胡漢文化交融”的典型文化區域,它的積淀之深厚,在出土的大量文物甚至現存的大量古跡中,都有深刻的反映。
云岡石窟研究院匯聚文化遺產地優勢資源與晉行記聯合推出全方位闡釋”大同“見證雄渾壯美的北魏
遇見民族融合的遼金體味九邊重鎮的明清
張焯
文博研究員,現任云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考古學中心客座教授、河北師范大學宗教藝術研究所所長、碩士生導師,山西大學碩士生導師、大同大學客座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主要研究方向為石窟寺考古及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為云岡學研究帶頭人。先后發表了《東方第一佛教圣地》、《云岡石窟的歷史藝術》、《徐州高僧入主云岡石窟》、《<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小議》等學術論文20余篇,著有《云岡石窟編年史》、《明實錄大同史料匯編》等著作,同時組織撰寫《平城絲路》、《云岡石窟志》、《云岡石窟雕塑全集》、《云岡石窟分類全集》等,開啟了云岡學術研究的新征程。
盧繼文
文博副研究員,現任云岡石窟研究院副院長。主要從事石窟保護與文物修復工作。近年來,主持完成云岡石窟五華洞窟檐建設工程、云岡第12窟、第18窟原比例復制工程;編制《石窟寺文物近景攝影測量三維數字化采集技術規程》、《石窟寺文物三維激光掃描數字化采集技術規程》兩項標準,這些工作的完成使云岡石窟文物保護和研究工作上升到國內領先地位。出版專著《古城大同》、《大同史話》兩部,先后發表《云岡石窟的文物數字化探索與實踐》、《北魏太武帝時期平城“西宮”和“東宮”》等學術論文近10篇。
何建國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副教授,現任云岡石窟研究院副院長。主要研究地方文化史、區域社會變遷、知識社會學等。近年來,在《史林》、《安徽史學》、《求索》等專業核心期刊發表《北魏六鎮與柔然關系探析》 、《明大同鎮新平路考述》、《北魏懷朔鎮將略談》等論文十余篇,部分文章被《新華文摘》、《人大報刊復印資料》轉載;主持省級課題3項,參與國家社科、教育部及省級課題10余項,出版專著一部,參編著作一部。
王恒
文博研究員,《云岡石窟全集》副主編。
1985年開始從事云岡學術研究,1999年以來發表《從犍陀羅到云岡》、《<魏書·釋老志>與云岡石窟》、《云岡學:從自發到自覺》等70余篇論文,出版《云岡石窟佛教造像》、《云岡佛經故事》、《云岡石窟佛像》、《云岡石窟菩薩像》等十四部著作,編輯《平城絲路》論文集、《云岡石窟全集》二十卷等專業著作。其中2012年出版的《云岡石窟辭典》,共收錄2300多詞條、500余幀圖片、共計80余萬字,成為了解和研究云岡石窟及佛教知識的一部系統全面的工具書。
王雁卿
文博研究員,現任考古研究室主任。著重于北魏考古和云岡石窟考古研究,合著出版發掘報告《大同南郊北魏墓群》《中國飲食器具發展史》;擔任《中國大同雕塑全集-寺觀雕塑卷》副主編,并撰寫圖版說明;編撰叢書《山西歷史文化叢書·大同博物館藏品選萃》,翻譯日本學者長廣敏雄《云岡日記》,發表《從北魏平城考古成果看云岡石窟的開鑿》等論文30余篇。
劉建軍
文博研究員,云岡石窟博物館館長。主要從事石窟考古研究和古代建筑,曾多次參加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華嚴寺等7處文物保護維修工程和云岡石窟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參與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云岡石窟補鑿遺跡的考古調查與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印石窟寺研究”;在《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石窟雕塑全集·3云岡》卷中任副主編,負責該卷的編撰工作。曾參與中日合作出版的《中國石窟·云岡石窟》論文、圖版的撰寫,并在《文物》、《佛教藝術》、《石窟寺研究》等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
李雪芹
文博研究員。1979年以來一直在云岡石窟研究院工作,曾任云岡石窟研究院資料信息中心主任。參加首屆全國石窟寺考古培訓班、參加云岡龍王廟遺址、92~93年云岡石窟窟前遺址的考古發掘、參加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等工作。撰寫《大同市志·云岡石窟卷》、《云岡石窟全集》第9、10、11卷文稿,承擔《云岡石窟內容總錄》、《云岡石窟志》撰稿與統稿工作,出版《解讀云岡》(合作)、《走進博物館——云岡石窟》、《云岡大事記》、《雕刻在石頭上的北魏王朝——云岡石窟》等書籍,獨立主持或參與國家及省級課題6項,發表論文20多篇。
閆宏彬
文博副研究員,文物保護修復研究室主任。長期從事石窟寺保護工作,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主持了云岡五華洞保護工程、懸空寺保護項目等多個國家重點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工作。同時參加了云岡石窟“八五”維修工程、云岡石窟防水工程等多個重大保護工程。在云岡石窟西部防水試驗工程中提出的治理思路和方案,創新性的解決了西部窟群90%以上的滲水問題。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其中《文物保護與標準化》發國內文物保護標準化之先聲;《云岡石窟溫濕度變化規律及對石窟保存的影響》提出了從溫濕度變化角度研究文物劣化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國內同行中有較大影響。
冀瑞寶
晉行記專業講師,考古學碩士,研究方向為商周考古。曾參加西夏王陵六號陵、隋唐洛陽城、晉陽古城、固原彭陽東周墓地、丁村遺址石溝地點、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滹沱河流域區域考古調查、云岡石窟窟前遺址發掘報告整理等多次考古發掘、調查、整理工作。云岡石窟研究院 研修班第一期班主任:文莉莉
主題
古建|造像|壁畫|文物修復
學習時間:2020年09月10日—09月13日
重點學習內容
▲全方面沉浸式云岡石窟實景體驗學習,權威專家同行、不開放洞窟、專業領域講座,充分、充足的時間感受千年前的“石窟建筑作品”。
▲古畫對話,在現場與壁畫修復師深度交流。
▲云岡研究院瓷器修復工作室親手操作,專業瓷器修復老師手把手指導,讓破損的瓷器復活,修復后留作紀念。
▲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內經櫥、天宮樓閣現場學習,遼代彩塑現場觀摩。
學習安排
2020年9月9日集合入住9月10日~9月13日為學習時間
研修預習
1
云岡石窟實景教學
云岡石窟是北魏一個朝代完成的偉大工程,真容巨壯,氣勢雄渾。云岡石窟的誕生絕非偶然,而是諸多歷史必然性的結果。面對這樣的大型工程,在當時如何規劃設計、又如何施工開鑿,你曾思考過這樣的問題嗎?
2
專家講座
面對面交流
3
不開放洞窟
云岡石窟修復實景課堂
研修云岡石窟中的特殊洞窟:云岡石窟11、12、13窟包括5、6窟閣樓,更重要的是云岡專家深度解析,從專業的角度解讀來自中原和西域的各類藝術風格。
4
瓷器修復
在云岡研究院實操工作室內接受專業的瓷器修復老師手把手的指導,讓破損的瓷器復活。瓷器修復之前,由具有多年可移動文物修復經驗的老師講解瓷器修復的方法與步驟,并在修復老師們的陪同下拼對粘結瓷片、進行修復。
5
陽高云林寺壁畫修復
云林寺又名云林禪寺,俗稱西寺,坐落在山西省陽高縣城內西門南側,始建年代不詳,據雍正七年(1792年《陽高縣志》載,云林寺是由皇帝下詔而建,系明代建筑。清光緒、宣統年間曾整修擴建,云林寺原是一組完整的建筑群,建有金剛殿、大雄寶殿、天王殿等,自前向后逐漸升高,巍峨宏偉。
6
應縣木塔實景教學
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筑
建造于遼清寧二年(1056年),是古代應州城的標志性建筑。塔身為樓閣式建筑,平面八角形,五層六檐,全塔皆由木構件搭建而成,67.31米的高度,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最高木塔”。
7
華嚴寺實景教學
(遼代天宮樓閣、壁櫥、遼代彩塑鑒賞)
華嚴寺的大雄寶殿是迄今為止已經發現的古代木建筑中體型最大的木殿,并且殿內還有優美的遼代塑像。
▲薄伽教藏殿 合掌露齒菩薩像
華嚴寺的薄伽教藏殿是這幾座建筑中年代最早的,為遼興宗重熙七年(1038)所建,是一座佛經圖書館,里面有一排制作精巧的書櫥壁藏,用于存放經書。整座壁藏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書櫥,也是國內孤品。
▲天宮樓閣,我國僅存的,既完整又精致的遼代小木作品,被我國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譽為“海內之孤品”。
8
大同博物館
山西省最大的市級博物館,現為國家二級博物館。這是一座具有前瞻性、文化性、獨特性的博物館建筑。在這里可以全方面的了解大同、乃至山西的歷史文化,又可以兼顧到大同地區的自然地貌。
云岡石窟研究院研修班
第一期 2020年09月10日~09月13日
第二期 2020年10月02日~10月05日
第三期 2020年10月15日~10月18日
第四期 2020年11月12日~11月15日
第五期 2020年12月24日~12月27日
時間 學習內容安排
DAY1 云岡石窟實景教學、專家講座
DAY2 云岡石窟修復實景課堂
不開放洞窟、瓷器修復
DAY3 陽高云林寺壁畫修復、應縣木塔實地教學
DAY4 大同博物館、華嚴寺實景教學
(遼代天宮樓閣、壁櫥、遼代彩塑鑒賞)
研修班安排
費用包含:
【住宿】4晚星級酒店住宿(若需要單人間需補房差)
【餐飲】全程含餐(山西特色美食),飲水充足供應
【交通】全程空調大巴,配備麥克風
【門票】學習考察師資費用、考察地、全程所列景區門票
【體驗】云岡石窟實景教學、不開放洞窟、專家講座、瓷器修復、壁畫修復、天宮樓閣、遼代彩塑鑒賞等。
活動不含:
1.各地往返大同的大交通費用
2.其他個人消費
【友情提示】
1.因研修活動招生有限,以預訂為準,請提前報名。
2.因天氣或其他不可抗拒因素,在不減少活動內容的情況下,組織方可適當調整研修行程。
【報名電話】
王老師:18135101453
馬老師:15035275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