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請輸入關鍵字
2023年云岡研究院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中小學生校外研學活動報名火熱進行中!
創建時間:2023.03.13

2021年12月云岡研究院研學基地被評為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中小學生校外研學實踐基地以來,精心組織籌劃相關工作,截至目前基地已成功舉辦了33場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其中包括30場線下研學實踐活動和3場線上研學直播活動,共有來自晉華宮小學、楊家窯小學、平城區第十小學、平城區第四十小學、大同市第一高級職業中學等中小學校的2021名學生參與了線下研學活動,線上直播活動累計參與人數超過8000人次。參與研學實踐活動的學員涵蓋高中段、初中段、小學段學生,惠及本省份地市(區)6個,惠及本省縣市(區) 14個,惠及本省份中小學校38所。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在洞窟實景教學的過程中,經驗豐富的研學導師使用精煉易懂的語句進行介紹,使同學們能夠更輕松地理解和掌握眾多的知識點,同時在講解過程中注重觀察學員的反應,不斷與學員進行互動交流,提升學員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員的求知欲,使學員在參觀的同時積極思考問題,邊聽講、邊思考、邊探究,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from clipboard

洞窟實景教學結束后,基地利用云岡美術館,云岡院史館,云岡博物館,宿白先生紀念館等室內場館開展現場實景教學。云岡美術館中展出由國內外各種美術作品、雕塑、油畫等藝術品,讓學員們透過藝術品探尋藝術家在創作時的情感、思想與感悟,通過特級講解員的解說介紹,將藝術品與自身的認知和想象有機結合,形成了新的思維與觀點。通過參觀云岡院史館中陳列的大量珍貴歷史圖片、云岡研究院建院以來的歷史資料,學員們學習了從二十世紀初至今云岡石窟的保護史,了解了云岡石窟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無與倫比的文化價值。在宿白先生紀念館,通過特級講解員的介紹,學員們了解了中國考古報告編寫標準的創立者,中國石窟寺考古學的開創者——宿白先生的生平事跡,通過展廳中珍貴的手稿和照片,明白了宿白先生為中國考古事業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在蝸牛公寓,學員們學習了解了固體廢棄物循環再利用的先進環保理念。

from clipboard

云岡東山菩提藝術區的眾多大型景觀雕塑見證了大同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歷史變遷,同學們在沉浸式的實景教學中,欣賞利用廢棄工業零件設備創作的大型公共雕塑作品,這些由工業廢棄物改造而成的景觀小品雕塑,集美觀性、實用性于一體,學員們在領略現代工業文明與古代佛教藝術融合的絕佳創意的同時,也深深感悟到大同作為早期重工業基地的深厚文化底蘊和工業文明歷史。沉浸式的實景教學研學課程,將這些工業廢棄物激發出了全新的文化和美學價值,使學員們親身感受了當代建筑藝術的魅力,提升了學員的藝術素養。 

from clipboard

基地開發了生動有趣的木作模型搭建體驗課,榫卯是中國古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器械的主要組成部件,凸出的部分稱作“榫”,凹進的部分稱作“卯”,無需一顆鐵釘,凹凸部分便可實現連接。借助斗拱模型老師詳細介紹了斗拱的基礎知識、力學原理以及斗拱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形態和力學特征,不同部位斗拱的功能。老師精彩的介紹讓同學們對榫卯結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員們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完成了斗拱模型的搭建。木作模型搭建體驗課讓學員們了解了榫卯工藝的興起與發展,鍛煉了精細操作的控制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同時深切感受到中華傳統建筑藝術的魅力所在。

from clipboard

拓片是使用宣紙和墨汁將碑文、石刻、青銅器上的文字和圖案信息復制留存的一種技藝,是記錄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學習拓片制作技藝,學員們明白了這一技藝是傳承中華文明基因的重要載體,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通過參加手拓印作課程,學員們在學習古老拓印技藝的同時,增強了自身的文化自信,自覺成為了中華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為了能夠讓文物活起來,讓青少年能夠零距離觸摸歷史,云岡研究院還開發了新穎獨特的云岡淺浮雕及瓦當翻制體驗課程,課程中設置多種翻制模具,供同學們自由選擇。文物修復老師利用多媒體設備詳細介紹翻制方法,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同學們親自體驗翻制的全過程。成型后還要對翻制作品進行上色,為了啟發青少年的創造力,老師鼓勵同學們按照自己的意愿搭配涂料進行上色,制作完成后同學們將形態各異的翻制作品進行分享和交流并合影留念。這套課程著重培養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造力,激發了青少年的創作熱情,也加深了對北魏石刻藝術的理解。

from clipboard

基地還為同學們安排了詳實生動的專題知識講座,包含石窟寺雕刻藝術、北朝歷史文化、平城歷史沿革等主題。老師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細致展示,耐心講解介紹的同時,還十分注重與青少年的互動交流,引導青少年提出問題,在解答的過程中加深青少年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這些精彩的專題知識講座作為洞窟實景教學的有效補充,呈現了更為詳實豐富的歷史知識,進一步強化了研學課程的專業性,完善了研學課程的知識體系。

from clipboard

在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線下研學活動的同時,基地分別于5月11日、5月21日和27日分別舉辦了主題為“走進科技,你我同行——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文保意識”、“走進科技,你我同行——以科技傳承文明,助國寶華彩重生”和“走進科技,你我同行——揭秘文保科技,傳承工匠精神”的三場線上專題研學直播活動。活動均通過云岡石窟官方抖音直播間,以線上直播的形式進行呈現。由云岡研究院特級講解員擔任線上活動的主持人,與云岡研究院數字化中心、石質文物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一同向大眾展示了文物數字化技術及石質文物保護技術應用。結合現場多種型號的三維激光掃描設備,詳細介紹了三維掃描技術,3D打印技術的發展歷史與應用前景。深入云岡石窟洞窟內部,實地展示了云岡石窟文物保護工作,實景展示了石質文物保護工程中應用的化學材料以及日常維護保養工作,介紹了最新石質文物保護技術及應用成果,活動過程中,主持人還通過問答的形式,送出了云岡研究院官方開發的精美文創產品。三場直播活動累計參與人數超過8000人次,直播活動獲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贊譽,取得了良好的活動效果。

from clipboard

長期以來,云岡研究院一直致力于開展文化遺產在校園的宣傳、教育和推廣工作,在校園文化環境中營造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推進文化遺產傳承與學校教育的深入結合,建設中華文化堅守者和傳播者的教育主陣地。為了使中小學生充分認識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教育引導中小學生主動參與到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和利用中來,形成人人關注、人人參與的良好局面,云岡研究院推出了專題講座進學校活動。2022年1月3日,云岡研究院資深研究員王恒在大同市二中報告廳,為高二年級五個班級的300余名師生做了主題為《感悟云岡》的專題系列講座。講座分為“云岡石窟大乘佛教思想的體現”、“云岡石窟與中外各石窟寺的區別”、“感悟云岡”三部分。王恒老師選取云岡石窟中較為常見的“三世佛”、“千佛”、“彌勒”等題材,進行了多角度、多維度的比較分析,并總結了云岡石窟早、中、晚三期的造像特點,從胡漢文化交融、民族融合的宏大歷史視角歸納了云岡石窟造像特點演變背后的深刻原因,詳細闡釋了孝文帝與馮太后主導制定的多項改革政策,使師生們對課綱中北魏漢化改革這一重要知識點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2022年8月2日,67名來自天鎮縣安家皂小學的貧困學生及留守兒童,參加了云岡研究院舉辦的公益研學活動,在參加研學活動的過程中,孩子們體會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關愛,樹立起了自尊、自強、自立的精神,培育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活動的順利開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應,引發了社會各界對貧困學生及留守兒童的廣泛關注,促進了貧困學生及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為了讓同學們能夠零距離觸摸歷史,云岡研究院安排了壁畫修復知識講解和云岡淺浮雕及瓦當翻制體驗課。通過文物修復專家的介紹,同學們了解了古代壁畫病害的產生原因及相應的修復措施。在云岡淺浮雕及瓦當翻制體驗課上,同學們親自體驗了翻制的全過程,完成翻制后同學們按照自己的意愿搭配涂料進行上色,制作完成后同學們將形態各異的翻制作品進行分享和交流并合影留念。

2022年8月8日,40名來自天鎮縣文安小學和洋河小學的貧困學生及留守兒童,參加了云岡研究院舉辦的公益研學活動,在參觀云岡石窟的過程中,孩子們增強了集體觀念,拓展了知識儲備,增強了對生活的熱愛。針對貧困學生及留守兒童的公益性研學活動的舉辦是云岡研究院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具體表現,以愛心溫暖童心,以責任堅守初心,以擔當踐行使命。云岡研究院將繼續秉承“博學篤行、立德樹人”的實踐教育理念,舉辦更加豐富的公益活動,讓公益研學活動走進校園,幫助更多貧困學生和留守兒童。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