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請輸入關鍵字
【新聞】“魏風堂堂:云岡石窟的百年記憶和再現”特展在浙大藝博館開幕
創建時間:2020.12.31

“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酈道元在《水經注》中這樣描述位于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以西的云岡石窟。歷經1500多年的歲月洗禮,云岡石窟仍以其中國雕塑史和中國建筑史上的獨特地位,為世人驚嘆。

6月12日,由浙江大學與山西省文物局主辦、云岡石窟研究院與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承辦的“魏風堂堂:云岡石窟的百年記憶和再現”特展在浙大藝博館開幕。展覽位于第二和三展廳,受疫情影響首先面向校內師生開放,社會公眾可以通過線上渠道“云觀展”。

展覽分為四個單元,精選云岡石窟研究院所藏石雕造像、碑刻、陶瓷器具、建筑構件等文物112件(套),回顧并整理了一個多世紀以來,研究和記錄云岡石窟的中外學術文獻、珍貴歷史影像,許多展品為首次向公眾集中展出。展品還包括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與云岡石窟研究院聯合完成的世界上首個可拆卸3D打印數字化石窟,作為第四單元展出。浙大也是其走向全球巡展的第一站。作為北魏皇室開鑿的大型石窟,云岡石窟在中國藝術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館長、藝術與考古學院院長白謙慎說,這次展覽主要展示云岡石窟的考古成果和其在學術史上的意義,以及在數字化時代文物保護、展現和傳承的新探索,同時對浙大以及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來說,也是一次研究實力的展示。展覽的第一單元“歲月留菁華”首先向觀眾展示了云岡的雕刻之美,豐富的雕塑造像讓觀眾直接進入“云岡時間”。


這些展品都是云岡石窟歷年考古發掘的成果,主要來自窟前和窟頂佛寺遺址,2/3的展品都是首次展出,其中很多直接來自研究院文物庫房,例如,“天宮伎樂”石刻建筑部件、窟頂佛寺遺址出土的北魏泥塑佛像、畫像雕刻石板,以及遼金鴟尾等等。云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說,這是云岡石窟跨越時空,第一次系統性異地大展。展覽入口主題墻的大明窗,一下子拉近了觀眾與云岡的時空距離。展廳內恰到好處的燈光環境,不僅烘托出石窟內幽暗深邃的氣氛,更使得粗松的砂巖石質呈現出質感獨特的雕刻之美。“第一單元就是讓文物‘說話’,”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策展人瞿煉博士的話說,“這是一個‘開胃菜’,給大家一個云岡初印象。觀眾們可以充分領略云岡石窟的悠久歷史,感受古老雕塑的殘缺美。”


展廳中,一枚圓錐體的黑釉陶器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原來這是鑲嵌在大佛眼眶中的一顆眼珠。文物的背后還有一段小故事。上世紀30年代初,一位研究中國藝術的美國青年史克門在大同購得這顆眼珠。半個世紀后,已從著名的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館長職位上退休的史克門將這枚眼珠交給來訪的王世襄先生,托他帶回中國,交還給云岡石窟文保部門。還有一方灰色,縱30厘米、橫29厘米、厚6厘米的刻石也非常珍貴,這是1956年云岡石窟保養所在修整第20窟窟前早年崩塌的亂石場地時發掘出土的北魏景明四年(503)《比丘尼曇媚造像記》刻石,這也是云岡石窟目前發現的唯一單體石刻造像銘文。類似中晚期造像題記,在云岡并不罕見,比如曇曜五窟內壁中下部的許多造像龕都是大像完成后陸續填補的。值得注意的是,《比丘尼曇媚造像記》并非洞窟原刻,而是另于他處刻好后鑲嵌于此。可以說,這是北魏景明年間重修第20窟的重要物證。”云岡石窟雕飾之豪華富麗,備受歷代學者稱贊。《魏書·釋老志》中,就稱其為“雕飾奇偉,冠于一世”。穿越1500年的歲月,21世紀的我們應如何欣賞云岡石窟的美呢?


“從雕塑的體態、衣著,可以直觀地感受到中外文明交融的印記。”在這里,觀眾可以看到印度犍陀羅造像的身影、波斯-印度風格的紋樣甚至古希臘柱式的影子。走在展廳中,看的是云岡,品的是文化,憶的是歷史。云岡石窟是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后,第一座由皇家開鑿興造的大型石窟寺。云岡石窟的影響遠及華北的其它地區,甚至域外的朝鮮半島和日本。云岡石窟的洞窟形制和造型風格被佛教考古界稱為“云岡模式”,代表了公元5世紀世界建筑和雕塑藝術的優秀水平。“在山西北部的云岡石窟,1500多年來,幾十萬尊佛像一直俯瞰著中國歷史的漫漫長劇。那些開鑿在砂巖石壁上的巨大洞窟是拓跋鮮卑人的杰作,他們千里迢迢地從貝加爾湖一路南下,定都平城,創立北魏王朝,繼而又征服了整個華北。”這是英國和美國的兩位女性畫家對云岡石窟開鑿歷史的娓娓敘述。她們前后兩次訪問了云岡,不僅用手中的畫筆臨摹下石窟中的造像精品,還撰寫了生動有趣的調查筆記,之后出版了《云岡佛教雕刻》一書。正是這本書,讓西方國家的普通讀者也開始將目光投向了東方這片熱土。


第二單元“瑰寶再發現”的展品中,一本1938年3月號的《國家地理》雜志格外引人注意,大量關于云岡的精美照片在此刊登。“就在雜志出版的數月前,國家地理學會主席格羅斯文納博士和夫人專程來華考察云岡,地理學會的專業攝影師也為石窟拍攝了許多精美的照片,”瞿煉說,這是西方大眾媒體對中國北朝藝術的首次深入報道,“1930年代末,云岡石窟真正地走向世界,為廣大知識精英所知,這和《國家地理》雜志的推動是密不可分的。”紙張已經泛黃的《國華》雜志將觀眾帶回到20世紀初。1902年,日本建筑史家伊東忠太調查了云岡石窟,成為向近代學術界報道云岡石窟的第一人。浙江大學的策展團隊整理出一系列重要出版物、老照片,呈現云岡石窟百年來的研究與記錄,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云岡石窟在中國建筑史和雕塑藝術史研究中所發揮的作用。比如,因為缺乏存世的北朝建筑實例,學界對于北朝建筑的樣式、布局等所知甚少,只能從文獻記載中略知一二,而云岡石窟中表現的建筑空間和建筑樣式給研究者以大量準確可靠的實例和素材。


“作為有著確切開鑿年代的早期石窟,云岡石窟為構建中國藝術史的知識體系,了解其發展脈絡提供了充足而寶貴的樣本。”瞿煉說。第三單元“考古新發現”介紹的是近30年來云岡石窟考古的最新發現。近年來考古學家在云岡石窟窟頂發現北魏至遼金時期的佛寺遺址。云岡窟頂佛寺遺址被評為“20離開展廳二,接受過歷史的熏陶后,走過連廊就直接到了展廳三,展覽的第四單元“數字化再現”直接將我們沉浸到云岡空間。這是浙江大學與云岡石窟研究院戰略合作六年來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科技與藝術的結晶。

該單元是1:1復原的云岡第12窟。云岡第12窟位于云岡石窟中部窟區,因色彩華麗而成為“五華洞”的主要洞窟之一。洞窟平面呈長方形,分前后兩室,四壁布滿層層疊疊的飛天伎樂,共雕刻14種50多件樂器,是當時社會各民族樂舞藝術大融合的真實寫照。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本單元展出了出土的瓦片、瓦當、陶片等建筑構件,可以從一個側面了解北魏至遼金時期的建筑風格。這些考古新發掘也進一步驗證了《水經注》中對于云岡石窟“山堂水殿,煙寺相望”的描寫。

為了更好展示云岡第12窟作為“音樂窟”的特色,在展廳三的12K高清多人互動屏幕上準備了老少皆宜的互動體驗項目。游客可以通過點擊互動,為石窟中的音樂形象線描圖著色,并可以掃碼下載自己創作的作品。供下載的作品中,同時包含石窟中對應形象的高清影像和對應樂器的演奏片段。6米長的屏幕范圍內,可供5位游客同時進行互動體驗,還有為小朋友身高專設的互動區域。在浙大藝博館的互動區,觀眾們有機會戴上VR設備,來一次穿越時光的虛擬游覽。“以往的游覽都是抬頭向上看,我們這次特別設計了一個環節,讓觀眾感覺是在十幾米的高空,俯瞰展廳,你甚至可以感覺到石雕上的砂礫從你面前掉下來。”瞿煉說,從前期試驗看,虛擬游覽的效果非常好,而且不會眩暈,不過設備最多只能4人同時使用,到時候觀眾需要現場預約。浙大藝博館是教學博物館,而這次展覽也定位成為學術深度展覽,希望能從歷史學、藝術史學的深度上來做好這個展覽。這也正是云岡石窟研究院與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合作的緣由之一。

云岡石窟研究院副院長盧繼文說,類似的石刻藝術展之前一般是從“好看”的層面來欣賞,但浙江大學從研究的層面來策劃立意非常新穎,通過展覽讓云岡石窟得以更深地走進學術界,更好地走向全世界,而數字化的展現方式也讓云岡石窟“活”了起來。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樓可程說:“我們會利用這次展覽,和藝術與考古學院的師生合作,以云岡石窟為例,研究現代科技手段在文物保護與修復上的使用。比如,通過光譜分析法,對云岡石窟的文物殘片上的壁畫顏料進行無損分析,得到顏料的成分和年代等數據,據此為文物的后續修復和保護提供依據。6月底,觀眾可以在我們的修復展示室里看到整個分析過程。”


藝博館工作人員介紹說,為了使浙江大學校外的觀眾也能觀看到本次展覽,藝博館推出了一系列的“云觀展”體驗,如線上展廳、策展人直播導覽、科技文保直播、志愿者講解比賽等,希望通過多平臺的展示,讓觀眾體驗到百年云岡的藝術魅力和學術價值。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