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請輸入關鍵字
從歷史文化遺產中感悟和增強文化自信
創建時間:2020.05.13

5月11日至12日,習近平總書記赴山西考察,第一天就來到大同云岡石窟,調研歷史文化傳承與交流。他強調,云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云岡石窟,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發展旅游要以保護為前提,不能過度商業化,讓旅游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要深入挖掘云岡石窟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去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甘肅調研時,首站選擇敦煌莫高窟。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總書記鮮明地提出“保護好我們的國粹”“講好敦煌故事”,強調“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事實上,習近平總書記在以往國內考察調研中,多次將考察歷史文化遺產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在西安察看古城墻保護狀況,在廣州市荔灣區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在嘉峪關察看關城并聽取長城保護情況介紹……即使在北京和天津考察工作時,他也就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要愛惜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

國內考察如此,國外考察習近平總書記也總是在國事活動之外,擠出時間探訪歷史文明遺跡。他坦言“我訪問過世界上許多地方,最吸引我的就是韻味不同的文明”。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時說道,“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其實,從古城正定到榕城福州,從浙江、上海再到中央……無論是對有關報告的批示,還是到地方考察調研,習近平始終高度重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對這方面工作牽之念之,而且身體力行推動保護和搶救文物工作。

在正定,他提出文化興縣、旅游興縣。他多次向河北省委詳細匯報正定的歷史文化和發展思路,省直有關部門隨后撥出古建修繕專用款172萬元。利用這筆錢,正定對隆興寺方丈院、天王殿、戒壇、彌陀殿等進行了修繕和彩繪,正定旅游業逐漸發展起來。

在福建,他親自當林覺民故居講解員、推動修復保護林則徐古跡,對“關于三明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保護有關情況的緊急匯報”作出重要批示,明確指出:保護歷史文物是國家法律賦予每個人的責任,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一直作為不可再生的珍貴歷史文物,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后代子孫,任何個人和單位都不能為了謀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壞全社會和后代的利益。

在浙江,他總結出了城市、旅游業發展與文化遺產、古建筑保護相結合的路子,對于文物保護“可持續”的思路更加系統、成熟、深刻,強調“要正確處理文物保護與旅游開發的關系,做到保護第一、開發第二,堅決禁止破壞性開發。對文物項目的維修也要堅持保護第一、做到修舊如舊,堅持質量第一、做到進度服從質量”。他對一些地方將經濟發展和文物保護對立起來的行為進行嚴肅批評,指出“如果說以前無知情況下的不重視還可以原諒,那么現在有認識情況下的不重視,那就是意識問題、政績觀問題”。

在北京,作為國家元首,習近平總書記從亞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高度,身體力行地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向世人宣示中華文明的特質與氣質、夯實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正如他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所指出的,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我們既要讓本國文明充滿勃勃生機,又要為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艷。中國愿同各國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為更好傳承文明提供必要支撐。

文化遺產的背后,承載著歷史的發展脈絡,承載著文化自信,彰顯著文明的無限魅力。關于歷史文化遺產,總書記對時間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為計,而是以百年、千年為計。當從百年千年的維度去考量文明的分量、思索民族的復興、掂量肩上的擔子,就能清晰感知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和緊迫。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