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云岡石窟不僅是北魏佛教藝術的集大成者,更是中華民族開放包容、守正創新的文明見證。2025年5月15日,云岡研究院聯合大同市外國語學校,以“石窟文化進校園”為主題,用一場沉浸式研學活動,讓千年文物與青春少年展開跨越時空的對話。來自滿族、佤族、彝族、苗族的足球少女,非洲混血籍學子,以及受資助學生群體共同組成多元文化隊伍,在文明交融中書寫文化遺產傳承的當代篇章。
01【地質之眼:對話億年巖層】
古地震液化砂巖柱群講述著億萬年地質變遷——巖柱紋理清晰、層理分明,媲美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同類遺跡,成為解讀北魏工匠依山鑿窟智慧的地學“活教材”。“這些砂巖層理清晰、硬度適中,難怪能雕刻出如此精細的佛像!”一位非洲學生驚嘆道。
云岡最大洞窟前,未完工的鑿痕與排水系統遺跡,讓學子們震撼于古人融合中西工程技術的智慧;“音樂窟”窟頂下,24身飛天手持14種樂器——從西域曲頸琵琶到中原排簫。“原來北魏宮廷樂團早就是‘國際天團’!”學生們的笑聲中,多元共生的文明觀悄然生根;當駐足第16至20窟前,學生們仰望五尊巨佛的犍陀羅面容與漢化袈裟,不禁感嘆“帝佛合一”的磅礴氣象;“從前覺得‘文化自信’是口號,今天在石窟里看到希臘紋樣、聽見西域樂聲,才懂自信是敞開胸懷擁抱世界。”一位同學說道。
02【石窟課堂:觸摸歷史的溫度】
林間交響:貴州學子手挽手唱響山野清音,彝族百褶裙旋出彩云、佤族銀飾叮咚作響,這場由公益助學搭建的舞臺,使少數民族青少年以其民族之美傳播地域文化;另一側,《幸福大同》的合唱如春風拂過武周山谷。綠蔭之下,足球少女即興顛球表演,用體育語言向云岡石窟的胡旋舞造像致意,動與靜、歌與舞,演繹“動靜相生”的文化活力。
非遺煥新:皮影戲用光影重現北魏匠人鑿石造像的壯舉,學生親手操控皮影角色,感受“巧手用影話古今”的匠心傳承;木偶戲《戒賭》則以絲線為媒,貪者頓足捶胸、賢妻含淚勸誡的市井百態活靈活現。"原來提線木偶不止能演神話,還能當'古代普法小劇場'!"學生們在笑聲中讀懂非遺的當代生命力。
03【青春舞臺:傳統與當代的共鳴】
“云岡石窟材質最怕什么?”“如何用科技修復風化佛像?”……15道競答題橫跨歷史、藝術、科學三科,同學們踴躍舉手,爭相搶答,現場氣氛熱烈。最終,答對的同學都獲得了精美的云岡文創文具。
從北魏"山堂水殿"到今日"多元共融",這場公益研學讓云岡石窟成為非洲混血學子與中華文明對話的橋梁,讓少數民族足球少女用運動精神詮釋文化傳承,更讓受資助學生獲得更多對話歷史的機會。未來,我們將持續推動“石窟文化進校園”主題活動,以更豐富的實踐課程、更創新的傳播形式,讓青少年從文化旁觀者成長為傳承者、講述者、創造者,共同譜寫云岡文明的青春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