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納須彌:云岡石窟藝術特展”自2024年12月7日在臺灣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開幕以來,參觀人數持續攀升。本次特展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華文物交流協會與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聯合主辦,云岡研究院與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共同承辦,是云岡研究院首次在臺灣舉辦的文化藝術展覽。展覽首月日均接待觀眾達7000人次。春節期間,展覽更是迎來參觀高峰,許多家庭將觀展作為春節文化活動的重要選擇,展廳內摩肩接踵,氣氛熱烈。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間,入館人數突破40萬人次,其中2月1日單日參觀人數近10萬,創下展覽開幕以來的最高紀錄。
隨著觀展熱潮持續升溫,展覽迎來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至三月底累計參觀人次正式突破百萬大關!如此觀展盛況和持續高漲的觀展熱情,在臺灣各類文化展覽史上實屬罕見,彰顯云岡藝術對臺胞的吸引力。
展品魅力無限,觀眾流連忘返
展廳中最引人矚目的展品之一,當屬采用3D打印技術復制的云岡石窟第20窟露天大佛佛首。佛首造型方圓有度,挺直的鼻梁、垂肩的雙耳與微揚的嘴角相得益彰;其袒右肩式袈裟既保留了犍陀羅藝術特征,又巧妙融入了中華傳統審美元素,堪稱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藝術杰作。第 6 窟部分佛傳故事的展示同樣精彩,生動地展現了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傳奇一生。觀眾在欣賞這些造像時,深切感受著那段古老而神秘的佛教歷史。精美的雕刻工藝、豐富的故事情節,讓每一位觀眾都沉浸其中,流連忘返。
展覽中的沉浸式多媒體作品也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觀展體驗,運用數字技術動態還原石窟藝術,光影空間令觀眾感受科技與佛教美學的完美交融。
多元活動助力,豐富觀展體驗
展覽通過學術講座和公共教育活動深化了觀眾對云岡文化的認知。學術板塊邀請權威學者多維度解析,既有從北魏政治經濟背景剖析石窟開鑿歷史的宏觀視角,也有聚焦造像藝術風格、雕刻技法的專業解讀。其中云岡研究院歷史與民族融合研究中心主任王雁卿和山西大同大學孫瑜教授分別以《法相莊嚴—云岡石窟佛像的服飾文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縮影:民族融合天下大同》兩場講座圍繞云岡石窟的歷史文化、藝術特色等多個主題,立體呈現了云岡的文化價值,并回答了聽眾提出相關的問題。公共教育方面由云岡研究院黨委委員、文化遺產保護與監測中心主任盧繼文,文旅融合發展中心副主任夏麗君帶領臺灣的青少年通過拓片制作、互動游戲感知藝術魅力。系列活動將知識傳遞轉化為沉浸式文化體驗,觀眾紛紛表示,他們對云岡石窟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
文化交流紐帶,兩岸心靈共鳴
云岡石窟藝術特展在臺灣的成功舉辦,不僅僅是一場藝術的展示,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它為兩岸同胞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彼此的文化平臺,讓臺灣民眾有機會近距離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促進了兩岸人民的文化交流,增進了彼此的了解與情感共鳴。
臺灣觀眾在參觀后反響熱烈,無不為云岡石窟藝術所震撼,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贊嘆。一位臺灣青年表示:“以前只是在書本上了解過云岡石窟,這次親眼看到這些精美的造像和精彩的文化展示,真的被深深震撼了。這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讓我對自己的文化根源有了更強烈的認同感。” 一位臺灣長者感慨地說:“云岡石窟承載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看到這些展品,就好像看到了我們共同的過去。希望以后能有更多這樣的展覽,讓兩岸的文化交流更加緊密。”這些真摯的話語,充分體現了云岡石窟藝術特展在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增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這場展覽讓我們看到了云岡石窟跨越千年的藝術生命力,也見證了兩岸同胞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