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提升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逗谏裨挘何蚩铡窞槲奈锎笫∩轿鲙怼皾娞炝髁俊?,曾經“高冷”的古建筑、博物館、考古遺址紛紛成為文旅“頂流”。近日,全國人大代表、云岡研究院院長杭侃接受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獨家專訪,講述在文物保護利用受到空前重視的當下,如何平衡保護與開發;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如何破解千年佛像修復的密碼……
強化考古研究
不僅是對“考古人”的要求
羊城晚報: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提升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請談談您的理解。
杭侃:中國的文化遺產非常豐富,但這些文化遺產如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運用在文化強國的建設當中?我認為,首先要研究好,提升考古研究水平。做好研究才能做好闡釋,做好闡釋才能做到有效傳播。
我們每年都在評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大家能感受到中國的地大物博、文物眾多。但實際上,考古發掘只是科學提取信息的第一步,如果沒有做到有效闡釋,社會大眾就不知道考古到底挖什么、有什么意義,更不必說有效傳播了。
所以,這次政府工作報告特別強調要提升考古研究水平,這是我們考古工作者應該共同努力的方向。
羊城晚報:考古研究水平的提升需要做哪些努力,目前面臨哪些困難?
杭侃:在我看來,考古是一個基礎學科,也是門交叉學科,它能給很多專業提供有用的研究材料,不局限于考古專業本身。比如,竹簡涉及古文字學以及古史的研究;再比如,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掌握了對植物、動物遺存不同的提取方法,能夠復原當時的生態環境……這些都是專門之學。
提升考古研究水平,不僅是對我們狹義“考古人”的要求,也需要考古相關學科共建學術平臺,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好資料的研究和闡釋。
我國在學科設置上專門設置了交叉學科,但實際上,在高校里真正“交叉”起來是不容易的,尤其是深入的“交叉”。提升考古研究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爆紅”并非偶然
背后是長期積淀
羊城晚報:對山西文旅來說,過去一年尤為特別。《黑神話:悟空》給云岡石窟乃至整個山西帶來了“潑天流量”,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杭侃:在《黑神話:悟空》帶來的文旅熱潮中,咱不妨做一些冷思考。
首先,任何能產生效益的事件背后,都存在長時間的積累。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就非常重視文物保護工作。1950年,相關部門組織“雁北文物勘查團”,赴雁北(山西省內雁門關以北的地區)各縣做考古及調查古建筑的工作,其中就調查了云岡石窟、五臺山佛光寺、應縣木塔等。
1961年,云岡石窟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3年,周恩來總理參觀云岡石窟時,提出云岡石窟維修三年工程。1974年,云岡石窟大規模維修保護工程開啟,持續至1976年。2001年,云岡石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我簡單敘述這一歷程是想表達,如今云岡石窟的熱度不是一蹴而就的。
過去一年,《黑神話:悟空》和相關媒體的推動形成很強的宣傳效應,但是相關遺產點能否接住這些流量呢?
一處文化遺產要成為熱門旅游景點,需要周邊完備的配套基礎設施,比如便利的交通、停車場、餐飲、住宿等承載能力。近年來,山西進行了很多基礎設施建設,開發了一些旅游產品。但是,不同景點的接待能力不同,云岡石窟景區每日最大承載量為46000余人,一般景點可能做不到。
文化遺產是一種不可再生的特殊資源,在“潑天流量”來臨之時,需要進行冷思考:一定要以保護為前提,對各個遺產點的接待能力進行評估,在保護和利用之間找到平衡點。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我提出建議,將這些文化遺產點進行分級評估。比如,哪些點已經很成熟、可以對外開放;哪些點配套的基礎設施不太成熟、暫時還不具備開放條件,我們應該及時向社會說明。有序開放,才能保證文化遺產的利用在合理范圍內。
插上科技之翼
石窟各地“巡游”
羊城晚報: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科技創新成為熱點話題。在文保領域中,科技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杭侃:科技已經廣泛運用于文化遺產保護的各個階段,包括病害機理的檢測、保護材料的研發等,這也是大勢所趨。
在傳播方面,科技也發揮很大的推動作用。技術帶來的傳播手段,能進一步滿足觀眾的文化需求。以云岡石窟為例,景區內不僅有大家熟知的巨大佛像、雕刻藝術品,還有博物館、美術館和院史館。在去年那么大的客流量中,大概有1/3的客流都參觀了這些館,也分擔了景區的接待壓力。
云岡研究院今年已經開始建設數字館,希望能帶來更廣泛的傳播效果。我們已經有過這類嘗試,比如在數據采集的基礎上,綜合運用3D打印、AR、VR手段,等比例高精度復制還原了備受關注的第12窟,其因為有眾多樂舞形象又被稱為“音樂窟”。去年,等比例復原的第12窟就在鄭州展出,現在正在寧波展出。這不僅擴大了宣傳,更能吸引觀展的觀眾到云岡石窟親眼看一看。
我們還可以借助技術手段做更多工作。比如,第12窟內天宮伎樂所使用的樂器有中國本土的,也有不少是通過絲綢之路傳播過來的。它們是怎樣傳播的?它的聲音是怎樣的?我們可以通過景區內的博物館進一步闡釋,甚至可以做一個可聽、可玩、可互動的裝置,讓游客自己去彈一曲。
復原千年佛像
AI潛力無限
羊城晚報:除了提升文物展示和傳播的效果,最近被頻繁提到的人工智能在文博考古工作中有什么應用場合?
杭侃:可能有人會說,考古、文物都是面向過去的,是不是和最先進的技術有一定的距離?實際上,先進技術很早就運用于文物保護、研究、展示、利用等各個領域。像碳14測年技術,發明沒多久就引進中國了。
包括人工智能,我們也早就在使用。比如,云岡石窟第20窟以著名的“露天大佛”聞名,游客都會在此拍照打卡。由于早年窟頂坍塌,“露天”景觀得以形成。雖然東立佛和正壁主尊保存完好,但西立佛卻已經垮塌。
前些年,我們考古發現了西立佛的殘塊,如果用過去的方法來拼接,是很困難的,因為有些殘塊體量很大,難以來回搬運。我們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對每一個殘塊進行三維掃描、數據計算,然后讓機器學習,目前已經成功地完成了西立佛數字化復原工作。
我認為,人工智能在文物研究領域還可以發揮更多作用。比如,我們正在研究一個課題,洞窟內的千佛到底是一個人刻的,還是不同工匠刻的?又如,云岡石窟這一國家工程建成之后,參與的工匠有沒有可能流動到其他地區?“云岡模式”影響下的其他石窟,有沒有從云岡流出的工匠參與?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的分析,這些問題都是有可能解答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學術??萍紕撔?、數字化技術一定會帶來革命性的變革,也會引起研究范式的變化。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