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大同3月3日消息(記者張潔 郎麒)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云岡石窟保護工作一直備受關注。去年全國兩會首場“代表通道”上,全國人大代表、云岡研究院院長杭侃表示,云岡石窟要堅持保護第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近日,杭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年,我們與國內多個頂尖專家團隊合作,在石窟保護上取得了可喜進展。但文物保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文保人員持之以恒的堅守。”
距今已有1600年歷史的云岡石窟,開鑿在侏羅紀砂石巖層上,地質情況復雜,遭遇風化、凍融、滲水等多種病害侵襲。多年來,云岡文保工作者圍繞這些病害,積極探索解決途徑。“目前,云岡石窟的搶險性保護都已結束,我們進入日常維護階段。但在我看來,日常維護工作更難做。”杭侃說。
據介紹,隨著氣候變化、游客增多等因素疊加,云岡的文物保護工作面臨著很多新問題、新挑戰。“去年兩會,我的建議大部分圍繞文物保護、文化遺產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同時根據多年工作經驗和實地調研,我提出在洞窟病害機理的研究和保護材料的研制方面持續加大科技力度。”杭侃說。一年來,杭侃通過對云岡石窟的實地勘察,分析研判石窟病害機理,與國內頂尖團隊合作,持續提高石窟保護的科技化水平。
杭侃查看石窟保護情況(央廣網發 云岡研究院供圖)
針對石窟巖石風化剝落的問題,目前,云岡研究院已和重慶大學科研團隊合作,嘗試用微生物對石窟巖體進行加固保護。“要將微生物用在石窟保護中,就需要培育適應大同當地氣候的微生物菌群。現在菌群培育環節已取得成功,下一步會將菌群用在洞窟實驗中,如果菌群對石窟巖石加固有效,未來就會大面積采用這種方法。”杭侃說。
此外,在石窟保護材料研制、凝結水監測治理等方面,云岡研究院也與各個科研團隊展開了一系列合作。科技賦能文物保護,讓云岡石窟這座歷史瑰寶,持續綻放光彩。
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