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8月,鄭州與大同開啟一段“文博之約"。鄭州迎來“北魏平城與云岡石窟藝術展”,而精挑細選的中岳嵩山石碑拓片、水墨風光畫作也向北開拔,與大同市民見面。云岡石窟歷經風雨滄桑,依然保存著豐富的藝術瑰寶,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山河握手”的互展,將帶給雙方怎樣的影響?云岡藝術還有哪些獨特的魅力?近日,記者專訪了云岡研究院院長杭侃。
記者:云岡藝術展有過多次的外展經歷,在傳遞藝術內涵的同時,也讓觀眾感受到云岡的精神與力量。請您講述一下這次與鄭州互展計劃的緣起和實施。
杭侃:其實一直都想做一次這樣“山河握手”的互展。河南是中原大省,影響力非常大,鄭州與大同都是中國大古都城市,底蘊深厚,大同與河南兄弟城市的淵源也很遠。黃河沿線、黃河流域擁有眾多的石窟,當年北魏王朝從平城遷到洛陽,云岡石窟的風格與藝術又影響了包括鄭州鞏義石窟、洛陽龍門石窟等一批石窟,互展也為觀眾提供了一個文化鑒賞的契機。
云岡石窟獲得過兩次“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但是如果僅僅展出考古發掘品或者一些圖片,不足以讓大家感受到云岡石窟的這種體量和震撼效果。比如云岡石窟的第12窟(3D打印復制)非常高大,很多城市的舊場館可能不能滿足展出,所以在外展的時候,其實對展覽空間還是有嚴苛要求的。鄭州博物館新館的展陳條件非常好,云岡石窟通過數字化技術達成的虛擬現實、3D打印觀展體驗都在這里得到充分展現,展陳手段豐富。另外,此次策展過程中鄭州市委宣傳部、鄭州的文物部門、鄭州博物館等都對云岡石窟的這次展覽給予了大力支持,也成就了這一次的云岡“鄭州之旅”。
記者:一座城有一座城的性格,兩座城有兩座城的情誼,兩座城通過互展的方式連接,在一起就會發生一連串的故事。這次云岡石窟串起怎樣的故事?
杭侃:大同與鄭州這兩座城市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都需要挖掘好各自城市的底蘊和文化內涵。這樣的城市可以在文旅推廣中嘗試新鮮的方式,探索網紅打卡地、迎合年輕群體推出麻辣燙、燒烤等,但是更要把自己的歷史文化講好,把歷史文化的附加值體現好。通過互展的方式連接彼此的文化需求,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能走出去也能引進來,吸引更多的人來欣賞、來增長見識。
另外,云岡石窟也是一個平臺,一個很好的宣傳平臺。云岡石窟現在正值游覽旺季,每天的人流量平均好幾萬人,通過云岡石窟博物館展出鄭州送來的五岳文化展覽,也能夠把河南的文化介紹出去。人的一生一定要多看看大海,“百川有余水,大海無滿波”;人的一生一定要多看看大山,山又以五岳為尊,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不僅僅是自然的神工,也是中華文明重要的歷史見證,五岳所在的區域構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的核心地區。五岳如同雄渾的脊背,支撐起壯美的中國,與黃河、長江、長城等共同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在云岡石窟博物館觀賞五岳雄姿,這是兩地互惠的一個連接,也是一種探索的形式,今后可以多做嘗試。
記者:黃河不僅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也成就了云岡石窟與鞏義石窟淵源,這次充滿握手意味的互展在您看來傳遞出怎樣的意義?您對未來雙城的文化交流有什么建議和期待?
杭侃:要在保護的基礎上做好傳播,讓文物真正“活”起來。云岡石窟的特點鮮明,鞏義石窟也有自己的特點,石質比較好,飛天造型很特別,我們也準備以后把鞏義石窟的碑帖、石刻這些想辦法請到大同來展出。鄭州也好,大同也好,文旅旺季里其實參觀游覽的人流量是有天花板的,畢竟城市的接待體量、基礎設施是有極限的,怎樣發掘文旅更深層次的需求,提升包括研學、高校學生等新興文旅參觀人員構成和文化附加值,讓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得到極大提高,類似這次的雙城文化交流也許可以碰撞出不少“火花”。就像云岡石窟的出現影響到中國很多石窟一樣,一座城市建設文化高地,要有輻射的力量,讓大家能夠在異地體會到云岡真容巨壯、窮諸巧麗、駭動人神的那一面,在通過展覽、學術交流等形式,著力推動中國文化遺產“行走”世界。
來 源丨大同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