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年會上通過了一項重要文件,即《國際文化遺產旅游憲章(2021):通過負責任和可持續的旅游管理,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及社區韌性》(以下簡稱《憲章》)。該《憲章》是在上一版本(1999年版)的基礎上,進行了補充和更新,更新的原因是“全球旅游業的迅猛擴張和亂象叢生”的背景。副標題表達了《憲章》的宗旨。此前,1999年《憲章》是在1976年版的基礎上修訂的。可見,自《憲章》誕生后45年時間內有過兩次修訂和更新,都是在文化遺產面臨旅游發展新形勢下進行的。新《憲章》的發布沒有中文版本,中譯本約7600字左右。由導言、目標、針對群體、背景、準則等五大部分內容組成。
《憲章》導言中提到:“除了認識到旅游業對文化遺產地和旅游目的地的過度開發外,《憲章》還回應了人們對文化遺產退化以及與旅游相關的社會、倫理、文化、環境和經濟權利等問題的日益關切。”認為“在參與文化生活時參觀文化遺產是一項人權。然而,旅游業的變遷導致對包括文化和自然遺產在內的全球資源從根本上不可持續利用。”因此,本《憲章》“倡導負責任和多樣化的文化旅游開發和管理,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推進社區賦權,增強社會韌性,提升社會福祉;同時營造一個健康的全球環境。”
《憲章》的三個目標:“1.將保護文化遺產和社區權利置于文化遺產旅游政策和項目的核心。為此,提供一些準則,為文化遺產保護、增強社區韌性和適應力提供負責任的旅游規劃和管理的相關信息;2.在文化遺產和旅游業的管理中推進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合作及參與式治理,采用以人為本和權利本位的方法,強調文化遺產的參觀、教育和享受;3.指導對文化遺產和旅游的管理,以支持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氣候行動政策。”
《憲章》針對的群體:“《憲章》為國際、國家和地方政府機關、組織、機構和行政部門內的遺產和旅游從業者、專業人士以及決策者提供指導,并致力于為從事文化遺產和旅游行業的教育工作者、學者、研究人員和學生提供參考。《憲章》適用于所有文化遺產的管理,及其保護、保存、闡釋、展示和推廣等全方位的活動,因為所有這些活動都與公眾使用和參觀緊密相關,并深受其影響。”
《憲章》更新的背景:遺產地旅游業的指數級增長不僅對擁有文化遺產的地區產生了巨大影響,還影響了遺產本身。“考慮上述問題的背景,包括氣候危機、環境退化、沖突、災害的災難性影響、大眾旅游、數字化轉型和技術發展。有必要也有機會重新調整一直以來以經濟增長為基礎的旅游方式,認識并減少不可持續的問題。”
《憲章》提出的準則:“1.將文化遺產的保護和保存置于負責任的文化旅游規劃和管理的中心;2.利用根據監測、承載力和其他規劃工具制定的管理計劃管理文化遺產地的旅游業;3.通過易于公眾理解的文化遺產闡釋和展示,提高公眾意識和游客體驗;4.通過鼓勵人們接觸與參加對旅游業中被利用的公共文化和自然遺產資源的參與性治理,承認和增加社區、原住民和傳統所有者的權利;5.提高所有旅游業利益相關者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并加強其合作;6.通過能力建設、風險評估、戰略規劃和適應性管理,提高社區和文化遺產的韌性;7.將氣候行動和可持續性措施納入文化旅游及文化遺產管理。”
云岡石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地、國家5A級旅游景區、品牌傳播力榜單佼佼者,近幾年旅游火爆的現象呈現出與國內國際文化遺產旅游相同趨勢。游客人數逐年遞增帶來的經濟效益的確令人鼓舞,但作為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化遺產,旅游行為過度會影響到它的保存狀況,對游覽空間、資源、環境、體驗等各方面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如何平衡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的矛盾,是此次ICOMOS新《憲章》的宗旨,也是今后一定時期內需要研究的課題。我們要遵循《憲章》提出的目標、準則,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書寫新時代建設旅游強國的優秀答卷。筆者就云岡石窟文化遺產保護和闡釋展示方面已在前兩期文章中作了介紹,這里簡要介紹目前云岡景區可持續發展采取的一些辦法。
作負責任的規劃和管理。現行的《云岡石窟保護總體規劃2008-2025》在2010年3月5日得到國家文物局的批復后施行。《規劃》由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云岡石窟規劃編制組共同完成。可以說,《規劃》為2008——2010年云岡大景區環境整治提供了依據。目前,現行總體規劃中大部分內容已落實實施。2024年3月,云岡研究院啟動《云岡石窟保護總體規劃》修編工作,積極響應高質量發展目標下國家對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整體要求,對現行規劃實施成效和遠期適用潛力進行科學評估,進行優化和調整,謀劃在新時代發展格局下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新規劃可體現《憲章》準則第1、2、3條。
早在2022年1月,由云岡研究院組織編制的《云岡文化長廊旅游總體規劃研究》出臺,規劃云岡文化長廊東西長約20公里,南北寬約4公里,將云岡峪30余處文保單位串聯起來,以世界遺產云岡石窟為核心,連帶其他五片區,反映佛教石窟文化、平城絲路文化、邊塞西口文化、工業文明、史前文明、民俗風情。分近期(2025年)、中期(2030年)、遠期(2035年)三期完成。該規劃屬戰略性規劃,是《憲章》準則中第4、5、6條的體現。
進行石窟與游客風險評估。石窟的風險評估由云岡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與監測中心完成,整體遺產地的評估每半年一次上報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總平臺。評估目的是保證石窟的安全和游客安全。在游客承載量的測算方面,現行規劃明確提出“要科學測算、持續監測、及時修正、嚴格控制,滿足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的雙重要求。”2020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聯合發文《關于加強石窟寺等開放管理和實行游客承載量公告制度有關工作的通知》,原云岡石窟研究院根據相關行業標準《文物保護單位游客承載量評估規范》和《景區最大承載量核定導則》,制定發布了《云岡石窟景區游客承載量公告》,核定云岡景區日最大承載量為46250人,瞬時最大承載量為14453人,并將核定數據公布在景區入口的顯示屏上。承載量核定其實也是一種風險評估,是可游覽空間內容納人數的極限值。
能力建設和適應性管理。2021年2月,新的云岡研究院成立,內部設十個部室,其中文旅融合發展中心是和旅游產業相關的職責部門,下設票務科、講解服務處等科室和公司,服務對象是游客。為了對接標準、提高服務質量,2023年,云岡研究院發布了《云岡研究院標準體系》,其中《服務提供標準體系》有79種規范,含景區服務、停車場服務、票務服務、接待服務、講解服務、場館服務、觀光車船服務、研學服務等服務規范和管理規范、以及投訴反饋處理、服務評價與改進等規范。《服務保障標準體系》(第一冊)有52種規范,含環境與能源標準子體系、安全與應急標準子體系等。上述兩個標準體系的建立和實行,對旅游服務高質量發展有很大促進。安全與應急標準子體系里的突發事件管理、交通安全、應急預防與管理、安全培訓與評估等規范即是適應性管理的體現。但適應性管理更多的是對動態形勢分析研判后的主動應對,如旅游增多帶來的窟內微環境變化問題,采取洞窟封閉保養辦法,讓內部溫濕度緩釋改善。針對游客購票問題,實行預約門票管理,人數達到最大承載量90%時停止線上售票。針對承載量問題,實行早開晚關延長時間的開放政策。針對停車問題,擴大停車場地,減免停車費用,疏通道路,設立大屏公開信息,同時聯合社區增加周邊停車位置。針對女性如廁特點,增加女性專用廁所數量。為了鼓勵淡季避峰旅游,景區聯合市文旅部門開展淡季旅游促銷活動。當然,以上措施是在景區可控范圍內的應對,如果無限制的人車涌入,則需要在更廣范圍內的應對部署。2023年,云岡景區游客人數突破300萬,創歷史新高,比2017年總人數翻了一倍。未來幾年人數可能還要翻番,如何應對需要認真謀劃。
韌性,字面理解是柔軟堅實不易斷裂的性質和頑強持久堅韌不拔的精神。在ICOMOS《關于自然-文化關鍵詞闡釋性文件》里,“韌性”在文化遺產語境下的應用主要集中在災害風險管理方面,更偏向于“韌性思維”。“強調的是面對變化和干擾時的適應能力,或是轉換為新的和不同的東西,以擺脫不利的狀況。”(阿爾貝科)《憲章》準則第6條提出要提高社區和文化遺產的韌性,前提是通過能力建設、風險評估、戰略規劃和適應性管理。幾乎與《憲章》提出的同時,我國2021年11月1日發布實施了國家標準《旅游景區可持續發展指南》可視為中國版的《憲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