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請輸入關鍵字
《文化遺產闡釋與展示憲章》與云岡石窟保護利用專訪
創建時間:2024.07.13

from clipboard

2008年10月4日,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第16屆大會上通過一項文化遺產指導性文件即《文化遺產闡釋與展示憲章》。該憲章繼承了《威尼斯憲章》的使命,建立了有效宣傳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的專業指導準則。強調“公眾交流的重要性是因為它是更大規模保護程序的必要組成部分。”
  該憲章分序言、定義、目標、原則四部分,共4500余字。序言中寫到:“在眾多保存下來的物質遺存和昔日社會與文明的無形價值的廣闊范圍中,選擇保護什么、如何保護以及如何向公眾展示,這些都是遺產闡釋的要素。這些要素體現了各代人對什么是有意義的、什么是重要的,以及為什么要將過去的物質遺存傳承于后世等方面的不同見解。”
  因此,該憲章面對許多文化遺產地闡釋工作的巨大發展,高精尖闡釋技術的引進,以及宣傳和經營文化遺產地而引入的新經濟策略帶來的新的復雜性,對世界范圍內“文化遺產保護”與“公眾理解”這兩個目標提出了核心問題,為遺產“闡釋與展示”制定明確的理論依據、標準術語和專業準則。該憲章的目的就是定義“闡釋與展示”的基本原則。這些基本原則是遺產保護工作的必要組成部分,也是增進公眾對文化遺產地理解的一些方法。
  該憲章“定義”部分有五條,包括:闡釋、展示、闡釋設施、遺產地講解員、文化遺產地。后三條較好理解,這里只列舉出前兩條定義。“闡釋:指一切可能的、旨在提高公眾意識、增進公眾對文化遺產地理解的活動。這些可包含印刷品和電子出版物、公共講座、現場及場外設施、教育項目、社區活動,以及對闡釋過程本身的持續研究、培訓和評估。展示:尤其指在文化遺產地通過對闡釋信息的安排、直接的接觸,以及展示設施等有計劃地傳播闡釋內容。可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傳達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板、博物館展覽、精心設計的游覽路線、講座和參觀講解、多媒體應用和網站等。”
  該憲章在“目標”部分中認為,在認識到闡釋與展示是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整個過程的組成部分的情況下,無論何種形式和媒介的闡釋和展示都應遵循以下七項原則:1:接觸渠道和理解;2:信息源;3:重視背景環境和文脈;4:保持真實性;5:可持續性規劃;6:關注涵蓋與包容面;7:研究、培訓和評估的重要性。根據以上七項原則得出該憲章的七項目標,概括地說就是:1.培養文化遺產保護所需的公眾意識及公眾參與。2.宣傳文化遺產地的意義和內涵。3.保護文化遺產地有形和無形價值。4.通過保護使其達到尊重文化遺產地真實性的目的。5.促進文化遺產地的可持續保護。6.增進文化遺產地闡釋的涵蓋和包容面。7.指導方針必須符合其社會背景并具可持續性。可以看到,原則和目標似乎有點纏繞不清,目標是原則細化的產物,簡單地說,原則是恒久穩定的,而目標是有階段變化性的。
  我國對文化遺產闡釋和展示也有據可循。2021年11月1日,國家文物局印發《“十四五”石窟寺保護利用專項規劃》的通知,《規劃》中“主要任務(五)闡釋文化內涵,提升展示利用水平”給出了中國石窟寺文化遺產闡釋與展示的規劃指導:“加強對石窟寺歷史內涵、文化價值、現實意義的科學解讀和闡釋,充分利用融媒體平臺、云展覽、數字化等現代科技手段,創新拓展石窟寺展示利用。發揮石窟寺在鑄魂育人等方面的獨特優勢,推動一批重點石窟寺相關內容進入中小學教材。加強講解員、導游能力考核和上崗培訓,編制專門培訓教材及工作手冊,規范講解服務,提升服務質量。開展重要石窟寺旅游及配套服務設施、解說系統升級改造,提升石窟寺保護利用設施水平和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可以說,這是ICOMOS《文化遺產闡釋與展示憲章》的中國石窟版。
  云岡研究院自2021年2月成立至今近三年半以來,云岡石窟闡釋和展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績,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肯定。以下列舉幾個主要方面。
  價值闡釋。有關石窟的著作出版作為基礎研究成果,是闡釋遺產地價值的根本源頭。2021年《云岡石窟山頂佛教寺院遺址發掘報告(3卷本)》出版。2022年《云岡石窟申遺成功20周年紀念文集》(2卷本)出版。2023年《1992—1993年云岡石窟窟前遺址考古發掘報告》(4卷本)出版。2024年《云岡石窟藝術分類全集》(13卷本)遞交出版社,即將出版。上述著作連同2019年出版的《云岡石窟全集》(20卷本),涵蓋了云岡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共同構筑起云岡學研究的基石,是科學解讀和闡釋云岡石窟的基本讀物。
  展覽展示。三年來,云岡展覽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策略,舉辦眾多展覽宣傳云岡文化。僅2023年,在蘇州、廣州、太原、成都、深圳等地博物館完成了“芥子須彌——云岡特展”等7場外展,在云岡石窟景區云岡美術館、云岡石窟博物館等場館兼開臨時展覽,完成“魯迅收藏佛教拓片藝術展”7場臨展。2024年上半年,云岡石窟進高校活動已辦5場展覽。云岡院史館、石兵美術館、宿白紀念館、周總理紀念室等場館常設展覽格調高雅,宣傳云岡歷史、藝術為主。以上展覽均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同時,專家學者與展覽主題相關的線上線下學術講座,既是對展覽的解讀延伸,也是對云岡文化的傳播弘揚。另外,根據不同人群的需求,展示還延伸到正規場館之外,如云岡研究院保護大樓內的可移動文物修復室、壁畫修復室、數字化展示室等工作現場,人們可以近距離了解云岡文物修復的過程,還可以親自體驗一下修復文物的樂趣。展覽展示上不斷探索新材料、新科技,借助全新的技術手段,為觀眾帶來全新的人文與高質量內容的觀看方式。通過三維激光掃描數字化技術,使石窟永續利用。目前,云岡石窟多半洞窟已完成數字化工作,第12窟、第18窟立佛以及部分石窟經典局部3D打印,使千年石窟可以“走出去”。未來隨著新質生產力賦能,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文化遺產展覽展示將更加具有體驗感、互動感和科技感。
  主場宣傳。云岡研究院官方微信平臺成為線上云岡文化宣傳的主陣地。2022年,總點擊量突破3950萬。在邁點研究院2022年MBI大數據監測中,云岡石窟景區榮獲“國家5A級旅游景區影響力100強”“人文景觀類景區品牌影響力10強”等榮譽。同時云岡石窟官微公眾號位列山西省文化旅游微信榜單前列,全年新增粉絲40余萬。2023年,云岡石窟景區位列全中國5A級景區品牌100強榜單前十名。石窟文化宣傳也離不開講解服務,講解員是直接面對大眾的石窟宣傳員。2023年,院內講解服務達8萬批次以上,比前三年總和還多,講解需求量在云岡石窟特別突出,人們渴望對文化遺產有更深入的了解。2024年“五一”節前,講解服務處人工講解員總和達300余位,同時增加千余臺自助講解器,以滿足游客對講解的需求。景區內還有云岡文化元素的多種表演活動,如皮影木偶、西天梵音樂舞等固定節目表演,還有如2023年“又見云岡”大型實景時裝秀,云岡東山曼荼羅廣場“曼荼羅樂舞季”系列表演等臨時演出。
  研學社教。作為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中小學生校外研學實踐基地,從2019年至今組織研學活動近400場,參與人數近2萬人。2022年聯合大同大學,采取線上線下同步方式,舉辦了“‘2022年云岡文化月’活動”;與龍門石窟研究院聯合推出“云上龍門·牽手云岡”系列直播活動;與東方甄選舉辦大型直播活動。在世界讀書日、國際博物館日、中國旅游日、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紀念性節日,進行了線上專題直播活動;2023年精心組織籌劃了16場研學實踐教育活動。來自大同市中小學校的1298名學生及141位老師參與了云岡石窟洞窟實景教學、專題講座、浮雕翻制、瓦當拓印、模型搭建等豐富多彩的研學實踐活動。同時開展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全年舉辦了十場專題學術講座。2024年5月25日至6月1日科技活動周,邀請大同市中小學生100名參加,較好地體現了文化遺產地的教育基地功能。6月3日至7日,由北大附中國際部主辦的“北魏風云·云岡石窟——世界遺產與文物科技保護”研學活動中,21位高中生以“世界遺產審核官”的身份對云岡石窟進行創新性的深度研學,是歷次研學活動中主題站位最高的一次。
  “讓旅游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就離不開對旅游目的地文化的闡釋和展示,ICOMOS的《文化遺產闡釋與展示憲章》從國際視野為我們提出了這方面的準則,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鑒。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