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新華社(中國人的故事 | 云岡研究院的“文物醫生”) 詹彥 攝影報道】
↑在云岡研究院壁畫文物修復室,工作人員王建國在進行壁畫修復(2月27日攝)。
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現存大小造像59000余尊,是中外文化、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藝術與石刻藝術相融合的一座文化藝術寶庫。 云岡研究院的“文物醫生”團隊扎根石窟,通過建立檔案、數字化技術采集、文物保護修復等多種手段對石窟進行“望聞問切”,加強對云岡石窟的研究和保護。近年來,隨著“數字檔案”工作的持續推進,“文物醫生”更好地掌握了石窟現狀,為文物保護和修復提供了重要支撐。 歷經歲月更迭,古老的云岡石窟在“文物醫生”的精心維護下持續煥發著獨特的魅力。
↑云岡研究院數字化保護中心工作人員潘鵬在云岡石窟進行數據采集(2月27日攝)。
↑在云岡研究院可移動文物修復室,工作人員高嘉珩在進行瓷器修復(2月26日攝)。
↑在云岡研究院壁畫文物修復室,工作人員戴宇翔在進行壁畫修復(2月27日攝)。
↑云岡研究院數字化保護中心工作人員潘鵬(前)和同事杜強在云岡石窟第10窟進行數據采集(2月27日攝)。
↑在云岡研究院壁畫文物修復室,工作人員王建國(前)和同事在進行壁畫修復(2月27日攝)。
↑在云岡研究院壁畫文物修復室,工作人員賈寧(左)和同事馮軍在進行壁畫修復(2月26日攝)。
↑在山西大同云岡石窟,云岡研究院數字化保護中心工作人員李敏在進行影像采集(2月27日攝)。
↑在云岡研究院可移動文物修復室,工作人員高嘉珩在進行瓷器修復(2月26日攝)。
↑在云岡研究院壁畫文物修復室,工作人員馮軍在進行壁畫修復(2月26日攝)。
↑在山西大同云岡石窟,云岡研究院數字化保護中心工作人員李敏(右)和同事潘鵬在進行影像采集(2月27日攝)。
↑云岡研究院數字化保護中心工作人員杜強(后)和同事潘鵬在云岡石窟第10窟進行數據采集(2月27日攝)。
↑在云岡研究院可移動文物修復室,工作人員張輝在進行鐵器修復(2月26日攝)。
↑在云岡研究院可移動文物修復室,工作人員韓躍華在進行除塵作業(2月26日攝)。
↑云岡研究院可移動文物修復室墻上用于修復文物的工具(2月26日攝)。
↑在云岡研究院可移動文物修復室,工作人員魏松林在進行琉璃瓦修復(2月26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