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請輸入關鍵字
『特窟』迎新|第6窟維護期間專家學者可預約考察
創建時間:2024.01.01


from clipboard

新元肇啟

『特窟』迎新

云岡石窟第6窟

維護期間實行預約開放


關于云岡石窟第6窟維護期間實行預約開放的公告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云岡石窟重要指示精神,加強云岡石窟文物保護,推動云岡學研究工作,云岡研究院決定從2024年1月1日至3月31日,對搭架進行維護的第6窟實行預約開放。在此期間,高校和研究機構從事文物保護、石窟寺考古、古代建筑、佛教藝術領域的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可以申請參觀考察。

第6窟洞窟為中心塔柱窟,塔柱高約14.4米、邊長約8米,上下兩層,直抵窟頂。洞窟整體設計中軸貫穿,兩側對稱;壁面規范整齊,龕像上下分層,敘事左右連續,是云岡石窟中規模最大、設計最完整、內容最豐富、雕刻最精細、最富麗堂皇的洞窟,也是保存狀態最好的洞窟之一。在不影響維護工作的前提下,云岡研究院將統籌安排,申請者可在云岡研究院相關部室專業人員的陪同下,利用搭架進行維護的機會,對第6窟進行詳細的考察和研究。

擬申請考察的專家學者和研究生,請將申請表(附在文末)發送至郵箱:ygskwz@163.com,我們在收到申請之后一周的時間內回復參觀事宜。

云岡研究院

2024年1月1日


from clipboard


第6窟完成于

太和十八年北魏遷洛之前

洞窟呈現出煥然一新的面貌

其完整的佛傳故事序列

統一的褒衣博帶式服飾

及獨特的建筑空間結構等

吸引了眾多中外學者的關注與研究


“第六窟中幾種形式的佛本行故事雕刻,分開均可以各自形成完整的段落,各有特色;合起來又能成為一個整體,是圍繞同一主題的不同組合。它完全可以代表北魏石窟中關于佛本行題材雕刻的最高成就。”


from clipboard


“第六窟的佛本行故事雕刻中,可以表現出中國的石窟寺藝術,是在繼承漢代以來的民族藝術傳統的基礎上,汲取了外來影響優秀部分經過融化而形成的,因此它具有自己獨特的特征,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感人的藝術魅力。”

——摘自楊泓
《云岡第六窟的佛本行故事雕刻》
原文載于《現代佛學》1963年第2期


“云岡第6窟的連環故事畫情節,是沿著人們環繞中心柱作右旋禮拜的方向發展的。既然第6窟最重要的位置是中心柱北面和窟內北壁大龕之間,這套連環畫的開始就在中心柱北面下層東側,表現能仁菩薩身處兜率天宮和乘象入胎。”


from clipboard


——摘自常青

《云岡石窟第6窟佛傳故事雕刻再研究》

原文載于《美術研究》2023年第2期


“在第六窟四壁有佛傳故事浮雕,底層雕一圈回廊,柱上用櫨斗承托闌額,闌額上除與柱對位處施一斗三升斗棋外,中間也相間用叉手和斗棋,與檐槫結合,形成縱架,上承屋頂。這應是一般宮殿、佛寺中回廊的寫照。”


from clipboard


——摘自傅熹年
《兩晉南北朝時期木結構架建筑的發展》
原文載于《傅熹年建筑史論文選》

“在第六窟中,法華經教主與法華經象征的組合處在平行視線所及的中心柱下層,維摩詰經教主與維摩詰經象征的組合處在仰視位置的門上方,后者的畫面也比較小,顯然突出了法華經教主與法華經象征的表現。不僅如此,在窟室東南西三壁中層的諸佛傳場面之間,均安排了象征法華經的多寶佛塔。由此可見,主導第六窟圖像的經典應該是法華經。”


from clipboard


——摘自李靜杰
《北朝后期法華經圖像的演變》
原文載于《藝術學》

圖片

第一『偉』窟:

在這座石窟中

找不到任何一塊未經雕刻的石頭

所有的地方都被細致鐫刻

它以富麗堂皇的風格描繪了一個

熱鬧非凡、琳瑯滿目的世界


from clipboard

▲第6窟外景

 

from clipboard

▲第6窟中心塔柱


from clipboard

▲第6窟西壁上層群像


from clipboard
圖片

▲第6窟西壁上層菩薩


from clipboard

▲第6窟西壁上層供養群


from clipboard

▲第6窟東壁上層南側


from clipboard

▲第6窟窟門上方維摩詰故事


from clipboard

▲第6窟中的佛傳故事




云岡石窟第6窟相關研究目錄
一、期刊論文
[1]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云岡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筑[C]//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四卷),1933.
[2]楊泓.云岡第六窟的佛本行故事雕刻[J].現代佛學,1963,(第2期):36-40.
[3]宿白.云岡石窟分期試論[J].考古學報,1978(01):25-38.
[4]王恒.論云岡石窟中瓦頂建筑式樣的表現特征及其影響[J].敦煌研究,2000,(04):45-57.
[5]王恒.云岡雙窟研究[J].敦煌研究,2003,(04):9-17+109.
[6]張華.云岡石窟窟頂雕飾圖案[J].敦煌研究,2003,(04):18-25+109-110.
[7]李靜杰.北朝佛傳雕刻所見佛教美術的東方化過程——以誕生前后的場面為中心[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04):76-95+158.
[8]趙昆雨.云岡第6窟佛本行故事雕刻內容再識[J].文物世界,2004,(第5期):24-29.
[9]馬麗霞.云岡偉觀第6窟[J].文物世界,2004,(第5期):71-73.
[10]八木春生.關于云岡石窟第5、6窟的人工系統[C]//2005年云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5.
[11]陳悅新.佛裝概念與漢地佛裝類型演變[J].文物,2007,(04):60-69.
[12]趙昆雨.云岡石窟樂舞雕刻研究[J].敦煌研究,2007,(02):34-43+116.
[13]張華.云岡石窟的建筑脊飾[J].敦煌研究,2007,(06):13-19+115.
[14]陳悅新.云岡石窟佛衣類型[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8,(03):47-58+158.
[15]費泳.佛衣樣式中的“半披式”及其在南北方的演繹[J].敦煌研究,2009,(03):25-34.
[16]殷光明.初說法圖與法身信仰——初說法從釋迦到盧舍那的轉變[J].敦煌研究,2009,(01):5-15+117-119.
[17]鄒清泉.虎頭金粟影:維摩畫像研究獻疑[J].故宮博物院院刊,2010,(第4期):129-139.
[18]樸基憲.論云岡石窟所見樓閣式佛塔的起源及演變[J].石窟寺研究,2011:158-166.
[19]黃繼忠,姜建利,戴仕炳.云岡石窟石雕科學保護的技術限制[J].文物世界,2011,(第5期):3-10.
[20]員小中.云岡石窟第6窟金身佛像之謎[J].科技信息(山東),2012,(第21期):102.
[21]盧少珊.北朝隋代維摩詰經圖像的表現形式與表述思想分析[J].故宮博物院院刊,2013,(01):64-96+158-159.
[22]孫曉峰.北朝時期水波紋發髻佛像及相關問題研究[J].石窟寺研究,2014:255-275.
[23]劉連香.北朝佛傳故事龍浴太子形象演變[J].敦煌研究,2014(06):8-16.
[24]李美燕.漢傳佛經中的“琉璃琴”初探——兼以云岡石窟第六窟“耶輸陀羅入夢圖”為例[J].藝術百家,2015,(第6期):161-165.
[25]李靜杰.北朝后期法華經圖像的演變.藝術學,第21期,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4.
[26]黃文智.大同云岡北魏中晚期窟龕佛像造型分析——以雙領下垂式袈裟佛像為中心[J].故宮博物院院刊,2017,(第5期):76-92,161.
[27]酈寧寧.北朝石窟佛龕與柱頭圖像及其淵源考察[J].石窟寺研究,2017:347-382.
[28]陳文革.胡笳、箛、篍、簌、篳篥名實辨[J].音樂研究,2018,(第3期):96-105.
[29]李曄.云岡石窟菩薩頭冠的類型研究[J].藝術科技,2018,(第9期):14-15,34.
[30]八木春生,王雁卿,劉軍淼.關于云岡石窟第13窟的營造[J].石窟寺研究,2019:93-128.
[31]王友奎.大同云岡第5、6窟圖像構成分析[J].敦煌研究,2019,(第3期):17-31.
[32]譚浩源.北朝維摩詰經變與南朝因素——從云岡第6窟胡服維摩變談起[J].故宮學刊,2020,(第1期):448-460.
[33]姚樂清,郭靜娜.云岡石窟第6窟佛傳故事犍陀羅文化因素初探[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第4期):67-74,83.
[34]于向東,陳阿曼.云岡石窟第6、38窟“天人騎獸圖”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20,(第4期):82-88.
[35]楊泓.從穹廬到殿堂——漫談云岡石窟洞窟形制變遷和有關問題[J].文物,2021(08):62-80+1.
[36]代鵬飛,宋海軍.云岡石窟二佛并坐的象征意義與圖像組成再探[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第1期):56-60.
[37]員小中.論云岡第6-11窟的宗教意義[J].云岡研究,2022,(第1期):1-6.
[38]付蓉.云岡石窟第6窟美術裝飾與故事雕刻[J].云岡研究,2022,(第2期):41-49.
[39]吳嬌.云岡石窟中期洞窟建筑空間探討[J].云岡研究,2022,(第4期):10-17.
[40]常青.云岡石窟第6窟佛傳故事雕刻再研究[J].美術研究,2023,(第2期):15-24.
[41]八木春生,侯悅斯.云岡石窟第一·二窟的造窟思想及其革新性[J].美術大觀,2023,(第5期):112-121.
[42]孫曉峰.北朝菩薩造像圓形肩飾及相關問題[J].敦煌研究,2023,(04):240-254.
[43]張思寧,祁姿妤.北朝中心柱窟形制發展脈絡初探[J].中原文物,2023,(03):81-89.
二、會議論文
[1]李美燕.漢傳佛經中的“琉璃琴”初探——兼以云岡石窟第六窟“耶輸陀羅入夢圖”為例[J].藝術百家,2015,31(06):161-165.
[2]小澤正人.云岡石窟第6窟上層龕如來立像制作一考[C]//2005年云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5.
三、學位論文
[1]張元林.北朝——隋時期敦煌法華藝術研究[D].蘭州大學,2009.
[2]秦艷蘭.云岡石窟泥塑的調查與初步研究[D].山西大學,2010.
[3]趙鵬.北朝佛傳故事圖像研究[D].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4]陳麗芳.“文殊問疾”圖像解析與版畫創作:以云岡石窟第6窟為例[D].中央美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3.
[5]許飛.云岡石窟砂巖裂隙發育特征及其對水分聚散的影響[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
[6]金建榮.中國南北朝時期佛教造像背光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5.
[7]吳浩楷.北魏懸裳座佛像研究[D].南京大學.2018.
[8]林漢強.云岡第二期石窟研究——第11-13窟在其藝術發展中的樞紐作用[D].中央美術學院,2016.
[9]高平傳.云岡石窟北魏時期的探測性鑿孔[D].中央美術學院,2016.
[10]安瑾煜.明清時期云岡石窟的修造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9.
[11]張潔.云岡石窟的護法天眾研究[D].山西大學,2019.
[12]曹彥.云岡石窟佛塔研究[D].山西大學,2019.
[13]丁得天. 涇川佛教考古研究[D].蘭州大學,2019.
[14]代鵬飛.云岡六窟塔柱紋飾在景區公共藝術中的意象化設計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21.
[15]李曄.中原地區4-6世紀菩薩造像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22.
[16]安祎. 十六國北朝時期的維摩詰圖像研究[D].蘭州大學,2023.
[17]蔡宛霖.云岡石窟第六窟之研究[D].臺灣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四、專著

[1]〔日〕長廣敏雄《大同石仏藝術論》,高桐書院,1946.

[2]〔日〕水野清一、長廣敏雄《雲岡石窟:西暦五世紀における中國北部佛教窟院の考古學的調査報告》第三卷第六洞,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雲岡刊行會,1955.

[3]〔日〕八木春生《雲岡石窟文様論》,法藏館,2002.

[4]閻文儒《云岡石窟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傅熹年《傅熹年建筑史論文選》,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

[6]趙昆雨《云岡石窟佛教雕刻藝術》,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

[7]〔日〕石松日奈子著,筱原典生譯《北魏佛教造像史研究》,文物出版社,2012.

[8]王天鑾《巖·時·空:云岡石窟空間藝術》,文物出版社,2013.

[9]彭明浩《云岡石窟的營造工程》文物出版社,2017.

[10]張焯《云岡石窟全集》,青島出版社,2017.

[11]〔日〕木下杢太郎《云岡日錄》,中國畫報出版社 ,2018.

[12]劉芳《云岡服飾文化研究》,中國紡織出版社,2019.

[13]〔日〕岡村秀典著,徐小淑譯《云岡石窟的考古學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

[14]云岡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大同市考古研究所《云岡石窟山頂佛教寺院遺址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21.

[15]王恒 、張海雁《博覽云岡》,青島出版社,2021.

[16]熊坂聡美《雲岡石窟中小窟龕の展開》,法藏館,2022.

[17]趙昆雨《不可錯過的云岡》,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22.



請填寫附件中的預約參觀申請表,并發送至郵箱ygskwz@163.com


附件:預約參觀申請表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