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云岡石窟第6窟維護期間實行預約開放的公告
2024年1月1日
第6窟完成于
太和十八年北魏遷洛之前
洞窟呈現出煥然一新的面貌
其完整的佛傳故事序列
統一的褒衣博帶式服飾
及獨特的建筑空間結構等
吸引了眾多中外學者的關注與研究
“第六窟中幾種形式的佛本行故事雕刻,分開均可以各自形成完整的段落,各有特色;合起來又能成為一個整體,是圍繞同一主題的不同組合。它完全可以代表北魏石窟中關于佛本行題材雕刻的最高成就。”
“第六窟的佛本行故事雕刻中,可以表現出中國的石窟寺藝術,是在繼承漢代以來的民族藝術傳統的基礎上,汲取了外來影響優秀部分經過融化而形成的,因此它具有自己獨特的特征,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感人的藝術魅力。”
“云岡第6窟的連環故事畫情節,是沿著人們環繞中心柱作右旋禮拜的方向發展的。既然第6窟最重要的位置是中心柱北面和窟內北壁大龕之間,這套連環畫的開始就在中心柱北面下層東側,表現能仁菩薩身處兜率天宮和乘象入胎。”
《云岡石窟第6窟佛傳故事雕刻再研究》
原文載于《美術研究》2023年第2期
“在第六窟四壁有佛傳故事浮雕,底層雕一圈回廊,柱上用櫨斗承托闌額,闌額上除與柱對位處施一斗三升斗棋外,中間也相間用叉手和斗棋,與檐槫結合,形成縱架,上承屋頂。這應是一般宮殿、佛寺中回廊的寫照。”
“在第六窟中,法華經教主與法華經象征的組合處在平行視線所及的中心柱下層,維摩詰經教主與維摩詰經象征的組合處在仰視位置的門上方,后者的畫面也比較小,顯然突出了法華經教主與法華經象征的表現。不僅如此,在窟室東南西三壁中層的諸佛傳場面之間,均安排了象征法華經的多寶佛塔。由此可見,主導第六窟圖像的經典應該是法華經。”
第一『偉』窟:
在這座石窟中
找不到任何一塊未經雕刻的石頭
所有的地方都被細致鐫刻
它以富麗堂皇的風格描繪了一個
熱鬧非凡、琳瑯滿目的世界
▲第6窟外景
▲第6窟中心塔柱
▲第6窟西壁上層群像
▲第6窟西壁上層菩薩
▲第6窟西壁上層供養群
▲第6窟東壁上層南側
▲第6窟窟門上方維摩詰故事
▲第6窟中的佛傳故事
[1]〔日〕長廣敏雄《大同石仏藝術論》,高桐書院,1946.
[2]〔日〕水野清一、長廣敏雄《雲岡石窟:西暦五世紀における中國北部佛教窟院の考古學的調査報告》第三卷第六洞,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雲岡刊行會,1955.
[3]〔日〕八木春生《雲岡石窟文様論》,法藏館,2002.
[4]閻文儒《云岡石窟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傅熹年《傅熹年建筑史論文選》,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
[6]趙昆雨《云岡石窟佛教雕刻藝術》,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
[7]〔日〕石松日奈子著,筱原典生譯《北魏佛教造像史研究》,文物出版社,2012.
[8]王天鑾《巖·時·空:云岡石窟空間藝術》,文物出版社,2013.
[9]彭明浩《云岡石窟的營造工程》文物出版社,2017.
[10]張焯《云岡石窟全集》,青島出版社,2017.
[11]〔日〕木下杢太郎《云岡日錄》,中國畫報出版社 ,2018.
[12]劉芳《云岡服飾文化研究》,中國紡織出版社,2019.
[13]〔日〕岡村秀典著,徐小淑譯《云岡石窟的考古學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
[14]云岡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大同市考古研究所《云岡石窟山頂佛教寺院遺址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21.
[15]王恒 、張海雁《博覽云岡》,青島出版社,2021.
[16]熊坂聡美《雲岡石窟中小窟龕の展開》,法藏館,2022.
[17]趙昆雨《不可錯過的云岡》,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22.
請填寫附件中的預約參觀申請表,并發送至郵箱ygskwz@163.com
附件:預約參觀申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