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9月,梁思成、林徽因等中國營造學社成員調查云岡石窟北魏建筑,之后發表《云岡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筑》,第一次從建筑學角度闡釋了云岡石窟的價值,至今仍然是研究云岡石窟北魏建筑樣式的重要參考文獻。為紀念營造學社調查云岡石窟90周年,11月4日,云岡研究院聯合中國考古學會建筑考古專業委員會,在云岡石窟共同舉辦了“云岡·北朝建筑研討會”。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鐘曉青,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慶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錢國祥,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鄭巖,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建筑系主任、教授劉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何利群,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諸葛凈,內蒙古博物院副院長張文平,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倪潤安,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歷史文博系副主任李若水,云岡研究院副院長何建國等出席本次研討會。會議由云岡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杭侃主持。十位專家作了主旨發言。
杭侃在致辭中指出,90年前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莫宗江等營造學社前輩對云岡石窟進行調查,其后所作諸如《云岡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筑》等文章為學界留下寶貴的財富。云岡石窟所表現的建筑式樣,大部為中國固有式樣,總體來說并未動搖中國建筑基本精神。而如何用新材料推進相關研究,是本次研討會的主要目的。
研討會首先由云岡研究院云岡學博士研究生吳嬌向與會專家學者匯報了近年來在云岡石窟的考古發掘、保護維修、日常巡查中發現的建筑遺跡。遺跡年代涉及北魏、隋唐以及遼金時期,對了解云岡石窟的歷史景觀具有重要價值。
鐘曉青表示,從建筑空間和使用角度來看,窟與龕屬于不同性質的兩種存在,窟及窟內空間形式往往與建筑有較強的關聯性。要重新考慮窟形的定名問題,應盡可能按照窟室的空間形態及其所包含的各種信息推定其使用功能。要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結合歷史文獻,對窟室外觀形象、窟內空間構成、尺度,以及建筑構件、裝飾刻畫等方面進行探討。希望未來加強學科融合,有更多的建筑學者加入到相關資料整理當中。
張慶捷以《北魏平城的建筑遺跡與建材》為題,依據北魏明堂遺址、操場城宮殿遺址、云岡山頂佛教寺院遺址中所見建筑和建材等,確認了上述遺址的性質、時代與用途。同時結合北魏墓葬出土的建筑模型、云岡石窟雕刻的北魏建筑式樣,分析了北魏平城時代的建筑及技術,揭示出平城時期建筑的全貌。
錢國祥以《北魏洛陽永寧寺的發掘研究》為題,從史書記載、勘察發掘、出土遺物、復原情況等角度全面介紹了北魏洛陽永寧寺的工作成果。永寧寺的總體特征,是將九級佛塔作為主體建筑置于寺院中心,該九級佛塔是中國古代建筑史上最高的土木混構佛塔。禮佛者通過塔內回廊式殿堂拜佛觀佛是這座佛塔的重要特征。結合同時期石窟造像的相關內容,對永寧寺塔基結構與出土泥塑像的研究可大致了解到該木塔神龕造像的布置、主要題材與基本內容。
何利群以《鄴城建筑基址的考古發現與探索》為題,通過對趙彭城東魏北齊皇家寺院遺址、核桃園北朝佛寺遺址、鄴城北齊明堂園、鄴南城宮城區的勘探與發掘,指出不同建筑基址下的夯土建造技術各有不同。主體建筑的地下基礎和地上臺基均為夯土結構,局部采用夯土和碎石塊或鵝卵石分層疊筑的方式來增強承重力,展現了北齊時期多樣的建造基礎和建造技術。
張文平以《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壩頂遺址考古發掘的主要收獲》為題,首先對盛樂一詞進行考證,而后詳細介紹了壩頂遺址的發掘過程及主要收獲。該遺址由圓臺、二壕、二壝所構成,應屬于北魏禮制建筑遺存。祭壇在廢棄后,被北齊人二次利用,作為軍營。此外,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出發,推斷出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北巡盛樂及陰山地區的路線。壩頂遺址為中國古代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提供了生動的實物見證。
李若水以《云岡石窟第五、六窟窟頂佛塔遺跡的研究與復原》為題,首先介紹了云岡石窟第五、六窟窟頂佛塔遺跡情況。以考古發掘的北朝佛塔(永寧寺塔、方山思遠佛圖、朝陽思燕佛圖、趙彭城佛塔、核桃園佛寺、云岡石窟山頂2010年發掘塔基)為依據,通過對其營造尺、平面規制、立面、層數、高度、收分等方面進行細化研究,將云岡石窟第五、六窟窟頂佛塔進行復原,并嘗試性還原了石窟崖面上的歷史景觀。
倪潤安以《北魏平城墓葬建筑綜述》為題,將壁畫、葬具和地面上所出現的繪畫或實體建筑形象視為討論對象,對墓葬壁畫建筑、葬具圖像建筑、葬具形制建筑等進行考古類型學劃分,指出墓葬壁畫中的建筑由墓葬表達的時空場景化向只勾勒建筑邊框、拘泥于墓葬本身的無場景轉變。通過近年來多次實地勘察方山永固陵,已初步掌握基本布局,從南到北可依次分為四區,而諸如方山石窟、靈泉宮等,有待進一步尋訪探察。
諸葛凈以《北魏平城(398—494)房形石堂墓研究》為題,認為房形石堂保留和再現了北魏早期墓葬圖像,可能是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某些代人集團應對朝廷所推動的制度改革所作的策略。房形石堂兼具祠神、藏形的雙重屬性,顯示出對墓主個人意識的強烈關懷。同時通過墓主人、磚石床、壁畫、石堂、隨葬品、墓室層層套疊的組織方式,發展出符合晉制且獨具創新的新葬式。
劉杰以《北朝時期木構建筑技術之承檐構造研究——以石窟寺和墓葬等考古材料為線索》為題,認為南朝繼承漢魏正統,南方木構建筑技術在整體上一直領先于北方的觀點有點商榷。北朝在經歷長時段動亂與民族融合后,其局部構造做法反而因內外文化融合而獨具特色。北朝政權屬地所示的建筑檐下構造形象,展現了北朝木構建筑在發展過程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相關木構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隋唐宮廷建筑的先聲。
鄭巖以《梁思成與<中國雕塑史講義>》為題,表示盡管該講義受到當時美術史形式主義研究潮流的影響,但在一定程度上包含著對于雕塑獨立性的強調,清晰地突出了雕塑與建筑的聯系,提示我們要時時注意中國文化自身的性格特征。梁先生的種種轉譯、提示與留白,為以后中國雕塑史寫作和中國雕塑本土化創作提供了重要啟迪。
最后,杭侃感謝專家學者們的精彩發言,同時表示云岡研究院將繼續打造云岡學學術研究高地,期待與會專家及更多學者加入到相關研究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