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至27日,由云岡研究院與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數字遺產專委會、中國測繪學會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委員會、大同市文物局聯合主辦的云岡文化遺產智慧數據與數字人文研究論壇在大同成功舉辦。中國測繪學會理事長宋超智、大同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高新文、云岡研究院黨委書記張焯出席并致辭。論壇由云岡研究院院長杭侃主持。
本次論壇主題為“攜手構建文化遺產開放數據,大力促進數字人文研究”。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龍門石窟研究院等19家文博單位和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28家科研機構的150余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文化遺產的智慧數據建設與開放利用問題,分享數字人文研究領域前沿的學術動態與最新的科研成果,以推動中國文化遺產的數智數據更好地活化利用。
宋超智在致辭中表示,我國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事業,測繪科技的運用為文化遺產地的保護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同時,文化遺產地也為測繪科技提供了新的應用場景。此次論壇將進一步促進測繪科技與文化遺產的深度融合與發展,促進測繪科技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研發、轉化與推廣,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研究應用。
高新文代表大同市委、市政府向來自全國各地文博單位、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他指出,近年來在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的領導下,云岡研究院在文物保護、云岡學建設、旅游開放、文化傳承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希望通過此次論壇,進一步提升云岡石窟數字化保護及數字數據運用工作,助力云岡石窟文物保護研究取得新突破,為全市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貢獻新的力量。
張焯在致辭中向與會領導及專家介紹了云岡石窟數字化工作進展情況。當前,數字化發展不斷提速,數字技術持續創新,對于不可再生的文物遺存來說,文物數字化建設是實現文化資源長久保存并發揮更大作用的基礎性工作,云岡石窟已完成一半洞窟毫米級數字化信息采集工作。希望各文博單位與高校共同發力,持續推進數字化建設工作,賦能文物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
北京建筑大學首席教授、東南大學特聘教授李愛群,國際文化遺產記錄科學委員會國際執委、北京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院長賀艷,國際知識組織學會董事會理事、國際聯盟數字人文課程委員會主席曾蕾,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副院長、二級教授王曉光,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數字遺產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黨安榮,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張智雄,北京建筑大學測繪學院副院長、教授侯妙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張烈,天津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蔣旎,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信息資源管理系主任、副教授范煒,醫學博士、副教授宋志靖,中山大學圖書館副館長、歷史學博士王蕾,山西大學圖書館特藏與數字人文服務部主任張潔分別作了題為“面向可持續發展的建筑遺產預防性保護關鍵技術”“數字闡釋增進文明交流互鑒”“增強文化遺產智慧數據FAIR化,助推文化遺產數據開放共享”“面向活化利用的文化遺產智慧數據建設論綱”“數字孿生賦能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從智慧數據到智慧知識服務:科技文獻語義挖掘和應用的思路和實踐”“數字文化遺產時空智能及活化利用”“文化遺產的數字創意、藝術闡釋與文旅創新”“以遠古向未來:元宇宙語境下的‘非遺’美學”“國外文化遺產元數據標準與實踐:經驗與啟示”“敦煌醫學數據建設與管理及其數據庫開發”“全過程視域下古籍智慧性保護理論與實踐路徑探索”“云出云岡——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與數字人文方法應用實踐”的主旨發言。
論壇還以分會場的形式從測繪、計算機、智慧數據建設等角度對數字賦能文化遺產保護進行了圓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