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19日,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雨水。去年的這一天,云岡研究院正式建院。一年來,云岡研究院干部職工牢記使命,以“科研立院”為抓手,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把創建“云岡學”作為核心任務,凝心聚力、開拓創新、扎實苦干,取得了顯著成效。
云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云岡石窟,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要深入挖掘云岡石窟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21年2月5日,經山西省委同意,云岡研究院“升格”,明確為省政府直屬副廳級事業單位,歸口省文物局管理,大同市政府負責日常管理。2021年2月19日,云岡研究院正式掛牌。
云岡研究院主要承擔云岡石窟保護、監測、研究、展示,統籌云岡學建設發展和區域性石窟保護的職責,下設文化遺產保護與監測中心、文化遺產藝術研究中心、歷史與民族融合研究中心、考古研究所、數字化保護中心、文獻資料中心、文旅融合發展中心、綜合部、規劃財務部、安全保障部10個內設機構。
云岡研究院黨委書記張焯介紹說:“一年來,云岡研究院各項工作有序推進,景區建設、文物保護、學術研究、展示利用等各項工作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我們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從單一的洞窟維修保護,拓展到山頂防滲水、防風化治理,開始實施預防性超前保護,并且正在積極探索藝術性修復。云岡的保護工作逐步深入、逐步完善、逐步規范,山西彩塑壁畫保護修復中心、數字化中心、館藏文物修復中心都在云岡,山西省文化遺產保護院士科技創新中心、石窟寺保護與傳承山西省重點實驗室也已落戶云岡。圍繞文物保護修復,云岡研究院已經形成集群,肩負起為全省乃至全國文物單位進行保護修復的任務。下一步我們要成為全國區域性保護中心。”
云岡研究院院長杭侃表示:“這一年里,我們堅持‘科研立院’,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從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到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再到山西大學副校長,直至云岡研究院院長,他所堅持的學術和科研為先,其來有自。“科研立院”給云岡帶來的“新”,顯而易見;杭侃的老師,是著名考古學家、中國石窟寺考古的奠基人宿白先生,曾發現對云岡研究有巨大意義的“金碑”,并數次到云岡考古。
“科研立院”,首先體現在科研和保護項目增量的變化上。在云岡研究院的爭取和各方支持下,文保項目儲備厚度增加:制定《云岡石窟文物保護工作“十四五”規劃》,穩步開展洞窟修復項目,同時向國家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申報文物保護項目20余個,內容涵蓋危巖體修復、洞窟加固、文物數字化、山頂考古遺跡保護展示等……
同時,扎實推進各類保護工程13項。其中搶險加固工程、彩塑壁畫保護修復服務項目各2項,日常養護項目3項,數字化保護展示項目6項。這些保護工程,阻止了文物險情的進一步發展,讓云岡文物得以“延年益壽”。
同時,持續推進云岡數字化建設。該院先后實施完成云岡石窟第11窟、第19窟數字化保護項目2個,永樂宮壁畫數字化展示項目,完成云岡石窟典型洞窟數字化建模與三維信息系統構建項目(第13窟)、羅漢堂及94塊殘件的數字化采集。按照山西省文物局統一部署,完成大同、朔州、呂梁、忻州4個市共計109處石窟造像和摩崖石刻的田野調查工作,協助完成“山西省北部石窟寺調查”,完成百余處石窟文物數字攝影與考古繪圖工作。為進一步推動科研工作,云岡研究院還擬申報國家級科研單位,目前已通過省科技廳審核。
“2021年開展的科研項目,數量創歷年之最。”云岡研究院研究員王雁卿說。
2021年12月14日,兩個會同時在云岡研究院舉行,作為院長的杭侃,顯得異常忙碌,不時在兩個會之間“穿梭”著。這兩個會,一個是紀念云岡石窟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20周年座談會,一個是由云岡研究院、山西大學云岡學研究院及北京大學宗教考古研究所共同主辦的“第三屆山西石窟考古田野工作坊石窟測繪專題研討會”。因為疫情,測繪專題研討會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行。雖然座談會來了很多重要嘉賓,但杭侃對后一個研討會一點都不敢大意。石窟的保護和研究在近幾年受到國家和公眾的高度關注,而測繪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環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制約相關工作進展的“瓶頸”。他之所以連續組織三屆山西石窟考古田野工作坊,針對的都是這類“瓶頸”問題。
“這些都是強基固本的工作,必須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杭侃說。
云岡何以成“學”?相較于研究經年的“敦煌學”,云岡學的發展,曾經波瀾不驚,但從2020年開始,“云岡學”呈現出蓬勃而嶄新的面貌。之所以成為“學”,在于高起點、跨學科、多方向的研究。目前,石窟本體研究、云岡模式的世界影響、平城佛教思想的特點、平城政治經濟文化的整體呼應、以及整個北朝石窟造像和佛教思想傳播的變化等,都已經被納入到云岡學研究的核心范疇。
“要把政治站位、國家意志、學術視野、時代精神相結合,要有大歷史、大云岡的文化視野。”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王邦維教授在云岡講學時,這樣定位“云岡學”的高度和寬度。
2021年,云岡研究院繼續深化和推進與知名高校的合作,與上海大學合作籌辦了“文物保護與科技創新——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123期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戰略研究文物保護與科技創新院士論壇”,十多位院士和文保專家為文保科技創新建言獻策;舉辦云岡石窟第6窟數字化座談會,兩院院士李德仁與云岡研究院共同申報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初步達成意向;山西大學云岡學研究院暨北京大學——山西大學云岡學研究中心研究項目開題報告會在云岡舉行。同期,云岡研究院與上海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合作開展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石質文物本體風化病害評估系統及保護技術研究》,與太原理工大學聯合申報了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范專項“砂巖質石窟巖體裂隙滲流精細探測與防治關鍵技術研究”項目;承建的石窟寺保護與傳承省重點實驗室,被省委人才辦、省科技廳認定為首批省校合作科研平臺示范項目……
目前,除云岡研究院這一“云岡學”研究重鎮外,省內的山西大學、大同大學、太原理工大學等,省外的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建筑大學、上海大學等高校,都展開了云岡學研究及相關工作,考古學、歷史學、哲學、科技史、美術、音樂、旅游、計算機等多學科交叉研究的良好態勢已經形成。
一系列的學術活動漸次展開:2021云岡紋飾學術研討會、云岡學專家研討會、絲路沿線石窟寺數字化保護研討會、中國石窟寺文物數字化保護研討會、數字云岡聯合實驗室2021年度工作會議、數字云岡座談會……這些學術會議,進一步厘清了云岡石窟保護和科研發展思路,為云岡學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