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和在石窟
”我的壁畫攝影藝術展覽《絲路精魂:古代龜茲石窟壁畫攝影藝術》于近日在山西大同云岡石窟腳下的云岡美術館再度展出。從影展的籌備到開幕,我三次飛抵大同。
一如曾經的每一次影展,我參與展館的設計布局,并在圖片輸出公司蹲點多天,直到展覽圖片全部制作完成。龜茲壁畫總有令我熱血沸騰的魔力。“
——丁和
克孜爾石窟 丁和 攝
克孜爾石窟 丁和 攝
克孜爾石窟 丁和 攝
當人們徘徊展廳,駐足觀看,或是細細詢問探其究竟的時刻,仿佛就像星星之火的燃起,讓我又重新看到了絲路文化傳播的潛在力量,也更堅信自己是在做對的事。
龜茲石窟散落在天山南簏,塔里木盆地北沿的最大綠洲——庫車、新和、沙雅、拜城縣的大地上。遺址共10處,洞窟總計約600余個。如此體量龐大的文化遺珍卻由于地理偏遠,交通不便,造成“出鏡率”極低,鮮為人知。這是它們不如敦煌莫高窟那樣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原因之一。而事實上,它們比敦煌壁畫歷史更悠久、也更具有中亞、西亞、印度,乃至歐洲文明相融合的藝術特點。于是,把龜茲石窟壁畫通過鏡頭“輸出”,帶到城市,帶到人群中,成了我的追求所在。
克孜爾石窟第189號窟 護法天神
克孜爾石窟第163號窟 頂塔夜叉
克孜爾石窟第189號窟 供養天人
克孜爾石窟第7號窟 善愛乾闥婆局部
克孜爾石窟第206號窟 密跡金剛
洞窟拍攝,自然艱辛,且受到種種制約。最初我也經歷過迷茫,既往攝影的經驗和感覺幾乎沒有用武之地。歷經多次拍攝后,才漸漸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方法。當然,也由于自然破壞的原因而根本無法接近的洞窟。只得作罷。除此之外,盡我所能。我的有些壁畫攝影作品,就連龜茲研究院(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爾石窟研究所)的工作人員看了,都會感到詫異,甚至有說從沒見過所攝形象的。
這一方面是相機鏡頭將被攝物精準放大許多倍的幻化神奇;另一方面,是我對圖片后期制作調整的結果。例如展覽中有一幅出自克孜爾石窟第81號窟的須大拏太子騎馬出行圖(圖見下文)。壁畫具有中亞風格。王子身形挺拔儒雅,騎一匹風姿俊逸的赤馬。實則在洞窟墻上的壁畫中,馬的頭部線條漫漶,幾乎以肉眼難以辨析。而我在拍攝時運用光位的調整和后期通過Photoshop的技術還原,使馬頭的線條與原色彩清晰顯現,整幅壁畫展現完整精神。還有一幅庫木吐喇第34號窟的護法龍王(圖見下文),這是一個僅有頭部的形象,在展覽中它占據大半面墻的位置,尺幅在2300X1500mm,不得不說是奪人眼球,嘆為觀止。實際上,它在洞窟中其壁畫的尺寸不到20厘米見方,是承托穹窿頂的四個平面角隅之一。其余三個較為殘損。從我的攝作中,可以看到壁畫線條筆觸的起承轉折,乃至草泥抹面的紋理和壁面裂紋。
克孜爾石窟第81號窟 太子騎馬出行圖
庫木吐喇石窟第34號窟 護法龍王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希望觀者能通過我的壁畫攝影作品,與龜茲壁畫面對面。給龜茲壁畫一個觸通心靈的機會。優秀的歷史文化不能只是被列舉在書本上的枯燥文字,也不該只是游客們到此一游匆匆一瞥。優秀的文化需要被記錄,被觀賞,被個體創建出各自的理解。如此才能在傳播中被銘記,在傳承中永續。
克孜爾石窟第188號窟 說法圖
克孜爾石窟第172號窟 山羊
克孜爾石窟第224號窟 (因緣故事)須摩提女請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