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請輸入關鍵字
“中國與世界”特展亮相大同
創建時間:2021.06.07

 6月1日上午,“中國與世界”系列特展在大同云岡石窟博物館舉行。特展以云岡石窟發掘所獲文物,再現云岡石窟恢宏景象,并使觀眾感受其中傳承千余年的燦爛歷史與文化。展覽將持續到10月11日。
      再現北魏云岡石窟
      本次展覽的中國部分,主要闡釋云岡石窟1993年、2011年兩次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分別以云岡第3窟窟前遺址、云岡石窟窟頂寺院遺址、曇曜與大像窟開鑿、平城與洛陽的魏碑為故事展開。
作為云岡石窟規模最大的洞窟,第3窟是北魏大型洞窟中開鑿未完工的洞窟之一,保留了大量的石窟開鑿、取石和后世修補及使用痕跡。云岡石窟窟頂寺院遺址重現了兩處北魏至遼金時期的寺院遺址,是我國目前出土的規模最大、年代最早的石窟寺遺址,遺址中的地穴式鑄造井臺、熔鐵爐布局是中國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為了解北魏云岡寺院的結構、布局和規模提供了新材料,并進一步確認了以云岡山頂寺院與山下石窟組合構成宗教信仰空間的新模式。
     云岡石窟最早洞窟“曇曜五窟”的開鑿,是以高僧曇曜的一生,串聯起十六國至北朝早期民族匯聚、文化融合的歷史,而曇曜開創的五座大像窟不僅整體布局嚴整,風格和諧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發展史的第一個巔峰,甚至可能是世界上最早以巖石雕刻出的大型造像群,背后蘊含著北魏各民族對求同存異、多元共榮之路的探尋,意義深遠,堪稱典范。本次展覽基于云岡留存的北魏造像題記,并攜手北魏遷都洛陽興建龍門石窟中的造像題記共同展出。
中國佛教藝術巔峰 
      世界部分,圍繞中國參與柬埔寨吳哥窟保護行動、斯瓦特地區的考古發現、世界遺產預備名單萬里茶道三個主題,以圖片展的形式,向觀眾展示這些遺產地在研究、保護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2001年,當云岡石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時,它被評價為 “中國佛教藝術發展史的第一個巔峰”,其在“受到南亞和中亞佛教石窟藝術影響”的同時,又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當地精神”。
     “重現高棉的微笑”主題展覽,圍繞柬埔寨吳哥窟同樣作為 《世界遺產名錄》榜上有名的遺產地展開。它與云岡類似,都因海陸絲綢之路的興起而繁盛,因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而造就,又都因朝代更迭而一度被湮沒在歷史煙云中。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自1998年開始保護修復工作,吳哥古跡保護行動代表了我國保護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增進國際交流的初心。
      “發現斯瓦特”主題展覽,圍繞位于今天中亞地區的斯瓦特展開。該地區代表了佛教在世界傳播路線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同時,意大利地中海與東方學國際研究協會已經開展了65年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對該地區考古工作的回顧能讓參觀者看到所謂的“佛教考古”到底有著怎樣的寬度和廣度。

“萬里茶道——從朝貢到商貿,以茶為媒的千年對話”主題展覽,圍繞萬里茶道展開。中西交流,以茶為媒,大同也處在這條線上,晉商一度成為這條線上最為活躍的力量。時至今日,這條不斷累進、發展的交通線上已形成了一系列與茶有關的文化遺產地,在沿線各國、各地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得以保護。

本報記者 王麗娟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