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請輸入關鍵字
48年前,為了周總理的囑托,山西煤炭地質人對云岡石窟做了特殊的“體檢”
創建時間:2021.02.05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1月19日,《文博山西》發表《云岡曾經有個木鼻子大佛》一文,記錄了在周恩來總理關懷下,三年修復包括第十八窟在內的云岡石窟的往事,引起了很多讀者的關注和評論。鮮為人知的是,當時的山西煤炭地質人,在云岡“三年修復”過程中,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給云岡石窟“治病”,得先“體檢”,找到癥結所在才好對癥下藥。擔此重任的山西省煤炭地質局前身——山西省煤炭化工局地質處,采用地質地震物探綜合調查的方法,開始了這次特殊的“體檢”。石窟與煤炭地質完全不同,進行“體檢”沒有可借鑒的經驗,但憑著吃苦耐勞、奮斗奉獻的精神和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山西煤炭地質人成功完成了這個項目,為保護云岡石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緣起

故事的起點是1973年9月,法國總統喬治·讓·蓬皮杜訪華。其間,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陪同下他專程前往大同,參觀云岡石窟。

周總理陪同蓬皮杜參觀了以第二十窟、七窟與五窟為主的這些北魏藝術寶庫。巍峨的造像、神秘的微笑,震撼了所有人。在第五窟,蓬皮杜瞻仰著17米高的摩天大佛由衷贊嘆:“整個云岡和他一樣,是世界藝術的一座高峰。”

不僅是蓬皮杜,周總理也是首次直面這些歷經數千年風霜的珍貴歷史遺存。參觀過程中,周總理對云岡石窟日益風化和逐漸崩塌的狀況十分關注與擔憂,他問講解員李治國:“有沒有一個維修規劃?”

當聽說國家文物局有一個10年規劃時,他說:“10年時間太長。”再問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回答依然是:“計劃是10年。”

“3年搞好!時間長了我們都見不到了。”周總理生前對文物工作做的最后一次直接指示,就這樣輝煌地鐫刻在云岡石窟的歷史上。

隨行的時任山西省委書記韓英接到指示,斟酌后將任務交給省煤炭化工局地質處。對一處馳名中外的重點文物進行地質地震物探綜合調查,于煤炭化工局地質處而言還是首次。最終,這一重任,落在了水文地質專家、時任地質處副處長陸遠昭身上。

陸遠昭1926生,正教授級高工。湖南省東安縣人,1954年畢業于中南礦冶學院,先后在華北煤田地質勘探局114隊(今山西省煤炭地質114勘查院)、山西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山西煤田地質局(今山西省煤炭地質局)工作。歷任總工程師、經理、技術委員會主任。

而當時的省煤炭化工局地質處,正是今天省煤炭地質局前身。

云岡石窟是與煤炭地質完全不一樣的文物,怎么“調查”?可資借鑒的經驗一片空白。唯有“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地質精神和“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在支撐著整個項目。

羅盤、放大鏡、鐵錘,山西煤炭地質人帶著他們的老三樣寶貝出發了。

體檢

到達大同后,大同礦務局、煤化局、地震臺等單位的18名人員加入隊伍,與陸遠昭一起前往云岡石窟。

為獲得詳盡資料,調查組從東到西一個窟一個窟地勘察,細致分析每個裂縫開裂原因。有些洞口被重達千斤的石塊封堵,只能爬上爬下選擇合適的縫隙開口探入,在沒有保護措施的現場,隨時都有再次坍塌的危險。

45個主要石窟,他們用了四五天時間逐一勘察。實地勘察后,進入對崩裂及坍塌原因的排查階段。

上世紀70年代,石窟周圍大大小小分布了十多座煤礦。當時大家一致認為首要考慮的因素就是周邊煤礦和采石場生產爆破引發共振導致的石窟崩裂,所以優先要對煤礦及采石場生產共振數據進行檢測。

為了準確測算出爆破生產產生震動對云岡石窟的影響,工作組的同志們采集每一個數據都堅持下礦選定好礦層爆破地址,測量好爆破炸藥的劑量,再進行試驗。測試結果令人欣慰,震動對石窟的影響為十萬分之一,可以忽略不計。

除了爆破,采煤廠車來車往,交通對石窟的影響也在考察當中。他們排除了火車、卡車、小汽車,連行人、馬車、手推車都不放過。最終發現拖拉機才是“罪魁禍首”。那個年代拖拉機作為主流農業生產機械,使用頻率和范圍都極廣,來來往往間就對云岡的巖體產生了危害。

大型震動除了煤礦,還有地震。歷年地震資料顯示,建窟以來經歷了多次5級以上地震。1966年以來又經受了邢臺7.2級地震,還有紅九礦采空區兩次大面積塌陷。事實證明,這些未對石窟造成影響。

除了震動,專家們還想到了水。于是他們又把目光瞄向石窟前的河水……

不放過每一個細小的因素,逐一排查后專家們的眼神越來越堅定,思路越來越清晰。

支撐

在周總理與蓬皮杜參觀云岡石窟14天之后,調查組《關于云岡石窟文物保護有關問題的調查報告》“出爐”了:對于目前佛像殘缺不全的原因,除人為因素外最主要原因為自然風化、自然地震和炮震。

自然風化。厚度達25厘米到30厘米,總風化厚度已經有65厘米到130厘米。

自然地震。由于地球長期運動,導致淺部巖層破裂或塊體相對錯動產生的地震造成。石窟帶由古河床沖刷而成,處于古河床邊緣的石窟長期受地面水的侵蝕沖擊,也會促使巖石風化脫落。

炮震。盡管煤礦正常開采放炮對石窟沒有影響,但地面采石場放炮震動卻比井下采煤放炮震動要大。井下采空區大面積冒頂又比地面采石場一般放炮震動要大。采空區一次嚴重塌陷的震動力相當于五級地震。同時,距石窟350米的109國道上行駛的拖拉機對石窟會有一定的震感。

最后,調查人員形成了五點意見:

一是暫時維持之前文化部劃定的3.6平方公里保護范圍,但建議地震部門作進一步測震實驗;

二是要求煤礦正常生產過程中一次爆炸量控制在10公斤左右,并要對采石場做進一步測震試驗;

三是迅速建立地質及水文地質點及工程地質長期觀測點,每年對地面、地下水及礦井排水按時觀察,并針對性采取措施;

四是建議測繪1:2000地形圖,填繪1:2000綜合地質、水文地質圖和工程地質圖,為今后工作打基礎;

五是建議109國道改道。

根據這份調查報告,從1974年到1976年,按照“搶險加固、排除險情、保持現狀、保護文物”原則,國家對云岡石窟實施了“三年保護工程”,對毀損嚴重的現狀進行了治理,搶救了一大批瀕臨坍塌的洞窟。

時至今日,陸遠昭已經95歲高齡,他在《歲月留珍》中回憶了這段歷史——

2016年12月16日,云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為了深入了解當年的地質地震物探綜合調查情況,曾專程拜訪陸遠昭。

48年前,為恢復云岡石窟健康的體魄,開展了一場獨特的“體檢”;48年后,山西煤炭地質人初心不改,仍然以擔當和智慧,錨定山西“國際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戰略定位,圍繞打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游品牌和“游山西,讀歷史”文化旅游規劃,主動融入全省智慧旅游建設,積極開展全省典型旅游資源地質環境調查評價、云岡石窟保護監測等工作,探索旅游地質環境保護的山西模式,為全省文旅產業發展貢獻著新的力量。

(原載于《文博山西》,圖片均為資料照片)


20192